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意义及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第一篇: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旅游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层次。
草原旅游业亦如此,拉动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吸纳了许多闲散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利与弊(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1.内蒙古大草原以其广阔无际、自然秀美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片优质草场,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依托于此而发展起发达的畜牧业,跻身为全国四大牧场之一。
“从东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渐过渡至荒漠,期间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类型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景观观赏系统。
”来到草原游玩的旅游者来说,都被它的广阔无垠所吸引,内蒙古草原成为夏季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2.独特的民族风情时草原旅游文化的另一大特色。
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方式、独特的宗教信仰与传统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华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装修风格,精彩的歌舞演艺,以淳朴天然的“乌兰伊德”(红食,即牛羊肉为主)和“查干伊德”(白食,即奶食品为主)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与改良中成为了现代草原旅游文化的精髓。
正因为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悠久源远的历史,让草原旅游文化不同于华夏民族其他的旅游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
这是草原旅游文化得到青睐并且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于草原旅游文化中,向世人展现出其他旅游文化所没有的魅力与不凡。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首先,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具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交通不便等因素,草原地区的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对于吸引游客和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是不利的。
因此,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草原地区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牧民文化,但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相对较少,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草原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
应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应该加大对道路、酒店和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应该加强对草原民族文化和牧民文化的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可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持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开发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并加强环境保护。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资源,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草原旅游胜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日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出发,就产品开发的方向、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快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以草原景观、牧民生活、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蒙古包、草原民歌、摔跤、蒙古族传统服饰等都成为了游客们观光、体验的重要项目。
马术旅游、帐篷旅游等特色体验也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产品内容单一,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开发方式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营销渠道,导致产品影响力不够大。
有必要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1. 丰富产品内容,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内蒙古草原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产品内容应该充分挖掘,打造出更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可以通过开发各种类型的草原游览线路,比如摄影游、徒步游、自驾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也可以开发草原演艺表演、传统文化体验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2. 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产品体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使草原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草原”产品,让游客在不出发的情况下就能深度体验草原景观和文化;开发互动体验项目,比如“穿越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增强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注重文化传承,塑造深度体验产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文化,通过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美食体验等项目,可以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草原旅游发展模式初探——以乌兰察布为例

2015年1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草原旅游发展模式初探——以乌兰察布为例曹晓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草原就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本文对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研究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乌兰察布市草原旅游的开发现状乌兰察布草原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
地跨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
东西长458千米,南北宽442千米,总面积5.4万平方公里。
乌兰察布市草原东接河北,南连山西,西临呼和浩特和包头,北交蒙古国。
由于草原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治荒漠化等生态系统功能,因此,乌兰察布草原生态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近几年乌兰察布实施草原旅游资源保护的开发模式,自2011年以来,乌兰察布以打造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等为依托,不断加大草原建设工作力度,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尘暴频次减少。
①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乌兰察布草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一)陈旧的认识观念。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甚至有人称其为“永恒的朝阳产业”。
但是,在乌兰察布市草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民众的观念落后,在实际中,“景点密集,近距离景点游,远距离城市游”的旅游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乌兰察布草原旅游市场低糜的原因之一。
(二)对旅行社的依赖性强。
事实上,乌兰察布市草原旅游由于其开发的旅游项目有限,大大缩短了旅游者的逗留天数,据统计,来乌兰察布市旅游的客人的平均逗留天数仅为1到2天,这样的话,使得游客数量沉淀不足,再加上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远离客源市场,其客源来源主要依靠旅行社的输送,存在游客流失的风险。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草原旅游发展现状实证分析——以乌兰察布草原为例

图 1 巴特勒旅游生命周期模型探索阶段是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少量的旅游者,无公共设施;起步阶段是旅游地游客数量增多,政府改善接待设施和交通状况;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出现,旺季时游客人数超过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把旅游接待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稳固阶段总游客量继续增加但游客增长率放缓,有了明显的商业区、娱乐区;而其后的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区域饱和;衰落或者复兴阶段则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都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复兴阶段则需要对市场从新进行定位和开发新的产品。
