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古诗十九首_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浅探《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沩 《 吉诗十 首》生是生命 , 《 古诗 十九首 》 通 过对 时 间意象的描 摹 ,写出 了人 的 生命 意识 。通 过深邃 的时 间意象写 出 了人对 生命 的深层 思考 ,也成 为 了诗 人们放映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 1 . 大量 的使用 生命永 恒的物 体来 反衬人的生命的短促 “ 青 青陵上柏 ,磊磊涧 中石 。人 生天地 间 ,忽如远行 客 。”柏树 的生 长期是 很长 的 ,对于人 的生命来 说 , 甚 至可 以说是永 恒的 。在这首 《 青青 陵上柏 》中 ,作者用柏 树和石 头来托 物 起兴 ,用来反 衬人不 如物 的可悲的 遭 遇 ,仅 仅 只 是 天 地 间 的一 个 匆 匆 过 客 ,一 代一代 的人消 失了 ,但 外在 的事物 却仍然生机 勃勃 ,一片盎 然 。 又如 《 回车驾 言迈 》这 首诗 : “ 回车 驾 言迈 ,悠 悠涉长 道 。四顾 问茫 茫 , 东 风摇百草 。所遇 无故 物 ,焉得 不速 老 。盛 名各有时 ,立身 苦不早 。”百 草 罡 新 生 的草 ,随 着 时 间的 推 移 变 化 ,去年 的枯萎 的草已 经被 新长 出的 草所 代 替 ,草一 岁一枯荣 ,人何 尝不 是 这样很快 由年轻 变衰老 啊 !正 是看 到 这种景象 ,诗人 从而得 出 了 “ 人 生 非金 石 ,岂能长寿 考” 的感叹 。 《 驱 车上 东 门 》也有类 似的句子 : “ 人生 忽如 寄 ,寿 无金石 固。 ”再 如 《 明月 皎 月光 》中的 “ 良无磐石 固 ,虚 名复 何益 ? ”这 是游子 在求仕 的道路 上受 挫后 对生命 意义 的再 思考 。在这 些句 城 高且长 》 ) “ 伤彼 蕙兰花 ,含英杨 光辉 。过时 而不采 ,将随 秋草萎 。” (《 冉冉孤 生竹 》 ) “ 人 生寄一世 , 奄忽 若飙尘 ” (《 今 日良宴会 》 )。 这些 诗句里 ,诗人大 量地使 用生命短 暂 的客观物 象用来表 现 自己的主观 情 怀。 “ 飙尘 ”指的是 暴风 ,飙尘是 指 被狂风 卷起 的尘土 ,马茂元 说 “ 用飙 尘比 喻人生 ,涵有双 重意义 :飙风旋 起旋止 ,言其 空虚 。”这不仅 表示 了 人生 的短暂 ,还 表现 了对人生 的无可 奈何 。 “ 促织 ” “ 秋 蝉”物象 的作用 有 着 特 定 的含 义 ,蟋 蟀 居住 在 土 穴 中 ,随着 气候 的变化 ,渐渐 由田野迁 入 室 内 ,促织 鸣在东壁表 明气候 已经 进入 渐 渐 寒冷 的寒 秋 。 ”蟋 蟀 生 命 的长 度 就 是 从 夏天 到 秋 天 ,过 了秋 天 他 的生 命 就 结束 了 。 “ 促 织 鸣 东 壁” “ 秋 蝉鸣树 间” ,可 以想 象她们 的叫声是 悲哀 的 ,生命 即将到 头 ,它 们鸣 叫是 对生命 将要 结束 的哀 叹和无 奈 ,这种 哀叹和 无奈不仅 是促 织的 , 更是诗人 自 身 的真实的感受 。 3 . 及时行乐的生命态度 “ 斗 酒 相 娱 乐 ,卿 厚 不 为 薄 ; 驱 车策驽 马 ,游戏 宛 与洛 。” (《 青 青陵上柏 》 )斗 酒本来就 是很 薄的 , 但 是 诗 人 们 不 以为 然 ,今 朝 有 酒 今 朝醉 , 为什 么 还 要 在 乎 那 么 多 呢 ! “ 生年不 满百 ,长怀干 岁忧 。昼 短苦 夜 长 ,何 不 秉 烛 游 ” ( 《 生 年 不 满 百》) 人 生很短 暂 ,最长 不过 百岁 , 在这 “ 生 年不满 百” 的人 生里 ,有昼 有 夜 ,而 夜晚 由于 士子们 内心压 抑苦 闷 ,则更 显漫长 。既然如 此 ,那 么就 应该 在短 暂的人 生里 ,日以继 夜的尽 情享乐 。 “ 服 食 求 神 仙 ,多 为 药 所 误 。不 如 饮 美 酒 ,被 服 纨 与素 。” (《 驱 车上 东门 》 ) 只有 饮酒玩 乐才 是 人生 的乐趣所在 。这些 诗句表 面上 看起 来似 乎是在贪 图享乐 、腐败 、堕 落 。然而我 们 读起来 并不 会感 到无 耻 堕落 ,恰 恰相反 ,它给我 们的感 受是 对人 生 、生命 、生活的强 烈的欲 求和 留恋 ,是在 当时特 定历史 条件下 的特 殊 的表现 形式 。他 们只好 将有限 的生 命 沉醉在 感性享 乐之 中 ,以求减 轻心 头 的焦虑 和痛苦 ,从而获 得暂 时的解 脱。 《 古诗十 九首 》中的游子 们毫不 掩饰 自己的生活 方式 ,将 这种及 时行 乐 的人生 态度用 诗歌 表现 出来 , 《 古 诗 十九首 》才能在 几千年 中始终受 到 文人骚客的关注 , 不断地被欣赏品味。 4 . 死亡物象的真 切描 述 《 古 诗 十 九 首 》通 过对 死 亡 物 象 的 真 切 描 述 进 一 步 表 现 生命 的 悲 哀 。一方面 由于东 汉末年动 荡不安 的 社会 ,个人安 全是极度 没有 保障的 。 “ 白骨 露于野 ,千里无 鸡鸣 ” “ 出 门 无所 见 , 白骨 敝平原 ”都是 对东汉末 年最真 实的写 照 ,因此东汉来 年的 士 人 们 对 死 亡 有 切 身 的感 触 。 