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学院二○一二年八月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课程类型教审研核室者 70006 学时分笔程批者组者 42 3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放射治疗技术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技术执课审一、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高职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历史,原理和应用,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临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原理的了解和临床使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为日后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放射治疗技术方向培养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参数及原理、影像机器的操作和普通故障的排除的从事放射岗位操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医学影像设备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中占用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属于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技能模块中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以临床医学工程专业的岗位流程为依据,萃取相关多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运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逐步递进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放射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

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教学系统化,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本课程依托校、院合作办学优势,充分发挥以临床放射治疗技师、医师、临1床影像技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贯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统一,技能培养与岗位操作流程统一,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统一的理念。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类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类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8020011课程学时:40节学分: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医学影像设备学简要介绍了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对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有概括的了解。

并分章节分别介绍了诊断用 x线机、数字x线摄影、CT、磁共振、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应用特点,为学习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临床实践谁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使学生能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课时分配表第一章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 4课时第一节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及分类(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l、常规 X线设备及 X线 X机的发展2、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建立3、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况第二节医学影像设备分类(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医学影像诊断设备: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B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热成像;光学成像2、医学影像治疗设备:介人放射学系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系统第三节图像存储、传输系统和远程放射学系统(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图像存储、传输系统和远程放射学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图像存储、传输系统和远程放射学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1、图像存储、传输系统:图像输人装置;图像数据库;数据通信网络;显示工作站2、远程放射学系统:低速、窄带;中速远程;宽带高速第二章诊断用X线机 8课时第一节概述(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诊断用X线机的发展史及分类(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诊断用X线机的发展史及分类(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与现状;诊断用X线机的组成第二节诊断用x线机各论(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各类诊断X线机的基本结构(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各类诊断X线机的基本结构(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l、透视用X线机:影像增强及电视系统;诊视床;遮线器2、普通摄影用X线机:X线管头支持装置;摄影床;滤线器3、消化道造影用X线机:有暗盒式;无暗盒式4、胸部摄影用X线机:胸片架;荧光缩影装置5、心血管造影用X线机:高压注射器,导管和心血管造影专用X线管头支架;X 线电影及录像6、其他诊断用X线机第三节诊断用X线管与高压发生装置(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x线管的基本结构及其规格。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影设备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各种普通X线机、胃肠机、数字化X线机、CT机、MRI、DSA、USG等影像检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还着重介绍PACS&RIS网络的构成与应用及影像设备新技术的进展。

医学影像设备是影像产生的源泉,理解各种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对影像诊断有深刻的意义,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6:1,即讲课34学时,见习6学时。

四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徐跃,2版,2005年。

II 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复习X线的发现、发生条件;熟悉现代医学影像学建立的过程,了解各种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及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的发现、X线产生的原理、CT的发明、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二) 掌握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三)了解其它成像设备的应用及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四) 了解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 影像设备的分类;(二) X线的发现与X线机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三) CT的发明与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四)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与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及应用;(六)超声成像的发展及应用;(七)红外成像及激光内镜成像等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等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九)PACS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案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案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案一、引言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特点,掌握其正确操作方法,为日后成为优秀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教授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史和分类;2. 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3. 掌握常见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功能;4. 熟悉医学影像设备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史- 医学影像学的起源- 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演变2. 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 根据成像原理分类- 根据功能分类- 根据使用领域分类3. 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 X射线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 MRI成像原理- 超声成像原理4. 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流程- 设备开机与关机- 拍摄参数设置- 图像采集与处理- 图像存储与传输5. 常见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 X射线机- CT机- MRI设备- 超声影像仪6. 医学影像设备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检测与定位- 骨折鉴别诊断- 脑血管病变诊断- 腹部脏器病变诊断7.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病例分析- 学生互相演练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2. 实验操作结合理论学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4. 班级讨论,促进学习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环节;2. 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医学影像设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医学影像设备在某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地位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医工结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是介绍医用X 线机、MRI 、超声等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其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课程,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适应于社会和军队国防建设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医学影像设备学》知识面广、内容较多,涉及医用诊断及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教学内容彼此独立,学员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课程教学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把握如下原则:一是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在巩固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医学影像设备学发展简史,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拓展知识的教学,讨论每一医学设备的优缺点、局限性,激发同学们学习钻研的兴趣。

