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平衡与养生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脏理论来调理身体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脏理论来调理身体

如何利用养生的五脏理论来调理身体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不仅是身体的重要器官,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

了解五脏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调理身体、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濡养全身。

同时,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与心有关。

要养心,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损伤心气。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来缓解压力,促进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上可多吃一些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因为红色入心,有养心补血的作用。

睡眠对于养心也至关重要,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和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血才能通畅,情志才能舒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等症状。

要养肝,首先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大怒伤肝。

作息规律也很重要,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因为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胆经当令的时间,此时进入睡眠有助于养肝血。

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绿色食物,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绿色入肝,有助于肝气的抒发。

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要养脾,首先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宜清淡,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黄色食物,如小米、南瓜、玉米等,黄色入脾,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如慢跑、游泳等。

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

肺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呼吸顺畅,气血运行正常。

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出现咳嗽、气喘、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包含心、肝、脾、肺、肾,它们对应着人体五个方面的功能。

情志的平衡对五脏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一、心脏:养心防护心脏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调节情绪以及控制血液循环。

要保持心脏的健康,首先应保持乐观和愉快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亲友交流、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健康的饮食也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方面。

二、肝脏:疏肝理气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保护血液,调节情绪和脾气。

肝与情绪之间紧密相连,当情绪波动大或者过于压抑时,容易影响肝脏的健康。

因此,平衡情绪对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散步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适度锻炼,也有助于疏肝理气。

三、脾脏:调养脾胃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中央",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产生能量。

脾脏和情绪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情绪不稳定或者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虚弱。

要调养脾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此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脾脏健康。

四、肺脏:宣肺养护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官员",主要功能是呼吸、排泄、水液循环调节等。

肺与情绪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过度悲伤或者抑郁会对肺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要宣肺养护,可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增加体内水分、远离烟尘等环境污染,都是维护肺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肾脏:滋养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将相",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和水液代谢等。

肾脏的健康与情绪也有一定关联,过度恐惧或者焦虑会损伤肾脏功能。

中医养生五脏调养的秘诀

中医养生五脏调养的秘诀

中医养生五脏调养的秘诀中医养生秉承“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身体的五脏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调养五脏能够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五脏调养的秘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脏调养心脏是人体的泵,对全身的血液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心脏调养的关键在于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尽量保持心情愉快。

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少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和坚果类食物。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二、肺脏调养肺脏是人体的重要呼吸器官,具有过滤空气、吸收氧气的作用。

肺脏调养的方法之一是注意呼吸方式,练习深呼吸有助于增加肺活量。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避免暴露在高污染的环境中。

中医认为,肺喜干燥,因此可以通过吃些梨子、百合和薏苡仁等食物来滋润肺脏,并多喝温水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三、肝脏调养肝脏是人体内的解毒器官,调控体内的代谢功能。

肝脏调养的重点在于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愤怒和焦虑。

此外,饮食方面应当注意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按摩肝脏周围的穴位,如行间穴和太冲穴,有助于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保持其正常功能。

四、脾脏调养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是人体营养的来源。

脾脏调养首要的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过度饮食。

中医强调适当的饮食习惯,如饭后散步、少食多餐、避免过度饮食等。

此外,脾脏还需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避免熬夜。

五、肾脏调养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对身体内废物的排出和水盐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肾脏调养的方法之一是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天喝足够的水有助于肾脏的排毒功能。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如胡萝卜、瘦肉和鱼类等,有助于保护肾脏健康。

五脏六腑养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五脏六腑养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五脏六腑养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养护五脏六腑,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的方法。

一、平衡调节中医养生首先强调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人体的健康与各脏腑之间的和谐平衡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应用,来达到身体平衡的状态。

二、五脏六腑的养护1. 心脏: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控制血液的循环。

为了保护心脏,我们应该控制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定期锻炼,增强心肌功能;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的重要器官,控制着气的运行。

要保护肺脏,我们需要注意呼吸道的清洁,避免空气污染;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呼吸习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吸烟和二手烟的接触。

3. 肝脏: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具有解毒、储备、合成功能。

为了保养肝脏,我们需要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肝脏的损害,如酒精和药物的滥用;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的波动。

4. 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的关键器官,主要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为了保护脾脏,我们需要注意饮食的卫生,避免生冷食物的过量摄入;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适当运动,促进消化吸收;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5. 肾脏: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排泄废物。

为了保护肾脏,我们需要适当控制饮水量,避免水分摄入过多或过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的波动;多参加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6. 胃肠道:胃和肠道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胃肠道,我们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和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保持饭后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参加运动,促进肠道运动。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一部关于养生的经典著作,它通过研究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养方法,以及五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供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中医五脏养生经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概念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中医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五脏的功能、调理方法以及与五脏相关的养生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人体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内容1. 心脏养生心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持循环系统和血液的运行。

