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在超微_酶解反应器中的萃取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酶法提高红茶茶汤中红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酶法提高红茶茶汤中红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3 影 响红 茶 色 素 生成 的各 种 因素
据 酶促反 应 的原理 ,其 容易受 到 反应环 境 的影 响 , 提
高红 茶色素 生成必 须考 虑各种反 应条件 的影 响。
3 1 温度 的影响 . A R b r o r通 过模 拟发 酵 系统 说 明高温将 抑制 . o et n s 2 】
文章 编号 :6 4 2 0 (0 00 - 0 5 0 17 - 1 92 1 )2 0 3 — 3
红 茶 以其 独 特 的 风 味 和有 益 健 康 的特 性 受 到 各 国人 民 的喜 爱 , 为 全球 销 售 量 最 大 的茶 叶 , 年来 作 多

褐 变 中 由儿 茶素 形成 的 多酚 黄烷一 一 化合 物 ,其 为 3醇
收稿 日期 : 0 0 0 — 2 2 1—颜 色 和强 度 评 分 是 基 于 茶 黄素
和茶 红 素 的 含 量 , ai J Miit 为 茶 黄 素是 造成 D vd . ln J lg 认
作 者简 介 : 昀 (93 )女 , 族 , 教 , 周 18 一 , 汉 助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品 生 食 物技 术 。
收敛性 和 鲜爽 强烈 口感 的原 因 , 甚至 在 大量存 在 时具

3 6・
武夷学院学报 2 1 0 0年第 2期
有刺激 和令人 不快 的 口感 , 而茶 红素 则赋 予 茶汤 温和
或缺。
的 口感 。0. rn q Mat [等通 过 色谱分 析及 感 官评定 说明 i
茶 黄 素含 量 和茶 汤 明亮程 度 以及 茶汤 鲜 爽 度 和 收敛 性 呈正 相关 , 昌云[等 证 明茶 红 素具 有 较茶 黄素 较 熊 1 1 】 弱 的收敛 性 , 与 茶 黄素 相 比则 较 弱 , 但 与茶 黄 素共 同 组成红茶 茶汤风 味和 色泽 的主体 。夏涛Ⅱ等认 为茶褐 司 如前所 述 ,红 茶生 产过程 的本 质 即酶 促反应 , 根

微波辅助萃取红茶中咖啡碱的研究

微波辅助萃取红茶中咖啡碱的研究
i lc e a r h n 3. 0 u d rte c n i o S h e o e gi d d h ai f l f b a k ta W mo e ta 9 % n e h o d t n i :t e ta n t r e .t e rt o s i b n o s l q i a : 0 h xrc i tmp r tr s 0 o ,te e t cin t a 0 ri , oi t l d W l 3 ,t e e t t n e ea ue Wa 9 C d o i u s a o h xr t i W 3 n a o me s a
浸 出率 可 达 39 % 以 上 . .0
关键词 : 波辅 助萃取 ; 微 红茶 ; 咖啡碱 中图分类号 :S0 T 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2 96 20 }2 OO 4 17 —04 (06 0 一O4 一0
S u y o a en n b a k t a b c o v — s it d e ta to t d n c f i e i l c e y mi r wa e a sse x r c n i
Ke r s mirw v — ss d e t cin b a k ta c f i e y wo d : c o a e a it xr t ; lc ; af n s e a o e e
Y a — i Z G Xu — u n E Hu i , ON e y a y
(col f odEgnei , ab n e i f o m reH b 506 C i ) Sho o o ni r gH ri U i rt o Cm ec , a i 107 ,h a F e n n v sy r n n
A sr c :T i p p rs de h o bl ain c aa tr t so a en fbak ta T ee e t b ta t h s a e t istesl izt h rcei i fcf iei lc e . h f c u u i o sc l

