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信息生命周期六阶段模型
关于诺兰曲线

关于诺兰曲线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至1995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累计浪费1万多亿美元。
对此情形,管理学家诺兰(Nolan)用其如下六阶段加以描述。
1、初始阶段: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企业将其使用在会计、统计部门,代替了原先的手工劳动,感觉非常好。
2、蔓延阶段:企业内各业务部门由其自身的业务需求,争相开发各自的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缺乏综合的开发规划,出现信息冗余、代码不一致、信息难以共享等混乱局面。
3、控制阶段:由于蔓延阶段开发的多个系统达不到理想的运行效果,有的甚至用不上,企业的开发热情减弱,开始控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
4、集成阶段:由于发现分散开发的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一些企业试图通过从全局出发,完成系统集成,但费用很高,效果不佳。
5、数据阶段:系统的运行,缺少数据支持,企业从领导的角度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强调数据的支持准备。
6、成熟阶段: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系统开发总体规划,分步骤、按计划地开发建设各业务管理需求的子系统。
理查德·诺兰:修正信息化航海图要顺利完成一次海上航行,船长最应该首先掌握的,是一张详细、准确的航海图,以及自己身处何方。
而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有一个人,已经花了40多年的时间,来绘制一幅信息化航海图。
他就是着名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Stages Theory),又称为“诺兰模型”的创始人、《创造性破坏:改造组织的六阶段进程》、《组织重整》等书的作者——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
1974年,诺兰首次提出了4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1979年,随着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诺兰模型”进一步被发展为6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时至今日,“阶段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自我审视当中。
然而,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阶段理论”是否也得到了发展?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这位“阶段理论”的创始人有什么样的认识?他对中国CIO又有什么建议?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诺兰博士,以下是编辑过的对话。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开发是一种涉及许多的复杂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务和物力投入。
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则是一种科学的、可行的、可控制的方法,以确保信息系统能够高效地开发、运行和维护。
下面,我们将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模型。
它是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明确规划各项任务,以便确保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等。
其中,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一种。
瀑布模型主要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实施和维护。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项目的目标、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
系统设计阶段:在此阶段,将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结果,绘制系统的架构图和流程图。
编码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将所设计的系统实现代码,并对代码进行优化。
测试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测试系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施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将系统推向广大用户并进行反馈。
维护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
二、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
它强调将软件系统看作一个对象集合,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主要包括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
在分析阶段,重点是确定软件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功能;在设计阶段,重点是将分析阶段得到的程序使用对象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进行抽象和继承;在编码阶段,重点是将设计完成的对象转换成程序语言,并对其进行调试和优化;在测试阶段,重点是对程序进行各种测试,以便进行系统的交付和维护。
面向服务的系统开发方法主要是针对当前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现实环境。
它而是集成了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知识,以便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价值。
在面向服务的系统开发方法中,系统开发的重点是将总体的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然后将模块看做一个服务,以便能够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和交互。
8种互联网常用生命周期完整指南~

8种互联网常用生命周期完整指南~来源:ProcessOn什么是生命周期?百度给出的定义是:生命周期就是指一个对象的生老病死。
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
对于某个产品而言,它的生命周期其实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一直到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整个市场生命的过程。
接下来分享8张互联网常用的生命周期图,给还不了解生命周期的小伙伴补补课。
01项目生命周期常见的项目生命周期模型有六种,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原型模型、敏捷模型和V模型。
瀑布模型强调开发工作(计划、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各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下面这张图就是按照瀑布模型做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图。
这张图从五个阶段:需求导入阶段、项目规划阶段、研发阶段、测试阶段和版本发布对每个阶段的任务、流程、人员做了安排和分配,流程比较清晰和详细,值得参考。
02产品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引入期。
新产品投入市场,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
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在提高UI视觉效果、产品功能、解决用户痛点、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去下功夫。
(2)成长期。
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
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这时可以通过营销活动、灵活多变的转化方式去迅速抢占用户市场。
(3)成熟期。
市场需求趋向饱和,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标志着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企业利润下降,可以通过一些老带新等营销方式去持续保持用户量和营业额的增长,也可以挖掘更多盈利模式。
(4)衰退期。
随着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层出不穷,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
于是,产品进入了衰退期。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 -回复

