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之道人之道-《棋王》读后感
《棋王》读书心得阿城的棋道与人生哲学

《棋王》读书心得阿城的棋道与人生哲学《<棋王>读书心得阿城的棋道与人生哲学》读完阿城的《棋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作品以其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痴迷于棋道的主人公形象,同时也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学。
小说中的王一生,是一个身世坎坷但对棋艺执着追求的人。
他生活贫困,却能在象棋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对象棋的热爱显得尤为珍贵。
他的棋艺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一生的棋道,体现了专注与执着。
他可以为了一盘棋,忘却周围的一切。
这种专注并非是盲目和固执的,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他不在乎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只专注于棋盘上的每一步棋。
这种专注的精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诱惑分散注意力,很难像王一生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棋道中还蕴含着对胜负的淡然。
王一生虽然渴望在棋艺上有所成就,但他并不执着于胜负的结果。
他认为下棋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种对胜负的超脱态度,让他能够在面对强大对手时保持冷静和从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其实,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胜负,那么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将会少一些焦虑和压力,多一些享受和满足。
王一生的棋道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他明白人生就像一盘棋,有起有落,有得有失。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他没有抱怨和退缩,而是以一种坚韧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他通过下棋,学会了在复杂的局面中寻找出路,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思考和应对,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此外,《棋王》还通过王一生的故事,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棋王》精选读后感5篇

《棋王》精选读后感5篇《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棋王》精选读后感,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棋王》精选读后感篇1一个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一段棋道照应的人生。
阿城所著的《棋王》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独特的处世之道。
“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
由于生活境遇或者性格特质,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
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
阿城在文章中所渲染的紧张氛围和未知的结果,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那种观火无法感受到的。
作者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
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外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语言则大多有干干净净的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没有形容词的渗透和杂糅,表面上看似“粗俗"、“笨拙”,实则极为传神。
总有人认为《棋王》的语言普通,不惊艳,但读了它,我总觉得回味无穷。
《棋王》精选读后感篇2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这是阿城所著中篇小说《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最后悟出的一句话。
读过《棋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一生的母亲对他的爱,和王一生朴素的人格操守。
棋王读后感8篇

棋王读后感8篇篇一:棋王读后感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吧,两个小孩玩着泥巴,津津有味,投入忘我,肆意搅着和着,或者捏一些丑拙的形象。
我想他们都体会着世上最纯洁的欢乐。
后来,来了一个大人,他看了一会儿,夸奖其中一个孩子捏的像。
悲剧开始了,从此他们再玩泥巴时,总是开始评价,开始比较,从此,他们玩泥巴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夸奖,或者赢过旁边的小朋友。
大人的肯定意味着更多的零食,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关爱。
也许这没什么不对,可是,又有谁发现了,他们当初最纯洁的欢乐丢了。
《棋王》讲的是一群知青的故事,“我”在下乡的火车上遇见了后来的棋王,并且成了朋友。
他们被分到了不同的农场,很长时间没见面。
后来棋王请假来农场看“我”,和“我”的舍友,一个下棋高手相识,以棋会友。
后来举办象棋大赛,棋王因为经常请假到处下棋而没有得到假期,失去了比赛机会。
他没有着急,也没有恼怒,决定赛后私下找前三名切磋。
赛后季亚军一起来了,他说同时和两个人一起下,后来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包括冠军共九个。
一场大战开始了,上千人围观。
最终他赢了,僵在椅子上没了知觉。
故事很简单。
当然主题也有很多。
我从棋王的身上看出来的更多的是,那个玩泥巴的孩子的精神。
那些单纯的以玩泥巴为乐的孩子的纯真。
棋王,他在乎的不是输赢,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象棋。
