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
风湿热

风湿热什么是风湿热?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是由甲组链球菌(甲链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风湿小结为特征,主要累及心脏和关节,亦可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神经系统、血管、浆膜、肺及肾脏等组织器官。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皮肤环形红斑等。
本病由于风湿活动迁延不愈及心脏病损的反复加重,易遗留心脏损害,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流行特点如何?风湿热发生于全世界,其流行病学即为链球菌的流行病学。
风湿热发病无种族差别。
年龄分布与链球菌感染高峰相一致,以7~14岁最多见,但风湿热在青年人中仍相当多见。
急性风湿热的发生季节大致与链球菌性咽炎相平行,寒冷地区的发病高峰在晚冬及早春,温带及热带地区终年均可发病。
对我国5~18岁儿童及青少年22万余人同步进行的风湿热、风心病发 /患病率、甲链菌流行病学和群体风湿热一级预防等系列研究显示,我国风湿热年发病率为20.15 / 10万,风心病患病率为0.22 %。
风湿热病因及发病机制1.感染(1)链球菌感染早在1931年,Coburn和Collis就阐明了甲链菌感染与风湿热发病有关,其依据为:a.甲链菌感染与风湿热流行季节和地域分布相一致;b.风湿热常因咽部链球菌感染诱发;c.初发或复发的风湿热患者咽部可培养出甲链菌,且血清甲链菌抗体滴度升高;d.链球菌感染初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预防风湿热的发作。
a.细胞壁蛋白抗原为链球菌的特异性抗原。
其中M蛋白分子结构与人体的原肌凝蛋白有明显的同源性。
国外文献报道,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抗M1、M3、M5、M6、M19、M24抗体明显升高。
风湿热患者体内存在较高的抗M蛋白C区抗体。
b.细胞壁多糖成分为链球菌组的特异性抗原。
该抗原与人体心瓣膜糖蛋白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抗甲链菌细胞壁多糖抗体(ASP)测定对瓣膜病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Ac.粘肽由丙胺酸等组成,具有抗原性。
风湿热PPT演示课件

02
风湿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主要标准
存在心脏炎、多发性关节炎、舞 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临
床表现。
次要标准
存在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增高等临床表现。
诊断流程
根据主要和次要标准,综合分析 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对于疑 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鉴别诊断
季节与气候
风湿热的发病与季节和气 候有一定关系。在温带地 区,春季和冬季的发病率 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型
• 关节炎型: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可反复发作,疼痛呈游走性,可见皮 下结节和环形红斑,少见心脏炎。
• 心脏炎型:以心肌炎为主要表现,可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精准医疗的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可能通过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
,实现风湿热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
针对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未来可能研发出更加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如
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03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推广
风湿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能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为患者
心理干预和辅导技巧分享
心理评估
01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心理干
预提供依据。
心理咨询
02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放松训练
03
教授患者放松训练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缓
解身心紧张状态。
家属参与和支持网络建设
风湿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风湿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风湿热(rheumaticfever)系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机体过度反应而发生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尤其好侵犯关节、心脏、皮肤,部分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
急性发作后可遗留程度不同的心脏损害,特别是瓣膜损害的反复发作易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些年很少见到典型病例。
【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多发于气候多变和寒冷季节。
发病前1~3周常有咽炎、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多在5-15岁发病。
(2)全身症状: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小儿可有鼻出血、腹痛,常伴多汗、心慌、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等。
(3)关节炎表现:为多发性、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痛,约发生在70%的病例,多发生于大关节,急性期可有红肿热痛,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
(4)心脏炎表现:①心尖区第1心音减低,似胎心音或钟摆律,心前区可有舒张期奔马律;②心动过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体温下降、休息、睡眠时心率仍>100次/min;③过去无风湿热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病程中心尖部新出现Ⅱ级以上粗糙、高调全收缩期杂音,可同时有轻微、柔和、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或心底部舒张期杂音;④心包炎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骨左缘可闻及心包摩擦音,X线检查可有心影(坐位)呈烧瓶样增大等心包积液征象,超声心动图可准确检测心包积液;⑤病情严重时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⑥25岁以下青年发生无其他原因可查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5)舞蹈病表现:①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颜面或上肢明显,下肢轻微;②可在睡眠时消失;③多为5-15岁儿童;④女性多于男性;⑤可以单独出现,不伴有其他风湿热表现;⑥预后良好;⑦抗风湿治疗有效;⑧发病缓慢,开始表现轻微,逐渐加重。
(6)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环形红斑为轮廓清楚、边缘隆起、压之退色、中央苍白的淡红色环形红斑,无凸起、无瘙痒,热水浴和热毛巾使红斑明显。
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

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文章目录*一、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1. 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2. 风湿热病因有哪些3. 风湿热症状表现有哪些*二、风湿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三、风湿热怎么预防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1、得了风湿热泡脚管用吗泡脚对风湿热也是有点作用的,因为脚底穴位很多还可以起到活血的效果。
