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利益。
这种觉醒通常伴随着对历史、文化、语言以及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意识觉醒被认为是民族保护和多元共生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背景民族意识觉醒往往伴随着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历史上的许多民族意识觉醒是由于外部压力或者国家分裂所引发的。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威胁,迫使中国人民意识到民族自强与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催生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运动。
二、文化认同民族意识觉醒的核心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语言、宗教、传统艺术、历史、习俗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
当一个民族开始重新认识和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时,民族意识觉醒就可能发生。
三、群体认同民族意识觉醒不仅仅是个体意识的觉醒,更是群体层面的认同。
当一个民族群体开始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意识时,他们会更加团结一致,共同追求民族发展和民族利益。
这种群体认同能够激发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一个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四、全球化与民族意识觉醒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融合日益加深。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文化同化和文化冲击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被认为是对全球化的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
它不仅是对本民族独特性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五、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民族意识觉醒有助于凝聚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另一方面,它还激发了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总结:民族意识觉醒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也是对全球化时代多元社会的回应。
发展和弘扬民族意识觉醒,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意识到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新式理论家提出了"废除封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并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尊。
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和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自信心。
在这方面,翁同龢、胡适、梁漱溟等学者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解读,使中国人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对外界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
此外,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外界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要保持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为此,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并在吸收中坚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这种对外和自主相结合的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在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中。
茅山学社、光复会、航海学社等各种运动组织和团体的兴起,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追求。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更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梦想。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也与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
新式教育的兴起使得中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有了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孙中山的教育改革思想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使得中国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原因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所谓“华夷五方格局”的“夷夏观”之说,这种以华夏居中、东为夷、南为蛮、西为人、北为狄的“族类”划分,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思想。
由于异族的“入侵”,“尊王攘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观念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这种以族类不同区分异我的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清代始终的排满思想及反清复明运动等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族类民族思想。
当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工业社会并以民族为口号向外扩张,华夷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传统民族思想无法减轻沉重的民族危机,反倒延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其原因表现在:一是相信中华文化最优越的观念被冲击;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三是缺乏近代主权观念,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四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和自由平等学说。
二、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发展过程19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如何应对这一“变局”的问题上,传统民族思想显得越来越势单利薄。
随着外患日益加深和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传入,一部分与西方接触较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萌生新的观念,传统民族观走向没落。
鸦片战争初期,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反侵略斗争的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开始改变“华夏夷狄”的观念。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张摈弃对外国称谓“上对下”的“夷”的习惯用语。
魏源、徐继先突破华夏文化中心的优越意识,代之以中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的民族观念,主张舍弃“夷”字,代之“洋”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明也有可取之处,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之说表示认同,王韬则更大声疾呼:“……‘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这种事想突破了原有“夷夏之辨”的观念,直接为举办洋务、力求自强开辟了道路。
甲午战争以前,这种新的民族思想还是非常微弱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仍未摆脱传统民族思想的束缚。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的民族意识觉醒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的民族意识觉醒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被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对外侵略者的态度相对软弱,但这场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觉醒。
1. 事变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市,当时这个地区由日本租借并设立了伪东北政府。
在事变发生前,日本在中国的权益逐渐扩大,并且积极进行扩张,而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应对措施,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增强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事变过程事变发生当天晚上,日本军队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随后军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场事变引发了国内外的震动,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3. 民族反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非常愤怒,纷纷表示抗议和抵制日本侵略者。
中国各地的学生和市民组织起来,号召抵制日本货物和抗议日本侵略行为。
同时,中国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社会表达了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
4. 意识觉醒与爱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
这场事变也加深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鼓舞了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的决心。
5. 民族统一的呼声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各个政治力量开始联合起来,呼吁实现民族统一。
这场事变促使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6. 历史启示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的发展,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和侵略者的邪恶本质。
这场事变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民族团结和抵抗外敌是实现国家独立和自主的唯一途径,这对中国未来的民族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结: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民族意识的觉醒课件_4

8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的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 也让一批有识之士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他们在经世 致用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思考和寻求御敌之策和救国 之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 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新闻
