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执教:文勇评点:孙绍振时间:2009年10月班级:华师大一附中高一(16)班【孙绍振评点】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规定情景,进行对话。
但是,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
王荣生先生指出热衷于如何教,而不知教什么。
就成了当前的最大问题。
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是北欧教育思想的教条主义,以为只要把学生主体调动起来,就万事大吉了。
在这背后,有一个最大的误解乃是教师水平是足够的,问题只在方法观念。
近十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醒我们,只有知道教什么,才能确定如何教的途径。
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
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份。
在这方面比较清醒,在文本的钻研中提高学养,至今还不是多数。
文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可爱、可喜、可贵。
就在于不时有学养和才智的闪光。
《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肯定是有难度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一定降低其难度。
这里,迫切需要的是学问。
没有学问,滥用对话。
只能在感知的平面上滑行!文勇在课堂上,显示了他的学养。
首先,是还原历史语境,把时代背景交代得很清楚。
其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感性材料:这里有陈西滢的言论、赵元任的歌曲、还有鲁迅差不多同时写作的《无花的蔷薇》等等。
有了这些,就是不用太多对话,学生也不难感觉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如果仅满足于这些学问,那还不能成其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因为光有学问,也可能是僵死的知识,毕竟历史太遥远了。
文勇的才智表现在把学问变成了现场的、感性的、带着自己生命化的体验的语言。
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核心指向归结为“立人”,这就缩短了历史的距离。
他引用了钱理群的话:“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他说,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这就抓住了本文的思想纲领。
但是思想纲领如果不落实在文本的解读上,则仍然是空热闹。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前两天才上完《纪念刘和珍君》,以前上这篇文章总是从头上到尾,自己累,学生听的也累,这次,在借鉴的基础上,教学思路略做了改变,不管成功与否,自己还是小得意了一下一、导入二、教学过程:1.课题分析入手,记念是因为刘和珍已死,那么刘和珍是怎么死的?进入文本第五部分的学习。
着重分析出政府的凶残和三个女子(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段政府诬蔑这一次惨案的发生缘由是游行队伍“丛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
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
斜穿心肺”这一“斜”字,隐含了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一种近距离的射杀。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中了四弹,当时游行请愿的人非常多,而一个人在一瞬间就中了四弹,说明军警很多;“其一是手枪”,:“手枪”一般是军官拿的,说明军官不仅指挥屠杀,还亲自动手杀人。
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
“立仆”说明是致命的伤。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估计一是敌人居高临下,二是直接用枪抵着她的肩膀射击,子弹从肩一直穿透了胸还出来了,说明子弹的威力相当强大。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杨德群受的是重伤,她应该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而这一个兵还要击她,说明了杀人者是要置人于死地,反映出杀人者凶残到了极点。
在枪林弹雨中,一般人会怎么做?“想扶起她”“想去扶起她”,恰恰说明了刘和珍们的沉勇与友爱。
表面平静的叙述蕴含着作者藏于笔端的巨大悲愤。
2.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蕴含了怎么的情感?赞三女子:从容,伟大!情感——悲痛刺杀人者:伟绩,武功!情感——愤怒“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高度赞扬三女子的大无畏的勇气,尽管反动派凶残,可是却有毫不畏惧的女子视死如归,让反动派嚣张的杀气也黯然失色。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二课时师:任何作家的作品总是在情感平静下来,然后进行创作,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长歌当哭,艰于呼吸视听的文字,文字大量充斥了鲜血,红色的液体在他的头脑中始终出现,在文中我们可以找出血的字眼(学生可以迅速找出,共10处)师:当时社会上的各类人,对这次流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先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生:文人学者,师:注意前面的修饰语生:所谓的文人学者。
生:真的猛士,还有庸人生:杨荫榆女士,刘百昭,段祈瑞政府。
生: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
师:总结起来就是生:当局者流言家、中国女性。
师:流言家这个词太妙了,属于鲁迅制造。
制造流言居然能成家的,这也是一种能耐。
强烈的讽刺。
哪些是流言家?生:有恶意的闲人,师:也就是生:所谓的文人学者。
师;那么无恶意的闲人是生:庸人。
师:我们来看看当局者和流言家的表现生:而此后几个所谓的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注解告诉我们指陈西滢称学生和群众是受人利用,师:言外之意生:学生的死亡咎由自取,为执政府开脱罪行。
