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苏教版必修1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的题材、结构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长难句。
2.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课前学习的《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文章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回顾他们之前读过的关于海的诗歌或者文章,引起学生对于海的兴趣和向往。
Step 2. 导入新课(5分钟)让学生读《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讨论其特点。
Step 3. 图文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内容。
通过图文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 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让学生逐个朗读并记忆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5. 长难句解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长难句,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讲解长难句的结构和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Step 6.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海的向往和感受的短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描述海的美景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
六、课后作业作业1:背诵并理解《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
作业2: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通过词汇和短语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海和旅行的相关词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新辞赋体”的诗体特点。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情感目标把握诗歌激起的情感。
重点难点1、理解诗作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
2、把握本诗的强烈的节奏感;掌握本诗的巧妙的语言组合技巧。
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六月我们看海去》是一首校园诗歌力作,首发于1983年的《中国青年报》。
六月是青春的季节,诗歌向人们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年对生命的渴望。
2.作者简介潘洗尘(1964—)是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黑龙江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还有《饮九月九的酒》等。
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潘洗尘的诗完全出于他的生命的需要,并且毫不犹豫地宣泄自己的一股激情真挚而自然的倾诉他对于生命过程的、生存境况的体验,《想起1970年的冬天》与《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奔驰于中国诗歌的原野上,他乘着他的马车,感受远行的艰辛、痛苦和欢乐。
3.背景资料校园诗派校园诗是20世纪80年代在大学校园内兴起的一场诗潮。
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内都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才气的学生诗人。
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勃勃而有生机、虎虎而有生气的校园诗派,涌现出长春徐敬亚,武汉高伐林,王家新,上海赵丽宏,许德民,北京叶延滨,浙江孙武军,云南于坚,安徽蒋维杨,四川周伦佑,湖南骆晓戈,河南易殿选,以及山东韩东、江苏曹剑、哈尔滨潘洗尘为代表的大批年轻的校园诗人。
《六月我们看海去》首发于1983年的《中国青年报》,在此后的20年中,先后被各种版本转载达百余次之多,该诗被理论界称为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开一代诗风之作。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的特征和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六月,我们看海去》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的图片,让学生对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的了解和印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次海边旅游活动,包括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 各小组汇报旅游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海边实地考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保护海洋”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创意写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教材学法建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品味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诗强烈的音乐感,学习本诗巧妙的语言组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年人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让自己在生活的洗礼中成长。
学习重点从诗歌的节奏里品味诗歌的内在情感,感受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学法点拨在诵读中品味诗的语言,仔细体会青年人探索的激情。
课文知识归纳正字音絮(xù)絮叨(dāo)叨叮咛(dīngníng)迂(yū)回嘻(xī)嘻哈(hā)哈喧(xuān)响空旷(kuàng)坐标轴(zhóu) 多瑙(nǎo)河眺(tiào)望奔bēn东奔西闯奔波奔放奔丧奔走呼号bèn奔命奔头儿辨字形喧xuān喧响喧哗喧嚣喧宾夺主煊xuān煊赫一时权势煊赫宣xuān宣誓宣泄心照不宣渲xuàn渲染暄xuān寒暄撩①liāo撩起②liáo 撩拨撩动撩惹僚liáo官僚僚属嘹liáo嘹亮潦liáo潦草潦倒缭tiáo缭绕缭乱燎①liáo燎原燎泡②liǎo 燎了眉毛瞭liào瞭望瞭哨镣liào镣铐坐zuò坐标坐落坐地分赃坐而论道座zuò座右铭座无虚席座次释词义叮咛:反复地嘱咐。
迂回:①回旋;环绕。
②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五颜六色:指各种色彩。
风风火火:①急急忙忙,冒冒失失。
②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辨词义旺盛:①生命力强。
②情绪高涨。
③茂盛。
茂盛:①(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②喻经济等兴旺。
发泄:尽量发出(情欲或不满情绪)。
宣泄:①使积水流出去。
②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
③泄露。
喧闹:喧哗热闹。
喧哗:①声音大而杂乱。
②喧嚷。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1. 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和分析。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深入理解和诗歌的赏析。
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原文和注释。
2. 准备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课文解析1. 提问:你们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描写海的词语?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觉?2. 教师板书相关词语,如海浪、海风、海鸥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
Step 3:诗歌的赏析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
2. 分组讨论:假设你们是诗中的一个人物,你会如何描述你在海边的感受和经历?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4:拓展思考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画,根据图画,用诗的形式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5:课堂总结1. 请几名学生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品味、反复阅读,体会诗的美丽。
Step 6: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海的描写的文章,或者写一首与海相关的诗。
2. 教师布置下一堂课的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发现诗歌中描绘的美丽景色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大海的诗词,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标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并思考其作用。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如:修辞手法、结构安排、情感表达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课文。
6.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有关大海的诗词、散文,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课文,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2.多媒体课件3.教学板书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海,分享看海的喜悦和感受。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和大海的故事”。
2.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三)诗歌欣赏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大海相关的诗歌。
2.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大海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感悟。
(三)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大海有什么向往?为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大海的语句。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珍惜资源。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的?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线索,进行整体感知。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对大海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苏教版必修1
潘洗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蓝色多多瑙河》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
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
哈尔滨)董事长。
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
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八十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
酒》xx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xx
年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
的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
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三、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
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
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
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
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
“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
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
在如“六月
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
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
的向往”。
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
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
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
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觉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
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
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四、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压韵和语言的声
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
另一种节奏主要是
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
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
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
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
得诗意浓郁而悠远。
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
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
年轻人对
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
语言中感受到。
五、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
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
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
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
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
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
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