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矿用一氧化碳技术报告

计量器具名称: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 测量最大允许误差: 0<x≤20 MPE:±2μmol/mol 20<x≤100 MPE:±4μmol/mol 100<x≤500 MPE:±5% x>5 MPE:±6%
4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检定装置采用实物标准(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空气中一氧化碳标准气体) 作为标准器进行直接测量检定,故重复性考核如下: 在装置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选一台一氧化碳报警仪,测量范围(0~500)% μ mol/mol 使用本装置 分别对仪器进行 10 次重复性测量,结果如下: 试验时间:2015 年 3 月 17 日 试验条件:温度:20℃ 湿度:60%RH 测量值(μ mol/molCO)
5
八、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试验 本项目不做稳定性试验
6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测量方法 按照 JJG1093-2013 规程,采用比较法,把不确定度不大于 2%的空气中一氧化碳标准气 体,按规定的流量通入一氧化碳报警仪(或测定器) 。 用 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 2.数学模型 Mx=Ms+ +δ MX——测量结果;MS——仪器显示值;δ ——标准气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δ 2——通气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3.1 仪器显示值重复性的不确定度分量 u1 按规定流量通入 25×10 CO 的一氧化碳标准气体 (检定时有多个检定点, 该检定点的不 确定度分量最大) ,测量 10 次,结果为(μ mol/molCO) : 25.0 24.9 24.9 24.7 24.8 24.6 24.9 24.8 24.9 24.8 平均值为:24.83 单次测量的实验偏差 s=0.12μ mol/molCO 不确定度分量为:u1rel=0.12/
211167274_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计量比对结果与分析

一氧化碳(CO)气体无色、无味,能高度抑制血液的携氧能力,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缺氧而无法自我察觉,直至昏迷甚至死亡,被称为“隐形杀手”[1]。
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是用于石油、化工和冶金等危险场所检测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的计量器具,能有效地避免因一氧化碳气体泄漏而引起的中毒、爆炸等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其测定结果是否准确与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为加强全省检定机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计量标准的监督管理,使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测量结果一致、准确和可靠[2],了解各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专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促进省内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计量工作的发展,在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组织下,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导实验室对陕西省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进行计量比对。
省内已建立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计量标准,经过考核授权的18家计量技术机构作为参比实验室参加了这次计量比对。
1 比对方案1.1 技术依据这次比对根据JJG 915—2008 《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JJF 1117—2010 《计量比对》、JJG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117.1—2012 《化学计量比对》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范进行。
1.2 比对项目根据JJG 915—2008编写了2021年度《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计量比对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对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进行后续检定,并确定示值误差为比对项目。
各参比实验室按照比对实施细则要求,对传递标准进行计量比对[3]。
1.3 传递标准这次比对的传递标准由主导实验室提供,对多种型号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进行长时间的重复检定工作,并考察其稳定性,最终选取HFT系列3台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作为传递标准(其中编号为210628163和210628165的报警器作为传递标准,编号为210628164作为备用传递标准)。
按照 GB/T 15000.3—2008/ISO Guide 35:2006 《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中稳定性考核方法,对3台HFT系列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相对时间的变动性进行考察。
一氧化碳说明书

