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与大气污染控制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大气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地球表面的气体层,其中包含着我们生活的空气。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性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环境逐渐受到污染。
一、大气环境的污染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烟尘和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污染。
2. 交通运输: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颗粒物等,造成城市交通污染。
3. 生活污染:生活废气、炊烟等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如家庭燃煤所产生的烟尘。
4. 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会将大量灰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引发大气环境的污染。
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1. 健康问题:大气污染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增高,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等。
2.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会导致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沉积到地表,污染农田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气候变化:大气污染会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等问题,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三、大气污染控制的方法1. 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监管,制定相应的环保法规和标准,限制废气和废水排放。
2. 科技应用:应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投入,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 大众参与: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共同维护良好的大气环境。
4. 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大气污染问题,制定国际环保准则和行动计划,共同减少全球大气污染的程度。
四、结语保护大气环境并控制污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重视大气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的地球家园。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未来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已迫在眉睫。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1. 健康问题: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臭氧和有毒气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甚至导致生命的丧失。
2. 生态系统影响:大气污染对植被和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污染物沉降在土壤和水体中,导致土壤酸化和水质恶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 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助长作用。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聚集,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和海平面上升。
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
1. 产业减排措施:推动工业和能源生产的清洁化、高效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采取环境税收政策和排放许可制度,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使用清洁生产技术。
2. 交通管理措施: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加强对车辆排放的监测和治理,推行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
3. 提升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法,减少污染物对大气的贡献。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4. 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5.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强监测和数据公开工作,提高社会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度。
三、展望未来虽然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但各国和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气候危机全球变暖的大气污染问题

气候危机全球变暖的大气污染问题全球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而大气污染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影响已经超出了国家和地区的范围,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
本文将对气候危机全球变暖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大气污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尾气、烟尘等挥发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引发全球变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大气污染还会对气候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酸雨的形成、雾霾的频繁发生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农作物、水资源等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因此,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是保护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二、全球应对大气污染的努力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全球变暖的大气污染问题,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 国际合作机制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巴黎协定就是全球范围内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国际合作机制。
该协定要求各国制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并定期提交减排成果报告,以实现全球减排目标。
2. 温室气体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大气污染的关键。
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工业废气排放等。
此外,各国还开展了碳交易、碳税等经济手段来鼓励减排行为。
3. 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实现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国纷纷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推动煤炭替代、改善能源结构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
4. 环境监测与治理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保障大气质量的重要保障。
各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污染源进行监管,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环境技术水平也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

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空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因此,控制大气环境污染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方法。
一、降低能源消耗工业和交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能源消耗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降低能源消耗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关键一步。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 利用更加高效的设备,如高效节能灯具,高效发动机等。
2. 将传统燃料,如煤炭,替换为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3. 减少浪费,如减少不必要的照明和加热,或将设备关闭在不使用时。
降低能源消耗可以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即使消耗相同数量的能源,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更专注于使用更少的能源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的排放。
二、选择清洁的交通方式车辆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选择洁净的交通方式也是减少大气污染的一种方法,例如:1. 骑自行车、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精心规划。
2. 小型电动车的普及,例如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
3. 推广对可再生燃料,如生物质和天然气,以及有效的后处理设备进行车辆排放控制。