他的全部心思都在象棋上,包括“呆子”的外号,包括外人怪异的眼光,没有什么能动摇他。
“王”的称号也是别人给的,他不在意,他不管什么王不王,他在意的只是棋。
只是楚河汉界的风云变换。
也许胜利能给我们喜悦,也许别人的夸奖能给我们喜悦,可是,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单纯的沉浸在某件事中快乐了,哪怕玩游戏。
我们总是在比较,看着别人的眼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博得掌声。
其实,我们很早就失去了这种快乐,做什么无所谓了,只要能有赞扬,有鲜花和掌声。
渐渐得,我们在别人的眼光里改造着自己,自己的天赋也慢慢被磨平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政治课本里有,可是又有几个人会信服,然后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奋斗终生,在现在这个思想开放的年代,应该很少有这样的人了。
有关棋王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有关棋王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吧,两个小孩玩着泥巴,津津有味,投入忘我,肆意搅着和着,或者捏一些丑拙的形象。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棋王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棋王读后感范文1第一次读阿城的作品,文字中没有矫情,没有焦躁,感觉就这样平平实实的,才能更表现作者的内心。
作为让我认识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王》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关于棋文化的,关于命运的,关于哲学的,都从一种崭新的视角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
其中之一就是对一件事物有心而发的热爱。
故事中的王一生是名副其实的棋王,他真正的把棋当做一种挚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有棋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似乎就能够被点亮,这样一种纯粹的境界恐怕不是我们所能够企及的吧。
他能够在嘈杂的火车厢不厌其烦地寻找棋伴,能够在荒芜的乡下以棋会友寻找生活的乐趣,能够让棋真正成为一生的爱好不弃不离……我们有时候也能够这样,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认真了,就理应必须全神贯注。
比如当你从事了文学这方面的工作,你就应当认真创作,潜心研究,带给大众更多优秀的作品,但必须是欣喜的主动的,若是坐在电脑前逼着自我去完成某身外的东西,那种感觉必然是令人恶心的深恶痛绝的,所以当初选择的时候就应当慎重,选择自我的所爱吧。
之二就是人格的魅力。
尽管如此热爱象棋,尽管极其渴望参加棋赛,但应对朋友用自我最爱的祖传的棋换来的机会,他毅然拒绝,不能因为自我的爱来让别人替我们承受一些本不该承受的,丢却了施舍与同情,但获得的是尊严与内心的安宁,这是心灵上的财富。
就好比领导“青睐”你的“某种才能与特长”,要求仅有当你甘愿为他奉献的时候,才能够让你留下来,甚至是升到更高的职位,这时你是否能够选择坚守自我的底线,像王一生那样,热爱却不失信仰。
也许你们觉得自我能够轻易做到,但没有到那个时候,请都不要下结论,这只会表现你们的肤浅和幼稚,如果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就不值得作为王的魅力所在啦。
阿城《棋王》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阿城《棋王》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阿城《棋王》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城《棋王》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棋王》读后感1写这篇读后感自觉没有底气,总怕没有写到点子上面,没有过瘾。
王朔这句话是说到点上的,阿城的《棋王》埋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挖掘宝藏的盗墓贼,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老鼠掉入了五谷丰登的米仓,我想通过这两分,挖出这十分,但可能也挖出三、四分,在这其中诚惶诚恐却又欣喜异常,每每捞到一处就是一处收获。
作者以一个相当的冷峻的视角来写这篇故事,似是不显山露水,但是读完之后读者都会有种荡气回肠、古道热血的的感觉,有在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错觉。
有几处细节,比如有一处是他遇到拾荒老人讨教,总觉是令狐冲向风清扬在思过崖请教;一处是农场里面倪斌、我、画家和王一生萍水相逢却有了深厚的友谊,颇有些江湖的意味在其中;一处是一个比较小的细节,是“我”送王一生迎战各高手,我竟然读出了高渐离送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
读完后总觉得我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碰撞,通过这一个个细节,以管窥豹,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精神世界却是无比丰富。
作者在小说人物和情节契合方面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文笔亦是,没有一个角色多余,没有一个字是冗赘,全篇极其简练畅快,当然这可能也是我之前提到的有种像是读武侠小说的感觉。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提到了道家的思想,比如老人授他的棋路和棋道,最后冠军出面点评王一生的棋路,盛则折,弱则泄。
诚然,作者在用道禅的思想讲述王一生,他的名字,道生一一生二和他最后境界的完全;在说每一个人;在叙说这个时代,大乱后必将有大治,迎来美好。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作者实则在用儒家的思想在讲叙整片,深刻的普世思想。
因为一部好的小说,不能全是在描写美好,而是剥去虚伪繁复的外衣,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实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现的人的面前。
《棋王》读后感