一氧化碳(唧筒式)鉴定器一、操作程序:接受操作命令→使用前的检查:三通开关是否灵活,筒身是否气密,活塞是否灵活,鉴定管是否过期、破碎,刻度是否清晰→检查一氧化碳:→在测定地点,将一氧化碳采取器三通开关扭成与筒身平行位置,往复推拉活塞3~4次;→将活塞向后拉,采取气样,然后将三通开关扭成45☉位置;→将比长式检定管两端封口打开,把带“0”的一端插在采取器垂直出气口的胶管上;→把三通开关扭到垂直位置,以100S的时间匀速推完。
观察变色环位置,根据检定管上的数字读出一氧化碳含量;→对浓度高的一氧化碳可稀薄后进行检查,得出的结果与稀薄的倍数相乘,就是真实含量;→对微量一氧化碳可重复送几次气,检查得出的结果除以送气次数,就是真实含量。
→操作完毕二、一氧化碳(唧筒式)鉴定器的应知应会(一)用途: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冶金化工、环保等部门工作快速鉴定现场的环境空气中的CO浓度之用。
也可以配用其他管型鉴定管测定CO2、H2S、SO2、NO2等多种气体的浓度。
(二)、技术参数1、测量范围根据鉴定管的种类冀范围测定各种气体的浓度。
2、取样唧筒的一次导气量为50ML;3、重量包括外壳及鉴定管1.2Kg反之则0.6Kg(三)、构造1、气嘴2、接头胶管3、三同阀4、活塞5、活塞筒6、带有刻度的拉杆7、手柄8、外壳盒子9、温度计 1温度计纠正表(四)CO唧筒式采取器检测各种气体的方法?检查一氧化碳的方法:(1)在测定地点,将一氧化碳采取器三通开关扭成与筒身平行位置,往复推拉活塞3~4次;(2)将活塞向后拉,采取气样,然后将三通开关扭成45☉位置;(3)将比长式检定管两端封口打开,把带“0”的一端插在采取器垂直出气口的胶管上;(4)把三通开关扭到垂直位置,以100S 的时间匀速推完。
观察变色环位置,根据检定管上的数字读出一氧化碳含量;对浓量和微量一氧化碳的检查方法:使用相应测量范围的检测管上述方法进行检查,如没有相应测量范围的检测管时,可按下述方法按进行检查;(1)对浓度高的一氧化碳可稀薄后进行检查,得出的结果与稀薄的倍数相乘,就是真实含量;(2)对微量一氧化碳可重复送几次气,检查得出的结果被送气次数除,就是真实含量。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一氧化碳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监测项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一氧化碳监测人员:复核人:审核人:报告日期: 2013 年 8 月日****************************一、监测项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一氧化碳二、监测人员****三、监测日期2013.8.四、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监测方法: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方法来源:《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保总局(2003)五、方法原理传感器电解液中扩散吸收的一氧化碳发生以下氧化反应:CO+H2O→CO2+2H+ +2e与此同时产生对应的极限扩散电流i,在一定范围内其大小与一氧化碳浓度成正比,即:C —一氧化碳浓度。
在一定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第常数F、气体扩散面积S、扩散常数D和扩散层厚度δ均为常数。
因此,电化学反应中流向工作电极的极限扩散电流i与被测的一氧化碳浓度C成正比。
被测气体中的尘和水分容易在渗透膜表面凝结,影响其透气性。
在使用本方法时应对被测气体中的尘和水分进行预处理。
本方法检出限:0.5ppm ( 0.6mg/m3)测定范围:0.5~50ppm ( 0.6~62mg/m3)六、样品来源模拟样品七、主要试剂一氧化碳标准气体,由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校准气体标准物质GBW(E)060695,样品编号0412099,生产日期2013.3,有效期至2014.3。
八、主要仪器设备九、实验步骤1、工作前准备(1)在干燥瓶中加入约3/4体积的变色硅胶,盖紧瓶盖。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
2、连接仪器将主机面板上的两个“△P”接嘴用橡胶管与多功能烟尘取样管上的“皮托管接嘴”相连:皮托管面向气流方向的接嘴连到“+”端,背向气流方向的接嘴连到“-”端。
用橡胶软管将缓冲瓶的一个接嘴与面板上标有“烟尘”的接嘴相连,干燥瓶与多功能烟尘取样枪的气路接嘴相连。
3、开机打开仪器电源开关,仪器进入初始状态,进行自检。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模板)

报告编号: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
委托单位:
被检单位:
样品名称:
型号规格:
检验类别:
检验日期:
建议下次检验日期: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声明
1、检测检验报告无“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标志”、“骑缝章”、“××××(机构名称)检测检验专用章”无效;
2、检测检验报告局部复制无效,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检验单位“检测检验专用章”无效;
3、检测检验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4、检测检验报告涂改无效;
5、对检测检验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检验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检测检验结果只反映被检样品当时状态;
7、被检样品维修后,可能影响其安全性能,建议进行再次检测检验。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检测检验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报告编号: 共4页 第1页
检测检验报告表
批准:审核:主检:
日期:日期: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报告编号: 共4页 第2页
检测检验环境表
检测检验用仪器设备表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报告编号: 共4页 第3页
主要技术参数表
检测检验项目表
(检测检验机构名称)
金属非金属矿山用一氧化碳测定器安全检测检验报告报告编号: 共4页 第4页
检测检验项目表
本报告结束。
可燃气体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上传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建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检定装置,对本市辖区内的企业使用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进行定期检定、校准,以保证本县辖区内的企业使用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正常运行。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检定装置用一定浓度的异丁烷-空气气体标准物质对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进行直接检定的工作,从而验证该装置是否符合检定条件,它由异丁烷-空气气体标准物质、减压阀、流量计等组成。
检定方法是通过异丁烷-空气气体标准物质,采用直接测量方法分别对基本误差、重复性、响应时间、报警误差等进行检定。
检定装置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11。
一氧化碳的测定(精)

