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河洛明珠——巩义

河洛明珠——我的家乡巩义摘要:以“重新走进中原历史名县”的课题活动为契机,以历史文化为视角,探访了解家乡巩义,品读家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以宋代陵墓为中心,反思文物古迹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倡导更多的家乡人为保护家乡的文物古迹至宝而努力。
关键词:巩义历史宋陵文物古迹保护巩义市,原为巩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一脚踏上巩义的土地,就踏进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
早在三十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今天在巩义市博物馆里,依旧可以看到距今11万年前的洪沟文化出土的各种砍石器、刮削器、石锤等工具。
展柜里,陈列着考古人员在巩义发掘的这个时期的象腿骨化石、象臼齿化石。
旧时期时代,河南处于亚热带,尚有大象活动的足迹,巩义是河南唯一发现大象化石的地方。
这也是河南被简称为“豫”的有力证明(豫:在古代是大象的意思)。
同时,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
境内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处古遗址。
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罗庄一带)。
商代称阙巩,周为巩伯国。
战国时期,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 )置巩县。
巩县南依中岳嵩山,北濒黄河天堑,东临虎牢关,西据黑石关,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而得名,历代因之。
又因地扼古都洛阳,故有“东都锁钥” 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代著名的虎牢之战,近代军阀胡、憨之战(胡景翼、憨玉琨)均发生于此。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美神,洛神,她千秋百代,守望着洛水,这片华夏儿女的家园,有一天她与河伯不期而遇,使黄河产生了冲向大海的力量。
史料记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也记录了这个神话。
自此,炎黄子孙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根在河洛,遍及九州四海,河洛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基因。
处于河洛汇流处的巩义就像是一颗闪耀的明珠一样照耀着这里的子子孙孙。
巩义市委宣传部副主任李钦上这样说:“巩义是史前‘河洛文明’的发祥地,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华夏文明的根。
文物200411--河南巩义西汉墓_汪旭

砌一 砖 , 砖长 1.78 、宽 0.3 、厚 0.16 米 ;上砌 一
Ⅱ式 2 件 。方唇 。标本 M1 ∶1 , 颈下 至腹
砖 , 砖长 1.85 、宽 0.27 、厚 0.17 米(图二)。
部饰 有弦 纹 。口 径 10.8 、底 径 15.8 、高 29.6 厘
二 随葬器物
米(图三 ∶2)。 B 型 1 件(M5 ∶14)。直口 , 方唇 , 圆肩 , 鼓
壶 9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三型 。 A 型 4 件 。束颈 , 溜 肩 , 垂 腹 , 假 圈足 。标 本 M1 ∶11 ,敞口 。通体饰黑底白彩绘 , 颈部用白 彩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用白彩 绘云纹 、乳丁 纹 。口 径 5.4 、底 径 4.6 、高 10.2 厘米 (图 三 ∶ 12)。标本 M1 ∶10 , 盘口 。通体 饰 黑底 红 、白 彩 绘 , 弧 面形 圆盖 绘柿 蒂纹 、乳 丁纹 、圆 形纹 , 颈 部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绘草叶 纹 。口径 5.6 、 底径 4 、通高 11.4 厘米(图三 ∶4)。 B 型 2 件 。形 制相 同 , 大 小 、彩 绘略 有差 异 。盘口 , 有领 , 长束 颈 , 溜肩 , 鼓 腹 , 假圈足 。通 体饰灰底白彩绘 。标本 M5 ∶8 , 腹部绘近似三角 形 、圆 形纹 。口径 5 、底 径 4.6 、高 12.6 厘米(图 三 ∶11)。标 本 M5 ∶4 , 腹 部 绘 圆 形 纹 。口 径 5.2 、底径 5.2 、高 12.6 厘米(图三 ∶16)。 C 型 3 件 。形体较肥 。通体饰 灰黑底 , 红 、 白彩绘 。分二式 。 Ⅰ式 1 件(M4 ∶5)。侈 口 , 尖圆唇 , 束颈 , 溜肩 , 鼓腹 , 平底 。腹 部绘卷云纹 、乳丁纹 。口径 10.2 、底径 7.2 、高 14.1 厘米(图三 ∶9)。 Ⅱ式 2 件 。敞 口 , 沿外 折 , 尖 圆唇 , 束 颈 , 圆肩 , 鼓腹 , 平底 。标本 M4 ∶6 , 腹 部绘卷云 纹 、 乳丁纹 , 图案与 M4 ∶5 略有差异 。口径 10.2 、底 径 8.1 、高 15.7 厘米(图三 ∶8)。 鼎 5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二型 。 A 型 2 件 。敛口 , 弧 腹 , 圜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外斜 、较短 , 钵形盖 。标本 M1 ∶6 , 通体饰白 彩绘 , 盖面 绘柿 蒂纹 、云 纹 、乳丁 纹 , 腹 部绘 几 何纹 。口径 15 、通高 16.2 厘米(图四 ∶1)。 B 型 3 件 。敛口 , 弧 腹 , 平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 外斜 、较 长 , 钵形 盖 。标本 M4 ∶8 , 通体 饰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完整范文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完整范文历史遗迹调研报告一、引言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了解过去、珍视历史的重要资源。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考察某地区的历史遗迹,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保护情况。
通过调研,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加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调研过程1.选择调研地点本次选择了某市的某遗址作为调研地点,该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该市的重要历史遗产保护项目。
2.了解历史背景在调研前,我们对该遗址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
