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摘要:笔者从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英语教学法的改革动态、日趋完善的英语评价体系及英语教师的科研幸福之路诸方面综述了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助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把握课改的大方向,使英语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综合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以前的统编教材以语法为纲,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训练不够。

2001年秋季以来,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极大地摒弃了统编教材的弊端。

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结构、功能和话题相结合,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更有意义;循环、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使用英语的需要,设计了比较真实的实际情景;把语言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学用结合;改一本书教学为立体化教学,以教科书为主,配套教材有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口语录音带、听力训练录音带、阅读训练等,系列教材使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了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使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综合训练四项技能,不同阶段略有侧重。

教师培训课程—现代教育理论

教师培训课程—现代教育理论
(五)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六)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一)义务教育改革
(二)素质教育运动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义务教育改革背景 (1)1986年“义务教育 法”及其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1986年7月 1日施行。这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 定的教育法律、第一 部宪法性教育法律、 第一部基础教育法律。
学 会 认 知
学 会 做 事
学 会 共 同 生 活
学 会 生 存
(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览
美国 1.加强品德教育 2.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3.大力推广“特许学校” 4.开办“专门学校”
澳大利亚 1993年7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启动“未来学校”计划。
法国 1996年6月,“学校思考委员会” 向政府总理提交了题为“为了学校” 的最终报告,对法国教育改革提出建 议。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1988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是2.2:1, 1997年这一差距为2.5:1。 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 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 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 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
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特点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 育的战略地位
1.调整教育行政 管理体制 2.完善中小学 内部的管理机制 3.扩大家长的 选择权利 4.改革公立中 小学的办学模式 5.鼓励私立学 校的发展
(二)完善多样化办学体制
(三)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 育质量
(四)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教学改革工作总结教学改革工作总结1“在教育领域里,如果将学校比喻成树,那么教师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要想树茂叶盛,常青不衰,教师工作必须扎根在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上。

”盱眙县于9月进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前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负责实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实施。

组建课程改革实验指导小组——跟踪、研究、选择关键性的课题深入的探索,为实验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帮助;组建实验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定期向上级领导小组反馈实验工作进展情况;成立实验学校研讨小组——建立县级、校级两级研讨网络,定期研讨备课,学习教育理念,共同分析、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状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成立了课改办公室,设在县教研中心。

主抓课堂教学的培训、开展、落实、评估工作的实施过程,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伊宁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做到:以“教研”为途径、以“课改”为突破口、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例”为龙头、以“专题讲座”为重心、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主要工作从以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培训为教师发展奠定基石首先,我们认为教研队伍是决定教育工作、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抓好抓实教研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

早在教研中心就选派汉文教研员六人参加了自治区第一轮课程改革通识、新教材培训;又选派民、汉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三十六人参加自治区课程改革培训,各实验学校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州主办的各类课改培训;5月及5月由教育局领导亲自带队,带领由教研中心领导、主要学科教研员和部分课改实验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组织成的考察团前往首批进行课改实验的乌市沙区、沙湾县、克拉玛依市及民语进行课改实验的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塔城、阿勒泰)等地观摩,学习课改实验区的工作方法、管理手段及成功经验。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最近20年里,各发达国家无不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改革措施各具特色。

现以美、英、法、德、日、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例,考察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状况及其特色,分析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动态,以便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以下明显趋势。

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课程行政主体即决定课程与编制的主体。

“世界各国依照课程行政主体之别,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行政体制。

如法国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就一直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课程,称为‘国家本位课程’;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州制定自己的政策,就是在同一个州的范围内,不同的城市和社区也有不同,大体上属于‘地方本位课程’;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以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称为‘校本课程’”[1]。

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与编制的主体上出现了从一元向多元转化的趋势,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课程的设置和编制。

1.分权制国家对课程行政的介入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依旧没有宪法赋予的教育管理权的情况下,由联邦政府的公共福利部与各州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并征求教育专家的意见,从而取得了中小学教育的“关键学习领域”,也就是课程设置的领导权。

各州教育管理部门在联邦的指导下负责制定自己的课程教学大纲。

然后各个学校在各州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本校情况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决定选用何种教材和教学方法。

现在,澳大利亚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校都有比较明确的权限和责任。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设置联邦政府的教育部,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强化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宏观控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改革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开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

