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合集下载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讲解词.

运河博物馆(运河文化陈列部分)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馆名是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同志题写的。

博物馆座落在水城广场东侧,美丽的东昌湖北岸,于2004年11月开始筹建,2009年5月1日对社会开放。

它的建成,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中国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

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6000平方米,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分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

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除了序厅之外,另有十个展厅:第一层三个展厅是“聊城庆祝设市十周年大型图片展”,第二层三个展厅是“运河文化陈列”,第三层三个展厅是“聊城历史文物陈列”,第四层一个展厅是临时展览。

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博物馆的序厅。

序厅内是一个全面反映聊城城市概貌的大型电子沙盘,从这个沙盘上我们就可以对聊城有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一览无余。

古城犹如一叶方舟,漂浮在碧波绿水之中;运河则像一条丝带,从古城和新城之间穿过。

下面我们首先参观“聊城庆祝设市十周年大型图片展”……请继续参观“运河文化陈列”。

“运河文化陈列”共包括“世界运河陈列”、“中国运河陈列”、“聊城运河段陈列”三个展厅,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世界运河陈列”展厅。

早在公元前19世纪,古埃及就开挖了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

其后,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和贸易量的加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加快了运河的开挖。

从16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运河建设的高速期。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船舶尺度的不断加大,运量的不断增长,原有运河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相继开挖了深水运河,其中最著名的是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各国的运河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因而也有着不同的风采。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

中国大运河解说词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咱们中国的一条大动脉——大运河。

这运河啊,可不是一般的河,它可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宝贝,一条流淌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长河。

想当初,皇帝老儿要南征北战,或者是想把江南的丝绸、茶叶运到京城,可不容易。

那时候没高铁,没飞机,就靠这大运河,一船一船地运。

这运河,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曲折,从北到南,把中国大地给串了起来。

咱们走在这运河边,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你看那水,悠悠地流着,好像在低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两岸的风景,那也是美不胜收,春天桃花笑春风,夏天绿柳垂岸边,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白雪覆青瓦。

这四季变换,就像是大运河给咱们上演的一场场大戏,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说起来,这大运河啊,还是咱们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那时候没有挖掘机,没有吊车,全靠人力一铲一铲地挖,一砖一瓦地砌。

这工程之大,难度之高,简直就像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但是咱们的老祖宗们,硬是把这条河给挖成了,还挖得那么漂亮,那么实用。

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咱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象征。

走在运河边,你还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那些古老的桥,有的桥面上还留着车辙印呢,那是当年马车经过留下的痕迹。

还有那些码头,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繁忙了,但是站在那里,你依然可以想象当年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设施啊,就像是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守候在这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当然啦,这大运河现在可不光是个历史遗迹了。

它还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呢!每到节假日啊,就有好多人慕名而来。

他们或是乘船游览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或是漫步在岸边欣赏那些古老的建筑和风景;还有的会坐下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呢!这大运河啊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不过话说回来啊这大运河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依旧保持着它那份独有的魅力与韵味。

它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候在这里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期待着未来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它的魅力与韵味。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性展示设计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性展示设计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性展示设计方案的
批复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文物保函[2016]807号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6.04.29
【实施日期】2016.04.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4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性展示设计方案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6〕807号)
安徽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审批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性展示设计方案的请示》(皖文物保〔2016〕4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二、对该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如下:
(一)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应突出历史、自然的遗产状态,坚持最小干预,严格控制展示工程量,确
1 / 1。

京杭大运河解说词

京杭大运河解说词

京杭大运河解说词
嘿,各位朋友们!今天咱来说说这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

我给你们讲个事儿啊。

有一回我去了京杭大运河边的一个小镇。

那小镇古色古香的,特别有味道。

我沿着河边走,看着那宽阔的河面,心里那叫一个感慨。

这京杭大运河啊,那可老有历史了。

它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穿过好多地方。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这运河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呢。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啥的,人们就靠着这运河来运输货物。

我想象着那时候的场景,一艘艘大船在河面上行驶,船上装着满满的货物,那场面肯定特别壮观。

沿着河边走,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景色。

有古老的桥梁,那桥的石头都有点斑驳了,但是依然很坚固。

我记得我站在一座桥上,看着河水从桥下流过,感觉时间都好像静止了。

还有河边的垂柳,长长的柳枝垂在水面上,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帘子。

微风吹过,柳枝轻轻摆动,可美了。

运河边上还有一些小船。

有些是当地居民用来打鱼的,有些是游客坐的游船。

我有一次坐了游船,在河面上慢悠悠
地划着。

船夫一边划船一边给我们讲运河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从船上看两岸的风景,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你能看到古老的房子、热闹的集市,还能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