二是实验教学,着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努力创新。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设备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医学院校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设置模式。

经过了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学员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科学和信息素养。

但是,由于学员尚未接触影像设备,对于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同学们来说,往往感觉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记忆,不同医学设备的特征、应用、异同、技术评价更不好把握。

另外,由于学员专业属于医学影像专业,因而在进行医学影像设备学学习的同时,可能会存在一部分人认为设备维修、保养等知识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而不够重视,导致课堂不积极,课后复习不认真不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9480011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书:临床医学影像实验技能学,湖南科技出版社,尤昭玲主编,2004年参考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徐跃、梁碧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08月总学时:54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适应专业: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影像方向)一、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常见医学影像设备如:医用X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DSA等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成像特征、伪影产生机理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学习让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掌握各类主要大型设备的基本原理及适用特点、基本检查或治疗方法,有助于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恰如其分地选择诊疗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开设本实验课的目的:1、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

2、通过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对各种影像设备的结构有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影像设备工作原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疗仪器故障判断与维修的能力本实验课基本要求:1、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万用电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集成电路在线测试仪、电烙铁、双踪示波器、稳压电源等。

2、掌握X线机(工频、程控、高频)电子器件的基本测试方法及其工作特性。

具有判断X线机(工频、程控、高频)在线器件好坏的能力。

具有分析、判断和排查X线机(工频、程控、高频)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能选用合适的元器件或改装X线机(工频、程控、高频)电路以维修故障。

具有查阅电子器件手册的能力。

3、强调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内容。

4、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尊重事实,并善于发现新现象。

5、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6、能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二、学时安排:授课内容实验类型实验要求实验学时备注概论验证必开 1X线、CT、DSA设备验证、设计必开10MRI设备验证必开 2SPECT、PET 验证必开 1US、影像再现与PACS 验证必开 2放疗设备验证必开 2总计18三、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分类、特点及其应用领域,并结合临床实例和图像展示进行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医学影像检查的认识和理解。

该课程适合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

课程内容第一章医学影像设备概述•医学影像设备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史•医学影像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领域及优势第二章医学成像原理•X线成像原理及其基本参数•CT成像原理及其基本参数•MRI成像原理及其基本参数第三章 X线设备•X线机构及其组成部分•X线成像的流程及其影响因素•X线成像的质量控制第四章 CT设备•CT机构及其组成部分•CT图像的基本特点和质量评估•CT图像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第五章 MRI设备•MRI机构及其组成部分•MRI图像的基本特点和质量评估•MRI成像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第六章影像质量控制•影像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影像质量控制的应用案例第七章影像诊断应用•CT和MRI在不同医疗领域中的诊断应用•影像诊断中的常见误诊及其原因分析•影像诊断的综合评价和质量控制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章节,将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

实验教学本课程设有实验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医学影像设备的了解和印象。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验一 X线成像实验对不同类型的X线设备进行实验,了解影像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二 CT成像实验通过CT图像重建,实践CT图像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方法。

实验三 MRI成像实验在MRI设备中操作,掌握MRI成像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二版)王小松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1.医学影像设备及其应用朱新里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刘述瑛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3.医学成像物理与技术刘清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评估方式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考试、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设备学【课程类型】专业课【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代码】71104013【学时学分】理论64学时,实验26学时,4.5学分一、课程简介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多种类型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与医学影像治疗设备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

它包括:X线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热成像设备、介入放射学系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系统。

本教学将以X线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及X线、CT、MRI检查技术为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和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特点。

要求学生按照掌握、熟悉、了解和自学四级要求,学习各设备的相关知识,为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授课时要分清主次,学生在学习时应有所侧重。

本科学生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选用教材:张云亭、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学第一章总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3.了解X线、CT、MRI、DSA及核医学等检查技术的应用。

4.了解PACS、远程放射学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透视、普通X线摄影、软X线摄影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CT检查的特点、主要用途。

3.MR检查的特点、主要用途、主要内容。

4.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特点、主要用途、主要内容。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胶片特性曲线,掌握普通X线摄影位置及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2.掌握数字X线成像CR、DR工作流程及成像参数。

3.熟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4.掌握造影检查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的应用。