由此可见,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不可能相同,而且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长短也可能不一样。
但是,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轨迹,即经历探索、起步、成长、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几个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及特征,对旅游地规划及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生命周期实证分析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为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
[1]可以说旅游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第三产图2 乌兰察布旅游接待总规模与增速数据来源:①乌兰察布统计局。
(上接第105页)(四)规划的文化性和主题性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实践证明,旅游产品和旅游区的发展只有立足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才可能给游客带来真正的身心结合、深刻的旅游体验。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立足于木兰文化,结合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发展创新出木兰生态文化,赋予木兰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发景区发展新活力。
三、木兰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一)打造以木兰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是木兰生态。
草原旅游发展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草原旅游发展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驴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学号:攀繁罐嚣麓擎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一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专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管理指导教师:汪宇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吕君年月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目前,“草原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条件评价、发展策略研究、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业贡献和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对其保护性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而我国草原多处于脆弱地带,目的地“生态安全”状况是草原旅游发展的支撑,安全与发展是紧密的统一体。
因此,本文进行“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对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将起到推动。
第章绪论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在对相关研究进展加以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学科建设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主要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旅游环境影响理论、环境意识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第章从界定“草原旅游”的概念入手,对草原旅游发展的综合条件作了系统的分析,考察了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明确了中国草原旅游发展是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旅游发展最为典型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科学基础,构建了以人为核心,把旅游经济、自然与社会系统联系起来的“旅游生态系统图示”,阐释了其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出发,构建了草原旅游发展生态安全的动力学机制,以此作为论文后续研究的框架基础;第章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得到草原旅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和草原旅游价值评估的公式以及评估的基本程序,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研究区来具体计算其草原生态系统的旅游价值,并讨论了旅游价值评估的积极意义;第章对草原旅游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辩证分析,并对影响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加以辨识。
重点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进行了主导因子植被和土壤的生态安全状态诊断以及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模型对四子王旗草原旅游发展进行了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第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了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取决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以及他们之阆的相互利益协调关系,从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四个方面设计了草原旅游发展中各利益主体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我国生态旅游的类型、问题及示范案例

我国生态旅游的政策、产品类型、发展遇到的问题及示范案例一、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全梳理2008年,国家制定纲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
2016年,重要指导性文件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15年》。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类型共有7中类型:山地攀爬生态游、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景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和人文历史生态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类型分为大众生态旅游产品、示范生态旅游产品、特种生态旅游产品三种。
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生态旅游内涵要求未能真正体现生态旅游资源粗放开发带来负面影响景区基础与服务设施生态化不足社区参与层次较低与专业人才不足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五、我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案例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篁岭古村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概念正式引入中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共识。
继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游年”之后,2009年又被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3年开始进行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根据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推出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显示,截至目前为止,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共计111处(见附录)。
一、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全梳理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一种最佳手段。
从概念引进到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生态旅游在近期也得到理性发展。
其中,国家政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范和推动尤为突出。
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草原是我国独特的自然资源,拥有广阔的草原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草原旅游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目前草原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以推动草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目标定位。
1. 提升草原旅游品质,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2.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3. 推动草原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三、实施方案。
