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五首古诗词的词语、句式和意境;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静夜思》(唐代:李白)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4.《江雪》(唐代:柳宗元)5.《春晓》(唐代:孟浩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五首古诗词1. 《登高》1.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4.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首自己的登高诗。
2. 《静夜思》1.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4.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首自己的夜思诗。
3. 《赋得古原草送别》1.教师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4.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4. 《江雪》1.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4.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首自己的雪景诗。
5. 《春晓》1.教师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4.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首自己的春景诗。
三、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五首古诗词;2.学生分享自己写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古诗词。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古诗词的意境和词语;2.学生能够模仿古诗词的句式,写出自己的诗歌;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初中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3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具准备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高处不胜寒
人间人间
郁闷惆怅释怀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诗五首教案

【 - 初中作文】【篇一】诗五首教案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二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5.《题西林壁》苏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登鹳雀楼》的背景、意境及修辞手法。
b. 讲解《望庐山瀑布》中的形象描写和诗人情感。
c. 解读《江雪》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d. 探讨《夜泊牛渚怀古》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感慨。
e. 分析《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置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诗词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五首》2. 内容:a. 登鹳雀楼:王之涣,景色壮丽,意境开阔b. 望庐山瀑布:李白,奇伟瑰丽,豪放奔放c. 江雪:柳宗元,清高孤傲,意境深远d.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历史沧桑,感慨万千e. 题西林壁:苏轼,人生哲理,意味深长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
b. 请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的情感表达。
c. 请举例说明五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登鹳雀楼》: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怀。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学案)

24《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杜牧字,号,唐代杰出的。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2)李清照号,宋代女词人,代表,有“”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铁未销.( )殷.勤( ) 嗟.( ) 谩.(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
九万里风鹏正举。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折戟沉沙铁未销【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将】(3)天接云涛连晓雾【云涛】(4)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5)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6)学诗谩有惊人句【谩】(7)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5.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画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8.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9.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牧之,樊川居士,诗人、散文家,七言绝句,小李杜(2)易安居士婉约词派千古第一才女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ǐ) (xiāo) (yīn) (jiē) (màn)3.填写下列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学诗谩有惊人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学案三初孟洪兵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
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
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
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
如梦令是词牌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
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
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
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
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如梦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本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得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喜极而泣的心情,刻画出作者急欲归乡,兴奋欲狂的形象。
可见诗人的赤诚的爱国之心。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上阕由怀古到叹今,四句话写尽了近五十年来的惨痛的历史和自己的无限悲愤,完全借山水来表达。
下阕紧承上阕,表达了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二、问题研讨1.“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2.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3.反复诵读《约客》,体会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4.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李清照的词,并用你那漂亮有力的字把它们抄录下来,然后,分析鉴赏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音律,崇尚典雅、情致,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词慷慨,与其平常词风不同。
5.仔细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阕,理解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
“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6.归纳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和写作特点。
题目作者朝代体裁出处主题写作特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七律《杜工部集》收复失地,无比欣喜爽朗、明快滁州西涧韦应物唐七绝《韦苏州集》恬静幽邃,淡淡感伤烘托、衬托约客赵师秀南宋七绝《清苑斋集》约客不至,集虑不安字简、意深如梦令李清照南宋词《漱玉词》雨后花残,多愁伤感婉约、细腻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南宋词《稼轩长短句》北方沦陷,极度哀愁豪放、慷慨三、名句鉴赏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
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四、靓点点击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以色(绿、红)代物(叶、花),又用俗词(肥瘦)形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验活动1.请阅读辛弃疾报国有心、请缨无路、无限悲愤的《破阵子》,然后联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研讨一下辛弃疾词的特点。
2.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李清照早年和她四十四岁以后的词,比较她前后两个阶段词的特点,从而了解其思想及性格特点。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练习全解一、反复诵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不同的心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
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来坚决抗金的决心,这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所配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很平常的景色: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
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诗的寄寓是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这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还似乎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
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却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
3.《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不同的心境?《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歌:歌唱。
青春:春天。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怜:爱。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
三、背诵课文。
本课编选了唐宋五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同学们可以在背诵中多角度地领略唐宋诗词的精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自主实践一、语言实践1.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
(2)春潮带雨晚来急,。
(3)黄梅时节家家雨,。
(4)有约不来过夜半,。
(5)知否?知否?。
(6),毕竟东流去。
2.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想象一下《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本诗所配的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4.《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阅读实践(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此诗选自,作者是代的。
6.解释粗体字词的含义。
(1)涕泪(2)却看(3)漫卷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8.反复诵读,说说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9.理解“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一诗句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1.(1)青春作伴好还乡(2)野渡无人舟自横(3)青草池塘处处蛙(4)闲散棋子落灯花(5)应是绿肥红瘦(6)青山遮不住2.(1)歌:歌唱。
青春:春天。
(2)怜:爱。
(3)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
(4)可怜:可惜。
3.略。
4.《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少女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作者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5.《杜工部集》唐杜甫6.(1)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