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孟子语言风格

孟子语言风格

孟子语言风格1. 气势浩然- 他的文章还常常体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

孟子以推行“仁政”为己任,在与诸侯、学者等的对话中,总是理直气壮地宣扬自己的学说。

如他在见梁惠王时,毫不畏惧地指出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种直面君王的气魄,在其语言风格上就表现为一种浩然之气。

2. 善用比喻- 孟子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经常使用比喻。

他的比喻生动形象,取材广泛。

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喻生命和大义在面临抉择时应如何取舍,让人们很容易理解他关于“舍生取义”的观点。

- 再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百姓归附仁德比作水往低处流、野兽奔向旷野,形象地说明了“仁政”对百姓的吸引力。

3. 逻辑严密- 孟子在论述问题时,通常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例如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他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崛起的事例,然后得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最后再进一步阐述安逸享乐会使人灭亡的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 语言简洁明快- 孟子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他不会堆砌冗长复杂的句子,而是用简短有力的语句直抒胸臆。

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仅仅八个字就概括了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与人心向背之间的关系。

- 在回答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他也能迅速抓住关键,简洁作答。

如齐宣王问他关于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直接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简洁地把话题引到自己想要阐述的“王道”上来。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
的著作之一。

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
想理念。

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比作自然界
中的动植物,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道德就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等。

这些比喻使孟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形象,更容
易被人理解。

其次,孟子善于运用排比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排列成一系
列的对比,如“政治就像一棵树,道德就像一棵草,社会就像一只鸟”,“政治就像一把剑,
道德就像一面盾牌,社会就像一座城堡”等。

这些排比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更容
易被人理解。

最后,孟子善于运用反复和抒情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反复
描述,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花朵是美德,果实是福利”,“道德就
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清新而清香,温暖而慈爱”,“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需要羽毛来护体,需要喙来啄食”等。

这些反复和抒情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容易被
人理解。

总之,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想理念。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精品,其中修辞手法很丰富。

以下是《孟子》的主
要修辞手法:
一、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性表达的方式,将给人的言行描写得栩栩如生,以展示一种态度或情景。

孟子把推想和表达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使得语言深
刻有力,思想犀利无比。

二、比喻手法。

比喻是把不同对象之间对立的特征做类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孟子》
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社会价值观转化为简洁而精辟的语言,令人受益良多。

三、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指的是用同一个句子(或片段)重复出现,使句子(短语)有意义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孟子》里面,孟子就使用了大量的反复手法,使其文章简洁而又有力,增强读者的意义。

四、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是运用描写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之有真实的感受,从
而使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刻。

孟子在其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表情象征有力,启发读者发现真理。

以上就是《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在古代语言文学中一直受到高度评价,
它蕴含的深刻思想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孟子》语言犀利、雄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这与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如准确生动的用词、鲜明突出的对比、气势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齐的对偶、形象生动的比喻、蝉联而下的顶真、丰富灵活的问句、层层深入的递进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孟子语言的准确性、辩论性、缜密性和生动性。

标签:孟子语言修辞刍议孟子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二大宗师,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

孟子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这些思想主张主要集中体现于《孟子》一书[1][2]。

《孟子》在宣传孟子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时,集中展示了孟子非凡的辩论艺术。

尤其是大量修辞的运用,使得《孟子》一书语言犀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富于极强的辩论性和表达效果。

可以说,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也是一位语言大师。

《孟子》一书修辞丰富灵活,无论在用词、辞格、结构、谋篇等方面都较有特色。

关于《孟子》的修辞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孟子》在用词上极为准确生动,有时还十分注意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孟子》不仅能做到词语语义表达的准确,还十分注意形象词语的选用,有时还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加以突出,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3]。

如《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这里的“肥”“饥”“饿”不仅充分突出了统治者视民竟不如牲畜的所为,而且将“肥”与“饥”“饿”对比使用,效果更加鲜明突出。

又如《梁惠王下》:“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这里的“疾首蹩頞”“欣欣然”不仅描绘了百姓“相告”的情态,而且通过两者的对比,使暴政与仁政、虐民与爱民的结果跃然纸上,更加鲜明。

《孟子》中有不少成语的使用,凝练、准确、生动,也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

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2]一、语言特色与修辞(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

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道。

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
意义
《孟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语言修辞非常出色。

《孟子》的语言表现,弥漫着古代汉语的特色,尤其是在文字形式和修辞手法上,更是让人惊叹。

首先,《孟子》的语言表现,注重符号的审美。

孟子重视通过把文字排列组合,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使用虚词、成语,比如“苟合以义”、“民为贵”、“仁义之政”这些常用孔孟语,从而表达他的思想,增加句子的韵味。

