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腔分区及影像学表现-医学资料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溃
疡
疡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正常影像学表现

胃-X线表现
胃小弯侧粘膜像
胃-X线表现
胃底、大弯侧粘膜像
胃-X线表现
胃窦粘膜像
胃-X线表现
充盈状态与粘膜像
胃-X线表现
轮廓 胃小弯侧及胃窦大弯侧光滑整齐,呈线状 胃底、胃体大弯侧不规整,呈锯齿状或网状
胃-X线表现
粘膜面微细结构 胃小区:
范围约1-3mm,圆形、 椭圆形或多角形 胃小沟: 轮廓整齐、粗细一致、 密度淡而均匀、宽约1mm以下
A
B
C
大肠-X线表现
纵、横、斜三种方向交错;盲肠、升结 肠、横结肠皱襞密集,斜行和横行为主 ;降结肠以下皱襞稀疏,以纵行为主
大肠-X线表现
粘膜面微细结构 无名沟或无名线
大肠-X线表现
阑尾: 盲肠内下方 长条状 粗细均匀、边缘光滑,
其内常见粪石而充盈不均
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七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 (胃肠道)
正常影像学表现
内容
咽部 食管 胃 十二指肠 小肠 大肠
咽部-X线表现
会厌谿 梨状窝 咽喉凸 环后隙
咽部-X线表现
会厌嵴
会厌谿
梨状窝
喉隆凸
会厌 喉隆凸
食管-X线表现
位置、形态 长度:贲门距门齿
降部 十二指肠乳头
十二指肠-X线表现
十二指肠乳头(岬部) 降部中段内缘 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区 直径不超过1.5cm 粘膜 逆蠕动
十二指肠-CT表现
位置及毗邻 球部位于胃窦右上方 降部向后、下方走行于肝胰、结肠肝曲间 水平部向内穿过中线,走行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肠系
空肠与回肠-X线表现
空肠与回肠-X线表现
腹膜腔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实践

腹膜腔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实践一、腹腔与腹膜腔腹腔(abdominal cavity)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及横膈围成的腔。
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是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围成的潜在间隙。
男性的腹膜腔是一个封闭的解剖空间,而女性的腹膜腔可以借由生殖道与外界相通。
腹膜腔是腹腔的一部分,它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空间,而腹膜的反折结构(韧带、网膜、系膜等)和腹腔器官共同把腹膜腔分成各个间隙(图1)。
目前一些腹膜腔间隙的命名与边界定义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完全一致。
二、腹膜腔的影像解剖腹膜腔分为大小两个部分,即大囊(greater sac)和小囊(lesser sac)。
小囊即网膜囊,亦称小腹膜腔;小囊以外的腹膜腔为大囊,亦称大腹膜腔,二者通过网膜孔相交通。
在生理情况下,腹膜腔内只有少量滑液,是个相对扁平的空间,影像学检查很难将其清晰地可视化呈现;在疾病情况下,如积液、肿瘤、出血等可以把腹膜腔形态衬托出来。
腹膜腔以横结肠和横结肠系膜为界分为结肠上区(supramesocolic compartment)和结肠下区(inframesocolic compartment),且二间之间是相互通连的。
1 结肠上区的主要腹膜腔间隙结肠上区位于横膈和横结肠及横结肠系膜之间,以肝镰状韧带为界又被分为右结肠上区和左结肠上区(图2a、2b)。
结肠上区的解剖较为复杂,并且对于结肠上区各腹膜腔间隙的命名也并未达成完全一致。
右结肠上区:该区内主要有右肝上间隙(right suprahepatic space)和右肝下间隙(right subhepatic space)。
① 右肝上间隙,国外学者常称其为右膈下间隙(right subphrenic space),位于膈和肝右叶的前表面、上表面和右外侧面之间,左界是肝镰状韧带,后界是冠状韧带的上层。
② 右肝下间隙位于肝右叶下表面与横结肠及横结肠系膜之间,其上界是冠状韧带的下层,后界是右肾上极前方的腹膜壁层,内侧界是结肠肝曲、横结肠系膜、十二指肠降段外侧方的腹膜壁层。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

手术时,遇有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指伸入网膜 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二)系膜★
1. 肠系膜Mesentery P116
(1)概念
•是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 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 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 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 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
3. 横结肠系膜 Transverse mesocolon P121
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 的双层腹膜结构
系膜特点 --两端短,较固定 下--中部长,故横结肠中部
垂且活动性大 系膜内有中结肠血管、淋
巴结、神经等 结肠左曲位置较高(平第 10-11肋),借膈结肠韧带 为与膈相连,前邻胃大弯并 肋弓遮盖。故结肠左曲肿 瘤 不易触诊发现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两窦两沟)P116、121
