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合集下载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我们阴暗的内心: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总是问着关于人性的永恒的问题,例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也可以犯下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当它被跨过之后就会释放出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本文中这个被提名为最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它有力地论证了处境的作用(Zimbardo, 1971)。

不仅如此,而且这个实验还为一本小说、两部电影、无数电视节目,甚至一个乐队提供了灵感,就连法律都为此做出了修改。

这些我们过会儿再说,先来看看这个实验。

囚犯和狱警实验的思路很简单:看看被挑选出来的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如何应对自己正常身份的彻底改变。

被试中一半作为狱警,另一半作为囚犯。

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折衷办法,因为为了使实验有好的效果,必须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中囚犯和狱警的经历。

这些被试要迎接生命中的全新体验。

“囚犯”们像平时一样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被哀号着警报的警车“逮捕”。

然后他们被采集指纹、蒙上眼、关进监狱。

接着被剥光衣服、搜身、去虱子、理发、拿到囚服、得到一个号码,并在一只脚上拴上链子。

另外的被试变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狱警。

斯坦福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被伪装成了一座监狱。

于是,实验开始了。

反抗被镇压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

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

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

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被试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被抹去了。

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 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 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

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

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

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

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

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

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

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科学,它着重探讨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社会心理学的实例,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经典的实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

他将一群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然后安排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

然而,这个实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因为参与者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羞辱囚犯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无助和抵抗的情绪。

这个实验揭示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被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影响,甚至背离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角色扮演效应”。

它揭示了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社会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据以往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是因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要求适应不同的角色,并且在特定的角色中具有特定的行为期望。

这种影响是长期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来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角色。

从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

除了角色扮演效应,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观察到。

从众行为描述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所谓的“非国民效应”,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没有对危险做出反应,其他人也会认为没有危险,从而导致集体不作为。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进行一项关于学习和电击的实验。

实际上,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物指导下是否会服从不道德的命令。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1.米尔格伦电击实验
美国心理学专家米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行了一项关于权
力服从的研究。

他以耶鲁大学的名义举办实验并召集到很多人。

受试者以“研究人员”的角色与假扮“志愿者”的实验者分别被带入相邻房间,研究人员讲解以后对志愿者进行测试,志愿者回答错误将受到研究人员手中电击控制器发出的电击,错误累积电流加大伤害越严重。

实际上志愿者未遭受电击,但实验结果表明:权威者发布的违背自身道德的命令会得到人们的顺服。

2.小阿尔伯特实验
这个关于人类生理反射的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结果,现在看来对婴儿做这样的实验确实非常残忍。

心理学家在网上租借了年纪3岁的婴儿小阿尔伯特,让他和小动物接触。

起初见到兔子、白鼠等这些绒毛的动物并不害怕。

心理学家华生在阿尔九个月时,把白鼠放在他面前,每当他试图接触白鼠时便会听到华生敲击钢管的巨大声响,小阿尔伯特受到惊吓大哭。

数次以后当白鼠再次出现在小阿尔伯特面前即便没有敲击的声音,小阿尔对白鼠却产生了恐惧感。

3.旁观者效应实验
纽约曾发生过一场较为惨烈的凶杀案,一男性晚九点多在公园附近被歹徒行刺数刀后身亡,在歹徒行刺的20分钟里,约有30余位人士经过并目睹了这一过程,却无人试图上去帮忙,报警也是在很久之后。

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谴责人们内心的良知去哪了,心理学家从客观的角度对此事进行分析提出了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数量会对人的责任感造成影响,数量越多则个体的责任感越弱,甚至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科学。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变化。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第一个案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学生志愿者,将他们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结果发现,即使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也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这个案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权威、群体压力和社会角色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个案例是孟买被忽视的孩子。

在印度孟买,有大量的贫困家庭,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这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学会了适应贫困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和消极情绪。

这个案例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贫困、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个案例是网络欺凌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青少年在网络上遭受到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欺凌和侮辱,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心理问题。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络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伦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共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为大家对社会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提供一些帮助。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也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些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学的意义。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对权力和权威形成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环境,雇佣了一组志愿者扮演囚犯和狱卒。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狱卒开始施加暴力、辱骂和羞辱囚犯,而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心理崩溃的反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它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在实验中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福利。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道德责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了参与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研究人员告诉“教师”,他们正在研究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并要求“教师”在学习者出错时给予电击。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电击只是模拟的,并没有真正的危害。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对研究人员的命令服从,给予了高强度的电击,即使他们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心学习者的安全。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服从,以及道德责任在个体行为中的相对弱化。

