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辩论艺术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一世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德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擅长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壮河山,感情豪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其突出。
孟子高妙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势不行当。
《孟子》风格雄辩锋利,在言谈中 , 巧用设问谆谆教导 , 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早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而词穷理屈, 最后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 孟子就是擅长运用启示引诱, 层层追求, 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
齐宣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君王 , 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 , 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
所以 , 在孟子说说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何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奇妙地避而不谈“霸道”, 而用详尽的案例把问题逐渐指引到“王道”上去 , 他推断齐宣王的心理 , 特意把齐宣王以前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 , 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 , 并大加一定。
这样牢牢抓住齐宣王的心理 , 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咨询“王天下”的事 , 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
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 , 连续启示引诱 , 指出齐宣王这类野心的极端危险性 , 并深刻解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 , 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德政的道路。
最后齐宣王完整被孟子的高论所服气 , 提出让孟子协助他完成大业。
孟子进一步论述了实行“德政”的各项详尽措施 , 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 、施“德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擅长同类对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 ,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人死 , 则曰 : ‘非我也 ,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中,以“为荣华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 , 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 ;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 却不想到开仓贩救。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展示了精湛的论辩艺术。
本文将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在论辩中的技巧和风格,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来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引用典故和实例等手法,以鲜明的论点和生动的语言来抨击对方的观点。
他深谙人心,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构对方的观点。
在《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展示了他的这一技巧,他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典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梁惠王在身处道德困境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世善缺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论辩风格独特。
孟子在论辩中不仅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笔下的论辩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善意的引导,表现出一种中庸而兼容并蓄的风格。
与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的论述不同,孟子更注重于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一点在他的论辩风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论辩中,孟子不是单纯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论辩来激发双方的智慧,达到共识和和解的目的。
孟子的论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为后世的论辩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他的论辩技巧和风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文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深受孟子的论辩影响,他的论辩艺术成为了他们对抗异端和捍卫正统的利器。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官场乃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并非只是一种孤立的技巧,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孟子看来,论辩并不只是为了争辩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来改变人的心智,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概念,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
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
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
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圣人”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大特色,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和卓越。
论辩是孟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
孟子在《孟子》中进行的论辩,不仅仅是为了与人辩论,更是为了展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所进行的论辩极富有说服力,论证严密,展现了他的辩证才能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中,孟子运用了多种论辩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技巧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人信服。
孟子在《孟子》中多次运用这一技巧,例如在谈到人性本善时,他举了“若是南方之大盗,必有所依”、“术也者,非劳而取者也”等案例,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人性的本善。
这种举例论证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使人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举例论证,孟子在《孟子》中还使用了比喻、对话等多种论辩技巧。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人理解某一概念或观点,这种比喻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例如比喻人生崇高的志向如登高远望、宝藏藏在深山等,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也让人对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对话也是《孟子》中论辩的一种形式,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见解。
对话更加生动活泼,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话,孟子与他人进行真知灼见的交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论辩中,孟子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揭示,这种辩证思维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孟子》中,孟子从人性本善和性恶的矛盾中展开了思考,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孟子的论辩还表现出了他的辩才和智慧。
他在《孟子》中运用了各种辩证技巧,反复推敲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丰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论辩的场景和技巧。
论辩是指通过言辞交锋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在《孟子》中,孟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辩才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辩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例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通过“爱民”这个概念的辨析,表达了自己的爱民观点,并用严密的逻辑手段反驳了梁惠王的“割爱”观念。
这种将逻辑严密运用于论辩中的技巧,让孟子的观点更加有力、理性,也更容易说服听众。
2. 善于反问反问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孟子》的论辩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孟子通过反问和质疑,剖析对方的论点,让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质问了公孙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观点,引出了自己的“名实相副”的观点。
3. 用比喻形象化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孟子的论辩艺术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例如,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比喻人才的流失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印象。
4. 讲究文辞文辞是论辩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讲话不清、用词不当,就会影响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孟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讲究文辞,从用词到构思,都显得十分优雅。
例如,在孟子与禽滑离的辩论中,禽滑离说:“龙也,并非始皇之时有之,夫妇之间,吾未尝不见也。
”孟子则回击道:“龙象于云,飞游九万里,首长数丈,何其大也?原是夫妇之私,安能及若?” 孟子精妙的用词和排比句子,深化了对方对龙的理解,加强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是其思想精深的重要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善于反问、运用比喻、讲究文辞等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给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维财富。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
