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阅读校本教材
四年级第一学期双语阅读校本教材

四年级第一学期双语阅读校本教材目录一、国学篇(10段)1.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2.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3)3.吾十有五志于学 (《论语.为政》) (3)4.敏而好学 (《论语.公治长》) (3)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3)6.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 (3)7.推恩及人 (《孟子.梁惠王上》) (3)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孟子.告子下》) (3)9.在正其心 (《大学》) (3)10.人一己百 (《中庸》) (4)二、古诗篇(22首)1.风 (李峤) (5)2.江雪 (柳宗元) (5)3.望洞庭 (刘禹锡) (5)4.峨眉山月歌 (李白) (5)5.浪淘沙 (刘禹锡) (5)6.元日(王安石)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 (范成大) (6)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成大) (6)9.题临安邸 (林升) (6)10.赠花卿(杜甫) (6)11.望岳 (杜甫) (6)1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6)1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7)14.小池(杨万里) (7)15.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杜甫) (7)1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杜甫) (7)17.题西林壁 (苏轼) (7)18.春日 (朱熹) (7)19.泊船瓜洲(王安石) (8)20.游园不值(叶绍翁) (8)2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8)22.水调歌头(苏轼) (8)三、现代诗文篇(11篇)1.别踩了这朵花(冰心) (9)2.课本(刘惠才) (10)3.放学以后(李文青) (11)4.校园交响诗(望安) (12)5.榕树(泰戈尔) (14)6.小溪(杨沫) (15)7.藏在心中的鲜荔枝 (17)8.挫折 (19)9.因为感动(蒋金玉) (20)10.花的勇气(冯骥才) (22)11.生命 (24)一、国学篇1.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吾十有五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五年级•乐学篇河 广①《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②。
谁谓宋远?跂(q ì)予望之③。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④。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⑤。
① 河:黄河。
②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③ 跂:踮起脚尖。
予:而。
④ 曾不容刀:此句意为黄河窄,竟然容不下一条小船。
曾,乃,竟然。
刀,小船。
⑤ 崇朝:终朝,指从天亮到早饭的一段时间,形容时间短。
注 释注 释上 邪(y é)《乐府诗集》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 长命无绝衰③。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④。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① 上邪:相当于“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词。
② 相知:相亲相爱。
③ 长命无绝衰:此句意为让我们的感情永远不破裂、不衰减。
命,令、使。
④ 雨:这里用做动词,降下、落下。
⑤ 乃敢与君绝:(发生上述五件事)我才敢与你断绝。
注 释 注 释长 歌 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①,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③,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 ūn)黄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⑤。
①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
②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因日晒而干。
③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④ 焜:叶落枯黄的颜色。
华:这里同“花”。
⑤ 徒:白白地。
注 释注 释老 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是负重而无言的老马的形象,也是饱受压迫的人民的形象。
你能体会这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吗?赏 析注 释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①,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 ǎo)然去②,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① 栖:栖隐。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
② 窅然:远远地。
注 释注 释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春 宵①(宋)苏 轼春宵一刻值千金②, 花有清香月有阴③。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六艺十能语文项目内容小学1-6年级美文诵读、国学背诵、课外阅读》上下册

