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三首名篇,包括《春夜喜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这三首诗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

1.《春夜喜雨》
- 以写春夜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讴歌和对人民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 运用了描绘细腻、境界高远、意象鲜明的艺术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浓郁的春意和喜悦的情感。

-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以写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 运用了“孤灯”、“万家灯火”、“寥落”等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切。

- 内容深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不甘。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 同样以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更加忧郁和悲伤。

- 运用了双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命运的忧虑。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思考。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三首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ppt
修辞知识修辞知识思想感情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相爱受阻不能欢聚比喻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
相 思
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
景 中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别
情 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
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词的魅力:
1.形式上: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 美感和韵律美。 2.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 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 悱恻。
修辞知识
叠字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 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 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美好 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 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 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翻译古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 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 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不断发展的 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 等风俗。
节日起源: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 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 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 食,形成寒食节。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第—首是(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诗中描写的一些景物和人物:梧桐树叶、秋风、客人、儿童等。

(夜书所见)表达了游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着落叶和秋风、寒气袭人衬托留学人的寂寞和悲凉。

在深夜十分睡不着,也可以说是挑灯夜读,作者应该跟现在的留学生心情差不多吧。

第二首是(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展现的秋天之色,描写了白云、人家、山路、红叶等,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这些景物并不是并列出现,然而可以让人联想翩翩,“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则是制造气氛、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首是(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望〞字,就是欣赏性,描写了洞庭湖的漂亮景色,不管是远景还是近景都呈现不一样的画面感,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可以说是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

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意思
第一首:《出塞》作者(唐)王昌龄。

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第二首:《凉州词》作者(唐)王翰。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第三首:《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古诗三首》原文及题意:
《出塞》原文: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题意: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凉州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题意: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题意: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静夜思》、《登高》、《悯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歌颂了诗人在一个静谧的月夜下,感叹这美好的夜景。

首先,诗人眺望床前的明月,发现地上仿佛有霜,暗示夜已深,气温已经降低。

接着,诗人仰望明月,借着月光思念故乡,山川河流,亲朋好友。

最后,他低头自省,反思自己的岁月流逝,思绪万千。

这首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堪称是中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之一。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歌颂了诗人在普陀山登高俯瞰美景的壮阔情景。

诗中,诗人深情地叙述登上山顶后的景色,风猛天高,遥望山下,烟波浩渺,落叶纷纷。

他的旁边还有野猿长啸,以及渚清沙白,飞鸟回归的美景,形象的描写完美地呈现了这一景象。

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

杜甫的思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登高》也恰恰体现了他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诗歌,歌颂了农民的辛劳与贡献。

诗中,诗人描述了农民风雨无阻地春耕和秋收的繁忙与坚韧,同时也表现出在被诸侯占据的情况下,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生命威胁的窘境。

写出了诗人对农夫的同情之情。

这首古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劳动、尊重农业的主题,展现出农民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总之,这三首古诗形象地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民生的精髓,启迪人们的思想,令人感慨万千。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中秋节赏月 的传统习俗。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 传统习俗?(课后选做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擢:伸出。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素:白皙。 机杼:织机。杼,梭子。 诗意: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 发出“札札”的响声。
品读诗文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 极富美感。
弄:动态尽出。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 勤苦。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随园诗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考考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需要禁火的是什么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寒食》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三、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4.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
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5、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6.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质疑解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三、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写节日的古诗?请写出两首来。

五、课堂小结:《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
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烛火
第二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3、教师精讲
(1)简介《迢迢牵牛星》
(2).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3)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4).学习诗歌的前四句。

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5).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6).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拓展运用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牛郎和织女这个神话故事。

教师小结: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形状→皎皎动作→擢素手弄机杼苦闷思念织女结果→终日不成章原因→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
慨叹—脉脉相望不得语
第三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十五夜望月》(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运用:
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7.板书设计:
景地白树栖鸦→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冷露湿桂花→无声轻盈思深情长
情人尽望月→思亲之情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委婉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