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乐天真_宋代诗词的酒文化观照

合集下载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PPT演示课件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PPT演示课件

6
残酷而又富有魅力的魏晋时代,产生 了一个特殊的名士群体。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潇洒不群、飘 逸自得的精神气质,被后人称之为魏 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道具和象征之物, 就是“酒”。 是否饮酒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否称 得上“名士”的标准。
7
《世说新语.任诞篇》有这样的记载: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 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 便可称名士。” 这句话虽然颇有些调侃的味道, 但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饮酒的重视 程度。
20
还有一首诗也不得不提,那就是杜甫的《饮 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 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 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 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 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 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 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 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这首诗将各具神态的 饮中八仙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生动传 神。这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借助于酒,在 醉中获得的最大的自由,可以“天子呼来不 上船”。
41
七 绝 诗酒文化 诗满金船花满枝 酒成苏武思何辞 文章立事重刀笔 化作灵山百世基
42
四、与“酒”有关的诗词曲赋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43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44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3
酒是宋词所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无论是宋词的大家, 还是为数众多的一般词作者, 在他们的词中都要写到酒, 写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酒活动。

宋词中的酒文化

宋词中的酒文化

宋词中的酒文化宋词中的酒文化继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浩瀚银河中,又漾出一颗璀璨的明星——宋词。

豪放派词作中的酒是浊酒;婉约派词中的酒则是清酒。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词中的酒文化,供大家阅览!宋代诗词的酒文化继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浩瀚银河中,又漾出一颗璀璨的.明星——宋词。

酒是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与唐诗中抒发家国民恨来体现酒文化不同,宋词主要是围绕词人的个人而展现酒文化的。

酒与宋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人墨客饮酒赋诗,江湖侠客喜以酒会客,士大夫则以酒待客。

酒酣复醒,作词一曲以记之,恰似“一曲新词酒一杯”。

我国宋词中的酒文化宋词因风格差异被划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

豪放派词作中的酒,是豪迈或悲壮的浊酒。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故友相逢,浊酒一杯,淡尽古今万千事,所有的的洒脱和豪迈,只在这杯浊酒中。

又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离家千万里,归期无望,对家乡的想念,全付诸此樽浊酒。

也许,浊酒的强劲可以冲淡词人对家的,亦或醉后才是归期。

与豪放派雄浑的浊酒相比,婉约派词中的酒,是温和而优雅的清酒。

婉约派的词作多含淡淡的儿女情愁,其词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熏醉的少女,红日黄昏,久未曾动的帘幕,一切都显得温婉而静谧,字里行间却还流露出几分怨怼。

又如“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弹琴寄恨,都不减相思,便只能倚遍危栏,借酒浇愁,心中无限的幽恨。

不得不提的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男性文化等因素,宋代女性文学的繁盛也与酒结下宿缘。

这时期涌现出很多女性写酒的词篇,为宋代文学史增添辉煌。

宋词中的酒文化女性文学与酒结缘,使女性能在其精神世界畅游,在其作品中流泻满腔情思,印刻生命的痕迹。

她们或倾吐缠绵的真情,敢于借酒向心仪的男子进行对话;或感慨命运的悲悯,用一盅苦酒酝酿多少芬芳的篇章;或畅叙现实与理想的背驰,在酒中渴求的。

所有这些情感,在李清照这位宋代才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宋诗词中的酒意象

唐宋诗词中的酒意象

唐宋诗词中的酒意象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唐宋诗词更是灿烂夺目,同时中华古国也是一个酒香浓郁,充满酒文化的文明之邦。

我们不妨走进唐诗宋词,掬一捧千年琼浆去感受诗人的才气,酒气,去领略诗人的豪情愁绪。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因而人们称之为“酒圣”。

自从有了酒,人们的生活似乎也随之丰富起来,情感也被激活了。

你看: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而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贺知章正“金龟换酒”,杜工部“潦倒新停浊酒杯”,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苏轼“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lèi江月”,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再听:有人在呼喊“将进酒,杯莫停”,有人在“劝君更尽一杯酒”,有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人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人在询问“今宵酒醒何处”,也有人在谈说“醉里吴音”。