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
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孟子的众多名言和哲理。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辩论中展现了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表现出高超的口才和理论深度。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的辩论技巧和思想风格。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孟子》中,孟子以一种富有敬畏之心的态度与对手展开非常深刻的讨论。
他首先会用对方的观点为出发点,然后进行逻辑思辨,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对方作出回答,引导对话的深入。
孟子的论辩过程中,总是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是孟子论辩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思想深邃的体现。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孟子擅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辞富有正义、激情和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
在《孟子》中,孟子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很好地说服了对手和读者。
他的辩论言辞富有音韵节奏感,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让人产生共鸣。
孟子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使他的论辩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孟子在辩论中常常将道德伦理问题、政治哲学和人性论等深刻的问题拿出来作为讨论的中心,从而引发对方和读者深思。
他以儒家的仁爱之道和政治理论为基础,论证人性的本善和天命的道义,引导对方和读者从思想上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在论辩中常以理论分析和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阐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论辩更富有内涵和哲学深度。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表现出了孟子辩论的逻辑性、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深度。
他的论辩风格精炼而深刻、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中的论辩艺术中寻找到一些启示。
孟子的辩论风格和思想方法,对我们进行辩论和思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运用了精湛的论辩艺术,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进行辩论,以达到理解和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进行论辩。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用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他用“黄丞相”来比喻人才被埋没,用“齐宣王托孤”来寓言君王的才德制约了国家的发展等等。
这样的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观众容易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
孟子擅长建立论据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论辩。
在与别人辩论时,孟子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明确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不断的发问和辩论,来引导对方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使论辩过程更加深入和精确。
孟子重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在与他人辩论时,他不仅仅是为了争论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来推动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进步。
孟子常常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并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批判和回应,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探讨。
他在辩论中不仅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尊重并引用对方的观点,使论辩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和交流。
孟子注重言辞的表达和修辞的技巧。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等,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孟子的辩论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使人们容易接受并喜欢他的观点。
《孟子》的论辩艺术体现在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建立论据和提出问题、倾听与尊重他人观点以及言辞的表达和修辞技巧等方面。
这种论辩艺术不仅使得孟子的思想观点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播和理解,也对后世的辩论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孟子》和孟子的论辩艺术
战国中期,游说讲学盛行,思想家们互相辩论。
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
其相关著作《孟子》文风中带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
《孟子》论战性强看,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与《论语》的雍容纡徐风格大有不同。
就个人所见,《论语》记孔子见国君,总是毕恭毕敬,回答问题简单又拘谨。
孟子不然,在各国诸侯面前,他往往高谈阔论,纵横捭阖,无所顾忌,有时大胆诘问,有时因势利导,尤其善于掌握对方心里,从容陈词,引入圈套,然后步步紧逼。
几乎无往而不适,大有战国纵横家气概。
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齐宣王想学霸术,向孟子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
孟子说:“仲尼之徒不讲齐桓晋文之事,要讲就讲王道。
”齐王问他怎样才可能王天下?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齐王说:像我这样可以暴民吗?孟子说:可以。
于是他就举齐王不忍以牛衅钟为例,说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一席话说得齐王十分高兴。
这是第一大段,说明行王道并不难。
接着孟子反问齐王,为什么不行王道呢?是不是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才痛快?齐王说不是“我将邱吾所大欲也”。
孟子明知道什么是大欲,偏偏故意发问,齐王笑而不答。
孟子还装糊涂:“味甘肥不足与口与?轻暖不足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这一系列发问,属于空中撰设,以括气势。
此文章家故作挪展挑弄。
经过一而再的欲擒故纵,敛气蓄势已足,他才挑明:“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也。
”一语道破齐王的隐秘。
紧接着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有缘木求鱼也”,“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齐王不相信。
孟子便以邹国与楚国打仗设喻,说明小固不可敌大,弱固不可敌强,齐王只有天下九分之一,以一服八,岂不像以邹敌楚吗?这是第二大段。
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之后,孟子才提出,还是从根本入手,实行仁政,那样谁也敌不过你。
接下去便大谈实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作为第三段,文势亦由浩瀚奔腾转为平淡清畅。
最后再以王道必然胜过霸道作结,与首句照应。
该文虽然属于问答体,可是起伏跌宕,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具有步步入胜的情志。
《论语》中有人讥笑孔子,孔子并没有同他们辩论。
墨子多次否定儒道,然而儒家观点皆为引述,批的是虚拟人物是死把子。
庄子肆意嘲弄儒道,儒者形象均系虚拟,批的是假靶子。
孟子则不同,与他辩论的其他学派墨者夷之,农家许行,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孟子批驳他们,针对的是真人活靶子。
因而文章显得格外活泼生动,双方观点鲜明,针锋相对。
孟子的诘难解答,深入透彻,很能抓住要害,往往使对方无所遁逃。
儒家之徒陈相,遇见农学派许行,便弃儒学农,并向孟子宣扬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
孟子先是慢慢套问,得知许行虽然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而衣服、帽子、炊具、农具等等并非自制而是拿粮食换来的,就问为什么不自己做,而是交换呢?陈相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
”孟子立即抓住这句反诘:“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接着再展开论证,指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又引举历史上尧舜等圣贤之君为例,说明他要考虑国家大事,不能同时参与农事。
继而大赞孔子,大骂许行,嘲笑陈相弃儒学农是“下乔木而入幽谷”。
可是陈相不服,又宣扬许行商品价值观,一切货物同量同价。
孟子指出,
商品价值不同,价格就应不同,许行的那套只能导致混乱。
孟子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应该分工,还是对的,虽然他以社会分工来论证统治者不劳而获有理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用许行的行为反驳许行的理论,确实抓住了要害。
文章层层剥笋,处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不但记录论战双方的观点,而且表现反复曲折的辩驳过程,是先秦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孟子》里面有一些单纯发表议论,类似长篇独白的篇章,虽然没有标题,但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作比较细致的论述。
如“鱼我所欲也”,主旨论证“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人应该舍生取义的气节。
该文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引申出“生与义”问题,把一个有关人生价值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的提了出来。
按人之常情,二者定会取其重者。
倘若二者冲突,“舍生取义”应该是自然无疑的结论。
舍生取义,成了无数志士仁人坚持气节不怕牺牲的誓言。
《孟子》的语言,比起论语来,此举更明快,感情更强烈,个性极其鲜明。
读其书,想见其人,人品心术正大光明,议论开口见心,没有回互诡谲之谈,行己于人,坦荡宽平,无矫激违情。
有时畅叙志向,光明磊落。
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有时申述抱负,正气堂堂。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志趣,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名句。
在行文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上述观点皆是本人的浅显之谈,对于《孟子》和孟子论辩艺术及才能还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主题:浅论《孟子》和孟子的论辩艺术
姓名:王伟
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历史2班
学号:201005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