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综合练习、冲刺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中)——《中考新突破》艾军平主撰部分〔冲刺训练〕(一) 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臣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

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③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攧⑤别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⑥,已破碎云⑦。

(摘自《聊斋志异》)注释:①觇(zhān):探看②围:这个地方指蛇的身围。

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模样。

④攫:抓住,钳制。

⑤攧(diān):甩脱。

⑥革肉:皮肉⑦云:句末助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临()则()去()竟()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审视殊无所见译句:3、用“/”给文中划波纹线处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闻崖上有声甚厉。

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触?(二)宋人酤酒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③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别售,酒酸。

怪其故,咨询其所知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别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钞票,挈④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⑤而龅⑥之,此酒因此酸而别售也。

”(摘自《韩非子》)注释:①酤:通“沽”,有“买”“卖”二义,视语境而定。

②升概:升是古代量器,概是刮平升、斗的木棍或木片。

③遇:款待。

④挈:携带。

⑤迓:迎。

⑥龅:咬。

1、依照注释①,视语境推断“酤”到底为“买”依然“卖”之义?(1)宋人有酤酒者(2)挈壶瓮而往酤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县()著()怪()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令孺子怀钞票译文:4、给文中划波纹线的地点划分朗读节奏。

咨询其所知长者杨倩。

5、依照文章内容,你以为讲法有误的一项是()A、全文采纳隐喻的手法。

“宋人”比喻诸侯国君;“狗”暗指在国君手下办事的一些坏人;“孺子”泛指报效无门的士人,也是作者的自况。

B、这是一篇游讲文字,目的在于打动击国君,重用象作者那样情愿为国效命的士人。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人教版必修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 5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何厌之有厌:讨厌B.若不阙秦阙:侵损、减少C.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大D.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解析: A 项,厌,满足。

答案: A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若舍郑认为东道主②焉用亡郑以陪邻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解析: A 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B 项,副词,已经。

C 项,①连词,而且;②连词,何况。

D 项,①动词,做;②动词,恩赐。

答案:B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②④⑤都能表示烛之武机智善辩,①是侧面表现。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一、(2017 •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 ________ 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心乐之_________(2) 佁然不动_________(3) 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__(4) 恨僧少可语耳_________2.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 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 .翻译下面句子。

(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绪。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第一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第一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

第一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课内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节选自《论语·先进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帽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陪侍,陪站在尊长身边。

《论语》中单用“侍”,指孔子坐着,弟子站着;“侍坐”指孔子和弟子都坐着。

B.饥馑:泛指灾荒年。

学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综合练习(学生版)(一)

学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综合练习(学生版)(一)

学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综合练习(学生版)(一)课内文言文综合过关练习(一)班级:姓名:得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5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D.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2、下列每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互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B.不出,火且.尽若属皆且.为所虏C.而余亦悔其.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往往..有得C.于是..余有叹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既有一般的游记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又有议论文的特点,记游的内容和说理部分紧密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

江苏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综合训练2 含答案

江苏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综合训练2 含答案

综合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谢曾子开①书秦观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

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

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

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

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②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

"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

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人矣。

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惟阁下裁之。

注①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款:敲打,叩B.迹相仍、袂相属.也属:聚集C.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D.消垢翳.以发其光明翳:遮蔽物,蔽障答案B解析属:相继,连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有过交往。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5)去后乃至乃: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16)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还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矣 /
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综合练习
10.过:(1)( 经过 )
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
(2)( 犯过失 )
人恒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 过失 ) 能面刺寡人之过 (《邹忌,
讽齐王纳谏》)
综合练习
11.或:(1)( 有时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冲刺训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 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淡淡的故国之悲。 B.作者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夜游 西湖表现出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作者崇尚“冰雪人格” 的体现。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以大笔点染的方 式,极尽华美地描绘出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D.引用舟子的话,似贬实褒,画龙点睛,从侧面称赏张岱的 “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翁亭记》)
(2)( 出名,有名 ) 有仙则名(《陋室铭》)
20.强:(1)( 尽力 )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湖心亭看雪》)
(2)( 勉励 )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
嘉肴》)
综合练习
21.且:(1)( 将近 公移山》) (2)( 况且 ) 山》) (3)( 犹,尚且 ) (《马说》)

年且九十(《愚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
综合练习
24.谓:(1)( 告诉,对……说 )
权谓
吕蒙曰(《孙权劝学》)
(2)( 是 )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3)( 认为 )
予谓菊(《爱莲说》)
(4)( 叫做 )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
我所欲也》) / 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综合练习
25.信:(1)( 信任 )
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冲刺训练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撑(船)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 (3)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