《棋王》读后感《棋王》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棋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棋王》读后感1从未接触过这一段历史,但却知道,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人的生理被挤压到极限,活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王一生他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论怎样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酷爱下棋视棋如命,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出身卑微的妓女母亲,对象棋已近痴迷的儿子,王一生对人谈起自己的母亲曾经不堪的经历,始终没有回避母亲低贱的过去,却始终是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
知青们去参加了象棋比赛,王一生去晚了,脚卵便将自己家传的象棋送于了“领导”,于是,王一生被作为照顾对象批准参赛了,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那是对自己毕生最爱的背叛,是对信仰的亵渎,他没有参赛,在最后,他在比赛决出冠军后向他们发出挑战,并且是1人对10人,这比赛已经超脱了棋盘,那是一种个人的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它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和现实的对抗,使他赢的了比赛,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而後,棋王看到棋子,峥峥男儿竟失声痛哭:“妈,儿今天……”这是积蓄多年的内心集中爆发,象火山一样喷涌而出。
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母亲心底的思念,一切都证明了终于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
寸寸柔肠令人感动。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唯有精神的哪一点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
识到是幸,即是福”。
“一日不吃飯,棋路都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段话。
在那饥寒、动荡的岁月里,不逃避,不抱怨,忍受孤独寂寞,始终保持一份激情,执著。
这是令心灵震撼的感动,这是高尚的灵魂。
最新-《棋王》读书心得【精彩6篇】

《棋王》读书心得【精彩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棋王》读书心得【精彩6篇】,欢迎阅读。
《棋王》读后感篇一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王一生已经睡死。
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
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小说《棋王》的结尾,我读了好多遍,想细细体会其中的蕴涵的深刻的含义,作者最后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平淡的生活才是真?还是要冲破这衣食之事去寻找更有意义的精神乐趣呢?《棋王》1984年7月发表于《上海文学》,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讲述了一个“棋痴”的故事。
在一列送知青的列车上,“我”与故事的主人公王一生偶遇,尽管车站乱的不能再乱,站上车上都是人,但王一生在车厢里看见“我”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下棋吗?“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多少有些烦躁,哪有心情下棋呀,换了谁估计也都不会下,可王一生还是执着的掏出棋,码好子儿,开始下起棋来。
“我”是通过一个同学的口中得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们学校大名鼎鼎的棋呆子王一生。
“我”不大喜欢象棋,但是对王一生的名字早就有所耳闻,班里经常下棋的几个同学,时常会提起棋呆子王一生,他不仅下棋下得神的不得了,而且数理成绩在学校总是前几名。
王一生下遍了学校周围高手,基本没有输过。
后来棋呆子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的老头儿,与老头儿连杀了三天棋就赢了一盘。
棋呆子对老头很是佩服,老头儿也对棋呆子传授了不少下棋的道道,什么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
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造势需无为而无不为。
《棋王》阅读感想

《棋王》阅读感想《棋王》阅读感想1从未接触过这一段历史,但却知道,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人的生理被挤压到极限,活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王一生他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论怎样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酷爱下棋视棋如命,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出身卑微的妓女母亲,对象棋已近痴迷的儿子,王一生对人谈起自己的母亲曾经不堪的经历,始终没有回避母亲低贱的过去,却始终是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
知青们去参加了象棋比赛,王一生去晚了,脚卵便将自己家传的象棋送于了“领导”,于是,王一生被作为照顾对象批准参赛了,但他拒绝了,他认为那是对自己毕生最爱的背叛,是对信仰的亵渎,他没有参赛,在最后,他在比赛决出冠军后向他们发出挑战,并且是1人对10人,这比赛已经超脱了棋盘,那是一种个人的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它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和现实的对抗,使他赢的了比赛,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而後,棋王看到棋子,峥峥男儿竟失声痛哭:“妈,儿今天……”这是积蓄多年的内心集中爆发,象火山一样喷涌而出。
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母亲心底的思念,一切都证明了终于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