2、风湿热病因有哪些 2.1、风湿热发病前或复发前1~4周,常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上呼吸道感染史,这是我们常见的风湿热的病因。
2.2、患者的鼻咽部拭子培养,可获得A组溶血性链球菌。
在风湿热的病因中,血清中各种链球菌抗体,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 及S抗链球菌激酶等抗体均有增加。
2.3、风湿热的流行季节及其分布地区,常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的流行与分布有关。
链球菌感染流行后,常继以风湿热发病率的增高。
风湿热的病因中,两者在流行病学上甚为一致。
3、风湿热症状表现有哪些 3.1、心脏炎急性风湿热最特征的表现是心脏炎,是惟一的持续性器官损害,初次发作时,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均可累及,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最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发生率为40%~50%,一般起病1~2周内出现症状。
3.2、关节炎见于75%初次发作患儿,侵犯大关节,以膝、踝、肘、腕多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可同时侵犯数个关节,或一个关节到另一个关节游走;关节炎最终消退不留畸形。
3.3、舞蹈病也称Sydenham舞蹈病,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的无目的的不自主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言语障碍,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在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可消失,伴肌无力,情绪不稳定;占风湿热患儿10%,常在其他症状后数月出现,如风湿热发作较轻,舞蹈病可能为首发症状。
病程3个月左右。
风湿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1、南方湿热较重,如伴有湿热之象的患者,则不宜饮酒,因为酒性原本湿热,热重伤肝,湿重伤脾,如再浸入附子、川乌、细辛一类的热药,会加重内热和肿痛。
风湿热名词解释

风湿热名词解释风湿热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由B族链球菌感染所导致。
其特点是关节炎、心脏瓣膜炎、皮下结节和舞蹈病等。
以下是对风湿热常见名词的解释:1. 预防:风湿热的预防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链球菌感染、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接种风湿热疫苗等措施。
2. 链球菌:风湿热的病因主要是A型链球菌感染,该细菌通过飞沫传播,一旦感染可能导致风湿热的发生。
3. 关节炎: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关节炎,表现为多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早晨僵硬等症状。
关节炎可以发生在肘、膝、手、脚等多个关节。
4. 心脏瓣膜炎:风湿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脏瓣膜炎,即炎症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瓣膜炎的主要症状是心脏杂音、呼吸困难、胸痛等。
5. 皮下结节:风湿热的另一个特征是皮下结节的形成,这些结节通常出现在关节附近或背部。
结节通常不痛不痒,平坦而坚硬。
6. 舞蹈病:舞蹈病是风湿热的一个罕见症状,主要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舞蹈病表现为不自主的、无规律的运动,常伴有肢体的、面部的和舌头的抽动。
7. 诊断:风湿热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根据Jones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关节炎、心脏瓣膜炎、舞蹈病、皮肤结节和血液学指标等。
8. 抗生素:对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风湿热,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青霉素是常用的抗生素,通常以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形式给予患者。
9. 消炎镇痛药: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如布洛芬等可用于缓解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炎症。
10. 全身性炎症反应:风湿热是一种全身炎症性疾病,除了关节和心脏的炎症外,还有其他全身病变,例如发热、疲倦、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抗生素治疗后缓解。
总之,对于风湿热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以减少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风湿热主要的诊断标准

风湿热主要的诊断标准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风湿热。
以下是风湿热主要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风湿热患者常表现为多关节炎症,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和功能障碍。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疾病的活动期出现,而在缓解期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2. 实验室检查,风湿热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通常会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程度和活动性。
3. 心脏损害,风湿热还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累。
医生需要通过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来评估心脏损害的情况。
4. 神经系统表现,少数风湿热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如脑膜炎、脑炎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受累。
5. 皮肤病变,风湿热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损害,如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这些皮肤病变也是诊断风湿热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风湿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除了上述主要的诊断标准外,医生在诊断风湿热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因素。
此外,风湿热的诊断也需要排除其他类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持续时间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风湿热。
总之,风湿热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希望本文所述的风湿热主要的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风湿热患者。
风湿热(RF)

3、遗传背景
4、毒素:多种外毒素和酶类直接毒 性作用。
病理(分三期)
一次自然病程≤6月,可反复发作。
(一)急性渗出期(持续约1个月)-变性、水肿、淋巴
肤等结缔组织
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心包膜
------------纤维素性渗出
关节腔内 ------------ 浆液性渗出
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上有共同规律:感染原 刺激具有遗传学背景(多基因遗传)的个体,发 生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反应?