嘿,这京杭大运河真的是太有魅力了。

它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感受一下这古老运河的魅力。

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给迷住呢。

嘿嘿。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解说词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解说词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解说词哎,各位朋友,今儿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那座让人一眼万年,心里头暖洋洋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您要是来了这儿,保管让您觉得,这趟没白跑,历史啊,文化啊,都活生生地在您眼前晃悠呢!一迈进那大门,嘿,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似的。

迎面而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一股子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您瞧那运河的模型,水波粼粼的,跟真的一样,小船儿悠悠地荡着,好像还能听见船夫那悠长的号子声,回荡在耳边,那叫一个亲切!再往里头走,哎哟,这展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您别急,咱们慢慢看。

这边是些老物件儿,什么漕运的粮袋啊,船工的衣裳啊,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的风风雨雨,还有那些为了生计奔波在运河上的人们。

这些物件儿,就像是会说话一样,讲着过去的故事,让人听了心里头暖洋洋的。

再往那边瞅瞅,嘿,这可不是一般的展览区。

人家说了,这是“活”的展览。

您瞅瞅那运河沿岸的风光,用高科技手段给复原了,跟真的一样。

春天里,桃花笑春风;夏天时,荷叶连天碧;秋天到了,芦苇荡里一片金黄;冬天嘛,白雪覆盖着河岸,静悄悄的,美得很。

这四季变换,就在您眼前上演,您说这算不算得上是个奇迹?还有啊,这博物馆里头,还藏着不少互动项目呢。

您要是感兴趣,可以亲自上手试试。

比如那个模拟驾船的游戏,让您感受一下当年船工们驾船过闸的惊险与刺激。

还有那些VR体验区,戴上眼镜,您就能“穿越”到古代,跟古人来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这感觉,简直了!当然了,来这儿也不能光看展览、玩游戏。

咱们还得学点知识不是?博物馆里头啊,有专门的讲解员,他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您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意义等等。

您要是听进去了,保证能长不少见识呢!最后啊,我想说的是,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啊,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们站在这座博物馆里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跟历史对话,跟文化交流。

这种感觉啊,真的是难以言喻的美好。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申遗全过程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申遗全过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
(山阳)
上争霸,筑邗城(扬州) ,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 运河邗沟。 《隋书〃炀帝上》:“大 业元年,发淮南诸郡丁夫 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 淮水至于扬子江,三百余 里,水面阔四十步。”隋 朝运河在此基础之上疏浚 的。这是中国最早见于明 确记载的运河
(邗城)(江都)
广通渠中国唯一东西走向的运河
梦华录〃河道》。
1950年底,新濉河
(下图)在水口魏 取代了古汴河,过 泗洪入洪泽湖。 新濉河全长43 公 里,横贯我县中部 ,该河上为就港河 (荀沟、犁沟), 中部八里桥至水口 魏为平地开挖,下 为1950年,十月成 立治淮总队,开挖 新濉河,至次年午 季前竣工(《水利 志》P96)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安徽〃泗县
泗县运河东运口风光
中国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浙东大运河 总长3200公里,沿 线涉及8省35座城市
此次申遗共包括58 个遗产点,27处河 段
隋唐大运河
虹县
1、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 元年即公元605年,先后开凿了 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共四段。 2、大运河全长约2500公里,白寿彝 2012年版《中国通史纲要》几百万万民工 耗时6年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 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 杭北到涿郡。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 货悉由此路而进,”(南唐进士) 宋· 张洎。可见当时漕运的繁忙, 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韩愈说,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 九”。
北京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使中原文化 北方草原游牧繁化。 五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生成、(民族融合)巩 固和壮大。 大运河开凿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 世,奠定开元盛世。

导游词大运河

导游词大运河

导游词大运河【篇一:运河景区讲解词】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讲解词一、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史概述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问鼎中原北上伐齐而开凿“邗沟”载入史册,至“隋”于鼎盛,后经“元”截弯取直,至“清”逐渐衰落,而随2014年运河申遗脚步的临近,它又重新焕发魅力,并也要走过它的2500岁,让大运河这部史诗巨作可以横跨古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而讲到杭州运河,它是京杭大运河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段,所以说中国运河看杭州,杭州运河又要来这拱宸桥看了。