(三)气相色谱法
• 3样品分析
通过色谱仪六通进样阀,进样品空气1ml, 以保留时间定性,测量一氧化碳的峰高。每个 样品作2次分析,求峰高的平均值。并记录分 析时的气温和大气压力。 • 高浓度样品,应用清洁空气稀释至小于 40ppm(50mg/m3),再分析.
CO 特征吸收峰为 4.65μm , CO2 特征吸 收峰为 4.3μm ,水蒸气为 3μm 和 6μm 附近。 因为空气中 CO2 和水蒸气的浓度远大于 CO 的 浓度,它们的存在干扰CO的测定。 在测定前可用制冷或通过干燥剂的方法 除去水蒸气,用窄带光除去CO2的干扰。
• 仪器
• 1 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mg/ m3。 2 记录仪:0~10mV。 3 流量计:0~1L/min。 4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5 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 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6 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 %~80%的范围内。
(三)气相色谱法
• 2 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校正因子 (2)绘制标准曲线 每个浓度的标准气体,分别通过色谱仪的六通进样 阀,量取1ml进样,得到各个浓度的色谱峰和保留时间。 每个浓度作3次,测量色谱峰高的平均值。以峰高作纵 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 斜率,以斜率倒数作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 (3)测定校正因子 用单点校正法求校正因子。取与样品空气中含一氧 化碳浓度相接进的标准气体,测量色谱峰的平均峰高h0 和保留时间,求校正因子。 f = c0/h0
28为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量
(四)汞置换法
• 原理 经净化后的含一氧化碳的空气样品与氧化 汞在180—200℃下反应,置换出汞蒸汽。根 据汞吸收波长2537nm紫外线的特点,利用光 电转换检测器测出汞蒸气含量,再将其换算成 一氧化碳浓度。 CO(气)+ HgO(固)= Hg(蒸气)+ CO2(气)
烟气分析仪检定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烟气分析仪检定装置
计量标准负责人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填写日期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 3 )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3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4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6)
五、环境条件……………………………………………………………( 6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7 )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8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9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0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13 ) 十一、结论……………………………………………………………………( 14 ) 十二、附加说明…………………………………………………………………( 14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试验
所使用的标准器为气体标准物质,有效期为一年,在有效期内使用,可不作稳定性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装置
建立计量标准单位_____ ***** ________
计量标准负责人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筹建起止日期__________ 2008/01 ____________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3 )
二、....................................................... 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4 )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 5 )
四、环境条件........................................... ( 5 )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6 )
六、....................................................... 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7 )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 8 )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9 )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 11
)
十、结论.................................................. ( 12
)
十一、附加说明............................................ ( 12
)
、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FCVZXCCZZ 上
级
计量标准
标准气体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单位
计量标准
标准气体
75 卩mol/mol U=1% 250 卩mol/mol U=1%
500 卩mol/mol U=1% 750 卩mol/mol U=1%
900 卩mol/mol U=1%
量
选择一台示值稳定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浓度为750卩mol/mol的CO-N2气体标准物质,重复测量10次,各次测量结果如下:(X 10-6)
750, 751, 751, 751, 750, 750, 751, 750, 751, 251
平均值:10 =750.6 X 10-6
重复性S=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选择示值稳定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浓度为
2.20: 750, 751 , 750, 750, 751, 751
2.28: 750, 750, 751 , 750, 750, 750
3.10: 750, 751 , 751 , 750, 750, 750
3.20: 751 , 750, 750, 751, 751, 750 750 a mol/mol的CO-N气体标准物质
(X 10-6)
平均值=750.5
平均值=750.2
平均值=750.3
平均值=750.5 每间隔一段时间做稳定性实验,结果如下:
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750.5-750.2=0.3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测量方法: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时,通过对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通入各种浓度
的C0-N2气体标准物质,读取报警器的稳定示值,然后与气体标准物质的标准值进行比
较,即可求得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在该测量点的示值误差。
本评定选用一台量程为(0-
1000)卩mol/mol的报警器,通入仪器满刻度75%左右浓度的C0-N2气体标准物质,对报警器该点示值误差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2.数学模型
A= C—C s x 100%
R
式中:A—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的基本误差
C—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三次示值的平均值
C
S— CO-N气体标准物质的浓度值
R——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满刻度
3.不确定度来源
3.1气体标准物质的定值引入的不确定度u(A)
通入仪器的CO-N气体标准物质的浓度为750x 10-6,由标准物质证书,定值不确定度由乘量环节中各项因素及原料气体纯度的不确定度进行合成,其大小为
1%, k=1.73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质,重复测量10次,各次测量结果如下:(x 10-6)
750, 751, 751, 751, 750, 750, 751, 750, 751, 751
平均值:
Xi =750.6 X 10-6 x= 10
u ( A)=750 x10-6 x11732=4.32x 10-6
3.2 —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 (C S1)
选择一台示值稳定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浓度为750卩mol/mol的CO-N>气体标准物
实际测量结果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故
u (C S1)= 0.52=0.30 X 10-6
3.3 —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读数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
u(C S2)
被检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的分辨力为 1.0X 10-6,取半宽1.0X 10-6/2=0.5 X 10-6,服从均匀分布,k= ,则
0.5汉10上6
u(C S2)= - =0.29 X 10-6
v3
3.4 u (CS) = 一U(C s1)2 U(C s2)2=0.42 X 10-6
4.方差和传播系数
c1=1/R X100%
C2=-1/R X100%
u2 (C)=C12U2(A) +C22U2 (C s)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 ( C) = - C12u2(A) C22u2(C s)
=J(4.32 10-6)2 (0.42 10-6)2X 100%
1000"0-6
=0.44%
6.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3
U=ku (C) =3 X 0.44%=1.32%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选择一台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本级标准和上级标准进行测量10次,取平均值,结果如下(750X 10-6):
上级标准750.6
本所标准751.0
误差:0.4V 1.32不确定度得到验证。
十、结论
经验证,所建计量标准符合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和国家计量规程要求
卜一、附加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