生:当局者和流言家相互勾结,是狼狈为奸生:说他们是暴徒,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师;朗读第四部分中两个表示转折的但(学生朗读,充满愤恨),对,这些凶手从幕后走到幕前,(师生激情朗读朗读惨象一节)师:这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文字,哪些词语要重读,铿锵有力而沉痛(学生体会,反复朗读)师:两者比较,谁更可恶?生:流言。
师;鲁迅对反动政府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一向是凶残的,视民如草芥。
然而更感到痛恨的是帮凶,鲁迅对这些流言家有精彩的描绘:(出示自在黑暗中,偏说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
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
)真是入木三分。
师;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生:当局者制造的惨象和反动文人散布的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执教:凌宗伟班级:高二(4)课时:共一课时课型:长文短教时间:2011.10.07整理:曹伟娟葛杨红师:你们语文老师实在厉害,都是踢球的高手,从语文组长刘进老师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学期,我给语文组提了个要求——教材上的每篇课文最好用一两课时上完。
后来我对语文组老师说“这一周我给大家上课”。
他们就帮我挑了这么一篇课文,估计他们想,你要让我们一课时上完,今天就看你一课时怎么上《记念刘和珍君》。
说实话,我也是踢球的高手。
为什么?书下面有注释,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答案教参、网络上都有,这些就不讲了。
我今天上午在家里梳理了一下,注意了这么8句话(黑板上板书),那么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等会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知道了。
阅读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要在看似矛盾的文字当中寻找合理性,同时又要在合理性当中寻找矛盾。
(板书)师:上课!生: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君”?生—: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我们习惯上用“君”表示对人的尊敬。
除此之外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思考、互相交流)师:(引导)刘和珍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
(异口同声)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尊称女子?比如我们讲话“女生们,先生们”,尊称“女士”。
同时刘和珍君又是一个在抗议当中被枪杀的,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她应该是什么?生:烈士!(异口同声)师:那为什么不说“记念刘和珍烈士”,而是“记念刘和珍君”?我讲她是“烈士”或“女士”是不是也很合理呀?生二:表示女学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师:什么样的地位?生二:非同一般。
师:如何理解这个“非同一般”?例如我称张文质,不称“张文质老师”,也不称“教授”,我就称“文质君”,或者称“先生”。
这是对他的尊重,同时我也有别的用意。
君最常用的意思是“君子”。
有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请大家现在查查字典。
生:(拿出字典查)生三:古代是指地位高的人,现在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范例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范例《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师导入: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
他豁达果敢,机智诚朴,如戟似剑,纵横文坛,天下无敌手!今天,让我们沿着巨人的足迹,重温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感受先生的悲痛和愤怒,来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出示投影1)师: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件?反映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跳读,找一下主要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3分钟左右)(如果学生找到第一部分预定全年《莽原》,就直接出示投影2;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给他们提醒: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这样学生就能迅速找到第三部分,分析完第三部分,再出示投影2进行分析。
下面是第一种情况)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我们课下还要多读,下面我们一起来揣摩研习这篇文章。
回答我刚才的问题。
生1:文章第一部分中说她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师:《莽原》是谁主编的?它内容如何?(文章下面有注释) 生1:鲁迅主编,是进步刊物。
师:刘的生活如何?生1:艰难。
师:然而她却“毅然”定了“全年”的,能反映出刘追求什么?生1:进步,真理。
师:他们相识的经过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通过什么事件认识的?生2:第三部分。
起初不认识。
她被校长强行开除后,有个学生告诉鲁迅的。
师:校长的势力如何?在校长面前她退缩了吗?反映刘怎样的性格特征?生2:“一广有羽翼”,势力很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面对迫害,而是奋力反抗,表现了她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本以为这样的人应该是“桀骜锋利”的,有河东狮吼,孙二娘式的人物。
是这样的吗?能表现刘怎样的性格特征?生3:不是。
