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作者:邹静任石会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5期《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

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

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

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

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

这就归结到主旨。

中心思想十分突出。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

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

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

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货”“好色”“好乐”“好勇”。

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的。

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

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

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

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

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断 干 肉这 样 的小 礼 上 一 味讲 求 。 为 不识 大体 。是 以孟 子 日 : 是 “ 当务 之 为 急 ” “ 亲 贤 之为 务 ” 、急 。 孟 子 充 分 利 用 “ ” 念 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 类 推 . 中往 往 类 概 其 隐含 着 相 当于 西 方 逻辑 的三 段 论 。前 所 举 “ 不 爱 与 急 亲 贤 ” 无 例 , 可 概 括 出三 段 论 来 : 类 知 务 者 急 先 务 、 亲 贤 ; 便 知 急 察 缌 、 功 与 问无 齿 决 者 不 能 急 先 务 : 以 察 缌 、 功 与 问无 齿 小 所 小 决者 是 不 知 类 、 知务 的糊 涂 虫 。 不 ( ) 二 比喻 论 证 比喻 论 证 是 用 比喻进 行 证 明与 反 驳 的 论 证 方 法 ,是用 比 喻 者 ( 据 ) 理 论 证 被 比喻 者 ( 题 ) 理 。用 来 论证 的 比 喻 论 之 论 之 是 两组 生 动 的事 例 , 们 的 类 不 同 , 理 相 同 。 它 而 善譬 巧 喻 是 《 子 》 孟 散文 的 显 著 特 色 。 郑 振 铎 以为 , 子 孟 “ 以 比喻 宣 达他 的意 见 ” “ 喜 ,比喻 赡 美 而 有趣 ” 4 。【]刘 大杰 指 出 ,孟 子 》在 说 理 论 事 时 ,偶 尔 举 例 取 譬 ,时 时 露 出 一 种 幽 《 “ 默” [] 。5章沧授分析了《 孟子》 用譬 的情况, 认为 :孟 子用喻 , “ 自

论辩的逻辑
之 道 。’ :精 损 之 , 攘 一 浆 。 日 ‘ 月 以待 柬年 , 後 已 。’ — 如 知 然 — 其非羲 。 速已矣 , 待柬年?” 斯 何 《 文 公 章 句下 》 滕
— —
春秋战 国时期 , 也是我国逻辑思辩 的发 轫时期 ,孟子》 《 散 文 的逻辑性引人注 目。谭 家健认为《 子》 孟 虽不像《 墨子》 那样 有 比较 完 整 的 形 式 逻 辑理 论 , “ 能 普 遍 而 熟 练 地 使 用 着 形 但 却 式 逻 辑 的思 维 规 律 和 思 维形 式 ,其 文 章 都 有 着 严 格 的逻 辑 ” , “ 无论和谁辩 都没有输过” 2洪波称 ,孟子》 文章 的组织 与 。【] 《 “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圣人”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大特色,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和卓越。

论辩是孟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

孟子在《孟子》中进行的论辩,不仅仅是为了与人辩论,更是为了展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所进行的论辩极富有说服力,论证严密,展现了他的辩证才能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中,孟子运用了多种论辩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技巧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人信服。

孟子在《孟子》中多次运用这一技巧,例如在谈到人性本善时,他举了“若是南方之大盗,必有所依”、“术也者,非劳而取者也”等案例,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人性的本善。

这种举例论证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使人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举例论证,孟子在《孟子》中还使用了比喻、对话等多种论辩技巧。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人理解某一概念或观点,这种比喻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例如比喻人生崇高的志向如登高远望、宝藏藏在深山等,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也让人对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对话也是《孟子》中论辩的一种形式,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见解。

对话更加生动活泼,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话,孟子与他人进行真知灼见的交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论辩中,孟子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揭示,这种辩证思维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孟子》中,孟子从人性本善和性恶的矛盾中展开了思考,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孟子的论辩还表现出了他的辩才和智慧。

他在《孟子》中运用了各种辩证技巧,反复推敲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丰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辩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包括追求道德真理、尊重对手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孟子》论辩的方法和技巧,如以善辩明辨、以情动人等方式。

然后探讨了《孟子》论辩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其旨在推动社会改革和教化民众。

最后分析了《孟子》论辩对后世的影响,指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也有助于启迪当代人们在论辩和辩论中的智慧和技巧。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基本特点、方法和技巧、目的和意义、影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仁爱之道、政治理念等深刻而且具有重大影响。