Right mesenteric sinus
Right paracolic sulcus
Left mesenteric sinus
Left paracolic sulcus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名称*
位置
交通*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左结肠旁沟
升结肠、横结肠及系膜 右2/3与小肠系膜根之 间
肠系膜根、横结肠及系 膜左1/3、降结肠与乙 状结肠及系膜之间
呈三角形,几乎封闭,窦内 感染不易扩散
斜方形,向下开放通盆腔
降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被膈结肠韧带封闭 向下:经左髂窝通盆腔
右结肠旁沟 升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通肝肾隐窝 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
【思考】胃后壁穿孔,胃内容物将流向何处?*
膜系膜及腹膜腔疾病的影像诊断PPT

肠系膜和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23
急性全腹膜炎影像学表现
平片:
气腹 腹水 反射性肠瘀张 肠壁增厚与粘连 腹脂线模糊
CT平扫:
可显示左述征象,且 更加准确和精细
可显示病原性征象
– 如来源于胆囊结石、 炎症、穿孔
肠系膜和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24
局限性腹膜炎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炎症局部区域密度较高 病灶局部腹脂线增粗、模糊 局限性反射性肠瘀张
30
影像学表现
平片
部分腹腔脓肿内有气或气液平面 脓肿对周围组织、邻近脏器的水肿浸润及推
移压迫改变
肠系膜和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31
CT表现
可显示腹腔脓肿的范围、周壁、脓腔内气 体和液体
脓肿壁强化 脓肿邻近肠管增厚粘连,粘膜皱襞水肿、
增粗以及肠瘀张 脓肿邻近腹壁可见腹膜外脂肪模糊、腹壁
腹腔假性粘液瘤
是一种少见的生长于腹腔中的胶状瘤。多始 发于阑尾、卵巢等器官粘液囊肿,破溃后粘液外 溢,播散于腹腔及脏器表面,进而粘液细胞分泌 胶胨样粘液,蓄积于腹腔形成胶胨样假性腹水。
肠系膜及腹膜肿瘤
49
腹腔假性粘液瘤
男 50岁 腹部膨隆不 适就诊
肠系膜及腹膜肿瘤
50
肠系膜及腹膜肿瘤
51
腹 腔 假 性 粘 液 瘤
肠系膜和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38
胆 汁 性 腹 膜
炎
• 肝移植术 后,肝被
膜下胆汁 贮留
肠系膜和腹膜腔感染性病变
39
五、肠系膜及腹膜肿瘤
腹膜肿瘤:指发生于壁层腹膜、脏层腹膜以及亚腹膜上
的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肿瘤:指起于腹膜及其深面结缔组织的肿瘤,主
医学进修课件:腹腔间隙影像学解剖

网膜囊(小腹膜腔)
• 小网膜和胃后方扁窄间隙 • 其前壁自上而下依次为小
网膜、胃后壁、胃结肠韧 带(大网膜前两层) • 其后壁自下而上依次为大 网膜后二层、横结肠、横 结肠系膜、以及覆于胰、 左肾、左肾上腺前面的腹 膜 • 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面 的腹膜
网膜囊(小腹膜腔)
• 下壁为大网膜二三层的愈 着部
• 右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 为界):右肝上前间隙、 右肝上后间隙
• 左肝下间隙(以小网膜为 界):左肝下前间隙、左 肝下后间隙
• 腹膜外间隙(裸区)
结肠下区
• 此区主要有空肠、回肠、结肠及盆腔诸器 官。常以肠系膜根和升、降结肠为标志划 分为4个间隙
1、升结肠旁沟
• 位于升结肠外侧 • 向上可通连肝肾隐窝,向
• 左壁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 韧带
• 右侧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 相通
• 网膜孔(Winslow孔)由肝 尾状叶 (上),十二指肠上 部(下),肝十二指韧带(前 )和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 后)围成
系膜
• 小肠系膜 将空肠、回肠 连于腹后壁。小肠系膜根 自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 ,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长约15cm, 系膜肠缘可长 达6~7米
大网膜
• 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 ,由四层腹膜组成,在成 人四层已愈合成一层
• 小儿大网膜较短,阑尾穿 孔时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小网膜
• 由肝门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 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可分 别称为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 韧带。前者两层间有胃左右血 管,后者包有肝固有动脉(左)、 胆总管 (右)和门静脉(后)
• 腹膜间位器官有肝、胆囊、升结肠、降结 肠、子宫和膀胱等。三面被腹膜覆盖
• 腹膜外位器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胰 、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等。 仅一面被腹膜覆盖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男性,4岁,发 现腹部包块1天
肾周间隙