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出她是一个温柔和善的女子。
师:她只是笑吗?好象后文写到了她的哭泣,为什么哭?生4:“虑及母校前途”。
师:母校曾经对她如何?生4;开除。
师:虽然这样,她一想到母校的前途就“黯然至于泣下”,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体悟诗性的表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学生 又 陆 续 回答 了 她 是 一 个 勇 毅 、 独立、 刚
强……的人。
师: 我们从不同侧面走近 了刘和珍 , 但请 大家不
记 了她 的身 份 , 北 京 女 子 师 范 大学 的学 生 , 一 个
o
、
一
f 一
— — 一
' 、
、 一一
一 一
、
: k ; 、 / /j ]『 广 \ L u I _ _厂 = …
一
r — ~ 1 , ¨ ‘ 厂 二= l = / \、 、
, — 上
一_ I 』
『
_ _r — I { ir f J L 、 \// —] 一 , 川 h ' 、 1 / ; 广 兰 ~ r — : / J / 』 { , \7 I , \\、
三、 体 味情 感 板书 : 字 里 行 间 涌 动 着 鲁 迅 先 生 的 情感 。 学生稍思考 、 交 流 后 回答 。 生: 悲痛, “ 国立 北 京 女 子 师 范 大 学 为 十 八 日在 段 祺 瑞 执 政府 前 遇 害 的刘 和 珍 杨 德 群 两 君 开追 悼会 的那 一 天 , 我独在礼 堂外徘徊 ” , 这 里 的“ 独” “ 徘徊 ” 能看 出他 内心 的 悲痛 。 生: 悲愤 , “ 我 将 深 味 这 非人 间 的 浓黑 的 悲 凉 ; 以 我的最大哀痛显示 于非人 间, 使它 们快意 于我 的苦 痛, 就 将 这 作 为后 死 者 的 菲 薄 的 祭 品 , 奉 献 于逝 者 的 灵前 。 ” 从 中可 以 看 } H 作 者 非 常 的愤 怒 。 师: 找 得好 , 请 你 谈 谈 这 句 话 的 内涵 。
t
●
/
/
,
,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案例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极其精彩和深刻的文章,也是鲁迅先生艺术水平最高的散文之一,同时,也是在教学中被认为比较难教的文章。
这样的一篇老文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很远的,鲁迅先生的语言又是出名的奇崛艰深,比较难懂,但蕴含了非常深刻复杂的情感。
传统的做法是着重于对鲁迅先生思想的分析,或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的点评,让学生说说了事。
一味地分析固然稳扎稳打,但是一篇深挚哀婉的文章被这样条分缕析后,文章的气韵荡然无存,学生固然学会很多知识,但并不能融进文章,获得深沉的思索;而点评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但是处理不好会失之于肤浅,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如何让处理这样的矛盾?案例主题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针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来学习。
因此本案例想通过《记念刘和珍君》一个课时的探讨,研究这样两个问题:1、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如何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找到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引导他们进行散文的阅读2、如何实现学生情和理的统一,让学生的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和文章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前准备1、《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课时,介绍必要背景,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我把它总结为“说与不说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2、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一部分,在课前,利用早读等其它时间,给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野草》,并选择其中的精彩篇章请学生朗读玩味,具体有《题辞》《死火》《墓碣文》《立论》和《这样的战士》。
学生大致能够了解鲁迅先生所惯用的一些语言,没有陌生感。
3、在《阿Q正传》的学习时,着重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尤其是他绝望的叫战、疾虚妄等思想。
4、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对课文每一部分的精彩语句进行点评,并在摘抄本上进行摘录。
(一)导语(二)、预习反馈(三)研习探讨(五)总结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了一个整体的阅读,了解了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徘徊在“说与不说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伟大”的奇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一、又见鲁迅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二、重温历史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三、初读课文现在大家把课文,有些字音要注意一下啊,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要求(读的过程中,解决字音问题,划出重点句子,找出能够体现刘和珍性格的句子)师:本文的题目叫《记念刘和珍君》,其实鲁迅先生跟刘和珍君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回忆刘和珍其人,其实也不完全都是记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我们先来看看一二两节写的什么呀?生: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师:这讲来讲去,不是重复哕嗦吗?