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定稿1
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常见描写手法:
衬 托:正衬、烘托(环境)、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 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虚实角度: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虚实对比 绘画角度:白描、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感官角度:从视、听、触、嗅等角度写景物的声、色、动、态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鲜明、 色彩渲染、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观察角度:远、近、高、低、内、外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渲染
联想和想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想象结构全诗,诗人
01
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
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2
采用的就是联想。
三、修辞手法
比喻 对比: 借代
比拟 衬托 对偶
夸张:天台一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 设问
古典诗词常用手法 (艺术特色、写作手法、艺术
手法、写作技巧)
简约风培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ຫໍສະໝຸດ 目录CONTENTS
01 常用手法:
02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 画。
反问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 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的作用。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 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 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这可太常见啦!就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不就是通过描写敬亭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嘛,把自己的孤独寄托在山景中,多妙啊!
2. 托物言志也不少呢!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哇,这多厉害呀!
3. 还有夸张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这夸张手法用得,那愁绪好像一下子就蹦到你眼前了,你说神不神奇?
4. 对比也很有意思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社会的不公就凸显出来了,杜甫真牛啊!
5. 象征也很常用哦!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不就象征着那些阻碍嘛,多形象呀!
6. 拟人也很有趣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会裁剪的人,这想象力,绝了!
7. 动静结合也很棒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照着,泉水潺潺地流着,那画面感,哎呀,美极了!
8. 用典也不少见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的典故让诗句更有内涵了,不是吗?
9. 白描也很有味道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真厉害!
10. 烘托也很重要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环境的烘托,让那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你能不感受到吗?
总之,古诗中的这些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让古诗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啊!。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与例句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从而大大丰富诗词曲中的意象,开拓诗词曲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如《观沧海》中“水何潺潺”至“洪波涌起”是实景,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表现博大的胸怀,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老烘托情感,更具有艺术魅力。如《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烘托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反衬
写两面,是为了突出、强调其中的一面。如李白的《行路难》开头极力渲染欢乐的气氛,运用了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更加表现了诗人的愁苦之深。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破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用典
扩展内容,寄托情魏尚自比,表达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的迫切心情。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先来说说“借景抒情”。
这就好比诗人心里有一堆情感,但是不直接说,而是拉着你去看一处美丽的风景,比如看到秋天的落叶,就抒发自己的悲伤;看到春天的花开,就表达内心的喜悦。
就好像他在跟你说:“你看这景儿,像不像我的心情?”
还有“托物言志”,诗人找个东西来代表自己的志向。
比如说竹子,坚韧笔直,诗人就借着夸竹子,其实是在说自己要像竹子一样有骨气。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想法找了个“代言人”。
“用典”也很有意思。
诗人不自己费劲解释,而是直接引用前人的故事或者话语。
就好像跟你聊天,他说:“你知道那个谁谁谁的事儿吧,就跟我现在一样!”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思。
“对比”呢,就是把好的和坏的、新的和旧的放在一块儿,让你一眼看出差别。
比如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贫富差距就特别明显,诗人的不满也就呼之欲出啦。
“夸张”就更有趣啦,诗人一激动,什么“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都出来了,就是为了让你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情感或者景象。
古诗词里的这些表现手法,就像是诗人的小魔法,让咱们读起来特别带劲!怎么样,是不是挺好玩的?。
(完整word版)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完整word版)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1.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附练习)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附练习)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常会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突出作者的情感。
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用法也灵活多变,学会赏析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是诗词鉴赏的学习重点之一。
今天,《七彩语文·初中》编辑部为同学们整理了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起来学习吧!01直接抒情1.定义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案例赏析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1.定义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2.案例赏析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1.定义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和议论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间接抒情。
2.案例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其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表象,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的目的。
04情景交融1.定义诗词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使人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2.案例赏析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呀!就像你想看得超级远,那不得使劲往上爬嘛!它夸张地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这里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呢!把春风比作剪刀,多形象啊,就好像春风真的能像剪刀一样裁剪出细细的柳叶来。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哇塞,这夸张得太厉害啦!那瀑布简直像是从天上的银河直直落下来的,这手法太妙啦!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对仗多工整呀!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就像两个人在比谁更厉害一样。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了比喻呀,把雪比作梨花,一夜之间仿佛春风吹来,让好多树都开满了梨花,这画面感,绝了!6.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这夸张得也太吓人了吧!白发都三千丈啦,那得有多愁啊,真让人感叹!7.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比喻得恰到好处呢,沙漠像雪,月亮像钩子,这描写多生动啊!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多么自然的白描手法呀,就简单地描写春天睡觉醒来听到鸟叫,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思念,这想象的手法真厉害!10.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好一幅欢乐的画面啊,用简洁的语言就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这写作手法太赞了!我觉得古诗中的这些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能让简单的诗句变得那么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明确概念: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
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方式、结构方式以及狭义的表现手法。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二、常见表现手法(一)修辞技巧: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记一辆纺车》等。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图画来。
一节,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你、你们)。
(1)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作用(效果):❶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❷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
】(2)第二人称叙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为视角叙述)的作用(效果):❶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❷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这种视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中的“你”只是一个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人称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而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者三者间的关系分析,作家很难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进行叙述,绝大多数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也就是人称称谓。
】(3)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人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用(效果):❶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❷显得比较客观公正。
(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附】高考专题不同人称作用【真题】1.(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06年辽宁卷,原文《杨柳》)【思路】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我”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
第二人称“你”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
第三人称“她,他,它”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术语备选】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规范答题】1.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2.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B、描写1、对象:人物、景物、场面2、方法:(1)人物:正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白描侧面:衬托(正衬、反衬)——以物或景衬人、以人衬人(2)景物:❶描写角度(多视角描写):上下,远近,俯视仰视❷描写内容(多感官描写):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❸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正衬、反衬。
反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渲染C.抒情❶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❷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托物言志(象征),咏史言志,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抒情D、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三)结构技巧:1、按景情的顺序: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内容前后的关系【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点题、开门见山、统领全诗、先总后分、比兴、过渡(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抑扬、重章叠句、呼应(首尾呼应、呼应标题)。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画龙点睛、对比。
【附】1、①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
②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③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
④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
2、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首句,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四)表现手法(狭义):联想、想象、象征、抑扬、对比、悬念、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赋比兴、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曲笔逆笔等。
三、鉴赏诗歌表现问答模式1、设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4)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5)这首(句)诗有什么表达效果?2、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阐运用)(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①对意象的作用②表达的情感,即主旨)(析效果)【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❶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❷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
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
四、部分术语解释(一)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比喻:描绘..中使深奥道理浅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设问(也即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常见手法●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
《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冷鳞依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再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
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