酒朦胧了醉眼,让英雄失去展示的舞台,是酒充满着愁肠,让抑郁苦闷得以排遣,也是酒壮足了英雄的胆魄,使人崛起。

酒与诗人或多或少的联系着,从而使诗韵里夹杂着酒香。

今天喝酒似乎不要太多的理由,可是,千百年来从诗歌中看酒的功能却有太多的变化,可以借酒助兴,可以壮胆,可以饯行,可以接风,可以浇愁,可以陶醉于山野,亦可引动诗情……酒的功能是这样的丰富,难怪人们总爱举杯。

在诗歌海洋中,酒似乎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紧密相连。

一、送别诗与酒从军,仕途的坎坷,游历及出使送人多设酒饯行,或以酒表示对亲友的祝愿或表劝慰或寄离愁,让别离在酒气中朦胧以致消散。

盛唐,北宋送别诗歌有许多。

李白有《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居易《琵琶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宋代柳永有《雨霖铃》等。

其中当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著。

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此诗入乐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宴的绝唱。

诗词中酒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诗词中酒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诗词中酒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诗词里的酒,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你知道吗?古人一喝酒,诗就来了,感觉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李白喝着酒,对着月亮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句话仿佛把月亮也变成了他的朋友,多么浪漫啊!说到酒,咱们得提提杜甫。

他虽然不像李白那么豪放,但也有不少关于酒的佳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你看,杜甫这句诗里,酒成了庆祝的好伙伴,好像没有酒,青春都不完整了。

这种感觉,是不是特别能引起共鸣?再来看看苏轼,他的里有这样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里虽然没直接提到酒,但那种豪情万丈的感觉,就像是喝了几杯壮胆似的。

苏轼这种豁达的性格,确实让人觉得,酒是他精神上的催化剂。

古代文人为什么这么爱酒呢?其实,酒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就像王维写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喝的是离愁别绪,是对朋友的深深怀念。

你能感受到那种分别时的心情吗?有时候,酒还能让人心情放松,忘却烦恼。

陶渊明不是说过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想象一下,他在田间小酌,那种自在,那种惬意,简直让人羡慕不已。

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不就是我们现代人追求的那种“慢生活”吗?所以说,酒在诗词中的地位,不仅仅是调味品那么简单。

它承载了诗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情感世界的镜子。

每一首关于酒的诗,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酒的魅力所在吧!。

诗句诗中的酒文化

诗句诗中的酒文化

醉美诗行:诗句中的酒文化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自古以来,酒和诗歌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无数的诗句流传至今,述说着酒的美妙与畅快,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

这篇文档将带您一起探索诗句中蕴含的酒文化,感受那醉人的酒意。

第一部分:古代文人笔下的酒文化1. 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赤壁之战和壮士豪情,表达了酒在抚慰心灵、聚合友谊上的重要作用。

2. 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月夜下饮酒的描写,勾起了兄弟情深以及思乡之情,展示了酒在减轻忧愁的力量。

3.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通过饮酒庆祝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人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酒文化与人生体验的交融1. 酒是人们庆祝喜悦和宴请贵宾的重要元素,而在诗歌中,酒往往成为表达喜悦和庆祝的象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 酒也是人们在忧伤和痛苦时寻求慰藉的对象,酒能够带来一种释放和疗愈,让人们在痛苦中寻求片刻的安慰。

3. 诗人常常借助酒来表达对人世间沧桑和无常的感慨,酒成为他们思考人生和人类命运的窗口。

第三部分:酒文化的象征和意境1. 在古代诗词中,酒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和意境,比如桃花源中的醉乡、杯中景、玉液琼浆等,它们既是对酒的颂扬,也是对生活美好的讴歌。

2. 诗人常常用各种酒的形容词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借此来烘托情感和氛围。

3. 酒与诗歌的结合,使得诗句中的酒文化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印象。

结语:诗句中的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探索生活、享受世间美好的向往。

通过诗句中的酒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快乐的追求。

让我们饮上一杯,品味诗句中的酒文化,感受那无尽的心境和意境。

《北宋饮酒文化及其在诗词中的体现》

《北宋饮酒文化及其在诗词中的体现》

《北宋饮酒文化及其在诗词中的体现》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饮酒传统。

而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饮酒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北宋时期,饮酒文化达到了顶峰,并且在当时的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北宋饮酒文化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诗词中得以表达。

I. 北宋饮酒文化的特点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饮酒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饮酒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度社交性北宋时期,饮酒活动常常是一种社交场合。