自身免疫性反应:是由于不同
原因诱导的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 将自身组织和细胞作为靶位而攻击。 若此反应非常强烈,引起组织严重和 持久的结构和功能破坏,出现临床 症状,则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交叉抗原(同源性)
细菌
人体
细菌荚膜(含透明质酸)---关节、滑膜
细胞壁(外层蛋白\中层多糖)---心肌、心瓣膜 细胞膜(脂蛋白)----心肌肌膜、丘脑下核、尾状核
2、自身免疫反应
(1)免疫复合物循环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心肌、心 瓣膜,激活补体,产生炎性病变。
(2)细胞免疫反应异常: ①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对心肌细胞细胞毒作用; ②外周血吞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增强,浸润、局限化; ③扁桃体单核细胞的局部反应异常。
坚硬无痛结节,与皮肤不粘连, 直径0.1—1cm,受累关节伸 面及躯体中线骨突出部位 (枕、额、脊突等)经2—4
周消失。
辅助检查
(一)链球菌感染依据
1.咽拭子培养; 2.感染1周后血清ASO阳性(可持续8周) 3.Anti-DNase B、ASK、AH等阳性,提高敏感性和 特异性。
辅助检查
(二)风湿活动指标(无特异性)
基底核
第九章 第五节 风湿热

第九章第五节风湿热第九章-第五节-风湿热第五节风湿热风湿热(rheumaticfever)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
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为主,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病等。
本病发作呈自限性,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其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或风湿性瓣膜病。
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为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3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无性别差异。
风湿热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疾病也有所缓解。
在中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在发展中国家是常见和严重的。
风湿热发病率约为2200万分之二,我国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为0.22%,虽然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仍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病率仍然很高,近年来风和湿度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病因和发病机理](一)病因风湿热是a B组溶血性链球菌性心绞痛的晚期并发症。
大约0.3%-3%的由这种细菌引起的心绞痛患儿在1-4周后会出现风湿热。
a组溶血性链球菌B在皮肤和其他部位感染不会引起风湿热。
影响这种疾病发生的因素有:① 咽峡部链球菌存在时间越长,发病几率越大;② 引起风湿热的溶血性链球菌的特殊菌株,如m血清型(a组1-48型)和粘液菌株;③ 根据儿童的遗传背景,一些群体具有明显的易感性。
(二)发病机理1.分子模拟:A B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抗原性非常复杂,各种抗原的分子结构与器官抗原具有同源性。
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可与人体组织产生免疫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伤。
这是风湿热的主要机制。
这些交叉抗原包括:1)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体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2)中间多糖胞壁外层的M蛋白和M相关蛋白与中间多糖中的鼠李糖有共同的抗原,与人心肌和心脏瓣膜有共同的抗原;3)细胞膜的脂蛋白与人体心肌肌膜和丘脑下核、尾状核之间有共同抗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
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
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但在此阶段风湿性心脏炎可造成病人死亡。
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heart disease)或风湿性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由于风湿热造成的关节损害可自行回复,但心脏的损害不可逆,因此有人也以“舔过关节,狠咬心脏”来形容风湿热。
【诊断】迄今风湿热尚无特异生的诊断方法,临床上沿用修订Jones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以实验室检查。
如具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并有先前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可诊断为风湿热。
【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风湿热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
若明显心脏受损表现,在病情好转后,控制活动量直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
若有心脏扩大、心包炎、持续性心动过速和明显心电图异常者,在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卧床休息3~4周。
恢复期亦应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
病程中宜进食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饮食。
(二)抗风湿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两类。
