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一世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德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擅长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壮河山,感情豪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其突出。

孟子高妙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势不行当。

《孟子》风格雄辩锋利,在言谈中 , 巧用设问谆谆教导 , 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早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而词穷理屈, 最后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 孟子就是擅长运用启示引诱, 层层追求, 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

齐宣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君王 , 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 , 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

所以 , 在孟子说说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何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奇妙地避而不谈“霸道”, 而用详尽的案例把问题逐渐指引到“王道”上去 , 他推断齐宣王的心理 , 特意把齐宣王以前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 , 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 , 并大加一定。

这样牢牢抓住齐宣王的心理 , 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咨询“王天下”的事 , 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

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 , 连续启示引诱 , 指出齐宣王这类野心的极端危险性 , 并深刻解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 , 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德政的道路。

最后齐宣王完整被孟子的高论所服气 , 提出让孟子协助他完成大业。

孟子进一步论述了实行“德政”的各项详尽措施 , 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 、施“德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擅长同类对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 ,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人死 , 则曰 : ‘非我也 ,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中,以“为荣华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 , 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 ;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 却不想到开仓贩救。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摘要:《孟子》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论辩,其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文章从论辩艺术是因时代而生、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胆犀利的气势和词锋、擅长比喻四个方面,研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关键词:孟子;散文;论辩艺术;逻辑推理;比喻中图分类号:I26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19-0041-01《孟子》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从文学角度看,《孟子》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孟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论辩。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这说明孟子是因为迫不得已才去辩论,因此要讲究辩论技巧。

《孟子》散文独特的论辩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一、论辩艺术是因时代而生《孟子》一书中的文章,长于辩论,几乎是一部论辩集,这是孟子所处时代造成的。

战国时期是“处士横议”的时代,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孟子的文章自然要适应当时的理论标准。

但孟子不同于一般的游说之士,游士的论辩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孟子之辩是“不得已”;游士之辩是“以顺为正”“朝秦暮楚”,而孟子的论辩是遵循孔子之道。

孟子的时代,思想派别极为复杂,要宣传儒家思想,就必须反驳其他学派的主张,使国君接受儒家学说。

孟子反对其他学说,把宣传儒家学派的道义统统放在自己的肩上。

因此,《孟子》一书中的论辩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巧设机关,欲擒故纵。

例如,《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写孟子向齐宣王宣传“王道”的经过。

孟子先撇开“霸道”不谈,而提出”王道”,接着举出实例说齐宣王有对被牵去屠宰的牛的“不忍之心”,足可以实行“王道”。

不待齐宣王回答,又进一步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迫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的话,之后,孟子采取先纵后擒的方法进行辩论。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展示了精湛的论辩艺术。

本文将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在论辩中的技巧和风格,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来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引用典故和实例等手法,以鲜明的论点和生动的语言来抨击对方的观点。

他深谙人心,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构对方的观点。

在《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展示了他的这一技巧,他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典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梁惠王在身处道德困境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世善缺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论辩风格独特。

孟子在论辩中不仅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笔下的论辩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善意的引导,表现出一种中庸而兼容并蓄的风格。

与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的论述不同,孟子更注重于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一点在他的论辩风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论辩中,孟子不是单纯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论辩来激发双方的智慧,达到共识和和解的目的。

孟子的论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为后世的论辩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他的论辩技巧和风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文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深受孟子的论辩影响,他的论辩艺术成为了他们对抗异端和捍卫正统的利器。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官场乃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并非只是一种孤立的技巧,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孟子看来,论辩并不只是为了争辩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来改变人的心智,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概念,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

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

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

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圣人”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大特色,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和卓越。

论辩是孟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

孟子在《孟子》中进行的论辩,不仅仅是为了与人辩论,更是为了展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所进行的论辩极富有说服力,论证严密,展现了他的辩证才能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中,孟子运用了多种论辩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技巧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人信服。

孟子在《孟子》中多次运用这一技巧,例如在谈到人性本善时,他举了“若是南方之大盗,必有所依”、“术也者,非劳而取者也”等案例,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人性的本善。

这种举例论证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使人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举例论证,孟子在《孟子》中还使用了比喻、对话等多种论辩技巧。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人理解某一概念或观点,这种比喻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例如比喻人生崇高的志向如登高远望、宝藏藏在深山等,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也让人对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对话也是《孟子》中论辩的一种形式,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见解。

对话更加生动活泼,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话,孟子与他人进行真知灼见的交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论辩中,孟子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揭示,这种辩证思维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孟子》中,孟子从人性本善和性恶的矛盾中展开了思考,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孟子的论辩还表现出了他的辩才和智慧。

