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合集下载

论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

论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

论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梁遇春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优美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和人生智慧。

本文旨在探讨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并深入挖掘其散文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一、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梁遇春不仅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更在文中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比如,在《龟山晨雾》一文中,他深刻地描绘了龟山晨雾的美景:“雾气渐渐浓厚,渐渐蒸腾,渐渐细碎,如撕裂的纱帕一般,一缕一缕,一块一块。

然后,整个山头攒动,像天空中出现了海浪,翻腾无边。

……”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极度敬畏和感悟。

2.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梁遇春的散文经常涉及人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在《黄渡平原》一文中,他用深情地眼光描写了一位老人:“我们目不转睛,饱吸她的沧桑、她的乐圣忧愁、她的喜怒哀疹,和她那种人的光芒。

”表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

3.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梁遇春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散文常常通过对一个小小的事例的揭示,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表达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在《城市爬行记》一文中,他通过对自己在城市小巷里爬行的经历,揭示了现代城市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的种种问题,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二、梁遇春散文中的人生智慧梁遇春的散文不仅包含哲学性的思考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精深而易懂,并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真谛。

1.珍视眼前的每一天梁遇春在其散文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他认为人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因为时光如梭,一转眼就消逝。

他在《初夏傍晚》中写道:“时间像沙子,尽管放在笔槽里目不暇给,一指间便可以从指缝间溜走,一月间,一年间,一生间便是几十年几十载,光阴荏苒,时光如梭。

”这样表达了他对珍视时间的重要性的思考和理解。

在途中梁遇春的赏析

在途中梁遇春的赏析

在途中梁遇春的赏析《在途中梁遇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小说以梁遇春为主人公,通过其在旅途中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和挣扎。

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在途中梁遇春》进行深入赏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小说的主题。

《在途中梁遇春》主要讲述了梁遇春在旅途中的遭遇和成长。

作者通过梁遇春的经历,探讨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以梁遇春的旅途为线索,通过描写他与各种人物的交往和冲突,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成长。

同时,小说还涉及了社会、伦理、人性等多方面的议题,深刻而真切地表现了人在面对生活的磨难和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价值观的碰撞。

其次,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梁遇春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一次误会被迫踏上了旅途。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懦弱的、有勇敢的。

这些人物与梁遇春的相遇和冲突,不仅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的艺术手法。

《在途中梁遇春》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展现了梁遇春在旅途中的心路历程和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在途中梁遇春》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梁遇春在旅途中的遭遇和心路历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梁遇春《春雨》原文及鉴赏

梁遇春《春雨》原文及鉴赏

梁遇春《春雨》原文及鉴赏展开全文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

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

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

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

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

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

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

“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

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

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

梁遇春

梁遇春

美评在线作者简介梁遇春 (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

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

散文创造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

代表作《梁遇春散文》为作者代表性散文的精选本,包括《春雨》、《泪与笑》、《论麻雀与扑克》、《春醪集》、《人死观》等名篇。

《春醪集》中“偷饮春醪”的豪情,与《泪与笑》中费尽心机而得的“空心的笑”,恰如少年激情与现实无奈的碰撞,也是梁遇春绚丽一生中的几许黯然。

周国平曾在《泪与笑》中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

” 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

梁遇春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舞。

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

高中语文吻火梁遇春课件

高中语文吻火梁遇春课件

只要抓住“有学识快速阅读”这两个关键
词语,就理解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了
快速阅读有三种表现方式
3.组合式阅读,即群读。要想做到群读需要经过不
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求。我们可以找一篇通俗易懂
03
的短文来进行群读,训练自己一次扫视3~5个字或词。
经常进行这样训练,快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以 跳 读 的 方 式翻阅 全书
锤炼准确的词语
片段二
❖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
有人说本了片什段么可通笑过的鲁话迅,先鲁生迅的先“生笑笑得”连和烟卷都 拿不住跟了我,开常常的是“笑玩得笑咳”嗽,起小来小。生活片 ❖ 有 述一 林天》下,段午我,鲁一结迅走合先进几生卧个正室在去动校,作对从,着那反瞿圆复秋转抓白椅住的上鲁《迅海先上 生转过“来笑了”,向来着描我写,,还给微我微们站一起了个一常点人。
阅读虞琰《悼志摩诗人》,讨论徐志摩的
人格魅力。
悼志摩诗人
虞琰
பைடு நூலகம்
原野布满了狂风,
狂风吹起了灰尘:
痛快的飞腾、喊叫与奔跑,
是这一个走掉了的诗人!
关外布满了马蹄,
马蹄踏断了草颈。
这时应当有千百万首诗,
我们在需要一个诗人!
小结: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 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 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 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 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 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问题探究
1.《吻火》的体裁是什么? 人物散文
2.题材又是什么? 银灰色的眸子、吻火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 面——“惊奇”的眼睛和 “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 人灵魂和风采。
4.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 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 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救火夫 梁遇春阅读附答案

