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与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坚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原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进行家庭聚会。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留(原文保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国名、朝代名、书名、谥号、庙号、年号、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要保留。

【例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中,“左将军”为官职名,“王凝之”是人名,可直接保留。

译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例2】尊君在不?(尊君——你父亲;不通“否”)译为:你的父亲在吗?3.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语境补出。

补出成分翻译时用括号括起来。

【例3】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为:(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

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提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

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 留“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标准:信、雅、达(具体定义见金版学案)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一)直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一、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塟之。

例:罪细且不容,巨滑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二、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删: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

如: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例:夫留过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噫吁戲,危乎高哉!例:何陋之有?例: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四、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词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例: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1.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确凿译句;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陈康肃公善射”中的“陈康肃公”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2.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第二个“曰”前省略了“贫者”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第一个“之”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4.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满坐沉寂,无敢哗者”中的“坐”应译为“座”,“无”译为双音词“没有”,“哗”译为双音词“喧哗”。

5.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语”前,“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6.变通:直译难以确凿表意时,可以意译。

1/ 1。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忠实原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

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

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

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

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

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 理解 B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传统的考查方法,属于必考内容。表面上看来, 它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 语),但实质上,同时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要 准确翻译,必然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否则就 难于准确翻译),因而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带 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可以考查 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考生阅读文 言文的真实水平。
受“标准化”选择题型的影响,文言文翻译题 的考查曾安排在第Ⅰ卷,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型。 这种题型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 概括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对考生阅读文言文 的真实水平的考查还难于判断。因此,从2002年起, 全国高考语文卷又恢复了文言文直接翻译(笔译) 的考查。即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让考生直接翻译 文言文句子,放在第Ⅱ卷。分数从2002年的5分发展 增加到8-10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要引起我们的重 视。
4、删略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 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很久了。(译句中 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其实原句中的“也”是 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 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5、补充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 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例句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 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 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 “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 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 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 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 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 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 国对晋国无礼。
3、替换法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 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 的语境进行替换,即: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 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 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 例句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 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例句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有 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 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 翻译文言文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标准>是“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 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2、解释法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 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 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 一定要译出来。
例句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 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 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 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句2: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 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 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 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 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 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 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从着眼于表达 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 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 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 不够恰当的地方。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 格的语句。 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直译”与“意译”关系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 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 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 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 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东面;亚父坐在南面, 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北面;张良陪同坐在西面。
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 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 风格、神韵<有文采>,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 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 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 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没有语病。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 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 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 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 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 “……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 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