其次,《孟子》的语法表达,善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孟子视作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思考重要工具,他把道德行为比作筋骨、把思想比作书,把病痛比作苦胆,这样,读者的理解更加容易,思考緱刻。

拟人手法也一样,孟子常常用赋予物体人性的话语,比如“圣人慎其独也”,把圣人想象成一个严肃端庄的人,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孟子》的语言表达,注重口语的真实性。

孟子把经典说
理融入口语体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入口语对读者的唤醒,
从而起到思考哲学道理的作用。

而且,孟子还注重口语婉转等修辞手段,让文辞更加潇洒,言语更有风趣。

《孟子》的语言修辞特点,不仅有利于忠实地传承孔孟启迪思想,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以《孟子》为灵感,引导学生
对修辞手法进行认识,不仅可以增强文学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从孔
孟观念中找到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文学气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奥妙深邃:《孟子》语言深奥难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它使用的词汇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性强:《孟子》的语言艺术性强,篇章构思精妙,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如借景抒情、比兴、对仗、排比、夹句等,使文章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虽然深奥,但是在表述中尽可能避免繁琐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追求精炼简练,以使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讲究文义:《孟子》注重文义的表达,对每一个字词的用法都十分讲究,追求语言精准、用字得当。

例如,对于同一个词,作者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含义,以丰富其语言表现力。

重视比喻:《孟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比喻成为《孟子》中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的著作,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
心著作,历来被誉为中国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在经典文学及中国
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用有力、幽默、精彩的文字勾画出来
的全面而生动的价值观念,给了人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孟子的文字也
是和言、活泼的书写,具有充分的艺术功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深入
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的研究第一步,是要认识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

从这个
角度来看,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有:语言活泼形象、抒情富有感染力、精辟生动、结构严谨、遣词妙句等。

孟子用语言多次表现出来的儒家
思想:以孝礼为髓、仁义伦理价值观、温和待人、理解他人、尊重他
人等,使语言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步,可在深入研究孟子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去发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孟子用词贯彻着一种综合的价值观念:秉持正义,度改正;注重
关系,既抱真理,又力信和;强调“中庸”,不断自省;崇尚“有让”,谦虚诚恳等。

孟子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无论是在价值理念上,还是从行为准则上,都不断激励和启发人们来追求真理、行善、慈悲
平等,把一个完整、和谐的公民社会维持在一种健康发展状态,真正
把《孟子》中的思想精髓发扬光大,以促进人类节律融洽的共融与达
臻精神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语言艺术
摘要:《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
与技巧。

《孟子》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文采华赡,善巧譬喻,精于论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
的风格。

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语言艺术,论辩艺术
《孟子》七篇,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
技巧。

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

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
于语言的一些观点。

《孟子》散文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

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

”孟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梁惠
王下》)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

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

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1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
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孟子创建的“性善论”是他推行仁政的出发点,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升华,且其所要
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所以,张振镛指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

”○3鲁迅则更直接地说:“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4善譬巧喻也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郑振铎称,孟子“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

”○5比喻可用具体的表述抽象的,可用浅显的表述深奥的,可用生动的表述平易的,这正符合孟子“言近而旨远”的善言要求。

孟子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章句上》)齐宣王内政不修,人民困苦,
却欲“辟土地,朝秦楚”可谓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妄想。

被比喻的一方是一种重大的政治现象,用来
比喻的一方则是一种日常小事。

把复杂的政治问题比做简单的生活现象,充分体现了孟子“君子之
言不下带而道存焉”的语言组织原则。

再比如《告子上》中,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

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

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

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富于文采的论辩,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另一大魅力。

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6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

然而孟子却说:“予岂好辩乎?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7《孟子》的语言形式,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气势及逻辑论辩性。

《孟子》的语言是论理式的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

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
于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具有居高临下,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

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类比推理,层层推进;二是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三是善巧譬喻,形象有力。

《梁惠王下》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两个设问的诱导下,齐宣王顺着孟子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不知不觉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

在达到其思想目的的同时,在语言上,也倍显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

○8刘大杰指出,《孟子》在说理
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

○9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譬的情况,认为:“孟子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

”○10“比喻论证”可谓一种形象化的逻辑论证方法,它能有效地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孟子向宋国当政者提出减免税收的主张,但宋大夫戴盈之答应先减轻一些,明年再减免有关税收。

孟子把这种行为比作偷鸡人暂缓停止偷鸡的行为。

二种行为,类异理同,从而反映出了百姓减
免苛捐的迫切心情。

儒家重要经典《孟子》,语言精工,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机智,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且文章巧于论辩,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其
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3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商务印书馆,1934年.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人民出版社,1981.
○5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卷十四·杂文[I].中华书局,1986.
○7焦石樵。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8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32.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10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J].安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