通过选择清洁交通方式,可以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并为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三、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于控制大气环境污染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 确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例如柴油车的排放标准和工厂的空气排放标准,以确保污染物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2. 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检测与控制体制,了解环保情况,以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产生过量排放,并削减排放。
3. 采取一些“刚性制度”和处罚机制,在不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对污染物排放企业进行处罚,以确保他们从根本上甚至纠正行为的做法,而不是简单地对付罚款。
建立合适的法律法规,协同制度相结合,可以确保政府和企业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的责任,同时提供了一种约束和衡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关于改善我国(或全球)大气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改善我国(或全球)大气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摘要:全球性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本论文从大气污染的起源现状、后果,引发的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全球大气污染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大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一、全球大气污染的起源和现状大气污染指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引起的大气污染开始于人类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大量的工业用煤导致大量的CO2和SO2排放到大气之中。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大气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鉴于这种情况,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从而,在联合国的倡导下,120个国家联名签署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但这却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少排放的义务,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将高污染企业开设在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经济发展不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大量治理污染所需的费用,而这些昂贵的费用就由发展中国家承担。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高污染的行业排放的大量CO2和SO2破坏了发展中国的环境,而发展中国家又缺少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去治理这些污染,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生存环境由此被破坏,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全球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行的一项迄今规模最大、由2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调查显示:一片3公里厚、漂浮在南亚上空的“棕色云团”可能正是导致印度每年近50万人死亡、一些地区洪水泛滥或干旱肆虐的真正原因。
这片“污云”中漂浮的灰尘、煤烟颗粒和其他粉尘不仅来自于工业污染,而且来自以木材和牛粪为燃料的火炉、汽车尾气、垃圾焚烧、森林火灾以及“烧荒”。
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防治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问题。
本文将从大气污染的特征、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气污染的特征(1)多元化大气污染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成因非常复杂,包括自然和人为原因。
一方面,一些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沙尘暴、气候变化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焚烧垃圾等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气污染的来源多元化,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
(2)区域性大气污染的类型和严重性也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大气污染状况不一样。
城市和工业区因为人类活动密集,排放严重,所以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而在较为偏远和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则大气污染情况相对较轻。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大气污染物质主要包括PM2.5、PM10等微小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污染物一旦被吸入人体,便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例如,PM2.5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加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而长期接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则会增加心肺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危险性。
(2)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例如,PM2.5污染会导致植物枯萎、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大气污染还会与气候变化交织在一起,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普遍认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可以采取制定污染源管理措施如限制排放和使用一些被认为有害的化学物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还可以采用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以减少尾气排放,达到环保目的。
(2)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除了限制工业和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等大气污染源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人们自身的角度想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1. 引言大气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详细讨论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策略。
2. 大气污染的类型大气污染主要由细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多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组成。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复杂且具有地域性特征。
3. 大气污染控制策略3.1. 源头控制确定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采取源头控制策略是控制大气污染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加强工业企业的排放管控,推动燃煤电厂改造或淘汰,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3.2. 污染物减排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例如,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程度,引入尾气治理技术等。
3.3. 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健全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够及时了解大气污染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4. 大气污染治理策略4.1. 政府管理加强政府管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
政府需要加强立法、监管和执法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企业和居民遵守环境保护规定。
4.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投入资金支持环保科技研究与开发,开发高效和低排放的清洁能源技术,提高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效率。
4.3. 国际合作大气污染无国界,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技术,推行跨国污染物减排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5. 成功案例与启示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环境技术的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效控制了大气污染。
6. 结论大气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是全球性的任务,需要政府、科技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
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措施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控制与减排措施。
一、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是制定有效控制与减排措施的基础。
通过对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和来源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准确评估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同时,监测数据也为决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源头减排源头减排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包括加强工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限制高污染物排放行业的发展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排放物质的使用等方式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治理技术改进治理技术改进是在源头减排基础上的补充措施。