“美文诵读”项目实施纲要二、集团对本项目评价标准附:诵读美文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诵读美文:1.《我的家》爸爸是一块田野,妈妈是一块田野,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在两块田野里跳来跳去。
爸爸是养蜂人,妈妈是养蜂人,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在养蜂人的调养下渐渐长大。
2.《摇篮》荷叶是摇篮,摇着青蛙宝宝,风儿轻轻吹,青蛙宝宝睡着了。
树林是摇篮,摇着虎宝宝,树叶轻轻飘,虎宝宝睡着了。
3.《家》草丛就是蛇的家,花园就是花儿的家,泥土就是蚯蚓的家,大树就是树叶的家,森林就是动物的家,宇宙就是地球的家。
爸爸妈妈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4.《假如我是》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会给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会整天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
假如我是一只小青蛙,我会天天帮助农民伯伯捉害虫。
假如我是一个太阳,我会给人们送来明亮和温暖。
假如我是爸爸,我会改掉所有的缺点,严格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让我的学生认真地学习,让他们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
5.《雪花》我是洁白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天空轻轻地飘下,我落满高山,高山像新娘披上美丽的白纱。
我落满房顶,房顶好像铺上了一层闪亮的银帘。
我落满大地杀害虫,杀病菌,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欢迎我,欢迎我吧,我是洁白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天空轻轻地轻轻地飘下。
6.《妈妈》明亮的星星真美,但更美的是妈妈的眼睛; 高大的松树真美,但更美的是妈妈的身躯; 展开的荷叶真美,但更美的是妈妈的手臂; 妈妈的眼睛里,流出圣洁的爱。
妈妈的身躯,为我遮挡风沙,领着我向前进。
7.《秋》盼望着,盼望着,秋天终于到了!凉爽的风又吹过我们的脸颊,一切似乎是在昨天,悄悄地发生。
我们正在秋的怀抱中过着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日子。
啊!秋天,多美啊,我爱你!8.《新年是什么》新年到了,我听见小鸟飞来飞去在唱歌:新年快乐!新年快乐!我问小树,新年是什么?小树说:新年是长出嫩嫩的树叶。
我问春风,新年是什么?春风说:新年是把种子遍地撒播。
2010年南京市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比结果

三等奖
语文
雨花
共青团路小学
《缤纷节日快乐作文》
三等奖
语文
雨花
梅山第一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特点》《成语乐园》、《学写批注》《歇后语》、《阅读指导》、《语文乐园》六册
三等奖
语文
浦口
复兴小学
《走进古诗苑》
三等奖
语文
沿江
南化三小
《写字》
三等奖
语文
沿江
信大附小
《故事名言守则》
三等奖
语文
沿江
扬子四小
《快乐学电脑》
三等奖
综合
高淳
固城中心小学
《爱我固城》(家乡美景、悠久文化、家乡特产)三册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古雄小学
《乡情》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铁心桥小学
《成长乐园》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小行小学
《在社区中成长》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梅山第一小学
《小伙伴记者站》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梅山第一小学
《少儿陶艺》
三等奖
综合
雨花
星光小学
《同在一片蓝天下》
《韵动童真》
三等奖
音乐
下关
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
琴艺启智合作育人(1、2)二册
三等奖
音乐
秦淮
秦淮实验小学
《快乐学腰鼓》
三等奖
体育
江宁
岔路学校(小学部)
《绳韵》
三等奖
体育
江宁
东善桥小学
《花式跳绳与龙娃拳》
三等奖
体育
江宁
东山小学
《快乐的大课间》
小学语文古诗校本教材(高年级)

小学校本课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段语文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高段语文校本研究方案★活动的目的和意义1、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学期,我校各年级继续开展“阅读经典诗文,提升语文素养”的读诗背诗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贤哲们思想的波澜中提升生命的境界。
使学生能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从而树立和培养书香人生的人格品质,为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基。
2、本学期的语文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入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词朗诵、学习《论语》,积累渗透其他一些古文知识内容。
通过本次活动,使得本组语文老师形成良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氛围,探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努力追求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
3、同时通过这次活动,让各位老师参与听课和磨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互相学习和讨论中受到一些启发。
★展示时间:年4月11日下午12:40——3:00★活动地点:阶梯教室★各阶段活动安排:1、第一学期,2007年9至10月,高段五六年级学生在熟读《80首古诗》的基础上,阅读赏析古诗文,初步接触浅层次古文,如《唐诗宋词300首》、《弟子规》、《论语》等。