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在强调什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吧生(陈明宇):我觉得他强调写这个东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觉悟师:就是申诉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是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对,非常准确!这位同学很有眼光啊,“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反复来申诉这个理由表达作者优秀的学生被害后沉痛悲愤的心情好,请看最后两个小节——六七两节大家看,六七两节写了什么?学生:看书第六小节写了作者对刘和珍遇害的一些感悟,一些深思师:对,非常准确!好,坐下!回答这就够了对这个死难者死去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徒手的请愿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惨案的意义四、刘和珍君看第三节“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两个定语,“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说明刘和珍这些意气昂扬的中国青年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人,而鲁迅先生在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他非常勇于解剖和批评自己,他说自己是什么?生:苟活师:什么是“苟活”呀?苟且偷生“苟”就是随便、随意的意思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就叫“苟活”现在有很多人也是苟活,对不正当、邪恶的东西不敢提出批评,对愚昧无知的行为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见,这都叫“苟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刘和珍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跟这个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来做对,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些桀骜锋利的,但是真正见到刘和珍以后,我发现怎么样?刘和珍给“我”的印象,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生:温和的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这几个学生被开除了,我再给她们赁屋授课的时候,又发现她怎么了?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教职工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里所提及的刘和珍实际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印象,这个学生跟鲁迅交往不多,没有很多具体的接触,但对她的印象却很深刻,这个学生是怎样的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呢?鲁迅先生心目中的这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学生应该不是段祺瑞政府说的“暴徒”吧?!有一些屠杀是必须冠以一些名号的,否则怎么能杀死那么多呢?大家知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近六百万犹太人,希特勒于1935年9月通过了一个所谓的“纽伦堡法案”之后,犹太民族从此因血统不正被隔离开来在纳粹党的统治下,犹太民族到底遭受怎样的迫害与屈辱大家知道吗?通过法律的形式,在全德国宣传犹太人是他们的敌人,是劣等民族,应该干掉所以我们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个军官早晨起来漱口之前,他盒着枪对操场里面的犹太人打死几个再去漱口,他把杀人当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羞愧感和负罪感,为什么?他们把这种暴行冠于一个特殊的名号(即法律形式予以保护其暴行的合理性),对不对呀?我们即将讲《奥斯威辛没有新闻》这篇经典的新闻这个文章,大家先去查一下关于奥斯威辛的资料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这样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鲁迅先生这样写的深意何在?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面,善良被摧残无辜的人被杀害,进步的人被杀害,这正是鲁迅先生揭示的社会黑暗的实质!最重要的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要理解这段话,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这里面有一个程度上的递进注意,看这里“已”和“尤”用的特别好,鲁迅先生特别善于用虚词,文言文功底好的人虚词用的特别好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惨象加流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悲愤啊!这个“衰亡民族”是鲁迅先生的愤极之词,不能认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就绝对没有希望了啊,老师有时候批评学生说,“你这个不争气的!”有时候甚至带点骂,骂的那种口吻来说这种话,但老师并不是要表达对学生的绝望,而是对他的一种期望,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忧愤,是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情感性的语言所以,“衰亡民族”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中国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默无声息的原因在哪里?像这样残杀学生的事情发生了,都没有人出来主持正义,“我”(指鲁迅先生)简直受不了了这绝对是非人的世界“默无声息的缘由”,这个“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大家注意在一个专制统治非常严酷的社会,用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来讲叫“密封的比罐头还严”不准老百姓讲话,所以老百姓害怕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胡同文化》里面讲,北京的老百姓对于闹学潮的学生游行是很漠然的,还起了个专业的名字——“过学生”什么叫“过学生”呢?