机械超微粉碎与不同粒度常规粉碎对红茶理化特性的影响

机械超微粉碎与不同粒度常规粉碎对红茶理化特性的影响

含量增 多,而中红外谱 图显示超微粉碎茶粉 的官能团结构并没有改变 。沸水浸提过程 中茶多酚、咖啡 因、可溶 性糖 和水
浸 出物 的溶 出结果表 明:5种 茶粉功能成分 的浸 出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经过 一段时问后达到平衡 。在达 到浸 出平
衡 时 , 不 同 粒度 茶 粉 的茶 多 酚 和 咖 啡 因含 量 差 异 不 显 著 , 超 微 茶 粉 的 可 溶 性 糖 含 量 为 4种 粗 粉 的 2倍 左 右 , 水 浸 出 物 比
外 图谱和 功能成分 的浸 出特性 。结果表 明:常规粉碎 不同粒度茶粉间差异较小 ,而超微 粉碎较大程度地 改变 了茶叶的物
料 性 质 。超 微 粉 碎 后 ,茶 粉 粒 度 减 小 至 微 米 级 , 比表 面 积 增 大 ,茶 粉 的结 晶度 降低 ,表 面 暴 露 的 纤 维 素 和 半纤 维 素 相 对
张 阳, 肖卫华,纪冠亚,陈雪礼,韩鲁佳※,高崇风
(中 国农 业 大 学 工 学 院 ,北 京 100083)
摘 要 :为探究机械超微粉碎对茶 叶物性及 功能成分浸 出特性的影响 ,该文通过超微粉碎和 常规粉碎 2种方法制备超微
红茶粉和 4种粒度 的粗粉红茶粉 ,研 究了 5种茶粉 的粒度分布 、微观形貌 、比表面 积、结晶度、表面氧碳元素 比、 中红
第 32卷 第 11期
2016笠
6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_ 01_32 No.11
Jun. 2016
2 理 化 特 性 的影 响
茶 叶超微粉碎 以后粒 度减小 、 口感提 升、溶解 性和 分散性提 高,有效物质易于被人体 吸收I ,可 以应用在速 溶茶粉 、茶面包 、 口香 糖 、冰淇 淋等食 品加工领域 。然 而 , 目前针对超 微粉碎 技术对茶 叶基本 理化性质 的改性 机理缺 少深入 系统 的研 究 。本研 究通过超 微粉碎 和常规 粉碎制备超微 茶粉和 4种粒度粗粉 茶粉,对不 同粉碎粒

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

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

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红茶制造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及作用茶鲜叶中的酶类很复杂,除在红茶加工中较重要的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外,还有转移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等。

一、酶在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红茶是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多酚类(尤其是儿茶素类)和PPO。

"在红茶加工中,必需充分利用酶的生物化学作用,才能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以糖苷形式存在的键合态香气化合物前体(如香叶醇、芳樟醇、青叶醇等的糖苷)及其水解酶β-糖苷酶以及与C6-醛、醇等生成有关的亚麻酸、脂肪加氧酶及醇脱氢酶等对红茶香气生成也非常重要。

萎凋后续工序中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萎凋"将采下的茶鲜叶薄摊(15-20cm厚),散失一部分水分的工艺处理过程。

在逐步失水的萎凋过程中,叶子因失水使叶细胞汁相对浓度提高,叶细胞内各种酶系的代谢方向趋于水解作用。

一部分水解酶如淀粉酶、蔗糖转化酶、原果胶酶、蛋白酶等活性都有提高。

"萎凋中酶活性的提高则与叶组织内部酸化有关。

由于糖类物质降解成有机酸,酯型儿茶素酯解生成没食子酸,原果胶生成果胶酸,叶绿素水解有叶绿酸的形成等,使萎凋叶逐步向酸性转化,pH从鲜叶的近乎中性降低到5.1-6.0之间,与酶的最适pH相适应,使酶的活性增加。

"而茶鲜叶中酶的最适pH一般偏于酸性,如淀粉酶为5.0-5.4,蛋白酶为4.0-5.5,多酚氧化酶为5.0-5.5,过氧化物酶为4.1-5.0。

此外,随叶子的逐步失水,酶及其作用物的相对浓度升高,结合态的酶,部分可转化为游离态。

"萎凋叶水解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鲜叶中一些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水解,提高萎凋叶中水溶性有效成分的含量。