心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情绪稳定和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情绪过度激动会导致心火上升,而适度运动可以帮助心脏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2. 肺脏养生肺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宰相”,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和气体代谢。

肺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呼吸道的通畅。

中医认为,深呼吸和定期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保持肺脏的健康。

3. 肝脏养生肝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将军”,其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血液。

肝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情绪稳定和规律生活。

中医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肝脏的功能,因此需要学会调节情绪并保持规律的作息。

4. 脾脏养生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中军”,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消化和吸收。

脾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脏,因此需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和定时定量。

5. 肾脏养生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水藏之本”,其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肾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足够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

中医认为,熬夜和过度劳累会损伤肾脏功能,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力活动。

三、意义中医五脏养生经对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了解和运用五脏养生经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调养五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此外,五脏养生经在中医养生实践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参考依据。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注重通过平衡五脏的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别指肝、心、脾、肺和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脏的基本概念,讲解如何通过养生方式平衡五脏,从而远离疾病。

1. 肝脏:调畅气机,舒缓情绪肝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储藏血液、调畅气机的重要脏器。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整个身体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因为这些行为会对肝脏造成巨大的负担。

此外,情绪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肝脏的健康,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紧张。

2. 心脏:保持平和,宣布智慧心脏在中医中被视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脏器。

保持心脏的平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含有过多油脂的食品。

此外,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对心脏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放松身心,如瑜伽、太极拳等活动,也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平和状态。

3. 脾脏: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运化水谷精微的脏器,它的功能主要涉及消化和吸收。

为保持脾脏的健康,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理。

首先,按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

其次,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杂粮、水果和蔬菜等,避免过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正确认识快餐和加工食品对脾脏健康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其摄入量。

4. 肺脏:呼吸平稳,增强免疫力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气机调节和呼吸的脏器。

保持肺脏的健康对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空气的清新与流通,保持室内外空气的清洁和循环。

此外,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这是保护肺脏健康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姿势和正确认识工作环境也对肺脏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5. 肾脏:滋养生命,养护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生命之根和调节水液代谢的脏器。

保持肾脏的健康有助于预防老年疾病和滋养精气。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学传承千年,提倡“治未病”观念,注重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之道旨在平衡五脏六腑功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防病为先: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强调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习惯等,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讲究整体调理。

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可能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因此调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3. 注重个体化调理: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情绪失控、肝火旺盛等问题。

调理肝脏可以从情绪上调节,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肝脏有益。

2. 心脏:中医将心脏定为“君主”,注重心与神的关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是调理心脏的关键。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经典的调心法,如静坐养心、音乐疗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 脾胃:中医将脾胃视为中心器官,调理脾胃必不可少。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等,有助于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4. 肺脏:肺主气,中医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避免有害物质的吸入、经常户外活动等,有助于调理肺脏。

此外,适当的中药调理、揉捏推拿等方法,也可以促进肺气的流通。

5. 肾脏: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调理肾脏对于维持人体的生殖健康、免疫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对于肾脏的调理,中医强调平时养生的重要性,如戒除不良习惯、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

浅谈人体的五脏养生人体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脏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不同,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

五脏之间的平衡、调和和协同作用,是人体健康和身心平衡的关键。

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心脏的养生首先要有心态上的平衡,生活中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心境舒畅。

而在饮食上,多食用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瘦肉、鸡肉、牛奶、鸡蛋等,适量喝一些红酒也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器官,其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肝脏的养生在于清肝明目、调节情绪。

常常快乐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思虑和焦虑,避免熬夜和肥腻的食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肝脏还需要一些药物调养,如柴胡、枸杞、菊花等。

脾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中的养分分解并吸收。

脾脏的养生在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的定量、细嚼慢咽,不饮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还可以多食用一些消化助剂,如山楂、苦橙、郁金等。

肺脏是人体氧气供应的重要器官和免疫系统的关键。

肺脏的养生在于注意保持呼吸健康,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烟草烟雾,多做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

还要通过饮食来补充养分,如多食用蔬菜及瓜果类食物等。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和内分泌系统。

肾脏对人体的平衡和调节影响极大。

肾脏的养生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久坐,多喝水,饮食要清淡少油烟,还需要多食用一些滋阴的食品,如芝麻、黑豆、黑枸杞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五脏的养生,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和健康,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和身心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平衡与养生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的声音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

切脉需要病人把握的时间在“平旦”(寅时,早3—5点)时且不吃早饭,静坐约30分钟左右方能准确。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难以满足切脉条件,所以本草养正堂相应地加强了其他三诊。

诊断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养往往是南辕北辙。

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对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对阴虚者补阳,腰越补越酸。

