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论辩,或者辩论,是指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为了各抒己见,所进行的证明与反驳。德国著名诗人兼政论家海涅说过:“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者都必须经过相似的辩驳。”他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论辩的基本特征。论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不同的社会利益,但论辩本身却是思想的直接交锋,智慧的反复比较,乃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长期论争。

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曾出现非常多优秀的热于论辩长于论辩的人士,而今笔者想以己之愚见,浅谈战国时期散文大家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称为“亚圣”。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类比推理法,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饣妥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对比法,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3)譬喻法,“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民之归人也,犹如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德必然趋势。

(二)、孟子的论辩风格

风格是孟子论辩艺术的总体特点。如果孟子的论辩艺术没有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孟子的论辩艺术了。

(1)、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休养深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正如苏轼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气之间,称其气。”(《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2)、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势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如:他在劝君主端正对大臣的态度时,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还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上述观点皆本人的浅显之谈,对于亚圣孟子的散文,还待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