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在草原旅游区建设更多的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加强对景区道路、景点标识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结合草原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草原露营、草原骑行、草原民俗体验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3. 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对景区导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限制景区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大对草原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草原旅游开发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2. 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3. 开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升旅游品质;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草原的生态平衡;5.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草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预期效果。
1. 草原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2. 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可持续发展;3. 草原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总结。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推动草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实现草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意义及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探析
摘要: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进行合理的草原旅游发展,有利于把草原利用模式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本文主要从我国草原旅游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意义以及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草原生态;草原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29-01
一、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基础资源
1.草原面积辽阔,类型多样,是发展草原旅游的基础。
我国约有4亿公顷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是我国农田面积的3倍多。
这4亿公顷草地,包括各种各样类型,这些类型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草地类型,从热带亚热带草地,温带不同类型草地到高寒草地等,有草甸,有草原,有荒漠。
各种不同类型草地,由不同的植物构成,表现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
它不同于森林、农田,它以其辽阔美丽、多彩而为人所称赞。
正因为如此,草原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草原发展旅游的优势十分突出。
2.视野开阔,气候条件优越,是避暑的胜地。
草原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
温带草原的草群低矮,一般都在1米以下,在微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波浪,在蓝天映衬下十分壮观。
我国草原
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低,特别是夏季,草原几乎可以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旅游的主要原因,如青海湖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就可以成为最佳的避暑胜地,同时草原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海边、农业区的人们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好奇感。
3.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草原植物是由多种植物构成,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约有种子植物20-30种以上,典型草原每平方米内约有15-20种植物,荒漠草原每平方米也有12种左右,它们形态各异,特性不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草原世界。
尤其是草原的花,更是品种多样,绚丽多彩,而且花期长,如又黄又大的金莲花,淡紫色的马蔺,白色的唐松草和金黄色的野罂粟等。
草原上的动物丰富,且容易被观察到,如温带草原上的野驴、黄羊、野骆驼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地牧民狩猎业的对象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东部以及其它类似的一些地区分布有世界上所有草地中组成最复杂、景观最华丽、产量最高、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一类草原,这就是温带草甸草原。
温带草甸草原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形成在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一般在450毫米左右。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高度可达到40-50厘米,因而是温带草原中产量最高的一种类型。
这类草原不仅是发展牛、马等大家畜较好的畜牧业基地,也是草原生态旅游极好的去处。
(二)市场优势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2020年国际旅游业展望预测,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崇尚生态旅游是新世纪旅游的主要趋势,国家旅游局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方面。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正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生态旅游产品,具备吸引游客的条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前往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然生态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而且其主要市场就是面对具有特殊兴趣、以自然为导向开展旅游活动的群体,这也反映出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对环境的日益关注。
例如,有关美国生态旅游市场的数据就证实了这一增长趋势。
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特殊兴趣旅游团大都和自然导向的户外活动有关。
旅游经销商的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00万到600万美国人去海外进行与自然有关的旅游活动。
二、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草原旅游不仅在数量上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要在草原旅游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系列,在类型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我国草原旅游资源特色及市场状况,可以开发以下产品类型。
1.草原观光。
观光旅游是处于基本层次的旅游形式,并且符合旅游市场的寻求生态回归的发展趋势,草原及草原民族文化,品位较高,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极具市场开发潜力,而且开发成本较低,是草原旅游活动中首推项目。
2.休闲度假旅游。
我国的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虽多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有的草原旅游地距离大中城市并不远,例如北京的康西草原。
因此很有开发此类旅游产品的条件。
另外由于草原上一般没有污染,空气清新,旅游者来到草原可以尽情享受蓝天白云绿地,也适宜开展休闲度假游。
利用大草原空旷宁静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吸引专家学者和公务员等前来写作、研究、思考、休息,开展草原学术度假。
3.生态旅游。
对于草原旅游中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建议分为大众生态旅游产品和专门旅游产品。
大众生态旅游产品以不损害旅游对象,不破坏生态环境,可持续观念贯穿其中的旅游,其旅游活动主要指向自然系统和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人文环境,注重贯穿环境教育。
专门生态旅游产品重点推出草原野生动物观赏和徒步旅游。
4.民俗风情旅游。
草原居民有着独特的民族发展历史和区域生活特点,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风味饮食、居住、服饰、歌舞、节庆活动等,具有深刻的自然和人文内涵。
民族风情本身的差异性,可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可满足人们猎奇、寻求刺激的需要,因此草原旅游地是开展民族风情旅游的上乘之地。
5.体育旅游。
草原体育旅游是指以健身或体育性娱乐为主要目的草原旅游活动,草原一般广阔平缓,风景优美,基本没有道路限制,在草原上开车对于城市中长期被堵车困扰的爱车族有着极大的诱
惑力,可以推出草原越野旅游或比赛项目,开展摩托车、吉普车游
(比赛)、自行车游(比赛)、徒步游(比赛)等特色体育活动,但注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开展草原居民的一些民族竞技比赛,如赛马、射箭、摔跤等,既具有民族色彩,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同时又是游乐民俗的表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富裕,陈佐忠,张蕴薇.草原旅游理论与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0.
[3]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4]吕君,刘丽梅.中国草原旅游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
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