肾周间隙由肾前后筋膜移行融合围成,肾周 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肾门出入的血管、输 尿管及肾周围脂肪组织。
肾旁前间隙
指后腹膜后与肾前筋膜及侧锥筋膜之间的区 域,此间隙内主要有胰腺的大部分,十二指 肠二、三段,升、降结肠。腹主动脉的部分 分支及下腔静脉的部分属支通过此间隙。
肾旁后间隙
糖尿病多年,发热, 右腹痛3天,肾周脓肿
男性,54岁,右下腹疼痛半月,加重一天,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诊 断阑尾炎,术中腹膜后触及较大肿块,后腹壁不红。见阑尾根部,体 部包埋于肿块内,腹腔内有少量渗出,阑尾根部无明显红肿。后腹壁 肿块穿剌抽出少量淡血性物,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关腹。术后CT, 多考虑炎症,经规律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疾病CT诊断
郭静清
概念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腹 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的总称. 是充满脂肪、结缔组织和筋膜的潜在间隙。
肾、肾上腺、胰腺、部分十二指肠、升降结 肠等器官,主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位于腹 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可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及中线大血管区域。
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实质型的 脂肪肉瘤均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可 不均匀,可包绕大血管,鉴别诊断困难,可 较笼统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
女性,79岁,自觉左腹部包块2月, 无痛,无肉眼血尿。
女性,47岁,右腰部疼痛, 时有发热,无尿频、尿急 及肉眼血尿。பைடு நூலகம்肾癌并肾 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主 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间隙肿瘤
对影像科医生而言,肿瘤的定位定性是最关 键的问题,腹膜后间隙肿瘤也如此。腹膜后 肿瘤除来源于各脏器以外,可来源于腹膜后 间叶组织内的多种组织,包括脂肪、结缔组 织、肌肉、淋巴、神经、血管、胚胎残余等 不同组织。
[医学]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医学]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035738fb14e852459fb5747.png)
结核性腹水。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6
8、包虫病
发生于腹膜上的包虫囊比较少见,多见于肝、脾、肾。
可见子囊(蓝色箭头) 脾脏也可见包虫囊。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7
盆腔区的包虫囊。
实性病变的诊断
1、转移瘤
腹膜实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转移瘤。 胃肠道和卵巢是最常见的原发灶。 CT可见网饼征、腹水等。
瘤会在肝脏表现出现扇贝状压迹。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4
7、结核
腹腔结核产生局限性分布的有厚壁的包裹性的较大量腹水,影像表现和 囊性占位性病变类似。
主要鉴别点在于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异常的淋巴结(主要表 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5
右结肠旁沟内的结节影。 病理是转移性粘液腺癌。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6
2、腹腔假性粘液瘤
来源于阑尾的粘液腺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影像学的特异表现为肝脾表面的扇贝状压迹。 有时病灶内可见钙化。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 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 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 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 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 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 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 几个韧带。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乙状结肠系膜
是倒“V”形的腹膜反折, 连于乙状结肠和腹后壁。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
是一个由前腹壁连于肝 的比较薄的腹膜反折, 向下延至脐平面,止于 肝圆韧带索。镰状韧带 的两层腹膜分开包绕肝 脏,形成冠状韧带止于 横膈,形成胃、十二指 肠的韧带止于肝脏的下 表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腹膜腔分区及 影像学表现