这些水解产物对红茶色、香、味的形成均有积极的意义。

"如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型香气受水解酶β-糖苷酶水解,香气化合物游离出来。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第 2 4卷第 4期
21 0 2年 4月
化 学 研 究 与 应 用
C e c l e e rh a dAp l ai n h mia sa c n p i t R c o
Vo . 4, o 4 12 N .
Ap ., 01 r 2 2
文 章编 号 :0 4 15 ( 0 2 0 -5 5 3 10 -6 6 2 1 )40 8 - 0
hget s gut sncm to ihs b ui laoi e A y n r h
Ke r sX nagbakta Idabaktaat x at cit;cvn n t y wod : iyn l ;ni lc e ; i i n at i saeg gr e c e n o d vy i a
t& T e s a e gn a e o y r x l a ia sp o o t n ot e a t x d n t i f lc a E p r na s t h w a n e h c v n ig r t h d o d c li r p ri a t n i i a t i t o a k t . x e i f y r ol h o c a vy b e me t r u ss o t t ・ le l h a t xd t c ̄i i y n lc e s te h g e tb sn ol gwae ah meh d a d a t x d n fI d ab a k ta W e i i a t t o X n a gb a k t awa i h s y u i g b i n trb t to , i i a to n i lc a t o n a y f h i n n o e s h
c so xrcin a etd b e tn rat n T edf rn xrcin meh d f ce h t xd n c vt fdf rn l k l a f t t sw stse y F no eci . e a o o h iee t t t to sa e td tea i ia t t i o ie t a e a o n o ai y e bc

红茶加工中主要酶类及其活性的研究

红茶加工中主要酶类及其活性的研究

其活性与茶黄素的含 量关 年, 我国红茶产量达1 5 . 6 4 万吨, 增产达1 8 . 1 %… 。 红 参与茶黄素的形成过程, 其同工酶的活性 变化与茶黄素的组分消长 茶 的特异品质得益于加工中内含成分发 生的一系列 系密切, 变化, 其加工过程可分为萎凋、 揉捻 ( 揉切) 、 发酵 有密切关系。 多酚氢化酶同工酶中的P P 0 1 、 P P 0 3 及
பைடு நூலகம்
多, 以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为主, 还有转移酶、
途 径红茶 ) l n T中参与色素形成, 尤其参与形成茶红
茶褐 素等物质。 在 发酵 中, 过氧化物 酶的活性 裂合酶、 异构 酶和连 接酶等 。 氧化还原酶 类包括 素、
常成为发酵后期的主要酶,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醇脱氢 下降较 多酚氧化酶慢, 酶、 脂肪氧合酶等, 水解酶包括/ 3 - 葡萄糖苷酶、 纤维 对红茶品质有重要作用。
、 } 尔 荣
茶的萎调和发酵工序中, 淀粉酶可把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 降低 淀粉含 量, 产生 的可溶性糖 类物质, 可增加茶汤的甜 度, 对提高红茶的香气、 汤色和滋昧具有一定的影响。 淀粉
/ ] 1 1 1 8 . 4 %一 4 7 . 3 %, 品 质化 学 鉴评分 增 / ] t  ̄ 5 . 5 5 - - 『 . 1 2 分 】 。 1 . 7果 胶 酶
P 0 5 , 可能是催化 儿茶索类氧化聚合形成有色产物 和干燥等过程。 发酵是形成红茶的关键工序, 发酵 P
然而低 分 子量 的P P O 6 、 P P 0 7 在揉 捻 中发生的酶促氧化, 使茶叶 中酶与多酚类底物充分 的 主要 酶 蛋 白,
不参与多酚类的氧化 。 作用, 生成茶色素等物质, 使滋味醇厚甜爽。 酶在其 以后完全消失,