他在《孟子》中运用了各种辩证技巧,反复推敲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丰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辩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包括追求道德真理、尊重对手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孟子》论辩的方法和技巧,如以善辩明辨、以情动人等方式。

然后探讨了《孟子》论辩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其旨在推动社会改革和教化民众。

最后分析了《孟子》论辩对后世的影响,指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也有助于启迪当代人们在论辩和辩论中的智慧和技巧。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基本特点、方法和技巧、目的和意义、影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仁爱之道、政治理念等深刻而且具有重大影响。

而其中关于论辩的描写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孟子在辩论中的机智和睿智。

在《孟子》中,论辩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孟子对立论、辩证和说服的能力上。

他善于用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把握对方的论点,并对其进行批驳和驳倒,展现了出色的逻辑和辨证能力。

《孟子》中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论辩方法和技巧,如采用比喻、引用典故、直接反问等手法,使得他的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

孟子进行论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正义与善良,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孟子》的论辩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智慧。

2. 正文2.1 《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倡导仁政之道,弘扬仁义之风。

孟子通过辩论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仁义之道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论辩的场景和技巧。

论辩是指通过言辞交锋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在《孟子》中,孟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辩才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辩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例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通过“爱民”这个概念的辨析,表达了自己的爱民观点,并用严密的逻辑手段反驳了梁惠王的“割爱”观念。

这种将逻辑严密运用于论辩中的技巧,让孟子的观点更加有力、理性,也更容易说服听众。

2. 善于反问反问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孟子》的论辩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孟子通过反问和质疑,剖析对方的论点,让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质问了公孙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观点,引出了自己的“名实相副”的观点。

3. 用比喻形象化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孟子的论辩艺术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例如,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比喻人才的流失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印象。

4. 讲究文辞文辞是论辩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讲话不清、用词不当,就会影响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孟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讲究文辞,从用词到构思,都显得十分优雅。

例如,在孟子与禽滑离的辩论中,禽滑离说:“龙也,并非始皇之时有之,夫妇之间,吾未尝不见也。

”孟子则回击道:“龙象于云,飞游九万里,首长数丈,何其大也?原是夫妇之私,安能及若?” 孟子精妙的用词和排比句子,深化了对方对龙的理解,加强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是其思想精深的重要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善于反问、运用比喻、讲究文辞等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给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维财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誉为“孔子后儒家圣人”。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论辩艺术,通过对《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哲学,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孟子还擅长利用比喻和成语来进行论辩,比如他常用“鸟枭之心”、“有忧乐有忧乐”等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直观的比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

孟子还在《孟子》中提到了很多故事和典故,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辩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他运用情理并重的辩证策略。

他在论辩中,既会运用理性分析,悉心推敲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又会用情感共鸣来打动人心,使对方心悦诚服。

这种情理并重的辩证方法,不仅使孟子的论辩更加全面和丰富,也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还注重在论辩中保持礼貌和风度,避免居高临下或者咄咄逼人的态度,这不仅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共鸣,也能够使得论辩更加富有教养和意义。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高超的辩证能力,更能够品味到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风度。

通过《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孟子的论辩艺术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首先要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不能被情绪和情感左右,要善于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说服对方。

孟子的辩证方法告诉我们在进行论辩时,要注重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和故事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孟子的风度和礼貌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要注意保持风度和礼貌,不要与人争吵和冲突,要用理性和温和来说服对方,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辩论效果。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门非常宝贵的艺术,它不仅是对儒家哲学的生动诠释,更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辩论和交流,通过学习和领悟《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就能够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智慧和成果,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

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

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

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

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

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

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

《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

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

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
出特点。

他的论辩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总是用比喻,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

使读者能领略其渊博的知识,折服其敏捷、善思的头脑及对生活观察的细致。

《孟子》的比喻是复杂、多样的。

就近取譬,以譬作答等等,风趣横生,幽默生动。

例如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用了五个比喻,他把齐宣王想称霸比作“缘木求鱼”,对齐宣王的不肯行仁义用了“为长者折技”和“挟太山以超北海”两个比喻来指责齐宣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些比喻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齐宣王无以置辩。

又如用打了败仗后,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去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为喻,来说明犯了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人,是没有理由嘲笑别人的,以此讽刺梁惠王对人民施行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态度。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孟子》全书二百一十章中,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个比喻。

可见孟子是喜用比喻而又善用比喻的。

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着其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

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辩论是一种学问,一种文化,我们应从孟子身上受到启发,通过辩论修身,通过辩论完成自已的一种哲学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