2、第二学期,年2月,开学后初步确定本次教学活动的上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3、3月底,在初定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试教和磨课修整。
4、展示阶段:4月9日下午,后改为4月1日下午。
2)会务安排:活动主持:蔡晓晴活动记录整理:俞小春签到资料发放:季华锋活动资料:展示课教学设计简案两份人教版课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背景】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小学英语中高段绘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牛津阅读树Super Dad为例

2242021年36期总第580期ENGLISH ON CAMPUS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但直到现在,全国的很多英语教材还是以语法为主导编排,语言呈现形式也还是以句型练习为主,对于阅读部分的教授和扩展比较少,尤其是小学中高段年级的英语教学形式侧重语法、句式练习,对于实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性目标相差甚远。
对在非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语言的学习缺乏真实语境,而英文绘本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习英语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和语境,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增强记忆,塑造完整的人格。
一、小学中高段开展英文绘本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具备了初步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读懂一些英语绘本。
为此,在小学高年级中开展绘本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可持续、真实趣味性,同时打破现有语言材料的单一限制,增强英语语言的输入,加大英语语言知识的自然再现频率。
二、现阶段小学中高段英文绘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1. 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教师英文绘本阅读教学的课堂一般由导入、阅读、延伸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绘本教学过程仍旧以知识性教学为主,忽视绘本教学资源与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 绘本内容枯燥,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许多现行的英语教材中,英文绘本故事大多简单,趣味性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较少。
涉及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太少,无法满足儿童对英语文化的认识。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积极良好的品格。
3.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英文绘本教学注重单词、短语的积累和运用,对于英文绘本内容的设计与呈现挖掘不多,英文绘本教学在小学属于一种创新型教学思路,这就更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方面更具创新意识,能结合绘本故事为学生提出启发性、探究性话题,以便在情感价值观、文化教育观更好地引领学生。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深度阅读,在阅读校本课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深度阅读,在阅读校本课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阅读校本课语文核心素养预期研究成果:专著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提出高中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然而如何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间贯穿核心素养,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阅读”,而且是深度阅读,在阅读中解析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是如何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所以,构建有关阅读的校本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语文的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新使命。
它既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课题界定(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但是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
语文核心素养是母语教学中的关键素养。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5-6年级适用

上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材料校本教材三(高年级)编者的话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我乡师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根据冠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冠教发【2011】44号文件精神,我们编写这套教材,以供学生使用。