速溶红茶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因子效应分析

速溶红茶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因子效应分析

d i t i o n s o f hi g h e r p o l y p h e n o l s i n i n s t a n t bl a c k t e a,wh i c h i n c l u d e d t e a p a r t i c l e a t 1 mm ,s o l v e n t t o s o l i d r a t i o s a t
t e a p o l y p h e n o l s y i e l d r e a c h e d t o 3 4 . 5 2% . Fa c t o r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c o n t ib r u t i o n v a u l e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Ab s t r a c t :T h e q u a d r a t i c o r t ho g o n a l r o t a t i o n c o mb i n a t i o n d e s i g n wa s u s e d t o r e s e a r c h o p t i mu m e x t r a c t i o n c o n — —
1: 2 0( g / mL) , e x t r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a t 6 0 c 《 = , u l t r a s o n i c p o we r a t 3 0 0 W, e x t r a c t i o n t i me f o r 4 0 mi n , a n d t h e
摘 要: 通 过 正 交 旋 转 回 归试 验 获得 高茶 多酚 得 率 的 速 溶 红 茶 制 作 最 佳 提 取 条 件 :茶 叶 颗 粒 为 l m m、料 液 比 为 1 :

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物化特性的影响

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物化特性的影响

茶叶科学2017,37(6):616~622Journal of Tea Science投稿平台: 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物化特性的影响褚飞洋1,2,陈鹤立2,孙典2,3,何华锋2,叶阳2*,童华荣1*1.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8;3.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以物化性质为指标,将工夫红茶超微粉碎成平均粒度为26.116、9.612、4.338、3.742、3.328 μm的超微红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其物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堆密度、膨胀力和持水能力变小,休止角和滑角逐渐增大,茶粉流动性变差;色度的L值和b值逐渐增大,表明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色泽有提升作用。

内含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提高,但是茶多酚、茶色素和粗纤维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推测其原因在于超微粉碎破坏了茶叶中以纤维素为主体的细胞壁结构,粗纤维受到破坏,从而内含成分更容易暴露出来,而多酚类物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因此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才会有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工夫红茶;超微粉碎;粉体特性;化学特性中图分类号:TS27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7)06-616-07Effects of Superfine Grinding on the 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 of Congou Black TeaCHU Feiyang1,2, CHEN Heli2, SUN Dian2,3, HE Huafeng2, YE Yang2*, TONG Huarong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2.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3.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Abstract: In the study, the black tea sample was crushed into superfine grinding black tea powder with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26.116, 9.612, 4.338, 3.742, 3.328 μm. The effects of superfine grinding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ngou black tea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determination of its materialized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 superfine tea powder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bulk density, expansion force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decreased, and the angle of repose and sliding angle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superfine grinding, indicating that the fluidity was worse. The L value and b value of chroma gradually increas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uperfine grinding can improve the color of the congou black tea. Embedded component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as the superfine tea powder particle size is reduced, water content of extract, amino acid content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tea polyphenol, tea pigment and the content of crude fiber gradually reduce,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superfine grinding destroyed the cell wall structure of cellulose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crude fiber was damaged, thereby the contained ingredients were more easily exposed and the polyphenols were unstable and easily oxidized. Thus tea pigment content had a downward trend.Keywords: congou black tea, superfine grinding, powder properties,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收稿日期:2017-09-28 修订日期:2017-10-18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C02001)作者简介:褚飞洋,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9期2005年9月农业工程学报Tr ansactions of the CSAE V ol.21 N o.9Sep. 2005红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的萃取特性研究高彦祥,杨文雄,方 政,李绍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红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超微粉碎与酶解反应耦合)中作用所得茶汤的品质变化情况,探讨超微-酶解反应器在红茶萃取方面的优越性,并寻求一条生产茶汤的新途径。

结果表明: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后的茶汤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随着剪切温度、剪切频率、剪切时间、加酶量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较过胶体磨后的茶汤,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6.7%~12.6%和1.5%~8.0%;较直接热水萃取,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6.0%~20.1%和6.2%~24.4%。