寸寸柔肠令人感动。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唯有精神的哪一点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
“不做俗人,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人生在里面,识到是幸,即是福”。
“一日不吃飯,棋路都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段话。
在那饥寒、动荡的岁月里,不逃避,不抱怨,忍受孤独寂寞,始终保持一份激情,执著。
这是令心灵震撼的感动,这是高尚的灵魂。
在今天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不努力。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解释自己碌碌无为的每一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这样浮躁地生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棋之道,人之道——读《棋王》有感我第一次看《棋王》就很震惊,喜欢的不得了,那时才读高二,其实也不知为何,只是觉得这小说写的不做作,意义高深又用词浅显,甚至,我抄写背诵了中间的一些段落。
如今我明白它奇特的原因——他没有像大部分知青作家一样呻吟和控诉,他找到了对付那些苦难生活的法则,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拥有了回忆、审视、评判那段个人史和时代史的态度,那是非常大气的态度,非常的脱俗,举重若轻。
作为有着相似遭遇的同一代人,王小波的表现也很超脱——他把那段生活当作最好的黑色幽默,阿城和王小波都感到了知青生活总最恐怖的一面——不是饿饭,他们下放到云南,吃饱是没问题的——被剥夺求知的权利、思维的乐趣。
故事梗概可说毫无波澜:“我”在下乡的火车上,遇到缠着找人下象棋的王一生。
聊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就是之前在中学棋艺独步当时的王一生,后面结成朋友。
当时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和王一生分在不同农场,几个月后,王一生赶了几百里路,来看“我”,一问才知道他请假出来半个月,四处找人下棋。
“我”赶紧张罗自己农场的“脚卵”倪斌和王一生对弈,二人棋逢对手,王一生赢了。
倪斌告诉王一生半年后有地区运动会,其中有棋类,王一生答应赴赛。
半年后,“我”和大伙赶去参加运动会,王一生却直到运动会初赛结束都没出现。
后来王一生风尘仆仆地出现,倪斌用家传字画给县委书记,给王一生换一次参赛机会,但王一生执意不允这样参赛,而决定正式比赛后和这些高手比赛,这才出现了后面十人同时和王一生下棋的局面,其中就包括比赛的前三名。
最后王一生胜了其他九人,和最后的比赛第一名平手告终。
文章首先打动我的是他朴实细腻的描写语言,阿城运用反嘲口吻,语言朴素、诙谐,富有深意。
这篇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写物力求简洁,刻画人物时,语言古朴、简约而丰厚,有时近乎白描,显示了作者对本民族语言的独特把握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我喜爱的一些段落:首先是在火车上王一生吃东西的描写,“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 这里有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果,实际上后面是讲一个人极度地渴望粮食的态度,但他就是因为太渴望了,所以才表现出一种“恶心”的感觉,这样就把他内心的一种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写出来了。
大家在紧张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你太患得患失了,反倒有的时候表现出的不是那种欣喜若狂,而是一种看上去和正常的表现之间的距离感觉,他就把这种距离感表现出来了。
然后,“拿到饭后,马上就吃开始吃,吃的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你有没有这种“抹”的感受?为什么要“抹”进去?那就是非常不愿意浪费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抹”这个动作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他把这个面全部照顾到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王一生对粮食、油花的一种珍惜。
“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按”表示出很紧张的情绪,一个人为一颗米粒而不惜工本,那么你可以看到重和轻之间一个辩证法。
接下来,“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在这里,“吮”、“吸”、“呷”把一个人从紧张到放松的一个过程很完整地展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面上的东西,他特别加上了一个细节,这么一颗干饭如何折磨了他,他和这颗干饭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一场非常剧烈的战斗。
所以他总结到:“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他用了一个具有反讽性的一句话,不是可怜王一生被饥饿折磨得似乎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而是可怜一些饭,这是用反的写法,这种反语的用法还体现在形容词的活用上,如“惨无人道”是个贬义词,形容一种残暴的恶性,但在这个地方通过这样一个词折射出来的是王一生这个人的一种生存的困窘,这也让你焕发出对他怜悯的情感,所以他把这个词的一种正常的情感就转移掉了。
再看看“我”和其他的知青们一行人为了看运动会而进城后的画面,“一个馆子一个馆子地吃,都先只叫净肉,一盘一盘地吞下去,拍拍肚子出来,觉得日光晃眼,竟有些肉醉。
”一个“肉醉”把人的那种极其酣畅的感觉写了出来,我们只听说过“酒醉”、“茶醉”,还没听说过有“肉醉”——一个人沉醉在肉中间,一种因为非常而释放的感觉。
这也可以反衬出在肉醉之前的生存情景是多么地令人可怜呀。
接着有一段写几个演员:“三四个女的,穿着蓝线衣裤,胸蹶得不能再高,一扭一扭地走过来,近了,并不让路,直脖直脸地过去。
”“直脖直脸”又是形容词动化,将几个女演员内心的那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以及盛气凌人的姿态通过一个“直”就表现了出来。
还有一段风景描写,“这时已近傍晚,太阳垂在两山之间,江面上便金子一般滚动,岸边石头页如热铁般红起来。
”“垂在两山之间”将夕阳西下,太阳那样的一种软弱无力表达了出来,“金子一般滚动”,其中光线也被赋予了某种油画的效果。