对无心脑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对急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1.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对风湿热的退热,消除关节炎症和血沉的恢复正常均有较好的效果。
虽然本药有明显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并不去除其病理改变,因而对防止心脏瓣膜病变的形成无明显预防作用。
水杨酸制剂以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较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
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儿童每日80~100mg/kg;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
水杨酸钠每日6~8g,分4次服用。
使用水杨酸制剂应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或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或换气过度。
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维持6~12周。
水杨酸制剂常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此时可用氢氧化铝,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因后者可减低水杨酸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肾脏的排泄,并可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可用:氯灭酸(抗风湿灵)0.2~0.4g,每日3次;或贝诺酯(benorilate)每日1.5~4.5g,分次服用,贝诺酯系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脂化物,对胃刺激较轻,吸收后在血中缓慢释放出水杨酸。
2.糖皮质激素大型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对风湿热的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且有停药后“反跳”现象和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认为,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脏受累表现时,宜先用水杨酸制剂;如效果不佳(热度不退,心功能无改善),则应及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激素治疗开始剂量宜大,可用:泼尼松,成人每天60~80mg,儿童每天2mg/kg,分3~4次口服。
直至炎症控制,血沉恢复正常。
以后逐渐减量,以每天5~10mg为维持量;总疗程需2~3个月。
病情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静脉滴注。
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应注意低热,关节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现象。
在停药前合并使用水杨酸制剂,或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可减少“反跳”现象。
(三)抗生素治疗风湿热一旦确诊,即使咽拭子培养阴性应给予一个疗程的青霉素治疗,以清除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持续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风湿热进行性恶化,因此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
一般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8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次。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予口服红霉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四)中医药治疗急性风湿热多属热痹,宜用祛风清热化湿治法;慢性风湿热则多属寒痹,宜用祛风散寒化湿治法。
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等辅以中医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针刺疗法对缓解关节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五)舞蹈症的治疗抗风湿药物对舞蹈症无效。
舞蹈症患者应尽量安置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刺激。
病情严重者可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疗法。
舞蹈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耐心细致的护理,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病因学】A组链球菌对风湿热和风心病的病因学关系,得到了临床,流行病学及免疫学方面一些间接证据的支持。
已有多项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组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密切相关,免疫学研究亦证实,急性风湿热发作前均存在先期的链球菌感染史;前瞻性长期随访时的抗菌治疗和预防链球菌感染可预防风湿热的初发及复发;此外,感染途径亦是至关重要的,链球菌咽部感染是风湿热发病的必须条件。
尽管如此,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发病的机制至今尚未明了。
风湿热并非链球菌的直接感染所引起。
因为风湿热的发病并不在链球菌感染的当时,而是在感染后2~3周起病。
在风湿热病人的血培养与心脏组织中从未找到A组链球菌。
而在罹患链球菌性咽炎后,亦仅1%~3%的病人发生风湿热。
近年来,发现A组链球菌细胞壁上含有一层蛋白质,为M、T和R三种蛋白组成,其中以M蛋白最为重要,既能阻碍吞噬作用,又是细菌分型的基础,亦称“交叉反应抗原”。
此外,在链球菌细胞壁的多糖成份内,亦有一种特异抗原,称为“C物质”。
人体经链球菌感染后,有些人可产生相应抗体,不仅作用于链球菌本身,还可作用于心瓣膜,从而引起瓣膜病变。
心瓣膜的粘多糖成份随年龄而变异,因而可解释青少年与成年人中的心瓣膜病变的不同发生率。