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或文人雅士聚在一起,共饮美酒,畅谈人生,交流情感。

在这样的场合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互相交流启发。

2. 注重品味和文化在北宋时期,饮酒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追求品味和文化的体现。

人们注重饮酒器具的精致和奢华,喜欢在品味美酒的同时,品味陶瓷、瓷器等器皿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3. 注重礼仪北宋时期,饮酒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人们会遵循一定的饮酒顺序,先敬上级、长辈,然后再轮到下级、晚辈。

在饮酒过程中,人们还会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以及遵循一定的饮酒礼节。

II. 北宋饮酒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饮酒文化被广泛描绘在诗词作品中。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探讨北宋饮酒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

1. 饮酒的场景描绘北宋时期的诗词往往以描绘生活场景为主,饮酒场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今夜偏知春气暖,酒醒人静午后庭。

”这句词中,苏轼以饮酒后的宁静场景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喜悦。

2. 酒的象征意义在北宋诗词中,酒往往被用作一种象征,代表欢乐、快乐和解放。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醉后不知天在水。

”这句词中,酒被用来象征快乐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豪情。

3. 饮酒的情感表达北宋时期的诗词中,经常通过描写饮酒的情节来表达情感。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酒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无论是诗歌还是词曲,酒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文字之间,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通过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对酒的热爱、对生活的悠然态度以及对人情世故的独特理解。

首先,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酒文化描写常常将酒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赋予了酒一种特殊的韵味。

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一首描写赤壁之战的词,而词中的酒文化描写却让整个作品充满了惬意和豪情。

在词中,苏轼与友人或对饮酒,或托以酒意,或以酒寄情,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又抒发了对战争的批判。

酒成为了时光的见证者,见证了英雄的辉煌与悲壮。

其次,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还常常流露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十字拂行云。

扣门人静默无声,只有柴扉锁古蜜。

”韩愈的《琵琶行》中也有“左手揮五弦,右手採池荇”的描写。

这些作品无不表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雅好闲适自在的追求。

在他们笔下的酒,成了他们逃离尘世的精神寄托,酒文化的描写成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还反映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独特观察和理解。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举壶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明月”可以理解为文人对官场黑暗、权谋诡计的批判,而酒则成为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解脱。

诗中的三人正是作者、明月和投影。

这种把自己与对象对立起来的写法,颇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味。

古代文人通过酒文化描写,既表现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也展示了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描写是丰富多样的,它既承载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也表现了他们隐逸倾向的一面。

酒与诗词——浅谈酒文化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

酒与诗词——浅谈酒文化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

酒与诗词——浅谈酒文化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题目:酒与诗词——浅谈酒文化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内容提要: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高潮时期,经济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类是与酒有关,酒文化促进着文学的发展, 诗词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 诗人和词人们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通过意象分析法和文本研究法以及性别研究法来研究酒文化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出的品质。

关键词:诗酒文化诗歌唐诗宋词引言: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

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

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文学作品里显现的尤为突出,在诗词中,酒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媒介,诗人和词人们喜欢通过饮酒后的醉酒状态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分析以及宋代男女诗人涉酒诗词的对比呈现诗人词人品酒后所形成的精神内涵。

正文:一借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曾经这样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后,古人常常借酒浇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华到酒醉的状态,独享暂时远离现实的超然。

这方面一李白为最。

李白爱酒,这是人尽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将进酒》,更是千古绝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迈,虽然宣讲的都是及时行乐,消极的情感,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不难看出李白把心中积郁的苦闷付诸于酒中,发泄于诗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则是诗人心中挥散不去的怀才不遇的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204220[作者简介]刘涛(1964—),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诗酒乐天真———宋代诗词的酒文化观照刘 涛(河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也是咏酒诗词、特别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

咏酒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忧患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一是思乡怀土、感离伤别、伤春悲秋等传统内容,但表现得更细腻、更为深邃;其二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更具时代特征,拓展了忧患意识的表现空间,更具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更能代表咏酒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宋;诗词;酒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38(2003)0420078203 两宋是词的繁荣时期,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观照,也是咏酒诗词、尤其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有咏酒诗词问世的诗人词客不在少数,北宋时期的王禹锡、范仲淹、张先、晏殊、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柳永、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黄庭坚、周邦彦、叶梦得,南宋时期的朱敦儒、李清照、陈与义、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张孝祥、陈亮、辛弃疾、史达祖、刘辰翁,等等,都有咏酒词作传世,而且有许多都是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