救火夫 梁遇春阅读附答案

救火夫梁遇春阅读附答案救火夫梁遇春①三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正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听到接连不断的警钟声音,跟着响三下警炮,我们都知道城里什么地方的屋子又着火了。

我的父亲跑到街上去打听,我也奔出去瞧热闹。

远远来了一阵嘈杂的呼喊,不久就有四五个赤膊工人个个手里提一只灯笼,拼命喊道,“救”“救”……从我们面前飞也似的过去,后面有六七个工人拖一辆很大的铁水龙同样快地跑着,当然也是赤膊的。

他们只在腰间系一条短裤,此外棕黑色的皮肤下面处处有蓝色的浮筋跳动着,他们小腿的肉的颤动和灯笼里闪烁欲灭的烛光有一种极相协的和谐,他们的足掌打起无数的尘土,可是他们越跑越带劲,好像他们每回举步时,从脚下的地都得到一些新力量。

水龙隆隆的声音杂着他们尽情的呐喊,他们在满面汗珠之下现出同情和快乐的脸色。

他们只顾到口里喊“救”,那么不在乎地拖着这笨重的家伙往前直奔,他们的脚步和水龙的轮子那么一致飞动,真好像铁面无情的水龙也被他们的狂热所传染,自己用力跟着跑了。

一霎间他们都过去了,一会儿只剩些隐约的喊声,我的心却充满了惊异,愁闷的心境顿然化为晴朗,真可说拨云雾而见天日了。

那时的情景就不灭地印在我的心中。

②从那时起,我就想当一个救火夫,他们真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们。

当他们心中只惦着赶快去救人这个念头,其他万虑皆空,一面善用他们活泼泼的躯干,跑过十里长街,像救自己的妻子一样去救素来不识面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是多么有目的,多么矫健生姿。

他们一心一意想营救难中的人们,他们尝到无数人心中的哀乐,那班人们的生命同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他们忘记了自己,将一切火热里的人们都算做他们自己,这样子他们生活的内容丰富到极点,又非常澄净清明,他们才是真真活着的人们。

③救火夫不单是从他们这神圣的工作得到无限的快乐,他们从同拖水龙,同提灯笼的伴侣又获到强度的喜悦。

他们那时把肯牺牲自己,去营救别人的人们都认为比兄弟还要亲密的同志。

不管村俏老少,无论贤愚智不肖,凡是努力于扑灭烈火的人们,他们都看做生平的知己,因为是他们最得意事的伙计们。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美文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散文家,以下是他的一些美文推荐:
1. 《春醪集》:梁遇春的第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机智幽默、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而著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2. 《泪与笑》:这是梁遇春的另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的文章同样以幽默风趣、情感细腻、思想深刻而著称,涉及人生、爱情、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

3. 《观火》:这篇散文以火为主题,通过对火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途中》: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通过对旅行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的追求。

5. 《破晓》:这篇散文以早晨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破晓时分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梁遇春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梁遇春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梁遇春(1906—1932)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福建闽侯人。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书馆工作,后因染记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译作多为英国的,亦有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

从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数量虽不多,但善于从“漫话絮语”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

散文的艺术个明,深受英国随笔影响,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

[著作书目]
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
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
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坛论(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
英国诗歌选1931,北新
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
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1982,人文
红花(小说)俄国迦尔逊著,1931,北新
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

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

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

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

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

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

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

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

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

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

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

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

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他说“最可爱的女子是像娼女,女优,歌女等这班风尘人物里面的痴心人”。

