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合集下载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 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干扰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干扰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对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使用干扰素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干扰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干扰素。

首先,使用干扰素前需要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干扰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用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其次,使用干扰素时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和消毒。

在注射干扰素之前,患者需要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确保注射部位的清洁。

同时,使用干扰素的注射器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来使用,注射时要确保注射器的针头是干净的,避免引入细菌感染。

另外,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身的反应情况。

有些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患者需要及时向医生反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进程。

最后,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跟踪观察和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效果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正确使用干扰素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医嘱来进行用药。

同时,注意个人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定期复诊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患者能够通过正确的使用干扰素来提高治疗效果,早日康复。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中文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IFN定义1: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

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

干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定义4: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IFN)检测及临床意义

干扰素(IFN)检测及临床意义

干扰素(IFN)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1、干扰素-γ(IFN-γ)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主要是T细胞和NK细胞等产生的一种促炎细胞因子。

它拥有不同的免疫作用机制,在多个信号通路中产生免疫调节反应;IFN-γ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

2、根据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B、IFN-γ;IFN-γ也叫亚型干扰素,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人IFN-γ成熟分子以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形式存在。

二、检测方法
IFN-γ主要检测方法为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RIA)。

三、临床意义
1、IFN-γ与感染
IFN-γ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

广谱抗病毒功能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增
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并协同促进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

2、IFN-γ与肿瘤
IFN-γ是体内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可以调节多条关于肿瘤增殖表达基因的途径.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并加快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与生长,有着重要的抗肿瘤作用。

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IFN-Y 产生能力下降,如AIDS 患者,这也是导致致死性病毒感染的原因之一。

3、IFN-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上升,如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活动性红斑狼疮,而非自身免疫患者血清中很少能查到IFN-γ改变,因此血清IFN-γ水平测定能区分是否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了解疾病的活动期。

干扰素对乙肝和治课件

干扰素对乙肝和治课件

干扰素对乙肝的治疗效果与副作用
治疗效果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整体而言,干扰素可有效抑制乙肝病 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包括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甲状腺功能异 常、骨髓抑制等严重副作用,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1
使用干扰素后可能出现发热、 肌肉酸痛、乏力等不良反应, 一般在3-5天内自行缓解
注意事项2
使用干扰素期间应定期检查肝 功能,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04
干扰素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的比较
01
总结词
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是治疗乙肝的两种不同药物,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缺
点。
02 03
自1957年以来,干扰素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对其生 物学特性、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抗 病毒蛋白基因,诱导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 发挥抗肿瘤作用。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观察肝 脏炎症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干
扰素的治疗效果。
病毒载量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载量, 了解病毒复制的情况,判断干
扰素的治疗效果。
副作用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使用干扰素后的 副作用,如发热、肌肉酸痛、
乏力等,及时处理。
心理状况评估
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 和处理心理问题,确保治疗的
目前乙肝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干扰 素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药物。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
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广泛存在半抗原,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造成一些过敏反应。
*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反应原性上。
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
抗大肠杆菌的抗体
抗沙门氏杆菌的抗体
结合
结合
抗体 是对其抗原有极强专一性 的 魔弹 或 巡弋飞弹
IFN作用特点:
产生的时间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专题二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噬菌体抗体工程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又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抗病毒蛋白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Each hybridoma line can produce pure single antibody, called mon
oclonal antibody.
If B cell is fused with myeloma, the fused cell might be culture
d and produce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子的1/80~1/3,而且消除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

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

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

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

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

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

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

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

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

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后一种酶能降解mRNA,有的AVP还能抑制转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因此,可以说干扰素是通过AV-P间接地抑制病毒复制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
3.2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抗肿瘤主要表现在:第一,抑制肿瘤的增殖,但需连续使用干扰素,才能显示抑瘤效果;第二,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其作用随肿瘤细胞的增加而增强;第三,干扰素能改变瘤细胞表面的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监视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第四,通过免疫调节,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因此,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琳巴细胞(CTL)的杀伤水平而达到目的。

3.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可增加ts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I 型干扰素可增加MHC-1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了细胞毒性T细胞对这类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增加NK细胞裂解潜能,使机体有效地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

可增加细胞表面MI-IC-II类分子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之间的关系,增强免疫应答能力
4.干扰素的抗病毒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在医学临床方面,IFN常用于病毒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是惟一个被FDA批准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品。

病毒唑联合IFN-α治疗丙型肝炎,对于4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新开发的一种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其独特的药动学特点,在机体内耐受性要优于普通干扰素[11],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普通干扰素更好的疗效。

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被证明是目前的最佳疗法[12-13]。

2002年,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属成员SARS-CoV引起非典的大范围暴发,一种人工合成蛋白的鸟嘌呤核苷类似物——病毒唑,因其具有广谱的抑制RNA和DNA病毒的作用,被
广泛用于SARS病人的治疗,但有报道称病毒唑单独使用不能抑制SARS-CoV在Vero细胞中的复制[14]。

而在人的Caco2细胞(人的结肠癌细胞)和Vero细胞中,Ⅱ型IFN-γ和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对SARS-CoV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15]。

用病毒唑与IFN-β联合给药能够抑制病毒的增殖,其中病毒唑的使用量减少至单独使用量的1/10;IFN-β浓度降低了50倍~2 000倍,免疫抑制治疗实验数据显示较高的协同抗病毒作用。

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单个剂量的用量,而且在早期的SARS治疗阶段中效果明显,可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阻止了免疫病理损伤。

5.前景与展望
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

目前应用干扰素诱生剂和人工干扰素产品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快基因工程干扰素产品的商品化研制制剂类型、途径、剂量、毒副作用等 。

6.参考文献
[1]王晓丽,王永明,朱万光,李士成.干扰素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02,21,40—42.
[2] 柴春彦,刘国艳,李文范,干扰素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9,(9):1—2
[3]马飞.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2)
[4]刘运龙,程远国,刘学龙.干扰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2)
[5]张永.干扰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7,19(1)
[6]武迎红,王学理,段小宇,等.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2(4):
[7]高建忠,祝卫东,黄玉帮.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2004,21(1):
[8]银晓,关平原.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1] 熊绍银. 干扰素简介[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85,(03)
[10] 淋巴因子和干扰素[J]. 生物技术通报, 1990,(08)
[11] 李万君. 人干扰素的种类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3,(05) . [4] 刘和堃. 干扰素的生产及其临床应用[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80,(02)
[12] 张磊, 刘睿. 干扰素给药研究[J]. 中国处方药, 2003,(06)
[13] 窦红, 郑煜. 干扰素的应用及不良反应[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3,(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