通过改进废气、废水处理设施的技术,使污染物排放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
例如,采用静电除尘器、脱硫装置、脱硝装置等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四、交通管控交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之一,因此采取交通管控措施是重要的减排途径。
例如,限制机动车的行驶范围和时间,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共享单车等方式,可以减少交通引起的尾气污染。
五、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对于大气污染控制至关重要。
各国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例如,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可以显著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六、环境执法和监管有效的环境执法和监管是落实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措施的保障。
各国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检查,确保控制与减排措施的落地执行。
七、国际合作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经验借鉴,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环境治理进程。
总结起来,大气污染的控制与减排应综合运用监测评估、源头减排、治理技术改进、交通管控、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执法和国际合作等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
3.生态建设战略
从大气中消除过量的CO2:保护热带雨林;植树 造林;通过海洋生物吸收固化
16
第 三 章
4.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规划
沿海城市规划;作物品种、耕种体制、适耕地 区的规划等
5.加强科学研究和预警
17
第 三 章
注:ppmv表示某成分体积单位为10-6;ppbv表示10-9;pptv表示10-12。 资料来源: IPCC,2005;IPCC,2007;WMO,2009.
7
第 三 章
表3-6部分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
全球变暖潜势(时间尺度)
物种
CO2 CH4
大气寿命/a 可变 12±3
20a
1 56
100a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25
第 三 章
(五)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1985年, 25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蒙特利尔公约》
9
第 三 章
1995年
10
第 三 章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养殖业等。
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 预测者 世界气象组织(WMO) 日本环境厅 欧洲共同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预测年份 2025 2030 21世纪 21世纪末 上升量cm 20-140 26-165 20-165 65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国际行动
26
第 三 章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订案所包括的损耗臭氧的气体
2000 年之前需停止生产的气体 CFC-11 CFC-12 CFC-113 CFC-114 CFC-115 四氯化碳 三氯乙烷 哈龙-1211 哈龙-1301 哈龙-2402 2030 年必须淘汰的气体 HCFC-22 HCFC-123 HCFC-124 HCFC-141b HCFC-142b HCFC-225ca HCFC-225cb
以外的热量相对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
大气这种对地表热辐射遮挡保温的属性类似温室中 玻璃具有的作用,故被称为温室效应。
5
第 三 章 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气体:
CO2、CH4、二氯乙烷、臭氧、氯氟烃(CFC-11、
CFC-12)、四氯化碳、氧化亚氮等,其中尤以CO2的温室
作用最明显。
32
第 三 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
大气中的NH3:抑制酸雨的形成
与H2SO4气溶胶形成中性的NH4HSO4,降低了雨水的酸度。 金属:催化SO2氧化; 酸性物 :贡献酸雨; 碱性物: 中和酸起缓冲作用
颗粒物的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地理和气象因素
33
第 三 章
大气中的NH3的来源
地理和气象条件
大气中的NH3
颗粒物特征
其它
43
第 三 章
酸雨的危害
酸湖形成,鱼虾难存
在pH5.0~6.5之间时,鱼卵不容 易孵化,鱼苗数量减少﹔当湖水 pH值低过5.0时,大多数鱼类死亡 。虾比鱼更早灭绝。
(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水生生物种群 将减少。
44
第 三 章
在欧洲和北美洲,酸雨所引起的湖泊酸化情形十分严重。瑞典 湖泊共有八万五千个,其中有约两万个已受到酸雨的影响。挪 威有二百六十五个湖泊已经没有鱼虾;而加拿大已有四百个 「死湖」,以前有鲑鱼的河川,现在都看不到鲑鱼的踪影了。
1 21
500a
1 6.5
N2 O
CHF3 HFC-152a① HFC-143a②
120
264 1.5 48.3
280
9100 460 5000
310
11700 140 3800
170
9800 42 1400
SF6
3200
16300
23900
34900
注:引自IPCC报告,1995;①分子式为C2H4F2;②分子式为C2H3F3。 ①②均为臭氧层损耗物质的替代物。
0.82
0.90 0.12 0.04 0.014 0.64 12 5.1
0.9
0.9 0.12 0.05 0.02 0.57 13 5
CFCs类化合物后数字分别代表:C原子数减1,H原子数加1,F原子数
Halon类化合物的四位数字分别代表 :C、F、Cl、Br原子数
24
第 三 章
(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HCl
酸雨
有机酸
酸雨的主要成分
31
第 三 章
一般酸雨化学组成中,较重要的物种包括 H+、Cl-、NO3-、 SO42-、NH4+、K+、Na+、Ca2+、及 Mg2+ 等九种。其来源包括:
SO42-
NO3-
人为致酸物质 人为致碱物质 石化工业、火电厂、 Na+、Cl- 、 海洋的海水飞沫 2 Mg + 能源燃烧 工厂高温燃烧过程、 2 Ca +、K+ 尘土 交通工具排放 氮肥挥发 NH4+
6
第 三 章
温室气体 CO2 CH4 N2O CFC-11 CFC-12 HCFC-22 CF4
表3-5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变化情况
工业化之前的浓度 (1750~1800 a) 280 ppmv 715 ppbv 270 ppbv 0 0 0 40 pptv 现在浓度 385.2 ppmv (2008 a) 1797 ppbv (2008 a) 321.8 ppbv (2008 a) 256 pptv(2003 a) 538 pptv(2003 a) 157pptv(2003 a) 76 pptv 大气年均累积率 (a-1) 1.5 ppmv 7.0 ppbv 0.8 ppbv -1.4 pptv 4.4 pptv 0.55 pptv 1 pptv 在大气中的衰变时 间(a) 50~200 12 114 45 100 12 >50 000
有机物的分解:氨基酸分解 含氮肥料的挥发; 土壤中NH3的挥发:随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北方土壤pH值在7- 8之间,南方土壤pH值56。
34
第 三 章
我国酸雨的化学特征:属硫酸型酸雨
pH低、离子浓度高,硫酸根、铵和钙离子浓度 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根浓度则低于欧美。
酸雨中H2SO4和HNO3的比值高
8
第 三 章
自然因素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 地外物体的撞击等。其中,对太阳黑子 活动影响的研究较多。最近100年以来的 太阳黑子相对数也呈现一个增强的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和全球变暖 的趋势基本吻合。
人为因素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工业生产,燃 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 应增强;另一方面,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 的破坏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也可使气候变暖。
第五节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1
第 三 章
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
2
第 三 章
一、全球气候变化
温 室 效 应
3
第 三 章 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无温室效应 - 全球平均温度 -18 oC
温室效应 -全球平均温度 15 oC
4
第 三 章 温室效应的定义 (Greenhouse Effect) 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对太阳发出的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很强,从而使散失到大气层
42
第 三 章
思考
我国酸雨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污染源和污染物条件
高硫煤使用区:含硫量3%-5% 湿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大气中酸性前体物转化 西南地区:地形闭塞,大气稳定度大,微静风频率高,易形成 较厚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 土壤PH值较低,造成大气具有较低的PH值 植被覆盖率高,颗粒物多来自燃煤排放,碱性阳离子浓度低 北方排放的大量含硫化合物被大气远距离输送到南方。
11
第 三 章
海平面上升
12
第 三 章
这个地球怎么了
13
第 三 章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 气象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的悲剧性象征
14
第 三 章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1.加强国际合作,缔结国际公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控制CO2向大气排放
2.能源发展战略
臭氧洞:理论上指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即臭 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19
第 三 章
1955 - 1995 每年十月份南极臭氧浓度(单位: DU )。数据点包括 了基于地面和卫星的观测。在这一时期内总臭氧总浓度下降了50%。 (资料来源:NASA, 2000)
20
第 三 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一般为3:2或2:1 我国为10: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