我们了解到该遗址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当时一个重要城市的核心所在。
它见证了该市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演变过程。
3.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该遗址,仔细观察了遗址的形制、遗迹的分布以及相关建筑的状况。
我们注意到该遗址包括城墙、宫殿、祭祀祠堂等建筑,还有一些文物和器物的残留。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比如城墙的局部倒塌、文物的丢失等。
4.采访当地居民为了了解社会对该遗址的评价和保护情况,我们还采访了当地居民。
大多数居民对该遗址的重要性表示了解和认同,并期望能够进行更好的保护。
然而,同时也有些居民对此并不重视,甚至有人对遗址进行损坏。
三、分析与总结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分析与总结:1.该历史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该地区的宝贵历史遗产。
2.遗址的保护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建筑已有倒塌的现象,文物的保护亟待加强。
3.社会对该遗址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四、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并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
2.增加对遗址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对历史遗产的重视程度。
3.加强监督与执法,对破坏遗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五、结语通过对该历史遗址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遗产的珍贵。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历史遗迹,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文明的基石和源泉。
谢谢!。
巩义市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巩义市历史遗迹调查报告巩义市历史遗迹调查报告篇一:巩义文物旅游发展调查报告对巩义文物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培养和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
暑假伊始,我便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准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市一直是河南的文物大市、旅游大市,利用亲属在文物部门工作的便利,我前往巩义多处文物旅游景区,对文物旅游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查。
通过亲身实践活动,我感到获益良多,不仅开阔眼界,扩充新的思想与知识,也有不少的看法和体会,现就此作以下总结报告。
一、文物旅游资源概况巩义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她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各类文化遗址近百处。
康百万庄园彰显豫商的强盛与风范,北魏石窟呈现了鬼斧神工的佛雕艺术宝藏,七帝八陵收藏了整整一个北宋王朝,杜甫故里演绎一代诗圣的爱国情怀和不朽诗章,千年古刹慈云寺与“少林共祖,白马同乡”?? 众多厚重文化的人文景观资源,是各地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据险垒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家训《留余》匾是中华名匾之一,其“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深刻体现了河洛文化和豫商思想。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被称为中国第一庄园。
巩义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陆路东方起点。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现存洞窟五个,佛龛三百多个,造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河南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

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所在●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宏大的建筑规模,前殿后寝的格局,包括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将改变“中原的中心地位是从夏代才开始的”这一认知“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使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存在得到证实,近年新发现的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则把人们的目光带向更遥远的过去。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发布并做点评。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其社会发展模式、承载的思想观念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风雨兼程巩义窑之田野调查

风雨兼程巩义窑之田野调查作者:任向坤来源:《大众考古》2022年第02期唐三彩从被发现到被大家熟知不过百十年。
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过程中,路基冲破了几座洛阳城北的古墓,出土一堆花花绿绿的东西,面目狰狞的几件被敲个粉碎,一些模样可爱、英姿飒爽的人和动物俑被古董商带到北京古玩市场,恰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看见,友情撰文,赞为国宝。
我是很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的,洛阳盗墓贼天下闻名,邙山古墓十室九空,墓里不乏墓志,这些东西的年代、用途恐早已为盗墓贼侦知,用不着大师磨墨考证。
但此批唐代文物进京一趟名声大振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在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里获得了尊号——“唐三彩”。
唐三彩是专为去世的人制作的,什么样的人能用、什么样的人不能用,用多少,官方都有明文规定。