然后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最后对于王一生和十人同时下棋时的细致描写,“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注意到这里的“眼睛虚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
这让我们感觉到在车轮大战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踌躇满志,车轮大战对他来讲更多意味着是一种挑战。
“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式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
”阿城对眼睛的把握是非常精细的,写出了从眼睛中所反映出来的王一生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莫大的距离,“像是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极近极近的近处”这里很显然是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象棋的世界中去的一种目光,这种目光看起来非常空洞,但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
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
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这几句描写在我看来极为精彩,阿城用“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将王一生进入到象棋境界的癫狂状态即常人无法了解的状态表现了出来,而王一生喝水的场景则亦是十分生动,“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表现出王一生的淡定沉着,他的个性也在这种小细节中透露出来。
而他每每要喝水时却被回报的棋步打断,将嘴定在碗边儿的场景,更是让人敬佩他的专注。
“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活灵活现的展现了王一生在下棋时无心顾及其他,连喝水这样的基本需求也只能一次性解决,眼里都被呛的激起了泪花。
最后,“王一生孤身一人作者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这样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凡人到圣人的转变,“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已经完成了个人宇宙的内化。
大家如果去拜过佛,就会发现当你进入到庙中,就觉得好像菩萨看到了你,但是实际上她并没有看到你,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对王一生的眼睛的描写所借鉴的眼光——一种非常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超然的眼光。
《棋王》一共是四节,每一节都有一个鲜明的叙事侧重点。
这一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用“我”来展开的这样一个故事,“我”与王一生之间不仅仅是“看与被看”这样一种关系,他更大程度上还参与了王一生如何从一开始被人看作精神病最后变成“棋王”的这样一个过程,他是一个参与者。
所以在这个小说中间,一方面可以看到小说的重点是在讲王一生的故事,但你也不妨把视野稍微探出去看一看,“我”在王一生的故事中间是否也完成了一个心理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心理上的一种升华?事实上,对王一生的这样一个故事比较理性的完整的总结,不是王一生做出来的,而是“我”做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和王一生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这个小说中间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
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
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
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
其实,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
王一生吃饭凶,可下棋却似换了个人。
在他看来,“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棋”,他只有在象棋里能稍稍救出自己,因“呆在棋里舒服”。
后来,王一生和好几人车轮大战,胜了后,他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
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是的,人总要有点儿实实的东西,把自己投注进去,才叫活着。
如果说,在“吃”的面前,王一生恐惧“饥饿”;那么,在“棋”的面前,王一生在填补“匮乏”。
其实二者是二而一的,无非前者多在身体,后者则在精神。
彼时国中,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
之后呢?人仅仅吃饱了,就算活着吗?对食物的饥饿感与对精神的匮乏在根子上是一样的。
人不能单靠所谓的“意义”而活着。
人得吃饭,得在料理完衣食之后,琢磨下怎么能活得有点人样子。
所以,书末归结道“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阿城写出了一代人关于“饥饿”的经验,无论是生存上的或是观念上的,也写出了人对自身的不满意。
不知道今日处于“饱和经验”的我们还能否理解这样的经验。
但不同的时代自有不同的“饥饿”与“匮乏”。
我们每个人亦时时刻刻处于各般不同的“饥饿”与“匮乏”的状态中。
这点看电视里层出不穷的心灵访谈节目即可知。
中国自古是个饥饿的国家。
但越是饥饿的民族其实对饥饿的理解往往未必深彻,亦未必晓得文学和饥饿是什么关系,因他们太在乎“饱”了。
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嚼出个味道,就吞咽了。
阿城的书写,在我看来实在是将众人肚子里的这层感觉揭开了,顺带也点了点我们的文学。
道家讲究辨证唯物,不偏激,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处弱,处下,不争,虚怀若谷,是以不争故莫之能争;站在更大的视角看待历史,看待人生,是以宇宙之大也是小,更别提人生,所以要达观,要豁达。
而这些精神都在主人公王一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简言之,要吃维持温饱,这是基本,但是不能馋,那是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