红茶加酶后在反应器中反应较不加酶所得茶汤茶多酚含量显著提高23.3%~35.6%。

关键词:红茶;超微粉碎;酶解反应器;茶多酚;可溶性固形物中图分类号:T 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5)09-0167-05高彦祥,杨文雄,方 政,等.红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的萃取特性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9):167-171.Gao Y anx ia ng ,Yang W enxiong ,Fang Zheng ,et al.Ex t ractio n cha racteristics of black tea in supe rmicr o-co mminutedenzy matic reacto r [J ].T ransactio ns o f the CSA E ,2005,21(9):167-17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收稿日期:2005-01-25 修订日期:2005-05-01作者简介:高彦祥(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添加剂和功能饮料。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100083。

Email :drgyx @sina .com0 引 言目前工业化生产茶汤的方法仍是传统的高温水萃取,其缺点是萃取时间长、能耗大、所得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低[1-4]。

有研究者在萃取过程中加入单宁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复合酶能适当提高茶汤得率[5-8],但由于目前用于茶叶萃取的酶活力较低,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采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和河北廊坊通用机械厂共同在国内首创开发的超微-酶解反应器,对超微动态条件下,酶对茶叶萃取的影响因素:料液比、酶用量、剪切温度、剪切频率和剪切时间进行了研究,旨在找出一条提高酶作用效率,缩短萃取时间,减少能耗,提高茶汤品质的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设备红茶Υd = 1.00~ 2.00mm (Υd 为红茶固体颗粒过筛时测定的平均粒径),北京宝德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茶叶萃取酶Visco zym e L (包括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阿拉伯聚糖酶),最适pH 值为5.0左右,酶活力相当于700FBG /g (FBG —真菌β-葡聚糖酶),novo zym es 公司提供。

数字折射计(LR-01型,M ISU RE S.P.A);低速台式大容量离心机(TDL-5型,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分光光度计(6405UV /V IS 型,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高浊度仪(W ZS-185型,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全自动测色色差计(DC -P 3型,北京市兴光测色仪器公司);JM S -60变速胶体磨(曲齿,可用于茶叶等大颗粒物的破碎);超微-酶解反应器(图1)(河北廊坊通用机械厂)。

图1 超微-酶解反应器Fig .1 Super -micro -Co mminuted Enzymatic Reacto r (SCER )超微-酶解反应器(图1)作用原理简介:物料从物料进口15进入,通过酶解反应罐13进入剪切池11进行超微粉碎,通过剪切装置的动力输送,沿循环管道再进入酶解反应罐进行酶解。

物料可在整个系统中反复循环进行超微粉碎和酶解反应,最终产品从物料出口12流出。

该设备可无极调频(0~100Hz )、调温(0~100℃),在国内尚属首创。

1.2 工艺流程茶叶加水粗磨→胶体磨加酶超微-酶解反应器→粗滤→灭酶→冷却→离心→上清液→检测1.3 试验方法1.3.1 红茶不加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作用的方法取红茶0.5kg (干重),按比例加一定温度的水,浸泡15min 软化茶叶,粗磨,再过胶体磨两次,将茶汤混浊液置于超微-酶解反应器中作用一段时间,用200目纱布粗过滤,离心(3000r /min ,10min ),取上清液即得茶汤,简称S ;在胶体磨前后均取样以作对照,所得茶汤分别简称P 和J ,对样品进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测定。

重复三次试验,取平均值。

1671.3.2 红茶加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作用的方法取红茶0.5kg(干重),按比例加一定温度的水,浸泡15min,粗磨,再过胶体磨两次,加入一定的茶叶萃取酶Visco zyme L(本实验中茶汤p H为5.0左右,在酶最适作用范围内,故不再调节茶汤酸碱度),将茶汤混浊液置于超微-酶解反应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用200目纱布过滤,95℃灭酶3min,冷却至35℃左右,离心(3000r/ min,10min),取上清液,即得茶汤,对样品进行茶多酚含量、浊度、色度与色差测定。