林宇宁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腹膜腔定义:腹膜 包绕范围内,由腹 膜反折所形成的韧 带、系膜、网膜以 及由它们分隔所形 成的间隙、隐窝、 凹陷等即所谓的腹 膜腔。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腹膜形成结构
小网膜
是由肝脏与胃小弯和 十二指肠上端近2cm 之间的腹膜反折形成。 包括肝胃韧带和肝十 二指肠韧带。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谢谢
谢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3、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右上方与升 结肠之间。由于下方有回肠末端相隔,故 间隙内的炎性渗出物常积存于局部。
• 4、左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左下方与降结 肠之间,间隙向下可连通盆腔。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显示结肠旁沟(26)、右肠系膜窦(32) 及左肠系膜窦(7),(3)为肠系膜血管。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腹膜腔由横结肠系膜分 为上、下两大部分:结 肠上区和结肠下区;结 肠下区被小肠系膜又进 一步分为左、右两部分, 两侧分别有位于降、升 结肠系膜外侧的左、右 结肠旁沟及小肠系膜与 升、降结肠之间的左、 右肠系膜窦。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结肠上区
• 1、肝上间 隙:以镰 状韧带为 界分为左 肝上间隙 和右肝上 间隙。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大网膜
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 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 构。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小肠系膜
是宽阔的扇形腹膜皱 折,它附着在后腹腔, 其根部长约15 cm, 从十二指肠空肠曲沿 着对角线方向走向回 盲瓣。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横结肠系膜
是位于横结肠和腹腔后 壁之间的较宽的腹膜反 折,它与腹后壁的附着 线沿水平方向斜行走在 十二指肠降部、胰头、 胰体、十二指肠升部的 前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左肝周间隙仅剩下网膜囊下隐窝(2),脾周间隙 消失。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结肠下区
• 1、升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的外侧,向上 可通连肝肾隐窝,向下可通右髂窝及盆腔。 阑尾炎穿孔脓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肝肾 隐窝,甚至形成膈下脓肿。
• 2、降结肠旁沟:位于降结肠外侧,由于膈 结肠韧带的存在,此沟一般不向上连通, 向下可连通左髂窝和盆腔。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肝圆韧带:镰状韧带的下缘是肝圆韧带,它是纤维 索结构,系脐静脉闭锁而成。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胃脾韧带连于胃大弯上部和脾,属于大网 膜的一部分,其内走行着胃网膜左及胃短血管。胃脾韧带病变可 以是转移性的,它是胃癌向脾转移的通道。胃脾韧带分两层包绕 脾脏后,再汇合形成脾肾韧带,联系脾和左肾。脾肾韧带内含有 脾动静脉的胰尾段。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右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划分为:右肝上前间隙, 右上后间隙,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的肝裸区 称腹膜外间隙。
• 左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分为其前方的左肝上前间 隙和后方的左肝上后间隙。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2、肝下间隙:位于肝下方,借肝圆韧带分右肝下 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前者又称肝肾隐窝。左肝下 间隙又以小网膜和胃为界分为前方的左肝下前间 隙和后方的左肝下后间隙,后者即网膜囊。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网膜囊图解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该层面显示右肝上间隙(21),左肝上前间隙(5),网 膜囊上隐窝(2)及肝胃间隙(7)。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的肝周间隙与前层相同,脾胃隐窝(12)和脾肾隐窝(13) 开始出现,网膜囊脾隐窝(10)与脾胃隐窝间以胃脾韧带相隔。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脾肾韧带出现(13),脾周三个间隙较上一断层明显,20为肝裸区。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肝裸区消失,右肝上前间隙与右肝下间隙(16,肝肾隐窝)直 接相通。网膜囊前庭(7)和网膜囊下隐窝(8)可见。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该层面肝周间隙变小,网膜囊(7)明显左移,右肝上间隙(18)及左肝上 间隙(4)借镰状韧带(1)分开,右肝下间隙(16)及左肝下前间隙(5) 被肝圆韧带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