本教材根据以下特点编排:1.分年级推进。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弟子规》《千家诗》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诗经》《论语》《孟子》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
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
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
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
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言在语文课本中,相信你已经感受到汉语言所独有的文字魅力,也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深厚养分,提升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去开启心智,激发潜能,从而让学生手中的“语文”走向更广阔的“大语文”中去。
学校在课外活动中组建了学生读书兴趣小组,为了使这项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起来。
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写了适用于三至六年级的校本教材。
当你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来到了一个可以任你驰骋的精神天地。
这本书让学生在猜灯谜中学到猜谜的方法;在积累宝库中能积累许多知识;在阅读天地中学会分析短文;在作文技法中梦学到写作的方法等。
我们编写的这本书知识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每个孩子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轻松、快乐、健康的成长。
在这里,你可以和你喜欢的人物交流,也可以朗读、背诵你喜欢的诗词......你可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阅读,也可以和小伙伴分享,也可以像老师们请教你不懂的问题。
将这本书送给你,就是为了让你长知识,增见识,让你们懂得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轻松学习的乐趣。
由于编写时间短,编写经验不足,加之水平有限,可能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苗玲陈英主编:苗玲审核:郑丽兰目录第一课 灯谜 (3)第二课 怎样猜灯谜..... ...................... . (6)第三课 阅读天地 (13)第四课 成语练习 (24)第五课 作文技法 (27)第六课 知识乐园 (31)第七课 积累宝库 (33)第八课 思维总动员 (35)第一课灯谜一、灯谜史话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成筐,无实。
士羊,无血。
”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于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谜史上的第一个“谜”字,当时的诗人鲍照在他的《鲍参军集》里,收入了自作的《井龟土三字谜》。
“井”字谜史这样的:“一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
”前三句用离合,后一句会意更进一层喻示“井”。
谜语在宋代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京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集中发达的地方,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北宋的汴梁出现了专为伎艺演出服务的场所——瓦舍,谜语属于百戏之一,通过商业和伎艺场所的传播得到空前普及,制谜和猜谜之风非常盛行,涌现了一大批谜语艺人,如霍百丑、张山人、胡六郎等。
早在隋唐时期,正月十五张灯已成为民间习俗,到了北宋,元宵佳节更显得热烈隆重,北宋为金所逼,迁都临安后偏安一隅。
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每年都要国人在元宵节张灯结彩,大事欢庆,所谓“南宋时观灯独盛”,趁这个机会,一些文人学士便“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话,戏弄行人。
”至此,灯和谜发生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诞生了“灯谜”。
2、猜猜下列灯谜1、为数虽少,却在百万之上(猜一字)一千亿2、春日落人行(猜一字)三贼二3、潭水干涸日西隐(猜一字)渴暮十4、状元(猜一字)无、首、一5、桃梅李杏村村有(猜一字)木、花、树6、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猜一字)边、余、工7、地连三县(猜一字)边、圳、迟8、云随雁字悬(猜一字)会、信、运9、化蝶皆因傲人生(猜一字)梁、虫、鳌第二课怎样猜灯谜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格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
他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历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灯谜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瘦辞。
“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组织者在灯上粘贴谜条供人们去猜,因此叫做“灯谜”;又因为上元(元宵)节的一种文字游戏,所以又叫做“春灯谜”。
灯谜和谜语不同。
灯谜是以文字的含义,借用一字(词)多以、笔画组合、字形结构、摹状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的音、形、以上的结合。
灯谜谜材范围广法,文字简练,短小精悍,概括性强,是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微型盆景”。
灯谜是怎样构成的呢?一般来说,一条灯谜有三部分(三要素)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
谜面是创造者出的题目,谜目是猜谜范围(即打什么),谜底则是谜题的答案。
猜谜之前先要仔细分析谜面,再看要求猜什么,同时要看是否标有谜格。