唐朝贵族官员使用的明器由甄官署组织制作,但可惜史书没有留下制作明器的窑口及具体位置。
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三彩产地有4处,即巩义的巩义窑、西安的机场窑、铜川黄堡窑、内丘西关窑,其中巩义窑烧造时间最早,机场窑次之,黄堡窑与西关窑均为盛唐以后的窑址。
然而,巩义窑、机场窑见到的唐三彩也不是唐墓中最早的唐三彩,早期烧制唐三彩的窑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巩义窑位于巩义市新城区以东的西泗河河谷内。
窑址分布在两岸,多建在二级台地上。
巩义窑产品主要发往洛阳,一般认为西泗河水量丰沛,可以行走小船,将挑选好的上等货装上小船,中转到洛河里的大船上,扬起风帆,西行入洛。
这一路水势平稳,阳光洒在船主的肩头,幞头与袍的飘带和着水波在风中摆动,船主的心随着船板起伏也在风中摆动,这满船承载的不仅是买家的急需,也是窑工和自己的全部希望。
尽管只是百余里的行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白色的风帆只不过是为了装点一下心情,实难抵消河水的冲击。
船的动力全绑在船工的双臂上,三四天的路程,最怕风雨如晦,不只要和自己拼,还要和水神、风神、雷神、电神拼,一路在拼,拼出了坚实的臂膀,拼出了生活阳光,拼出了三彩之路。
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

电子工厂,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在0.3亩的用地范围内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墓一座,编号07HGZM1(以下简称M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墓进行了发掘,简报如下。
一、地理概况M1处在自青龙山西来的丘陵南侧根部,以南、以西地势平坦,以东地势缓慢抬升,以北为高约20米的丘陵,此处背风朝阳,为理想的瘗葬之所。
据刘三讲,墓北的鑫鹏路拓宽时也有墓葬发现,因此这里的墓葬不止一座,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
M1北临鑫鹏路,东50米为南北向的永安路(图一)。
M1发掘资料不慎丢失。
根据钻探资料及两位发掘者回忆,墓葬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图一M1位置示意图河墓葬益家窝永安路办事处道路河市政府杜甫路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北山口镇北山口310国后寺陇海铁伊洛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4°,深6米余。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梯形,长7米,南宽1.1米,北宽0.8米,口小底大,至底部北端宽1.1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位置居中,拱顶。
长1.2米,宽1米,高1.4米。
甬道口有土坯封门,已塌入墓室内。
墓室长方形,攒尖顶,四壁较直。
长4米,宽3.7米,高2.5米。
清理时,墓内有1米厚的淤土。
北部横置棺床,高于墓底0.2米,上铺整砖。
棺床上散见铜钱、铜泡钉、铁钉。
尸骨已成粉末,头向西。
棺床前摆放各类陶俑、器皿,墓门处放有砖墓志。
三、出土器物M1共出土器物70件(套),质地分为陶、瓷、铜、铁等。
陶、瓷器中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由白黏土制成,其中壶、罐为轮制,伏听、狗、井、磨、碓为单模制成,人俑及多数兽俑为合模制成。
镇墓兽2件。
标本M1∶1,人首镇墓兽。
“国”字脸较短,大耳,横向耳纹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蹄足,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无尾。
台座前方后圆,前一方孔,左右各两圆孔。
俑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饰绿色、橘红色云纹,两侧贴有条状金箔,再外为橘红色圆斑,腹部露白,中为粉红色条纹并橘黄色月牙纹,条纹外有黑色毛发,前腿饰黑条彩,蹄、后背、后腿涂橘黄彩;台座涂黑彩,点施橘黄彩。
钧窑调研报告

钧窑调研报告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口之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巩义镇,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钧窑的历史、遗址、窑址以及相关文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钧窑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明代之后逐渐衰落,清代时期几乎失传,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重现于世人的视野。
钧窑的发展与当地的陶瓷原料紧密相关,其制作材料以特定的蓝釉和裸釉为主,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巩义的钧窑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钧窑文物,包括陶瓷器皿、瓷片、瓷碎等。
通过观察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钧窑的卓越技艺和精湛工艺。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只高约70厘米的青釉瓷壶,其表面釉色鲜艳,纹饰精致,堪称艺术的杰作。
接着,我们参观了钧窑的遗址和窑址。
钧窑的遗址分布在巩义市的多个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巩义镇的胡敬庄村。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了一个坡地上的遗址。
这里是钧窑的窑址,由数十个窑洞组成。
窑洞的规模较小,但形态完整,保存较为完好。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窑洞大多是唐代时期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钧窑的特殊技术——天下第一釉。
天下第一釉是指钧窑特有的青釉,这种釉色在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被誉为“瓷界至宝”。
钧窑绝大部分作品都以青釉为主,釉色分布有黑色、浅蓝色、天蓝色等。