二、现在我们来到这运河之南——杭州桥西历史街区因位于拱宸桥桥西而得名,长约800米,宽约200米。

主要看点是一桥、两街、两庙、四里弄、五场馆。

所说的一桥就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标志的“拱宸桥”;两街是杭州运河边最具特色的老街——“桥弄街”和“桥西直街”。

两庙是别具草根传奇特色的“张大仙庙”和“财神庙”。

四里弄是这里延续城市记忆的近代居民里弄——吉祥寺弄、如意里、同和里、敬胜里;五场馆是旧仓库、旧厂房、新文化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桥西历史街区兴于清末民初,从早期农耕文化到近代工业文化、仓储运输文化的转变,再到现在城市商住、创意文化及休闲旅游的发展历程,都是“缘由运河”,是运河边江南集镇的缩影。

整个街区涵盖了我们杭州近代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特色,在这7.83公顷的历史街区中,不仅保留了近现代工商业的厂房、仓库、商店、船埠、码头,还保留了大量的民居建筑:沿运河的住家、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几乎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建筑。

当时运河综合保护改建整治,3000户居民暂时搬离此地,现回迁约400户在此生活。

所以与这条大运河一样,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流动的中华文明,休闲的天堂画卷”。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通济渠泗县段的历史沿革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古老的文明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皮日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开凿至今2500多年,(B.C.486吴王开邗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1.7亿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的其中之一,是安徽省除黄山和西递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泗县,古称夏丘,汉时建制。

唐武德四年称虹县,明朝属凤阳府,清属直隶泗州。

泗州古城因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被洪水淹没,至今沉于洪泽湖底,成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后几经辗转,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州治迁往虹县,泗县从此称泗州,虹县降为虹乡,至民国元年复更名为泗县。

隋朝,隋文帝时即“遣使”率领“水工”实地考察黄淮平原的水系。

史载:“(开皇)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隋书·卷42》)。

这些精通水利的官员,调查河流位置、源流、高程、水量,为开发河流积累数据资料。

当时以宇文恺为代表的一流朝廷水利官员,“有巧思”,为科学开发运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宇文恺奉命主持修建“汴口堰”,这是通济渠运河的渠首工程,位于河阴县“西二十里”。

隋文帝派遣大将“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引黄河水入汴水,增加汴水流量。

梁睿实施并且完成了“汴口堰”工程,后人为了表示纪念,把“汴口堰”称之为“梁公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走近运河,感悟运河历史。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总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35座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13世纪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2700多公里,距今1400多年。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构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齐名。

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北京),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通济渠肇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全长650公里,是隋炀帝时代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超前规划思想和超凡建造技艺的重要河段。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足以说明当时漕运的繁忙和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命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造成黄河改道,从而揭开了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序幕,通济渠逐渐湮没。

通济渠泗县段通济渠故道由灵璧县虞姬墓入虹(泗县),经泗城横穿全境,长47公里,史载“波流平缓,两岸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

现存有水故道28.1公里,当地称汴河,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有水河道之一。

其中泗城向东至曹苗十里井庄的6公里河道,宽42—45米,深2—3米,民众自古滨水而居,村庄连成一线,称“十里长庄”。

十里井向东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19公里与老濉河河道重合,东流经青阳镇折向东南,入洪泽湖。

阐释运河,展示运河积淀。

考古成果、民间收藏、出土文物是对泗县段运河原真性、稀缺性最好的阐释;是对泗县运河文化历史积淀最好的证明。

2003年10月,城区汴河路南侧出土大量瓷器残片和唐宋古钱,瓷器时间跨度大、窑口多、器型全,宋金时期比例大,具有代表性的有景德镇的影青碗、砚滴等。

201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运河泗县故道邓庄遗址、马铺遗址、宗庄遗址、朱桥遗址、曹苗遗址进行考古
发掘,发现大量与运河有关的人为活动遗迹,疑似纤绳遗迹、标杆基坑遗迹、凿痕遗迹、河堤遗迹等,证明泗县境内通济渠是在汉以前沟渠的基础上疏浚勾连而成。

出土各类文物百余件,各类陶瓷残片数以千计,陶瓷器以唐宋为主,另外出土大量的唐宋时期的古钱币,如“开元通宝”、“景佑通宝”、“宣和通宝”等。

代表性瓷器有:宋代的瓷人骑虎,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唐代的酱色釉瓷钵、宋代的青釉四系罐,釉面光亮、保存完整。