另一 方 面 ,仕 途的不顺 意 ,与爱人 的远离 也 让 他 们 对 死 有更 为深 沉 的理 解 。在 《 古诗 十九首 》中 ,诗 人不仅仅 是对 生命 的短暂进行 哀叹 ,更对死亡 进行 了近距 离的描 述。这集 中体现在 《 驱 车上东 门 》和 《 去者 日已疏 》这 两 首 诗中: 驱 车上 东门,遥 望郭 北墓。 白杨 何萧萧 ,松柏 夹广路 。 下有 陈死人 ,杳杳 即长 暮。浅寐 黄泉下 ,千载永不寤 。 去者 日已疏 ,来者 E l 已亲。 出郭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1.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反思:其中的作品如《静夜思》、
《登鹳雀楼》等,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人在静夜思中感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了对时间的流逝和自己个人
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2.追求个人价值与境遇的矛盾:在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描述
个人遭遇与辛酸的诗句。
如《乌衣巷》中的“门泊东吴万
里船,才子佳人下里巴人”,表达了才子难以施展才华、
无法达到个人理想的痛苦。
这些诗作反映了人们追求个人
价值和幸福的追求,但又受到境遇限制的挣扎。
3.对自然生命力的暗示:许多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自然现
象的方式,传达了生命力的强大和生命的重要性。
比如
《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山岳的壮丽
和气势,暗示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和追求。
4.对爱情与家国情感的追忆:作品中也存在对爱情和家国情
感的追忆,这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感的关注
和珍视。
比如《登高》中的“重游旧处,与子偕裳”,表达
了对旧友和过往的眷恋和怀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传达了对生命
的短暂和无常、个人追求与境遇的矛盾、自然生命力和爱情家国情感的追忆等生命意识。
这些意识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及对时间、机遇、情感的把握与珍视,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内涵和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4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4 N o.4
2004年12月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 ommerce and T echnology Dec.2004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刘 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哲理性强。
关键词: 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汉末诗歌
中图分类号: I2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85(2004)03-0065-02
The Analysis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 U T ao
(Shandong P olitics and Law M anagement of Cadre C 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 Life consciousness are mainly about sighing the shortness of life ,unav oidable death ,about how to treat the life and how to greet the death.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not only reflects the grief of the lower writer ,but als 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S o the poems have a deep significance and a strong philos ophical nature.