其中,钧窑的明黄色釉也非常有名,被誉为“钧黄”。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钧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钧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工艺技术,而其青釉更是独一无二。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人为破坏,钧窑遗址和窑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钧窑的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钧窑的遗址和窑址,以保留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钧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其独特的青釉和精湛的工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应当重视对钧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便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义市历史遗迹调查报告篇一:巩义文物旅游发展调查报告对巩义文物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培养和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
暑假伊始,我便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准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市一直是河南的文物大市、旅游大市,利用亲属在文物部门工作的便利,我前往巩义多处文物旅游景区,对文物旅游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查。
通过亲身实践活动,我感到获益良多,不仅开阔眼界,扩充新的思想与知识,也有不少的看法和体会,现就此作以下总结报告。
一、文物旅游资源概况巩义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她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各类文化遗址近百处。
康百万庄园彰显豫商的强盛与风范,北魏石窟呈现了鬼斧神工的佛雕艺术宝藏,七帝八陵收藏了整整一个北宋王朝,杜甫故里演绎一代诗圣的爱国情怀和不朽诗章,千年古刹慈云寺与“少林共祖,白马同乡”?? 众多厚重文化的人文景观资源,是各地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据险垒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家训《留余》匾是中华名匾之一,其“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深刻体现了河洛文化和豫商思想。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被称为中国第一庄园。
巩义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陆路东方起点。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现存洞窟五个,佛龛三百多个,造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帝后礼佛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皇家礼佛的宏大场面,雕刻精美,堪称国宝。
杜甫故里和杜甫陵园杜甫(712~770),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生于巩义葬于巩义,位于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陵园位于巩义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邙岭上,整个陵园松柏辉映,巍伟庄重。
巩义是诗圣的故乡。
诗人在颠沛生活之中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
北宋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160平方公里。
北宋九个皇帝、除微、钦二帝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
公元960年,宋太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963年便开始营建宋陵。
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
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面积38平方公里。
山青、水秀、寨古、洞奇、庙幽。
《山海经》称其“如众鸟浮水而戏,天下奇观也!”浮戏山是我国主要的标准地层出露区域,可谓研究地质的“博物馆”。
岩溶发育形成各具特色的洞穴一百多座,专家称之为:“中原洞穴之乡”。
著名的雪花洞由石葡萄、石珊瑚、石花等组成了一百七十三米的“雪花长廊”,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雪花洞”。
青龙山慈云寺古称大白马寺、大慈云寺、释源、祖庭,俗称上寺,明初河南知府虞廷玺撰文称其“少林共祖、白马同乡”。
寺院占地60余亩,直辖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信徒涉及全国十一个省和近百个州、县,规模“不减丹丘蓬丈(来)”,“不减武夷九曲”,被誉为“巩南之胜概,丛林之第一”、“中州第一寺”,登封古刹法王寺的旧碑亦称“嵩阴之慈云??为佛教入中国作寺之始”。
专家在对青龙山及慈云寺作全面调查时发现隋、唐、元、明、清时期古建、石刻、摩崖等文物数百件(处),仅碑刻就50余通、塔铭四十余块,其中隋代造像幢、双足灵相图、五十三峰图和唐代古塔等尤为珍贵。
二、文物旅游发展现状巩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旅游景区11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康百万庄园)、3A级景区5处(浮戏山雪花洞、石窟寺、竹林、青龙山慈云寺、杨树沟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竹林景区)。
根据调查访问得知,巩义的人文资源和旅游景区相得益彰,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南线山水、北线人文的环线旅游发展格局。
全市拥有三星级旅游饭店2家、旅行社11家。
2009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四年以30%的速度递增,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巩义经济发展来势喜人。
如何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带动巩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巩义的决策者审时度势,最终把突破口锁定在“旅游强市”上——提升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建设成巩义市的又一支柱产业。
通过3年努力,巩义旅游业将实现从“铺摊子”式发展向重点突出、从低水平开发向精品景区建设、从单一营销向区域合作三大转变。
在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的嘹亮号角声中,巩义旅游正在发生巨变。