3.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派社会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互动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
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个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 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这下子阶级也随着道德的起源了。

道德的沦丧: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

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 HERO。

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

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

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

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实行合理冲撞。

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补充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实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
猴子心有旁鹜时将香蕉吃了。

而且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

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个规则形成了。

猴子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HERO出气,HERO不得反抗。

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HERO。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历尽沧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

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择一个目标实行攻击。

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道德的重建:实验人员对猴子们的争斗不休感到不安。

为了重建道德秩序,他们决定继续供应香蕉。

一天,正在混战的猴子们发现头顶多了一串香蕉,它们其中的一个A不顾身上的剧痛,把香蕉摘了下来。

于是久违的甘露出现了,未曾尝过甜头的猴子们先是茫然失措,继而争先恐后的加入冲凉的行列。

香蕉反而被遗忘了。

当猴子B、C、D、E发现A在享受淋浴的同时还吃着美味的香蕉,嫉妒心使它们暂时团结起来,共同K了A一顿,将A吃剩的香蕉夺过来,但是,此刻的香蕉成了匹夫怀里的宝玉,得到它的猴子虽然能够享受美味,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实验人员持续放入香蕉,却发现战斗比以前更激烈了。

分析清楚原因后,他们用木头做了,一个假香蕉扔进了笼子。

此时猴子们已经学聪明了,它们知道触摸香蕉能够享淋浴,而试图独占香蕉则会遭到痛扁。

于是,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当猴子们有冲凉的需要时,会有一只猴子将香蕉拿起来,而当它发现有遭到攻击的可能时,它会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边去。

这样,猴子们都能冲凉,但是又不至于再象以前那样N败俱伤。

没有猴子发现那个香蕉是假的。

信仰的起源:五只猴子A、B、C、D、E三个阶级快乐地生活了很久,他们精确的给出了三个阶级的定义,即吃香阶级、拿香阶级和干看着阶级,可惜猴子A因为长期的水中作业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它肺部功能的衰竭,一天他在例行的拿香蕉作业中跌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于是实验人员又送进了一只同样孔武有力的猴F,当然他还是对屋顶的香蕉很有兴趣,不幸的是他最终以微弱的劣势被以C为首的群猴再次海K,第二天,又到了拿香蕉的时候,猴子C很无所谓,反正他还要吃香蕉,反正他不会被水淋到真正恐慌的是B、D、E三猴,F是那么的健壮,他们这些媳妇是熬不成婆了。

他们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谁该去步A的后尘? 猴子B、D、E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讨论谁最应该做下一个拿香阶级猴子F很奇怪也很好奇,什么叫“拿香阶级”呢? 猴子B、D、E解释道:所谓“拿香阶级”就是猴子界勇敢者的阶级需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方能得此殊荣猴子F
闻听不禁有些神往,有些跃跃欲试当然他最终达到了目的,作了唯一的拿香阶级再后来,B、D、E三猴陆续被换出局,换来的猴子个个健壮如C 他们继续大大出手,不过目标不是香蕉,而是那个唯一的拿香阶级。

于是信仰也出现了。

迷信的起源:后来A终于被好心的实验人员拉出了苦海。

新来了猴子F ,C觉得有必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B、D、E则生怕自己顶了A的缸……在
各种复杂心情的作用下,B、D、E在C的带领下爆扁了F一顿,然后强令F 做拿香蕉阶级。

F开始不乐意,后来慢慢在B等的劝说下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个宿命。

慢慢的老资格的B、D、E猴子逐步被淘汰,C发现自己在体力上不再占有优势,很难再通过武力让这个游戏规则继续下去,觉得十分苦恼。

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即C的理所当然接班人)也是C谋臣的H向C进言。

于是君臣定计。

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

……只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掉,猴子们不知道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逐步,猴子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且讲给每一只新猴子听。

然后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奇。

以至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都为了能摘香蕉而大打出手。

……这些都是C没有想到,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经死了。

不过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