例如:过目成诵排球术语一背快过目成诵是谜面,排球术语一是谜目,背快是谜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猜谜方法:1、会意法别解会意法在猜谜、制谜中一向被推崇为“正宗”的手法。
灯谜作了别解才有谜味。
此法按谜面文义,利用汉子一字多义的特点联想得出谜底,使谜面、谜底经过“不作本意商”后而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例如:谜面为“出淤泥而不染”,猜一部影片的名字,谜底是“白莲花”。
这里吧白色的莲花,别解为“清清白白的莲花”,扣合谜面。
又如:“故土知乡情”,猜中药名二,谜底是“生地、熟地”。
这里把中药“生的地黄”,别解为出生的地方即是熟悉的地方。
2、正扣法此法在猜、制谜中运用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正面会意法。
谜底亦须别解,别解后与谜面愿意相近,易于理解。
例如:“婚姻法”、猜数学名词一,谜底是“结合律”。
猜谜时将“婚姻”解为“结合”,“法”解为“律”,通俗易懂。
又如:“洪武盛世”,猜电影演员,谜底为“朱时茂”。
这条灯谜中以“洪武”扣“朱”字,因“洪武”,自然联想到“朱”字。
3、反扣法此法也叫反意法,是从谜面文义相反的方面以联想寻谜底,取与谜面文义相反的意义,即所谓反面会意。
正扣法是在谜面文字同义词或近义词上去寻觅,反扣法则是在谜面文字的反义词上去寻觅。
例如:“读新书,读好书”猜成语一,谜底是“不念旧恶”。
“读新书,读好书”即“不读旧书,不读恶书”,“读”解为“念”。
简写即是“不念旧恶”。
又如:“定语”,猜成语一,谜底为“不易之论”。
谜面中的“定”作“固定”解,以扣合谜底中的“不易”(不可更改、变动)。
4、增损法此法即利用汉子字形所固有的结构特征,用加、减谜面文字结构的部分得出谜底,因此也叫“加减法”。
例如:“加一点为好”,打一字,谜底为“艮”字。
又如:“少一些,再少一些”,猜一个字,谜底为“此”字。
此谜根据谜面要求“些”字少“一”,再少“一”,便得出谜底为“此”字。
5、离合法此法顾名思义,是用分离或合并汉字结构部分的方法得出谜底。
这类谜的特点是谜面上往往带有离、合意思的词、字。
例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猜一字,谜底为“省”字。
“自小”合在一起是“省”字;“目”之前“少”字联系也为“省”字;离合两次,谜底归一。
又如:“知君名下来相会”,猜一名词,谜底为“成品”。
更具谜面文义要求,“知君名”的下面各为一个“口”字,三个“口”字相会便“成品”了。
6、用典法此类灯谜往往就用古代的成语典故、寓言传说或历史掌故,让猜谜者根据谜面凭借的典故联想得出谜底。
这样又拓宽的意境,增加猜谜者的兴趣。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猜一句成语,谜底为“无与伦比”。
这条谜假如不熟悉礼拜的这句诗的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无法猜出。
又如:“匡衡何以凿壁”,猜两句常用语,谜底是“目的、借光”。
7、漏字法即谜面上有意漏掉某些词或字,揭示谜底时针对所漏掉的词或字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学工农兵”,猜一个穴位,谜底为“少商”。
本来“工农兵学商”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谜作者故意把“商”字漏掉,构成缺少商的谜底。
又如:“金银铜铁”,猜一地名,谜底是“无锡”。
8、借代法此法即在谜底里借用比较确切的近义词,通过联想使它替代谜面上的某个词或字,以此举一反三,达到扣合谜底的目的,这也是猜、制灯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
例如:“天安门上太阳升”,猜一个字,谜底是“景”字。
“天安门”使人联想到它可以替代北京,太阳即日,“京”字加一个字“日”字即构成谜底“景”字。
又如:“端午”,猜一句成语,谜底为“一马当先”。
“端”为开端扣“当先”,十二生肖中“午”代替“马”,扣合得非常贴切。
9、象形法此法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笔划去比拟、夸张、巧借,使文字的全部或部分的形状变化,运用以形象字的构想、联想得出谜底。
例如:“三人踢球一人倒”,猜一个字,谜底为“似”字。
这是“点”的象形比喻运用,以“点”比作“球”。
又如:“两人走在独木桥上”和“双人走钢丝”,各猜一字。
这两条谜的谜底都是“丛”字。
以“一”象形“独木桥”、“钢丝”等。
再如:“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水横流”猜一字,谜底为“慧”字。
以”丰丰“象形两行树,”~“象形一叶轻舟,象形生动,逼真传神,趣味盎然。
10、 顿读法将谜底的词句用标点符号断开,改变原底音节,使原义与顿读后的语义截然不同,使谜的意境产生突变,得出谜底。
例如:”谢绝参观”,猜一句四字常用语,谜底为“不同意见”。
分开顿读后为“不同意”(扣‘谢绝’)见(扣‘参观’)。
11.运算法运算的方法是使谜面和谜底上的数字通过计算变换、会意得出谜底。
例如:“十二元”,猜一种扑克游戏,谜底为“打百分”。
以“打”字扣“十二”,“一百分”为“一元”。
又如:“屈指行程二万”,猜一字,谜底为“董”。
把董字上下分开读作“艹千里”。
12、承启发即承上启下法,要求谜面与谜底相呼应,即底句须与谜面是上下文关系,或者有必然的联系。
猜迷这类灯谜时需要有丰富的文字知识,熟悉古文、诗词、历史典故等。
例如:“先国家后集体”,猜外国电影名,谜底为“第三个人”。
我们常讲“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的关系,尤其在遇到利害矛盾是,应该先国家,后集体,然后才是个人。
又如:“此曲只应天上有”,猜苏、日各一部影片,谜底为“在13、 抵销法将谜面和谜底中相同的字词,通过用其中的有关表示减少,丧失意思的关联字相互抵销得出谜底。
例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猜一字,谜底为“罗”。
谜面通过“少劳少得”抵销后为两个“多”字,可拆成四个“夕”字,“四夕”为“罗”。
又如:“坍”,猜花卉名二,谜底为“牡丹、牵牛”。
“牡丹”去掉“牛”即成“坍”字。
后例属谜底抵消,前例为谜面抵消。
14.归纳法将谜面所示的各种条件、因素在概念上进行归类合并,使其在谜底中通过归纳展示出来。
例如:“牡丹江,桃花江,芙蓉江”,猜一位现代画家,谜底为“华三川”。
“牡丹,桃花,芙蓉”均为花名,与谜底华相扣(华通花),江为水,与川相扣。
15、问答法即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方法。
特点是谜面上一般带有疑问语句的词语。
例如“是什么组成员”,猜二字,谜底为“口、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