5.了解对比剂分类和使用。

6.熟悉了解X线质量的评价及管理。

(二)教学内容1.X线摄影条件:感光效应与光学密度、X线照片对比度、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优质X线照片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标准
二○一二年八月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高职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历史,原理和应用,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临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原理的了解和临床使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为日后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放射治疗技术方向培养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参数及原理、影像机器的操作和普通故障的排除的从事放射岗位操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医学影像设备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中占用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属于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技能模块中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以临床医学工程专业的岗位流程为依据,萃取相关多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运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逐步递进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放射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

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教学系统化,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本课程依托校、院合作办学优势,充分发挥以临床放射治疗技师、医师、临
床影像技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贯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统一,技能培养与岗位操作流程统一,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统一的理念。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于第四学期开设,其前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放射物理》、《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设备》、《心理学》等。

在以上前修课程的基础上,《医学影像设备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规范操作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根据要求实施放射治疗技术的能力,与放射治疗医师、物理师进行技术沟通与配合的能力,合理使用设备的能力。

同期开始的课程有《疾病概要》、《医学影像诊断》、《超声诊断》、《医学统计》等。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医学影像设备》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规范操作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能力,根据要求实施放射治疗技术的能力,与放射治疗医师、物理师进行技术沟通与配合的能力,继续提高业务素质的能力。

为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培养“理论扎实、技术精炼、素质优良”的技师。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掌握各种影像设备的设计原理和内部结构,并对现代放射治疗常用的影像设备的特点、原理和功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医学影像设备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进入放射技术岗位工作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技能目标
本课程“教、学”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规范操作放射治疗设备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根据要求实施放射治疗的技术能力。

为课程知识和技能想职业能力的迅速转化奠定基础。

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有与放疗医师和临床进行技术沟通与配合的能力,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能力,合理使用设备功能和独立为病人进行放射治疗的能力,继续提高业务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终实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放射治疗技术专门人才的目标。

3、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重视
诚信意识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四、课程学习内容设计与学时分配
五、教学资源
1.师资要求
经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了以放射治疗技师为主体,教学经验丰富,整体素质优良的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兼职教师由来自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设备工程师组成,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

2.教材选用
(1)教材应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能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情境,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组织教材内容。

(2)应对模具制作过程,模拟机下定位操作,治疗技术的采用等过程引入必须的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
(3)教材应以学生为本,表达需要精炼、准确、科学,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教材应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
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以上原则,选用黄祥国主编的《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高职高专类卫生部规划教材。

3.主要学习资料
(1)《CT设备技术学》石明国主编;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出版; 内部讲义(2)《医学影像设备》周菊英涂彧主编;原子能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资助高校放射医学系列教材(3)《医学影像设备学》胡立宽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 全国医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4)《放射物理与防护》王鹏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2版 (2009年5月1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5)《医患沟通》柯世怀主编,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校本教材
4.课程网站
可以关注网站获取相关知识
5.实训教学条件
六、教学评价
1.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形式采取多样化,意在适应教学需要,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30%,终结性考核为70%;
(2)过程性考核把单位岗位的考核标准引入本课程考核体系,如出勤情况,
顶岗工作态度、表现,职业素养等。

学生提交见习报告、作业、见习心得体会等,重点考查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等。

(3)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卷面考试。

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既有理论又有操作,可分为不同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

2.考核标准
建立了《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考试题库。

七、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应在医院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反馈、教师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定期与专业相关人员一起进行必要的修改。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放疗方向)高职高专学生。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1、基本信息
学分:5.5
学时:70
授课对象:影像技术专业放疗方向
2、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由“X线机分析”、“X线计算机体层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及“医学图像的存储和通讯”六个项目组成。

“X线机分析”是详细讲解最基本的放射设备,也是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基础;“X线计算机体层设备”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介乎而投影成像重叠难题的研究,是其他医学影像设备良好的参考模型。

“磁共振成像设备”是以MR成像为基础的非创性医学影像设备,其空间分辨率虽不及CT,但其
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无不良影响;“超声成像设备”通过回波来获取组织信息,是临床应用最广、普及率最高的影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是从早期诊断和基础医学研究出发,通过对放射性核素衰变测量后显示图像。

教学设计(具体)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场所,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