因为“她们流落半生,看透了一切世态,学会了万般敷衍的办法,跟人们好似是绝不会有情的,可是若使她们真正爱上了一个情人,她们的爱情比一般的女子是强万万倍的,她们不像没有跟男子接触过的女子那样盲目,口是心非的甜言蜜语骗不了她们,暗地皱眉的热烈接吻瞒不过她们的慧眼,她们一定要得到了个一往情深的爱人,才肯来永不移情地心心相托。

”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杜十娘这样痴情善良风尘女子。

确实,许多与世俗相悖的观点,往往经过梁遇春的一翻分析,惊世骇俗似乎也变得颇合情理了。

梁遇春有一篇文章叫《谈“流浪汉”》,世人抑贬流浪汉,梁遇春却赞美“流浪汉”能按照自己的心性行事,做事痛痛快快,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他在文中列举了许多他喜爱的具有流浪汉味道的作家,夸赞他们具有“流浪汉”心性,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流浪汉”个性的作家,他写作不太考虑是否符合某些传统观念,是否违背某些人们一直遵循的规则,它只求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性,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以今天的眼光看,在倡导新文学的作家中,许多人虽然用白话写作,标榜新思想、新风格,但大多数人在骨子里并没有逃出传统的束缚。

梁遇春的率性文字才应该说真正体现出了文学革命的精神。

他的“流浪汉”心性使他的作品在众多的白话散文中保持一种独特的魅力。

正因为梁遇春在精神上具备了“流浪汉”的天真和诙谐,所以他文章透出一种不常见的趣味和幽默。

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的自由。

梁遇春读书成癖,中外古今涉猎驳杂,因而他的文章议古说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奇想联翩,具有一种思辨的睿智的美,读来让人有痛快淋漓之感。

他这种行文法不由得让人想起钱钟书。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钱钟书的文字素以博识、睿智、谐趣著称,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梁遇春是钱钟书之外,能写出如此纵横恣肆的文字的另一位作家。

事实上,他那些奇思妙想的文章,若不是具备足够的才气、学力是肯定写不好的。

毕竟,讲出悖于常理、远离常规却又能令人佩服的思想,实属不易。

现代一位著名的作家废名就说梁遇春的文章是“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

可惜梁遇春只是人生旅程的匆匆过客,这一颗耀眼的星辰只在文学的天空一划即逝,但他无疑是一颗智慧的星辰,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散文巨流上,注入了一股活泼泼的生命之流。

我每每读梁遇春散文,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他的人生是短暂的,但他的文章充分显示出生命的质量,生命的高度。

梁遇春说“小品文的妙处也全在于我们能够从一个具有美妙的性格的作者眼睛里去看一看人生。

”我读他的散文,在感受到他美妙性格的同时,在他笔下,确实还看到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纵横自如的人生。

二、梁遇春“纵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一)、语言的随意性梁遇春深爱英国散文大师兰姆的作品,他从兰姆那里学会了如何观察人生,如何表现人生,兰姆的谈话体散文写作模式,就成了梁遇春最喜欢的一种写作式样。

兰姆认为,随笔写作“无非是作者同读者的对谈”,梁遇春是非常同意兰姆的这种说法的,并且认为,这正是兰姆随笔之所以“娓娓动听”的原因。

因此,将写作活动界定为谈话,是观察梁遇春的散文一个最好的角度。

梁遇春的大部分散文就是利用谈话的形式进行的,《讲演》一文,基本上是虚拟的两个人的谈话过程,《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醉中梦话(一)》、《谈流浪汉》、《文艺杂话》,仅仅从题目来看,也就知道了是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以谈话这种形式进行散文创作,是十分迥异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就是和现代散文的一般创作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却非常适合梁遇春。

据梁遇春的朋友回忆,他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什么事一旦逗起他神奇的思想,他就会“鼓起如莲之舌,说的天花乱坠”。

他的作文其实也当如是观,《谈流浪汉》一文,作者从自己后悔写《人死观》谈起,思及Gentleman之难翻译,再扯出“流浪汉”的英文名字一路扯将下去,从耶酥直谈到在什刹海路旁打扮成叫花子进行乞讨的清末王公贝勒,到最后,兴致来了,不禁吟起古诗来,以苏东坡的一首《西江月》词做结,可谓痛快淋漓。