搞两天就过去了,看他们去游行游吧,明天后天就走了,很麻木!鲁迅先生痛恨的就是这种麻木,而统治阶级、专制统治者他们的手段却往往是非常奏效的这是什么手段呢?屠刀加钳口术,不准讲话,不准发表正义的声音说了,就杀掉!那你们想想,在鲁迅先生那个政治封锁的时代,还能发表这样的文章,还创办私人报纸杂志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就是“默无声息”,把这个民族整得“默无声息”,敢怒不敢言我要同学们阅读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用的是什么方法?周厉王用的就是钳口术,老百姓只敢“道路以目”结果最后他也“三年流于彘”所以鲁迅先生是反对沉默的,最后两句,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警告!沉默,怎么能像这样沉默下去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到极点会怎样?爆发!所以这是警告与呼唤!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点英勇精神,有一点血性,起来战斗这样的政府我们还能忍受得了吗?一些人在街上无缘无故杀人,连十几岁的学生都被杀掉了所以,《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生:怒吼!!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五、为何纪念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二两节,“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鲁迅先生为什么强调这个日子?“中华民国十五年”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中华民国呢?现在的问题是,民国的政府会这样枪杀学生吗?学生到政府门口请愿被活活的打死了,这难道是民国政府应该干的事情吗?所以鲁迅先生特别点这个日子这个“中华民国”,它的深意呀,大家要理解看下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有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为什么呢?大家都在那里开追悼会,鲁迅先生按道理是应该去的,或者说最应该去的但是鲁迅先生为什么“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呀?他说,我不敢进去,我也没有进去,我在感情上实在是受不了大家有没有参加过丧葬之礼,有时候家里最亲的人死了最惨的场面是亲人在感情上受不了,别人就只有把他扶走了,特别是去世的人要去火化的时候,是不是?鲁迅先生说:“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句话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单独的徘徊,说明鲁迅先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里面?生:悲哀!师:悲哀!痛苦!处在非常痛苦的状态,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事为主,而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叙事只是辅助,那么抒发了什么情呢?悲愤之情,还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注意了,鲁迅先生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这个地方是不是用错了?实际上,鲁迅先生要用“浓黑”这个形容词来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与我的苦痛,”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它们,这个“它们”一般是用来形容修饰什么的啊?非人的,谁在我的痛苦面前感到快乐了呢?学者、文人、有阴险论调的人,还有什么人呢?那些丧失人性的反动政客,段祺瑞之流以及他们的帮凶走狗——无耻的文人“我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我”实在是无奈呀,痛苦呀,没有办法呀,只好写这么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呀下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鲁迅先生的杂文你们读多了就会发现,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有这种人那种人后面还有“苟活”的人,这里出了一个“庸人”,文章第1、2节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首先提到的刘和珍君是什么人啊?生:烈士师:烈士革命者,爱国青年使作者尤其感到悲哀的、痛苦的是什么人呀?是“所谓的”,“所谓”表否定,一般在名词前面加所谓,在情感色彩上是否定的意思“所谓的学者和文人阴险的论调”是对学者文人的否定“但是”,鲁迅先生这里说了,“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个世界上,“庸人”是绝大部分,勇敢的革命者却是少数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老天爷啊,它常常是替庸人在着想,时间一长,这个血色就会变淡,人们的心情也就会慢慢地平淡下来原先那么激动,那么悲愤,慢慢地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这几个烈士,这些学生的鲜血就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所以鲁迅先生用“庸人”这个词在这里也表达了一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悼念!师:悼念,怀念,悲痛!对阴险的学者文人是什么态度啊?“尤使我感到悲哀”,愤怒和谴责对“庸人”呢?