望诊辨阴阳,主要看四个方面: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形瘦;阴虚形胖。

从舌象上看:往往是阳虚舌质淡嫩、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形瘦、苔少。

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寡欢;阴虚燥热不安。

从寒热上看:阳虚者胆小,怕冷;出凉汗;阴虚者怕热,出热汗。

养生贵在平衡。

实践证明,百病皆源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

因此,恢复阴阳平衡,才是养生的大道。

第一节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酉骸之君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中医理论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指大脑在思考。

一、心正常与否的表象(1)心气足,心静神安心气足者两眼炯炯有神,信心十足,给人以美感;心气虚者,心悸,两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世。

(2)心气足,面有光华心“其华在面”。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苍白无光,毛孔见粗,因气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3)心气足,声圆音亮心气足的人声音洪亮,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长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

有些演艺人员声音欠佳的原因是心气虚所致。

注意保养心气的演员,到七八十岁仍然音色圆润、浑厚,不减当年。

二、调心心机失衡者,原因各异:劳累过度,心情抑郁,暗耗心阴;受刺激,郁郁不欢;步人中老年,气渐虚;大病初愈,气已伤等。

心失衡有阴阳之分。

心阳不足,心寒乏力;心阴不足,久热伤气。

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如下:(一)心阳虚、心阴虚的辨别1.“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者为阳虚;舌瘦而苔燥红者为阴虚。

2.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3.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盗汗者为阴虚。

4.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二)心的调养针对人体心阳虚的北方秋冬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南方春夏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针对人体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的北方秋冬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二节肝肝与胆相表里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

人卧则血归肝,肝开窍于目。

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升发,气机舒畅;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肝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

一、肝正常与否的表象(1)肝养目,心明眼亮“肝开窍于目。

”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七八十岁目不眩花。

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曰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2)肝养筋,指甲荣华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

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筋气不舒,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故中医理论讲:“肝主筋,其华在爪。

”(3)肝气条达,心平气和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

肝瘀气滞,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4)肝阴足,血气旺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

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女性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二、调肝要领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等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形象美。

例如:肝阳亢时满腹“臭气”排不出,眼睛会流露出烦躁或凶灼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两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一)肝失衡的辨别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燥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眼角膜有斑(白翳)、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

重则患视神经炎。

(3)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

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

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二)肝的生活调养1.肝阳亢的调养针对肝躁动的东方春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应西方秋天收敛的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2.肝气不足的调养肝气不足,不足以气化营养为血,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针对肝冬天藏而不动的气候,营造一个春生机勃勃的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3.肝阴虚的调养肝阴虚,是肝的物质基础匮乏所致。

针对肝西方收敛内热的秋天气候,营造一个东南方春夏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三节脾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

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

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

脾统血,统摄血液于脉管内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说。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

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一、脾胃正常与否的表象(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

”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

有的人长像并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

“气色”二字。

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

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2)脾气足,脸不臃肿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

如唐代以杨贵妃为代表的丰腴美人,就是当时大部分男性对女性审美标准的体现。

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

“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

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

”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

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

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3)脾气足,精神爽快。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

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4)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

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

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5)脾气足,皮下无淤斑。

“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

”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证。

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淤班(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二、健脾和胃要领脾和胃相表里。

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生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

脾喜燥恶湿,胃喜欢润恶燥。

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一)脾胃失衡的辨别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关如下: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生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胃阳不足,胃院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二)脾胃的生活调养脾相当于人的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胃相当于其下属的加:工车间。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四节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诸气,司呼吸,吸人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

肺朝百脉。

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

其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

肺和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

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

一、肺正常与否的表象(1)肺气足,精力旺盛。

肺气足,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

老年人生病时往往气短,因肺气弱而身体缺氧,必然导致精疲力竭。

(2)肺气足,皮肤光滑“肺主皮毛。

”肺气足,皮肤层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

”肺气足,鼻子光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人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调节人体的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5)肺气足,不易感冒“肺主卫气。

”肺气足,可形成保卫身体之气,预防病邪从气管和皮肤侵入,使人不轻易感冒。

(6)肺气足,嗅觉灵敏肺气足,鼻内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炎,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

(7)肺气足,人不忧愁“肺主忧。

”肺气足,人常欢喜;肺气虚,人多忧愁。

二、养肺要领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 (一)肺阳虚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痰多清稀,甚则喘促敛呼吸困难,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白,舌胖淡嫩。

针对肺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建立一个相应的南方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二)肺阴虚肺阴,是肺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部分。

肺阴虚相当于肺的物质基础薄弱,肺自身的阴液不足,细胞在运动中摩擦力过大,出现燥热。

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燥,苔少。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虚可引起肠燥,导致便秘。

针对肺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相对应的北方冬天气候。

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第五节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故称之为“先天之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