将谈话视为散文写作的结构原则,却不代表散文就可以完全和日常谈话相同。

梁遇春认为兰姆的文章在“谈自己七零八杂事情所以能够这么娓娓动听,那是全靠着他能在说闲话时节,将他全性格透露出来,使我们看见真真的兰姆”。

关于散文,有句老话叫“形散神不散”,关于散文的“神”,有多种解释,在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对象。

那么在这里,应该可以说,梁遇春是将“神”字归为“将全性格透露出来”了——无论怎样天花乱坠,个人性格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谁不愿意听别人心中流露出的真话”?兰姆是这样做的,而他的学生梁遇春,也是照做不误。

《春醪集》、《泪与笑》,两本薄薄的散文集子,梁遇春的散文谈的事情虽然“七零八杂”,然而在这些看似零散芜杂的事情里面,谁能否认有一个充满怀疑思想的忧郁伤感翩翩少年在内呢?(二)、态肆变幻的铺排“所谓生活术就在于怎样当一个临风的征人罢。

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象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他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

可是同时还能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都能够清瘦地站着,戛夏然好象狂风中的老树。

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了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

”(2)这段话一气贯注,读起来琅琅上口。

这里已不是意象的叠加,而是和谐一体的意象群。

其中间对偶、层递、迭喻等铺排一体。

悠悠如三军腾装,飘飘如轻车勒兵,遣词造句有些虽不尽合适,然而种种意象接踵而至,令人难以思索挑剔。

黑格尔认为,只有本身包含着艺术家本人强烈的情感的语言艺术才能感动读者,震撼人心,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

这里“风雨横来,澄江一练”、“异地的人们多么残酷,他乡的水土多么不惯”的修辞宽对;“能够忍受”—“没有麻木”、“能够多情”—“没有感伤”的语感递升及“临风的征人”、“壁垒”、“狂风中的老树”、“楼前的春雨”等一串意象群构成的铺排就包含着作者炽烈的感情。

这是因为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生活术”的理解等心理能力借助悠肆的铺排表现得淋漓尽致。

“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

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

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到的却多半是这些闻名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莫名其妙照例赞美的胜地。

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千古不移的传统奴隶。

”(3)作者分别从心灵感受、视觉表象、行为仿效三个不同的角度递升刻画了“旅行的人们”,表现了作者对“旅行的人们”不善于发现贴心亲切自然美景的遗憾,说明了好景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是强求的哲理意趣。

(三)、比喻的奇巧初遇梁遇春的散文,最先印入眼帘的是他的语出惊人,对事物的见解另辟蹊径,渗透着其翻飞的文思。

他在《春醪集》中有这样的陈述:“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这里用了《洛阳伽蓝记》中的一段典故,把青春期的美好和短暂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如《讲演》中,他说“一个文学士是坐硬板凳坐了三千多年钟头换来的。

怕三千多个钟头坐得不够,还要跑去三院大礼堂,师大风雨操场去坐”,用一个“换”字批判了对文科生死读书的现状。

还有如《醉中梦话(二)》中对“才子佳人信有之”这句话的不同见解,他写道“最爱谈自杀的是文学家,而天下敢去自杀的文学家却是凤毛麟角。

古今中外的舆论是操在文学家的手里,小小的舞台上自己拼命喝自己的彩,弄得大家头晕脑眩,胡里胡涂地跟着喝彩,才子们便觉得是超人了。

”此外,他文章的题目也是标新立异,如《人死观》,在人们讨论人生观的时候,他却对人死观娓娓道来,如《“还我头来”及其他》,向青年人大声疾呼“思想界的权威者无往而不用其权威来做他的文力统一”的危险,就好比“在我们青年旁边想用快刀阔斧来取我们的头者大有人在”,等等。

(四)、引文的巧妙梁遇春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很深,其散文善于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话语或传说故事信手拈来,以作自己行文的注解,旁征博引又不显枯燥做作,引文和正文浑然天成,巧妙如惊鸿一瞥不着痕迹。

如在《醉中梦话(一)》中,他为了说明真正的笑对人生的价值,引用《Peter Pan》的一个故事: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问那晚上由窗户飞进来的仙童,神仙是怎样生来的,他笑道当世界上头一个小孩第一次大笑的时候,他的笑声化成一千片,每片在空中跳舞着,后来片片全变做神仙了,这是神仙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