2013年3月,河道疏浚中发现的清代残碑,证明泗县段运河直至清代仍发挥着漕运功能。

此外,泗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多年来收藏的大量陶瓷器、古钱币等,多与运河文化和漕运历史有关。

泗县运河的考古成果和文物资料足以表明,泗县运河故道曾在历史上承担着文化交流、经济沟通、军事运输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国家职能。

体会运河,触摸运河风物。

千年运河滋养的泗县人民,日出而作,男耕女织,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黄淮地区农耕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

通济渠的漕运功能虽然丧失了,但仍然具有较强的防洪、排涝、灌溉功能。

它日夜汩汩不息,滋润着两岸土地,哺育着两岸
人民。

泗县人民在渔樵耕读的辛勤劳作中,继承传统,改进工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一脉相承、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培养了泗县人尊老爱幼、集体至上、吃苦耐劳、邻里相帮的传统美德;农耕与水利的依存关系培养了泗县人民与千年运河的深厚感情。

传承运河,延续运河文脉。

字画、奇石、戏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泗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字画因名士泊舟而兼容并蓄,“泗滨浮磬”随漕船进贡而名扬海内,泗州戏随商船流转而遍布黄淮。

宋代泗州书画名家薛媛、雍秀才技艺精湛。

苏东坡沿运河游赏,停船泗州,为泗州才女薛媛书法作“百金竞买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军”;为雍秀才画作配诗八首。

米芾泛舟虹县,写下“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等两首七言绝句,成就千古名帖——《虹县帖》。

泗县晚清书法家张启后之作,承欧柳之风,俊秀潇洒。

王天铎篆刻、花鸟自成一派。

近现代泗县书画家结社雅集,有序传承,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禹贡》记载:“峄阳孤桐,泗滨浮磬”。

泗县,秦时属泗水郡,地处汴水之畔、泗水之滨。

用泗滨浮石裁制的磬叫做“泗滨浮磬”,敲击会发出清纯、优美的金属声,古时贵为贡品。

古人认为磬是通灵吉物,孔子曰:“依我磬声,天地祥瑞”。

泗滨浮磬一直作为吉祥之物被收藏、供奉和鉴赏。

泗城东北蟠龙山的美石,
与名扬天下的灵璧石同属一脉,自古有名。

在泗县运河曹苗段考古发掘时,于宋代文化层中发现一处大型石堆,清理出的三块石材均属景观石,巉岩嶙峋,黑质白章,疑似北宋徽宗强征花石纲时征收的泗县蟠龙山石,在运往东京开封时沉船于此。

泗县民间藏石赏石之风长盛不衰,所藏之石多次获奖。

2010年11月20日,泗县举办了首届“泗滨浮磬”杯景观石展。

“喝不够的家乡水,听不够的拉魂腔”。

泗州戏是安徽省徽、黄、庐、泗四大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梨园拉魂第一腔”之称。

2006年,泗州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泗州戏之乡”荣誉称号。

70多家泗州戏剧团正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情动百姓人家,唱响运河两岸。

关注运河,共谱运河华章。

泗县因运河遗存丰富、积淀厚重而名声鹊起;运河因泗县对文化的敬畏和呵护而脉远流长。

现在的泗县和运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多的人走进泗县,关注运河,为运河的保护申遗出谋划策,为泗县文化发展共谱华章。

泗县大运河自申遗以来,引起社会全面关注。

《人民日报》分别以“续写运河文化新篇章”、“人文脉远运河水长”为题,两次整版报道泗县运河历史文化。

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及大批省
级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泗县运河保护工作。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两届“隋唐大运河保护申遗文化论坛”。

考古、文史、民俗、古建、水利等各类专家学者齐聚泗县,共商泗县文化发展大计。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泗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暨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研讨会,研究运河文化,宣传保护理念,共谋泗县发展。

周国桢、彭竟强、曾维开、徐庆庚、熊钢如、吴墨等一批著名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在运河出土瓷器的基础上,创造了瓷艺新品——泗州运河瓷。

韩美林、纪峰等工艺美术大师和雕塑家为泗县专题创作了艺术作品。

他们为泗县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弘扬运河,再创运河辉煌。

泗县段运河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泗县最耀眼的文化品牌。

泗县正在借助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在保护运河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运河文化的重要价值,促进文化再生。

泗县依托运河故道,规划了运河新区和文化产业园,把文化产业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与泗城中等城市建设相结合,突出运河普遍价值,彰显地方特色,
提升泗县文化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运河与城市的相生共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