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地震,滑坡,泥石流

室内→“伏而待定”
1.避震(灾中)
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 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家庭怎样避震?
不要站在窗外!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学会处理外伤
2.震后的自救互救 (灾后)
防烟尘呛闷窒息
要有生存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护坡工程
ct
护坡工程
ct
植树造林
滑坡
(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
2.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 丰富的松散物质 降水集中,多暴雨
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危害→
①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 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三、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课本第78页)
×
山体滑坡时,不
要沿滑坡体滑动
方向跑,应向滑 坡体两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
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四、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大 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地质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容易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影响烈度的因素:
①.震级: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②.震中距: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③.震源深浅: ④.人口密度 ⑤.地面建筑抗震性 ⑥.经济发展水平
4.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构造地震(90%)和火山地震 <3级是微震 按震级分: >5级是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70千米以内) 按震源深度: 中源地震(70~300 千米以内 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条件与危害。
2、掌握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特点。
【学习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学习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__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________,________。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________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________地震活动比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分布与危害:我国泥石流与滑坡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有着明显的关系。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走向 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加速风 速,从而加强冷空气的影响。
7、危害
8、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用 烟熏、塑料薄膜覆盖庄 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 种等)。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 5、我国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6、影响寒潮强弱的因素:天气系统(冷锋强弱)、纬度位置、 地形
◇分析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寒潮不易侵 入;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 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 影响。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回顾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移动规律,说说我国不同地区 洪涝灾害出现的时间。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暴雨) 时空分布存在一致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 以夏季最集中。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为主
自然:①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人为:③冬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
伏旱
长江中下 (夏) 游地区 为主
自然:①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分布范围广;地震频率高,强度大;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泥石流是指流动的含有泥沙、石头的粘稠状流动体
滑坡是指山坡上某一部分的泥土突然滑落下来,常常包含大量的岩石。
简单的说,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表重力地貌过程的表现。
滑坡可以是土和水的混合体运动,如暴雨诱发的山体滑坡;也可以是单独土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水的参与,如地震诱发的滑坡就是这类;泥石流则必须有水的参与,即泥石流必须是由土体和水混合的运动过程。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3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后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后知能检测湘教版选修5一、选择题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灾害。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规模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B.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是地震的多发区C.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D.地震是一种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2.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分别是(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解析】我国地震的分布与灾情分布是不一致的。
以105°E为界,东部地区地震相对少一些,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以及城市密集,灾情严重;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虽然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但灾情却轻。
【答案】 1.C 2.B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
3.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4.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广东省B.台湾省C.湖南省D.云南省【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形成比例关系。
图中看出地震次数的变化,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可能与抗震能力的提高有关。
第4题,比较四省份台湾省地震频次高,强度大,经济密度大,所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答案】 3.C 4.B(2013·北京朝阳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A.甲B.乙C.丙D.丁6.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解析】图中甲、乙、丁聚落位于山谷出口处,且山地坡度陡峻、易发生洪灾和泥石流。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地震产生的震动力量会导致山体失稳,从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1. 地震震动:地震的震动力量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受到强烈的振动,导致山体内部的土层和岩层发生破裂和位移。
这种位移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
2. 断层活动:地震通常伴随着断层活动,即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断层活动会导致山体发生位移和断裂,加剧了山体滑坡的风险。
特别是在断层线附近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滑坡。
3. 地质条件: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还与地质条件有关。
如果山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倾斜度、脆弱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层,那么地震震动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此外,地下水的存在也会对山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触发因素:地震可能成为触发山体滑坡的因素,但通常还需要其他的触发因素共同作用。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变化,使土壤饱和度增加,从而削弱土壤的黏结力和抗剪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或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很可能成为山体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
二、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1. 山体滑坡的后果: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往往会带动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
当山体滑坡发生时,滑坡物会沿着山坡迅速下滑,并与周围的土壤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这种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和巨大冲击力,能够摧毁房屋、损坏基础设施,并对人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当滑坡物堵塞河道时,河水被拦截形成堰塞湖。
但由于滑坡物通常不是很牢固,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滑坡物可能会崩溃,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3. 降雨的影响:地震引发的泥石流还受降雨的影响。
降雨会增加泥石流物质的含水量,使其流动性增强。
尤其是在地震后降雨频繁的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更高。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一)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二)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三)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分布在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五)、热带气旋灾害。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鲍鱼、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六)、风暴潮。
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
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七)海冰。
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平山实验中学闫利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教学难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印尼海啸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四川汶川又一次震声隆隆。
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巨大灾难。
【播放图片】汶川地震图片
【板书】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见幻灯片)
师生总结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读图分析】阅读教材51页图2-16“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在图上找出(自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主要的地震带:我国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为台湾地震带,其次是东南沿海地震带、郯城一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胃地震带、燕山地震带和秦岭地震带。
家乡所在位置并说明是否在地震带上?说出我国地震的多发区。
【思考活动】1.读图2-16,判断下列哪些省(区)属于多地震地区:河北省、湖南省、台湾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
2.你的家乡是否属于地震多发地区或位于地震带上?
【点拨】1.属于多地震地区有:河北省、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
【承转】俗话说,祸不单行。
比如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较高。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灾害过后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1.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
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冰川泥石流:东经1020以西的高原上
2.泥石流的成因
阅读泥石流的基本成因
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2)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当的开挖、堆积等扩大和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
做教材第53页活动题
3.泥石流的分布
【点拨】界线: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总结】泥石流的分布和我国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从分布图上还可以看出,泥石流的分布区也是暴雨频发的地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冰川融化。
4.滑坡的成因
【点拨】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外表形态
外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5.滑坡的分布
【点拨】界线: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极密集区:秦岭-川西-滇西山地
频率最高的省: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
【案例】课本55页图文材料“甘肃酒勒山大滑坡”。
【思考】(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说出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1)滑坡是在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而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我国滑坡多发期:每年6—8月
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而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
【探究活动】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②依山建房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④土石体中存在断层⑤长时间暴雨
【点拨】①②增加了产生滑坡的斜坡,并使局部地区坡度增大,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④使岩体或土体内存在滑动面③⑤使地下含水量大,均具备了形成滑坡的条件,使滑坡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