2007年,巩义以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投资 2.4亿元的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使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成为巩义经济社会发展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使巩义的旅游迅速在全国叫响,巩义市启动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市场运作。
在景区规划上面向全国百万巨奖征集杜甫故里、河洛汇流、宋陵、康百万庄园四大景区规划方案。
各旅游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初步形成康百万庄园(国家4A级景区)、浮戏山雪花洞(国家3A级景区)、青龙山慈云寺、杜甫故里、北宋皇陵、河洛汇流、嵩阴景区、竹林景区、杨树沟景区、盘龙山九莲洞等十家旅游景区。
鸟无头不飞,舞活康百万庄园这一豫商发源的“龙头”,巩义旅游就有了“唯我独有”的气质。
开展康百万庄园创建5A 级景区工作,作为“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系列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康百万庄园景区建设工程完成之后,将包括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游客接待中心、花园、善果园、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码头等区域,整体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此举对恢复康百万庄园历史原貌,扩大康百万庄园景区规模,完善康百万庄园旅游功能,极大增强了巩义旅游的影响力。
在做好重点景区建设的同时,石窟寺、青龙山慈云寺、竹林景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各主体景区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功能明显增强,巩义市旅游接待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一点看法个人有以下改进建议:打造精品景区:整合芝田镇“七帝八陵”资源及附葬的大宋勋臣陵墓,划定“北宋皇陵遗址保护区”,建设北宋皇陵旅游通道,打造“大宋皇家文化主题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推进石窟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突出康百万庄园的龙头地位,复兴豫商文化、庄园文化,建设豫商精神家园,打造5A级旅游景区。
加速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创4A工作进程。
筹备青龙山慈云寺景区创建4A级景区。
依托河洛汇流区域,弘扬河洛文化,建设以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伊洛河旅游产业带。
提升旅游住宿和餐饮业:以市区为中心,适度发展中高档星级酒店业和餐饮业;以南部山地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中高档的主题酒店、商务会所、政商会议中心、企业培训基地、特色餐饮和中低档的农家乐住宿餐饮。
做强休闲娱乐业:在伊洛河旅游产业带依托“生态环境+高端项目+优质服务”,沿水系建设特色休闲娱乐走廊,鼓励以酒吧、咖啡屋、西餐厅、快餐、茶坊、演艺吧为主的休闲吧坊进驻;市区发展娱乐会所、洗浴足疗、中医推拿等中高档和大众化休闲娱乐项目;南部山区发展森林氧吧、参禅悟道、汽车营地、露营地、康疗健身等休闲娱乐业态。
加强发展旅游购物业:发展旱岭红薯、南山核桃、高寒玉米、候地小米、仓西萝卜、五指银花、北邙黄风等巩义八大特产;研发青花瓷、唐三彩、景泰蓝等高端艺术品;依托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旅游商品集散基地,打造诚信购物品牌,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通过旅游塑造“北宋皇陵、杜甫故里、豫商家园、河洛圣地”五大城市品牌形象,弘扬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庄园文化、皇陵文化、杜甫名人文化、佛教文化、山水文化。
对外宣传活动:一是深化与常规宣传媒体的合作,加大在《大河报》、旅游网络的投入力度;更新理念,以资金补贴、门票置换等更加优惠的条件积极寻求省内外主推旅行社,在郑州、洛阳、焦作、濮阳、新乡等地主流媒体推出巩义旅游专线。
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旅游推介。
主要景区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旅游推介会;参加郑州欢乐行湖北八市推介;市旅游局从各旅游经营单位抽调30多名业务骨干、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前往开封、焦作、漯河等地召开巩义旅游专场推介会,签订业务合同800多份;组织和接待了泰国、台湾、北京、郑州、洛阳、商丘、漯河等地旅行社踩线考察。
三是扩大行业交流合作,接待参加“2009郑州·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的全国政协、国家旅游局领导,全国主要省会城市、旅游城市和省内各地市的嘉宾,《人民政协报》、《中国旅游报》和省会新闻媒体的记者260余人到巩义竹林长寿山和康百万庄园考察指导;接待出席“全国文物安全与执法督察工作会”的文物、公安、消防系统领导和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记者130余人,到宋陵、康百万庄园、石窟寺检查指导,宣传和展示巩义旅游。
四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设立巩义旅游局郑州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值守,加强与郑州各大旅行社的联络,方便市民咨询和出行,深入开发郑州客源市场;与北京胜艺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0多万元拍摄巩义旅游宣传片;邀请资深旅游专家撰写制作巩义旅游宣传推介词和幻灯片,提升旅游推介档次和水平;积极和省旅游局联系对接,将我市康百万庄园、石窟寺等景区列入河南省旅游宣传片中,在央视播放。
五是先后开展“石窟寺祈福钟声迎新春”、“浮戏山三月三拍手定情节”、“康百万杯”大学生旅游风采大赛等特色主题活动。
尤其是竹林长寿山景区举行第二届红叶节暨山门剪彩仪式,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等领导参加,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
六是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百万》和人文纪录片《发现豫商》拍摄为契机,成立工作组,配合各级宣传部门做大、做响了开机仪式,并跟踪报道拍摄全过程,对我市景区进行高密度、深层次的宣传介绍。
四、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社会实践中能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