自非亭午夜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
综合练习
34.志:(1)( 记载 )
志怪者也(《北
冥有鱼》)
(2)( 记号 )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3)( 做记号 )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4)( 意志 )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综合练习
(5)( 志向 )
非资泊无以明志(《诫
子书》) / 博学而笃志(《论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综合练习
22.所以:(1)( ……原因 ) 隆也(《出师表》) (2)( 用来……的方法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先汉所以兴 所以动心忍性
综合练习
23.通:(1)( 通过 )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2)( 通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
说》)
(3)( 贯通 ) 中通外直(《爱莲说》)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 (2)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 (3)哀转久绝( 消失 )
冲刺训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如__果__不__是__在__正__午__、__半__夜__的__时__候__,__就__看__不__见__太__阳__和__月__亮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即__使__乘__着__飞__奔__的__马__,__驾__驭__着__风__,__也__没__有__这__么__快__。_____
冲刺训练
(二)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冲刺训练
心亭看雪》) / 猿则百叫无绝(《三峡》)
(4)( 断绝 )
沿溯阻绝(《三峡》) /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综合练习
15.可:(1)( 大约 )
高可二黍许(《核
舟记》 /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2)( 能够 )
不可知其源(《小石潭
记》)
16.苦:(1)( 愁 )
何苦而不平(《愚
公移山》)
冲刺训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大__雪__(__接__连__下__了__)__三__天__,__湖__中__行__人__、__飞__鸟__的__声__音____ __都__消__失__了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他__们__)__看__见__我__,__非__常__高__兴__地__说__:__“__想__不__到__在__湖__中___ _还__会__有__您__这__样__的__人__!__”_______
35.孰:(1)( 谁,哪一个 )
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孰若孤(《孙权
劝学》)
(2)( 同“熟”,仔细 )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冲刺训练
一、写景抒情类
《湖心亭看雪》(张岱) 《与朱元思书》(吴均) 《醉翁亭记》(欧阳修)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三峡》(郦道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2)( 使……痛苦 )
苦其心志(《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综合练习
17.乐:(1)( 以……为乐 )
太守之乐其乐
(《醉翁亭记》) / 心乐之(《小石潭记》)
(2)( 乐趣 )
而不知人之乐 / 山水之
乐(《醉翁亭记》)
(3)( 欢乐、快乐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
翁亭记》) /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综合练习
2.故:(1)( 学过的知识 ) 温故而知新(《论
语》)
(2)( 原因,缘故 )
公问其故(《曹刿论
战》)
(3)( 所以 )
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所欲也》) / 故克之(《曹刿 ) 薄暮冥冥(《岳
阳楼记》)
(2)( 轻视 )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
表》)
(2)( 实情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曹刿论战》)
(3)( 诚信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
语》十二章) /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4)( 信用 ) 小信未孚(《曹刿论战》)
综合练习
26.许:(1)( 赞成 公移山》) (2)( 答应 ) 师表》) (3)( 表示约数 ) 石潭记》)
冲刺训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 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 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八个 字,便写出了初秋之时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的特点。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 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把七百里三峡万千 气象尽收笔底。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综合练习
8.拂:(1)( 违背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同“弼”,辅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综合练习
9.更:(1)( 重新 )
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2)(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
是日更定矣
(《湖心亭看雪》)

杂然相许(《愚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
综合练习
27.寻:(1)( 寻找 )
寻向所志(《桃
花源记》)
(2)( 不久 )
寻病终(《桃花源记》)
28.焉:(1)( 哪里 )
且焉置土石(《愚
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 )
始一反焉(《愚公移
山》)
综合练习
29.异:(1)( 奇异、奇特 ) 奇山异水(《与
朱元思书》)
(2)( 对……感到惊异 )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30.再:(1)( 第二次 )
再而衰(《曹刿
论战》)
(2)( 两次 )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
序》)
综合练习
31.至:(1)( 到 )
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去后乃至(《陈太丘
与友期行》)
(2)( 周到 )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
说》)
(2)( 了解、知道 )
见往事耳(《孙权劝
学》)
(3)( 召见,接见 )
曹刿请见(《曹刿论
战》)
(4)( 拜见 )
乃入见(《曹刿论战》)
综合练习
14.绝:(1)( 隔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桃花源记》)
(2)( 极 )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
记》) / 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3)( 消失、停止 ) 湖中人鸟声俱绝(《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