而其中关于论辩的描写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孟子在辩论中的机智和睿智。

在《孟子》中,论辩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孟子对立论、辩证和说服的能力上。

他善于用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把握对方的论点,并对其进行批驳和驳倒,展现了出色的逻辑和辨证能力。

《孟子》中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论辩方法和技巧,如采用比喻、引用典故、直接反问等手法,使得他的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

孟子进行论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正义与善良,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孟子》的论辩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智慧。

2. 正文2.1 《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倡导仁政之道,弘扬仁义之风。

孟子通过辩论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仁义之道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论辩的场景和技巧。

论辩是指通过言辞交锋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在《孟子》中,孟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辩才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辩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例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通过“爱民”这个概念的辨析,表达了自己的爱民观点,并用严密的逻辑手段反驳了梁惠王的“割爱”观念。

这种将逻辑严密运用于论辩中的技巧,让孟子的观点更加有力、理性,也更容易说服听众。

2. 善于反问反问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孟子》的论辩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孟子通过反问和质疑,剖析对方的论点,让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质问了公孙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观点,引出了自己的“名实相副”的观点。

3. 用比喻形象化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孟子的论辩艺术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例如,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比喻人才的流失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印象。

4. 讲究文辞文辞是论辩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讲话不清、用词不当,就会影响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孟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讲究文辞,从用词到构思,都显得十分优雅。

例如,在孟子与禽滑离的辩论中,禽滑离说:“龙也,并非始皇之时有之,夫妇之间,吾未尝不见也。

”孟子则回击道:“龙象于云,飞游九万里,首长数丈,何其大也?原是夫妇之私,安能及若?” 孟子精妙的用词和排比句子,深化了对方对龙的理解,加强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是其思想精深的重要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善于反问、运用比喻、讲究文辞等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给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维财富。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

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

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

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简答题

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简答题

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简答题摘要:一、孟子对话论辩艺术的背景和特点1.孟子时代的社会环境2.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二、孟子对话论辩艺术的具体表现1.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喻和类比2.孟子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主义方法进行论辩3.孟子善于运用情感和道德因素进行论辩三、孟子对话论辩艺术的实际应用1.孟子通过论辩达成教育目的2.孟子通过论辩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3.孟子通过论辩推动社会变革四、孟子对话论辩艺术的启示和影响1.对后世中国思想家和论辩艺术的影响2.对现代社会论辩和沟通的启示正文: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简答题孟子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思想碰撞的时代。

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人们对于道德、政治、人生等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在这种背景下,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艺术,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在于,他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喻和类比。

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运用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比喻,来说明君民关系;运用“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应该具有的惻隐之心。

这些比喻和类比,使孟子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孟子论辩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主义方法进行论辩。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多次运用逻辑推理,如演绎法、归纳法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同时,孟子还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他在论述仁政时,就列举了一些实行仁政的实例,以此来证明仁政的优越性。

此外,孟子论辩艺术还善于运用情感和道德因素进行论辩。

孟子认为,人的情感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论辩过程中,他常常运用情感因素,以打动对方的心灵。

同时,孟子还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因此,他在论辩过程中,常常以道德为武器,来批判对方的行为。

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不仅在于他独特的论辩技巧,更在于他对于论辩的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继承了孔门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即使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一书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孟子》一书善于论辩。

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

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

《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

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论辩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相关。

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

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

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相关。

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相关系。

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

形成文章,才沛不过不可御。

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论辩富于形象。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

《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

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但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不但如此,孟子还把其它表达方式用于论辩文中,如在《庄暴见孟子》为了更形象地把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的结果实行对比,就生动地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疾首蹙额”“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画;一幅是“欣欣然有喜色”,祝愿国君身体健康的图画。

画面使用了形象精练的描写性语言,人物形态逼真,而且使用了对比,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让对方在鲜明的对比中有直观的感受,作出必然的选择,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水到渠成。

下面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体会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使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

如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

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

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

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

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

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

如”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同意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话界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孟子比一般的说客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

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以“以羊易牛”的小事,发觉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动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入瓮,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昏,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

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

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百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很多比喻一样,已经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
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排比的使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但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容上的问题。

陈《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

”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实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增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使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个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它的浅显易懂,还因为排比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个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于王”,这个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增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同意,才能结束战乱,所以,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但他的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油水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得他光耀千古。

我们不但要学习这些论辩方法,还应该将其使用到自己的协作和生活中去,这才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