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

如果说作为一代诗歌,唐诗和宋诗各有特色,各具价值,未可轻言轩轾,那么,从咏酒诗的角度而言,宋诗就不免逊色于唐诗了。

因为,酒文化体性见情、直抒胸臆、自由挥洒、返朴归真的特征,恰巧与唐诗神投意合,相互默契,而与宋诗就隔着那么薄薄的一层,很难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这就使得宋人的咏酒诗不仅在数量上远不及唐人,而且就已有的咏酒诗来看,还多少带有宋诗以人工意趣、议论学力取胜的特点。

如梅尧臣的《汝州王侍制以长篇劝予饮酒因谢之》、苏舜钦的《对酒》、曾巩的《菊花》、王安石的《除夜寄舍弟》、苏轼的《薄薄酒》、《醉酒者》等等,表现出来的或是诗人对某一事物的意趣,或是对现实社会的人生思考,理性多于感性,思想大于形象,虽然自有价值,终觉未得酒文化之真谛。

另一方面,酒文化的独特作用也使得宋代咏酒诗出现了一些直抒性情、气韵流走、自由奔放、颇类唐音的作品。

即使像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这样“皮毛落尽只存骨”的诗人,在酒文化的作用下,也写出了“清淡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样迥异于宋代诗风的诗句。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酒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深层契合。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咏酒诗,亦可见唐代咏酒诗遗趣: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此诗隐括李白的《月下独酌》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而大有变化和开拓,横说竖说,反说正说,所向皆如人意,又无不出乎人意,在咏酒诗和咏月诗中别具一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活法奇趣、曲笔妙思以及独特的个性风采和浪漫情怀。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记载,他曾经亲耳聆听杨万里向人吟诵此诗,并说:“老夫此作,自谓仿佛太白。

”此诗的确有李白咏酒诗与咏月诗之遗风,但仔细比较,则是豪放不及,而曲屈有加。

陆游的咏酒诗亦有佳作妙构。

其《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展示的是一种雄阔浪漫大气磅礴87殷都学刊 2003年的景象: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他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将家国之思融于酒中,表现出诗人的拳拳报国之情: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这些作品豪放中见浑厚雄壮,包孕着深邃的爱国主义内容,洋溢着浓烈的英雄主义精神,读之令人想起那充满建功立业进取精神的“盛唐气象”。

清人沈德潜对陆游之诗甚是推崇,以为陆游“胸怀磊磊明,欲复国大仇,有触即动,老死不忘,时无第二人也。

上追少陵,志节略同,勿第以诗人目之”。

(《放翁诗选例言》)可谓是深得陆游诗中三昧之语。

酒文化与宋诗的抵牾在宋词中得到了适当的调整,或者说是宋人咏酒诗的贫弱因了咏酒词的丰富多彩而得到了补偿。

既然“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无法表达宋代诗人日益缜密、细腻、复杂、伤感的思想情怀,那么如同一位窈窕硕长的女性擅长轻歌曼舞而不善于战场呐喊撕杀一样,擅长抒写深微细腻、婉约幽怨之情而不善于表达壮怀激烈的情志与生活的宋词,则更适合扮演这一角色。

既然“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此之言长”(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既然词比诗更适合于抒写性情,表达情志,摹写心曲,那么就自然而然地和酒文化精神心有灵犀,自然而然地与酒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契合。

可以说,正是宋词和酒文化精神深刻而广泛的契合,带来了咏酒词的全面丰收。

打开宋人词集看一看,咏酒词比比皆是,如果做一个精确的统计,其比例肯定在唐诗之上。

而且就咏酒词的思想内容而言,唐代咏酒诗曾经表现或描写过的,在宋词这里都得到了回应,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表现忧患意识的悠久传统。

这一传统,在宋代咏酒词中不仅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而且又有了“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的发展。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思乡怀土、感伤离别、伤春悲秋等有着悠久传统的忧患情结,在咏酒词中得到了更为深邃、更为细腻的表现:更尽一杯酒,歌一阙。

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寇准《阳关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佳节重阳近,清歌午夜新。

举杯相属莫辞频。

后日相思,我已是行人。

(张孝祥《南歌子》)这些词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名相,有的是力主抗战的朝廷要员,有的是留恋风月的多情骚客,有的是多愁善感的柔弱裙钗,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也就迥然有异。