免疫学研究提示,急性风湿热的免疫调节存在缺陷。
其特征为B细胞数和辅助T细胞的增高,而抑制T细胞相对下降,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增强。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虽无风湿活动,但持续存在B细胞数增高,提示免疫炎症过程仍在进行。
链球菌感染后是否发生风湿热还与人体的反应性有关,这种反应性的高低,一方面与对链球菌抗原产生的抗体的量呈平行关系,抗体量多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机会大;另一方面与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变化有关。
【病理改变】风湿热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的炎症,早期以关节和心脏受累为最常见,而后以心脏损害为最重要。
按照病变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下列三期。
(一)变性渗出期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分裂、肿胀,形成玻璃样和纤维素样变性。
变性病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反应的细胞浸润。
本期可持续1~2个月,恢复或进入第二、第三期。
(二)增殖期本期的特点是上述病变的基础上的出现风湿性肉芽肿或风湿小体(Aschoff body),这是风湿热的特征性病变,是病理学确诊风湿热的依据和风湿活动的指标。
小体中央有纤维素样坏死,其边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呈嗜碱性,胞核空,具有明显的核仁,有时出现双核或多核形成巨细胞,而进入硬化期。
此期持续约3~4月。
(三)硬化期风湿上体中央的变性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渗出的炎性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在肉芽肿部位形成瘢痕组织。
由于本病常反复发作,上述三期的发展过程可交错存在,历时约需4~6个月。
第一期及第二期中常伴有浆液的渗出和炎症细胞的浸润,这种渗出性病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临床上各种显著症状的产生。
在关节和心包的病理变化以渗出性为主,而瘢痕的形成则主要限于心内膜和心肌,特别是瓣膜。
风湿热的炎症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早期以关节和心脏受累为多,而后以心脏损害为主。
各期病变在受累器官中有所侧重,如在关节和心包以渗出为主,形成关节炎和心包炎。
以后渗出物可完全吸收,少数心包渗出物吸收不完全,机化引起部分粘连,在心肌和心内膜主要是增殖性病变,以后形成瘢痕增殖。
心瓣膜的增殖性病变及粘连常导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各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分述如下:1.心脏几乎每一位风湿热病人的均有心脏损害。
轻度心脏损害可能不形成慢性风心病。
急性风湿性心脏炎中心内膜,心肌,心包等均可被罹及,形成全心炎,而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为最重要。
心肌中可见典型的风湿病理变化,分布很广,主要在心肌间质血管旁的结缔组织中。
心内膜炎主要罹及瓣膜,发炎的瓣膜充血、肿胀及增厚,表面上出现小的赘生物,形成瓣口关闭不全。
在瓣叶闭合处纤维蛋白的沉着可使瓣叶发生粘连;瓣膜的改变加上腱索和乳头肌的粘连缩短,使心瓣膜变形,以后可产生瓣口狭窄。
心包腔内可产生纤维蛋白性或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活动期过后,较轻的病人可能完全恢复,但在大多数病人中,引起心瓣膜的变形和心肌或心包内瘢痕形成,造成慢性非活动性心脏病,而以心瓣膜病变为最显著。
早期的瓣膜缺损主要产生关闭,二尖瓣狭窄的形成大约需要二年以上,主动脉瓣狭窄需经过更长的时间。
2.关节炎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粘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症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
由于渗出物中纤维素通常不多,易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
活动期过后并不产生关节强或畸形等后遗症。
3.皮下小结皮下结缔组织变性坏死,胶原纤维分裂,有基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融合成结节,为提示风湿活动的重要体征,但仅在10%的病人中见到。
4.动脉病变可累及动脉壁各层,促使动脉壁增厚,易导致血栓形成。
多见于冠状动脉和肾、胰、肠系膜、肺和脑等部位的动脉。
5.肺部病变可发生肺内不规则的轻度实变,实变区肺间质及肺泡内有炎性细胞渗出,病灶分布多在小血管周围。
6.脑部病变脑实质内小血管充血,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有形成环绕小血管的小结的倾向;此小结分布于纹状体,黑质及大脑皮质等处。
在纹状体病变显著时,临床上常有舞蹈病的表现。
其它如风湿性胸膜炎,腹膜炎偶尔亦可发生。
【流行病学】急性风湿性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最常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男女患病的机会大致相等。
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复发率高达5%~50%,尤以心脏累及者易于复发。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平均大约有3%的病人在链球菌性咽炎后发作急性风湿热。
急性风湿热的易患年龄,地区分布,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是链球菌感染率和严重度的反映。
在链球菌感染后,急性风湿性的发病率直接与A组链球菌引起的免疫反应程度相关。
各种环境(地理、湿度、季节等)因素、经济状态、以及年龄等都能影响风湿热发病率。
风湿热和风心病的患病率在近30年来已有显著的下降,这与社会经济状况(住房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采取广泛的预防措施有密切关系。
我国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高,华东、华中和西南、西北地区次之,华南较少。
发作季节以寒冬,早春居多,寒冷和潮湿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