重复三次试验,取平均值。

1.4 测定方法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LR-01型数字折射计测定。

2)茶多酚含量: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9]。

3)浊度:样液稀释5倍,用浊度仪测定。

4)色度与色差:采用DC-P3型全自动测色色差计测定离心后茶汤的Hunter L*,a*,b*值[10]。

测定时,先将茶汤加热至40℃左右,待可溶性固形物完全溶解,然后用茶汤润洗比色皿两次,确保比色皿温度与茶汤温度一致且比色皿表面不出现雾气时开始测定。

L*a*b*——CIE1976均匀色空间L*——明度a*——色度,+a*代表“红”,-a*代表“绿”b*——色度,+b*代表“黄”,-b*代表“蓝”d L*——明度差=L*样-L*标da*——色度差=a*样-a*标db*——色度差=b*样-b*标d E——色差=d L*2+da*2+db*22 结果与分析2.1 红茶不加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作用前后品质的变化2.1.1 不同料液比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图2和图3是不同料液比和处理方式对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图,其它控制条件是:剪切温度50℃,剪切时间15min,剪切频率50Hz。

从两图中可以看出,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均随料液比降低呈下降趋势,料液比为1∶10的茶汤二者含量均较高;对于同一料液比的茶汤来说,二者含量S >J>P。

茶叶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后较经过胶体磨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6.7%~12.6%,较直接热水萃取提高了16.0%~20.1%;茶多酚含量分别提高了1.5%~8.0%和6.2%~24.4%。

2.1.2 不同剪切温度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表1是料液比1∶10,剪切时间15min,剪切频率50 Hz下,不同剪切温度对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情况。

纵向比较,剪切温度越高,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越大。

而横向比较,同一温图2 不同料液比和处理方式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Fig.2 Effect o f diffe rent ra tio s o f material and w ater and pro cessing wa ys o n the so luble so lidscontents图3 不同料液比和处理方式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 f diffe rent ra tio s o f material and w ater and pro cessing w ays o n the t ea po ly phenols contents度下,二者含量S>J>P。

红茶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直接热水萃取提高16.1%~33.5%,茶多酚含量提高6.2%~20.1%。

表1 不同剪切温度对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Table1 Effect o f diffe rent cutting temperatur e on the contents of the so luble so lids and tea po ly phenols温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P J S茶多酚含量/g·L-1P J S30 1.58 1.88 2.11 3.69 4.06 4.4340 1.72 1.98 2.16 4.03 4.31 4.6050 1.89 2.08 2.27 4.53 4.74 4.8160 1.97 2.18 2.33 4.81 5.45 5.5870 2.05 2.27 2.38 5.24 5.63 5.7480 2.24 2.60 2.65 5.41 5.98 6.13 2.1.3 不同剪切时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图4是红茶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后,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随剪切时间的变化曲线。

其他控制条件是:料液比1∶10,剪切温度50℃,剪切频率50 Hz。

从图中可以看出,剪切时间从5min增加到15min 时,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急剧增大,15 min后二者增加缓慢,说明15min后,红茶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茶多酚已基本萃取完全。

168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 图4 不同剪切时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Fig.4 Effect o f diffe rent cutting time o ntea liquo r quality2.1.4 不同剪切频率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图5是红茶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后,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随剪切频率的变化曲线。

其它控制条件是:料液比1∶10,剪切温度50℃,剪切时间15 min。

从图中可以看出,茶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随剪切频率升高而增大。

考虑到反应器磨损情况,剪切频率应控制在70Hz以内。

图5 不同剪切频率对茶汤品质的影响Fig.5 Effec t o f differ ent cutting fr equencieson tea liquo r qua lity2.2 红茶加酶在超微-酶解反应器中作用前后品质的变化2.2.1 不同料液比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表2是红茶经过超微-酶解反应器时,不同料液比对茶多酚含量、浊度、色度与色差的影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