但是,在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绵绵哀愁和离情别绪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也许,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力量。

感伤离别的必然导致思乡怀土,产生游子情结。

无论外出游学还是异乡为官,不论是寻仙访道还是游山玩水,不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客观环境促成,都有一种难以解脱的浓浓思乡怀土的忧郁和感伤。

范仲淹的《苏幕遮》最具代表性: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难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人们很难相信它是出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胸襟和崇高品格的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之手。

词章满纸凄凉,满纸相思,满纸愁绪,给人乡魂旅思无以排遣之感。

周邦彦的《满庭芳》写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思,同样令人倍感凄凉。

其下片云:“年年,如社燕,漂流翰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据词前“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小序可知,这首词写于他任溧水县令(1093~1096)之时。

周邦彦曾因一篇歌颂新法的《汴都赋》而大受赏识,荣任太学正之职。

但不久就因故遭贬外任,长期飘零在外,常常感到官场险恶,仕途艰辛。

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必然给羁旅行役带来更多的惆怅,更多的忧愁。

“年年”句自叹身世,文笔曲折;“且莫思”句以抛撇作转,劝人及时行乐;“憔悴”句又作一转,言虽强抑悲怀,不思身外之事,然而,当筵弦繁管急之时,又是情思难抑;结句再转作收,言愁思绵绵难奈,惟有借醉眠了之。

但是,醉眠终非长久之计,待到“一场愁梦酒醒时”,愁思便会再次涌出,甚至愁上加愁,更难解脱。

看来,词人不过是暂作超脱之举,以求得心灵的暂时解脱罢了。

972003年 刘涛:诗酒乐天真其二是宋代词人的咏酒之作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代尤其是南宋,文人中弥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他们感伤时事,忧国忧民,为国家民族的不幸而扼腕长叹,为收复中原而奔走呼号。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宋代文人的咏酒词有相当一部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本来,宋词狭深的抒情性特征使得其题材相当狭窄,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和宋诗相比。

但是,宋代格外尖锐的民族矛盾,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吏治的腐败和官场的险恶,必然对反应敏感心灵细腻的词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替,社会的治乱,政局的否泰,以及个人命运的遭际,都拓深拓广了词人的忧患意识,使咏酒词在表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特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开拓,新的发展。

陈人杰的《沁园春》:“抚剑想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自古心许,与世多尤。

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

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抒发的是国破家亡之情,表达的是为国效命的壮志;张绍文的《酹江月》:“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国家民族的耿耿忠心,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一句“救时着数宜紧”,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关切;刘克庄的《沁园春》:“饮酣鼻息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壮怀和英雄迟暮、生不逢时的悲哀。

不容否认,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羊肠古道、瘦马西风式的忧患意识,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也很适合于落魄文人的夫子自道与自言自语,但是,这类作品整体上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有的甚至流于感伤主义和琐屑的“杯酒风波”。

而上述以民族存亡、国家兴替、社会治乱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则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表现出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更能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心灵的强烈共鸣。

应该指出,所谓的“忧患意识”,并非到处都是哭哭啼啼、悲天悯人,都是一愁不展、一蹶不振,也并非只有痛苦和忧伤。

它虽然有消极、低沉的一面,但在忧伤的背后却蕴涵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热烈追求,蕴涵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人类的历史是在充满艰难困苦的进程中走过来的,痛苦是人生这本大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忧患和感伤是人类走向未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在宋代词人那充满忧患与伤感的咏酒词章中,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豁达与大度,体味到了他们对美好人生、美好人格、美好理想与美好生活的一片痴情,他们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高尚的品格,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决非那些虚伪、浮浅的无病呻吟之作所能比拟的。

The wine and poetry with a combination———a research on the wine culture view of S ong poetryLIU T ao(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 college,He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450002) Abstract:S ong Dynasty(960-1279)is a prosperous period in poetry,during the period a plenty of wine poem es2 pecially the ci was written,.The wine poem with the tradition of misery turns the classical poem into a new stage. The first is its traditional content in feeling of missing home,departure,and sadness of spring and autumn,but the descriptions are m ore delicate and deep;the second is the feature of feelings of current affairs,and the w orry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the po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ime.The wine poem and ci widen the space of description and the have a high appreciation of beauty with its s olemn and stirring aspects,therefore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oetry of that time.K ey w ords:S ong Dynasty P oetry Wine culture08殷都学刊 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