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回复什么是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背景和意义。
文章旨在探讨信息系统在不同的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逐步发展并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是指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系统随之不断演变并逐渐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
这六个阶段包括: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
第一阶段,是数据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时计算机刚刚出现,主要是用于科学计算、商业数据处理等方面。
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处理数据,记录交易、存储信息等。
这个阶段的意义在于首次构建了计算机化的事务处理系统,为后来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这个阶段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需要更高效的管理方式。
此时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将数据处理的系统和管理功能系统整合起来。
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共享数据,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此时的信息系统也更加灵活,并开始支持企业中的决策制定。
第三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不断突破,信息系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企业逐渐需要针对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应用开发,满足更高层次、更复杂的决策需求。
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应运而生。
此时信息系统不再只是处理数据和进行管理,而是要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阶段,是企业资源计划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球化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时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源规划和整合,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全局协调。
因此,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运而生。
此时的信息系统不再是独立的,而是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交互和连接,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五阶段,是供应链管理阶段。
21世纪初,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开始在商业领域中流行。
信息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

信息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一、数据创建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新的数据疗涫滴也幌胨档撵速增长。
所产生的数据需要存储环境以利于及时的处理、管理和保护。
因而需要稳定、可其实我不想说的、高可扩展能力的存储设备。
不同的应用和数据,需要不同容量、功能和价格的存储系统,以满足合理的成本和投资回报。
数据的价值通常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因此所有数据在创建时都应当获得一个由数据的类型、数据的价值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决定的删除曰期。
系统将定期清除到期的数据。
除非对过期数据的创建进行正确的控制,否则对相关数据的搜索将会导致运营效率的不断降低。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根据应用的要求,数据提供的时间及数据和信息服务的等级,提供相适应的数据产生,存储,管理等条件,以保障数据的及时供应。
二、数据保护阶段今天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与信息的连续可用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息息相关。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格式出现,企业面临着如何以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管理迅速增长的信息和存储的挑战。
同时,企业的各项业务需要找到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可用性的降低,或者信息的丢失,对企业而言, 都意味着时间的浪费,生产率的降低或灾难。
从电子数据处理产生以来,对于数据保护的需求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需要防止数据受到无意或者有意的破坏。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数据保护和灾难恢复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组织都意识到从他们的数据中心所遭受的重大损失中恢复所需要的努力和时间,以及制定相应计划的重要性。
这个解决方案是一系列技术和流程的组合:备份、远程复制和其他数据保护技术。
它们需要与一组流程和步骤组合,确保及时的恢复。
当前,很多需要大量存储的应用,尤其是电子商务、CRM和ERP等,都需要24×7的运作和在线。
系统的可用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可用性:即使在技术上服务器和网络都是可用的, 但是如果应用系统不能访问到正确的数据,用户将认为它是不可用。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is模型六个阶段