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

基础教育改革深水区的破冰之旅——宜城市深入推进“市管校聘”工作纪实

基础教育改革深水区的破冰之旅——宜城市深入推进“市管校聘”工作纪实

252021-05·湖北教育同舟共济,奏响教育强市最强音“推行‘市管校聘’是顺应教育发展大势的一项工作举措。

它有利于解决宜城市现有教师队伍总体超编但又有地域性和结构性缺编、教师编岗不符、交流不动、队伍不活等问题。

这些问题积留已久,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教育只能带病运转,高负荷运行,既不利于教育健康,也谈不上高效。

因而,我们做这项工作也算是借力借势,希望以此来开拓宜城教育新局面,拉开建设教育强市的序幕。

”宜城市教育局局长张保华概述了宜城市推行“市管校聘”工作的初衷。

宜城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76所,其中小学55所,初中1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全市义务教育核定编制数3045个,现有在岗教职工3057人,其中专任教师2996人。

宜城市作为曾经的教育强市,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也有不堪重负之感。

全市教师队伍虽然总体上超编,但结构性、地域性缺编严重,城区及部分乡镇教师超编,也有很多乡镇教师紧缺,部分学科教师也严重不足;很多教师编制人事关系一直未理顺,造成教师混编混岗、编岗分离,给职称申报、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工作带来不便。

教师绩效工资偏低,取得高一级职称未兑现职称工资的人员存量大,有些学校编岗不足,有些学校人岗不配,既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学校激励机制不足,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人浮于事、因人设岗、有岗无人等现象严重,造成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热情普遍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春,宜城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研究出台了《中基础教育改革深水区的破冰之旅——宜城市深入推进“市管校聘”工作纪实文/特约通讯员 郭强 邹俊龙饶龙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是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流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

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外活动的特点
4.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知识,培养 思想品德,提高审美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 受教育者有直接动手的机会,在其亲自参与、 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获得了实际知识, 提高了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各方面的能力 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发展。
五、课外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家长对课外活动的认同程度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留守儿童对课外活动的认同程度
4、教师家长学生 对开展课外活动的 认同度较高。 5、绝大多数留守 儿童认为课外活动 有利于自身情绪的 调节和放松。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所用的时间
留守儿童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所用的时间
6、留守儿童 参加课外活动 的时间偏短。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1.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
组织者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随时随 地的经常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活动,课外活动有时是学校或校外教育机 关统一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多时候是在学校 或校外教育机关的指导下,受教育者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自 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的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2.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 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确定。 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 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 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3.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 际情况,或受教育者的不同愿望,开展内容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要按 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要 求去做。活动内容可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 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内容可深可浅,可 多可少,还可以不断变动,具有很强的伸缩 性。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改善农村学校课外 活动现状。 3、学生家庭应承担起子女参与课外活动的责 任。 4、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农村学生的课外活 动。 5、教育实施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对课外活动 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 认真的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
谢谢!
七、农村学校课外活动问题分析
3、地方政府关注少
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意识比较淡薄,尤其缺 少针对农村居民的服务意识,在教育和文化 方面的举措几乎是空白,因此更谈不上对农 村学校的课外活动的教育和关注。
课堂问题讨论
针对以上农村学校课外活动 所反应的问题提出你的对策 建议。
八、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 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地获得 新的知识。
2.课外活动可以培养教育者的良好的思想 品德,丰富和活跃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
3.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 美能力、劳动能力。
五、课外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4.课外活动还可以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地发 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课外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形成和培 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上歧途 。 6.课外活动可以训练教育者社会交往能力。 7.课外活动也是训练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 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形式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1、课外活动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2、课外活动场所仍以学校为主。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留守儿童对课外活动的态度
3、学校组织课外 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参与具有一 定盲目性。
六、农村学校课外活动的现状
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同程度七、农村学校课外活动源自题分析1、学校缺乏应有的重视
农村学校领导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业 成绩和各种竞赛的获奖率,而对学生精 神生活心理状态关注较少,是否进行课 外活动以及活动开展得如何等问题则很 少认真过问。
七、农村学校课外活动问题分析
2、课外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且多数 教师属 于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教鞭的工作状况, 他们思想不稳定,时间不充分,无暇顾及课程 之外的学生活动,加上自身业务条件所限,影 响了对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的指导 。虽然近几年 来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有了较大善,但因各种 因素并没有改变农村学生课外活动严重滞后的 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