K eyw ords : Life consciousness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poems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收稿日期: 2004-01-10
作者简介: 刘涛(1974-),男,山东平邑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命主题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要主题,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主题都是在鲜明的生命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政治衰败社会黑暗之时,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基本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的内心彷徨中不可能不发生动摇。
时代的苦闷造成了东汉后期士人普遍的感伤,于是通过诗篇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咏叹。
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
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
《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觉醒,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人与诗的觉醒,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觉悟到天地的无序,社会的混
沌,人的脆弱,以及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世
俗的层面,则直白地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感慨之情。
表现了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宦天涯,思妇不甘寂寞,由此带来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之间契阔相思乱离为基调的咏叹。
具体而言,《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爱情意识。
爱情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组诗的游子怀乡与思妇怨别类内容中。
如: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涉江采芙蓉》)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
客从远方来》)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
孟冬寒气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
东城高且长》)5
6
以上诗句写出了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怀念。
另外,又如《凛凛岁云暮》中的女主人公在岁暮时节对远方的丈夫思念甚苦,痴情至极,化为梦境,梦醒之后,泣涕盈眶。
《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思念,但未婚夫与她相隔甚远,迟迟不来迎娶成亲,她饱受相思的煎熬,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呼唤;继以芳草鲜花随秋枯萎为比,警示对方自己红颜短暂,当早日归来迎娶,切莫错过这人生美好的时光;最好揣测对方的品节高尚,一定不会负情,故自己不必怨伤,以为自我安慰。
其二,抒写人生短促,时光飘忽的感慨,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人生态度。
诗歌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
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
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
诗句把人和金石视为异质,以金石的坚固反衬人的寿命短暂,把永恒之物和有限人生形成对比。
二是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今日良宴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驱车上东门》)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明月皎夜光》)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东城高且长》)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凛凛岁云暮》)
通过外物寿命的短暂以及节序变化之快点出人生的短暂。
其三,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生存为好。
组诗流露出了或奔竞仕途、钻营权位,或追求不朽的名声,或向往现世的享乐等不同的态度及价值取向。
如《今日良宴会》中表明要奔竞仕途,争取捷足先登,抢占显要职位,以摆脱贫贱辛苦的处境:“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感轲长苦辛。
”还有的诗篇表现了作者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及早立身,有所建树,以期获得不朽的名声,显扬于后世的人生态度。
如《回车驾言迈》渴望及早立身,建树功名,显扬后世:“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诗中与人生短促之叹并生的还有向往现实享乐的声音,如《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尽管意识到人生短暂是无法超越、无法改变的现实,但他们不相信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和自欺欺人的服食长生成仙之术,这无疑也是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如“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人生不满百》)。
与其如此,倒不如以美酒华服来消磨人生,追求快活自在的现实生活:“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
这些表白既体现出诗人仕途失意后的故作达观,也包含有他们心底潜藏着的许多悲哀和愤激。
虽然“这类思想是庸俗而粗野的,它的气质是浪漫而颓废的”[1],但是这种人生深透的感觉,尽管不可谓是时代的强意,却触及了人生的根本;而人生如朝露的感叹及由此而来的及时行乐的鄙俗意识,实际上正联系着眷恋生命的深情厚意。
诗人们第一次集中而强烈地体会了时空无限中的生命短暂和脆弱,并使之化为生命之流中的日常生存感受和经验。
其四,对世态炎凉、来去亲疏关系的揭示。
组诗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刻。
《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明月皎夜光》表现了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怨愤。
诗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从怨愤的对象是过去的同门好友,一朝仕途得意之后竟全然不顾往日的友情,将己抛弃。
穷达的悬殊使作者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内心充满无限悲伤和怨愤。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是诗人看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
[2]诗人从来去相继、新陈代谢所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
《古诗十九首》对于生命意识的揭示相当突出和强烈,这种倾向代表了汉末下层士人共同的心声。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
(责任编辑 孙建华)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