is模型六个阶段1. 引言is模型,即Information Systems模型,是指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模型的一种,包含六个阶段,分别是:识别、定义、设计、实施、支持和评估。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从系统最初的需求识别到最终的评估阶段,每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并详细介绍is模型的六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注意事项。
2. 识别阶段2.1 任务概述识别阶段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起点,其目标是通过认识和了解组织的需求和问题,确定是否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明确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2.2 主要任务•收集并分析组织的需求和问题;•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识别阶段的计划;•开展识别阶段的活动,如需求调研、问题分析等;•编写识别阶段的报告,总结识别阶段的成果和提出建议。
2.3 注意事项•与组织内部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确保收集到准确和完整的需求信息;•确保对组织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制定合理的识别阶段计划,合理分配资源和时间。
3. 定义阶段3.1 任务概述定义阶段是在识别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性,为设计和实施阶段提供详细的指导。
3.2 主要任务•根据识别阶段的成果,定义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确定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框架;•制定定义阶段的计划;•开展定义阶段的活动,如功能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等;•编写定义阶段的报告,总结定义阶段的成果和提出建议。
3.3 注意事项•确保定义的功能和特性与组织的需求完全匹配,不要遗漏重要的功能或过度设计;•确定合适的技术标准和框架,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制定详细的定义阶段计划,确保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表。
4. 设计阶段4.1 任务概述设计阶段是根据定义阶段的成果,进一步详细设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数据结构、界面设计、功能模块等,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网络信息失效点的确定
“双比例”失效判定方法
• 所谓“双比例”,是指针对样本数据及其评论数据,当连续T个单位 时间段未获得评论时,个体累积评论量达到比例P,且这些个体数在 总样本中的比例也达到比例P,那么该T值记为U0。U0即为该数据样本 的失效判定标准。
1991年
Cano.L&Lind.N.C
两类
2003年
Aksnes
三类
由表可见,学者主要倾向于将文献的生命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昙 2005 年 Van Dalen&Henkens 四类 引用很少;昙花一现型;普通型;睡美人型
花一现型”、“普通型”和“睡美人型”。同样,对于网络信息而言, 采用用户交互数据(如评论量)作为其效用的度量,针对大量有效样 2010 年 Costas 三类 昙花一现型;普通型;睡美人型 本,提炼科学的分类方法,也可以将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进行定量的 科学归类。
2.生命周期的管理视角和价值视角
目前,关于信息生命周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价值视 角”和“管理视角”展开。
价值视角
• 描述信息的价值在产生之后随时间推移而不断衰减的情况。 • 通过定量的方式揭示信息价值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实 施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管理视角
• 认识信息资源不同管理环节的特征和状态。 • 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管理中逻辑上紧密关联的若干阶 段或者步骤——经典的信息生命周期六阶段模型。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 信息资源的唤醒现象
一些利用水平很低、被遗忘的“沉睡”信息,在某一机制的触发下, 会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用生命周期的观点来解释,可以认为是处 在生命周期的老化或死亡阶段的信息的利用价值被激活,从而唤醒 了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
信息唤醒的原因——价值、渠道、需求 网络信息价值的再生和再挖掘 网络信息获取渠道的通畅化 新的网络信息需求的产生 网络信息需求的周期性波动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信息的 生命模式分布及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具体而言,我们在 Costas的生命模式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RSD/P分类方法,将网络信息的 生命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昙花一现型、标准S型、睡美人型和平稳型, 前三种为非平衡型。
考虑到网络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借鉴有关学者提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实 证体系的相关成果,对影响因素进行提取,最终提出了网络信息影响因 素分析的实证研究体系。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获取 渠道的通畅化
网络信息价值的 再生和再挖掘
用户的需求滞 后
用户的需求随时 间周期性波动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的沉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闲置,需要采 充分发现和利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取一定的管理对策和机制,尽快将它们唤醒,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 尽可能地对信息进行深度标引和多维度标引,这样能够全方位地揭 大程度地实现信息的价值。对此,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示信息的特点,信息可能存在的各种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各种信 息之间的关联性。 增加信息的可获取度和可见度 当前大多数的结果排序机制使得互联网上信息的利用存在更加明显 的马太效应,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两极分化,使越来越多的信息被 湮没。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平衡这种差距。 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模式
马费成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内容
1.生命周期模式研究概述 2.生命周期的管理视角和价值视角 3.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模式分析
4.网络信息失效点的确定
5.网络信息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
1.生命周期模式研究概述
• 主要方法 –历时分析为主线 –生存期长度(L) –生存模式(P) •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发现对网络信息生存状况产生 影响的各种因素,研究网络信息失效点判定、网络信息生命 周期影响因素和网络信息的生存状况。
2.生命周期的管理视角和价值视角
价值视角的生命周期研究仍需改进和完善 信息效用价值的概念体系构建 研究对象的深化以及关注阶段的拓展 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和测度指标及其预测功能 信息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的系统化研究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1979年,Avramescu提出一个三参数的函数式
Pareto/NBD(帕累托/负二项分布)模型
• Pareto/NBD模型以定量方式解决“客户停止购买多长时间才将其视为 流失客户”这一重要问题。在基于用户行为的网络信息失效分析研究 中也存在类似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信息在连续多长时间内未获得 用户评论可将其视为失效。
5.网络信息生存状况影响因素
c(t ) co (eat emat ), m 1
被引量C(t)是关于时间t的函数,其值是由参数Co、a以 及m共同决定的。
如果选取不同的参数值便可得到一系列的引证频次曲 线——反映不同质量的文献的老化过程,揭示文献使用 和老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网络信息的生命模式分析
年份 1979年 1985年 1985年 作者 Avramescu Garfifld Aversa 类别 三类 两类 两类 具体模式 高被引文献;低被引文献;一般被引文献; 快速到达顶峰,其后减少;被引量持续增加; 提早关注-快速老化型;延迟关注-缓慢老化型 在发表其后4-7年内被引频次有相对较快的累 积量,随后逐渐下降;在发表其后6年内被 引频次有相对较平缓的增长,随后快速增 长; 提早关注-快速老化;一般关注-缓慢老化;延 时关注-缓慢老化
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同网络空间所对应的用户 需求也有差异,此外,符合用户的需求,还涉及到信息本身的表 现形式等等,只有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该信息才更易令人接受。
4.网络信息失效点的确定
网络信息失效点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根据半衰期和时间T仍然无用户关注的信息可以被认为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