“庸人”善于健忘,没过几天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忘了,大部分民众也不会像鲁迅先生一样感受那么深切,所以对他们的感情,作者是批判鲁迅先生在《无花的蔷薇》里就这样写过:“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资金可以比较长久的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表明了鲁迅先生对社会进步,民众觉醒,社会变革,还是有信心的师:看下面的话,这是很难理解的几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个“直面”啊,就是直接面对,“真的猛士”是指有勇气的真正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是指在反动统治者旗下的黑暗现实“正视”就是正眼看,勇敢面对,不漠视,看了只当没看见叫“漠视”,“淋漓鲜血”表明在革命过程中付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字指代的是谁啊?猛土!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啊?师: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呢?说他们是哀痛者,又说他们是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啊?像刘和珍这样的学生,她为了什么而哀痛呀?生:邪恶的旧社会‘师:为邪恶的旧社会而哀痛这个回答不够准确,请坐!这位同学再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哀痛者呢?生:他们哀痛是由于国家十分混乱黑暗,反动政府统治下的这个社会像是没有出路一般,但是人们还没有觉醒,还很麻木师:他们为黑暗的社会而哀痛,是不是啊?忧国忧民而哀痛,是不是?非常准确为什么又说他们是幸福者呢?说他们是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说一说?好,你说!生:是因为他们看到那些反动统治的黑暗啊,不像那些庸人一样师:哦,他们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因此他们是幸福者,是不是?生:是师: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些革命者,这些勇士,这些真的猛士,他们有一种为社会去付出、去牺牲而感到自豪的心理,有没有?生:有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过的秋瑾也是,死的时候31岁,她从日本留学回来,计划与徐锡麟一起发动起义,结果被叛徒告密了,被抓的时候,她说:“革命的同志你们先走”什么叫幸福者啊?这就是幸福者,他们为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利益去牺牲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这些爱国志士,看到社会的黑暗,忧国忧民而哀痛,以为人民谋幸福牺牲自我而感到幸福鲁迅先生是歌颂他们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真的猛士,他们是伟大的刘和珍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也就是说时间一长,猛士的鲜血就会被占国民中大多数的“庸人”忘却了“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人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得没有骨气,没有尊严就叫“苟活”!“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家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师:大家有没有听出鲁迅先生的话里面有一种对文化改造的声音了?他觉得这样的世界无法活下去了一个真的猛士精神得不到张扬的世界,人活着只能苟且偷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写东西干什么?来唤醒麻木、愚昧的国民,来拯救在文化上人们普遍愚昧不觉醒的世界!我们来研究文章里面的几段话鲁迅先生说:“我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方面,作者强烈地感觉到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艰于呼吸视听”,这个惨案已经把作者击倒了没有办法说一个人到了最悲愤的时候他就是无话可说比如死了亲人最悲的时候不是他哭的时候,而是眼泪都哭干的时候,是不是?但是,鲁迅先生又转过头来,他又说:“我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师:文章在三个地方分别讲了“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大家能发现这三个地方特别有所指吗?也就是说“我”写东西还是要写的,“我”为了什么要写?能把这三个点分析一下吗?这个是真正的阅读和理解啊,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生:我觉得第一个他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纪念刘和珍君的事迹:第二个是表明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惊醒世人:第三个是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写点东西希望人们铭记住这件事情所带来的一种教训师:好,基本准确除了第二个有一点问题,第一个、第三个说得非常好!你看看,作者写这句话的旁边分别有不同的句子,“这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这表明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是要对死者表示悲哀和尊敬是要悼念死难的烈士,“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个“这样的世界”鲁迅先生在另外的地方是怎么表述的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要把“并非人间”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旧中国改造成一个新的环境人文环境都非常好的真正的人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那么第二个“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什么意思呢?是要揭露凶残者的嘴脸!让人们看到我们改造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文化,铲除邪恶的重要性,控诉段政府的暴行,抨击文人的阴险论调,揭露凶残者“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先生常常批评中国人善于忘记历史的教训,称之为“特别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