动态、对话评论、历史地理、经 济律例、军事技术、科学文化)
➢ 译编《四洲志》、《华事 夷言》
3
魏源
➢ 《海国图志》
世界地理、历史、鸦片战争教训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筹海篇》(海防战术) ➢ 《夷情备采》 ➢ 介绍西方科技船炮图 ➢ 介绍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制等
徐继畬(she)
《瀛环志略》
王韬、薛福成、马建中、郑观应
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独立富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西方的科技; 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商战”、“设议院” “君主共和”
6
二、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 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败给日本的刺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 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 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 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 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 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 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 未有之奇变。”
——康有为
7
严复:
➢ 《救亡决论》:救亡! ➢ 《天演论》: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
孙中山:
振兴中华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 ,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 ,物产之多。蚕食鲸吞, 已见效于踵接;瓜分豆剖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意识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文化发展的强烈追求和感召。
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阐述。
一、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国家衰落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
由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进攻、叛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中国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
而清政府的腐败、弱化以及党魁的软弱无能,使得国家无力应对外部挑战,大幅度削弱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民族独立和尊严,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南昌起义到平津战役,这些民族英雄不仅改变了国家命运,而且激发了万千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
同时,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也得到了增强。
三、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文化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对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封建主义的斗争行动,同时也是一次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和文化危机,并通过宣传进步思想、推动学术研究和改革教育制度等措施来激发和弘扬文化自信。
四、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自信也有了空前的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选择了一条以自强不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的的道路。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领导国家,使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总之,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它始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发展到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增强,终于民族复兴的追求和实现。
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了外部和内在的各种挑战,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摘要】: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
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
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中国近代西方列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封建中国未曾有过的剧烈变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
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甚至顽固的体系的,但是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的震动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袭击下,原有的地主阶级思想必然相应要产生变化。
从近代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鸦片战争时期,算是变化的开端、序幕;二是戊戌维新时期,形成近代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三是义和团运动以后,1903 —1908年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形成近代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四是辛亥革命失败,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这股潮流发展到五四运动,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
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一、列强入侵下的民族危机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段由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民族觉醒交织的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相继遭受英、美、法、德、日等列强入侵,国家危机、社会动荡、民族苦难深重。
面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压迫,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民族危机。
而这种危机的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民族意识上。
二、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面对列强入侵后,一批有识之士逐渐觉醒,开始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的探索。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中国近代三位启蒙巨匠尤为突出。
他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加以吸收,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三、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转折点。
民主思潮重新被唤起,革命派废除清王朝,成立民国政府,宣布“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为宗旨,这是中国民主思潮的首次扬帆起航。
在此之后,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包括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势力在内的众多组织呼吁团结,号召民众建立更加强大的中国民族意识。
四、文艺复兴与文化自信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和美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张兆和、鲁迅、丰子恺、徐悲鸿等众多文化名人在运动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的创作也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信。
五、抵制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繁荣尽管文艺复兴和民族意识觉醒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有一些思想倾向比较极端的人士提出“抗拒一切外来思想文化”的观点,要求“清吐所有洋奴汉奸的毒素”,以此来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民族意识也在勃发,新时代中国人民要求自己有一种自信心,既不抵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自信本地文化,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魏源等人和70年代后的王韬、郑观应等人虽都属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林则徐、魏源等人还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们不可能具有民主的思想。而王韬、郑观应等人则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关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易混淆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开始从封建辉煌迷梦中觉醒,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更大,而瓜分危机的局面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这两点要特别注意。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这里一定要注意不同时间段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忆重要事件
人物
著作
主要内容
林则徐
《四洲志》
叙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魏源
《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等主张。
历史学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
《天演论》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海国图志》简化记忆“国图”即“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中关村一直向南走,到达“魏公村”附近,“魏公村”的“魏”与“魏源”的“魏”同音。
(3)不同阶级代表区别: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洋务派: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