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的哈尼梯田)
保护哈尼梯田的措施

保护哈尼梯田的措施简介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居住地,哈尼梯田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人口流失,哈尼梯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困境。
为了保护这一独特而珍贵的农业景观,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1. 教育宣传在保护哈尼梯田的过程中,教育宣传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教育宣传,可以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哈尼梯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意义,增强对其保护的意识。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开展主题讲座、制作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加强对哈尼梯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违规行为的认识,从而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
2. 环境保护保护哈尼梯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
保持水源的纯净和水系的畅通是保护梯田的基础。
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域管理和监测,严禁乱排乱倒污水。
同时,应加强挡土墙、排水沟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梯田的正常灌溉和排水功能。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保护哈尼梯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梯田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梯田上的植被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流冲刷。
可以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绿化植物,在梯田周围建设防风林带等方式来实现生态恢复。
4.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保护梯田的保障。
应加强梯田路径的修建和维护,方便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同时,要修复或建设农田灌溉设施,确保梯田的正常耕种和农作物的产量。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境友好和文化遗产保护。
5. 增加经济收入来源为了减少对梯田的开发压力,应鼓励居民寻找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可以通过发展农家乐、推广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
同时,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和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6.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确保哈尼梯田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云南特色农产品现状

云南特色农产品现状
云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
以下是云南特色农产品的现状:
1. 红河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特别适宜水稻种植,红河哈尼梯田的水稻产量高、品质优秀,被誉为“天下第一梯田”。
2. 普洱茶:普洱茶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云南是普洱茶的产地之一,拥有广阔的种植茶园和悠久的茶叶加工历史。
普洱茶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3. 腊肉:云南的腊肉制作工艺独特,以新鲜的猪肉和特殊的腌制手法制作而成。
腊肉口感鲜美、肥而不腻,是云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4. 花卉苗木:云南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云南的花卉苗木品种丰富,包括牡丹、茶花、玫瑰等,其优质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享有国内外盛誉。
5. 红薯:云南是中国主要的红薯产区之一。
云南的红薯品种多样、产量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红薯在云南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喜爱。
,云南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产量高、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云南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人民的需求,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地理因素
历史人文因素
2
云南地理环境 研究
第 2 卷 3
地貌 气候
山势高大 ,河流支流众多 ,V型发育 ,地表破碎 ,地形异 常崎岖陡峻 ]
高 温多雨的亚热带季 风类 型 ,立体气候明显 ,云雾及雨水 天气 多 ]
红河支流众多
水体
土 壤
哀牢 山土壤类型多样 ,以粘性 较强的黄壤 、红壤 为主 ,间有大量肥沃的深棕色森林土 中山以上为森林 , 降水通过森林 的过滤 、 贮藏 , 汇为常年 流淌的溪 瀑
逐渐吸取农耕文化要 素 ,受稻 作民族的影响
植被
迁移历史 民族 智慧和精神
民族政 策
富于创新 、坚韧不拔 、团结互 助、兼 收并 蓄的民族精神 和乐 观豁达的 民族性格 - 6 ]
中国历代 中央政府边疆 开发政策 水土保持 、保护 森林 、严 密有效的用水制度 、冲肥 u
科 学管理
的地之 一 ,2 1 00年 6月 申请 成 为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全球重 要 农 业 文化 遗 产 ” 试 点 之一 。这 与其 极 高
因、生物多样性、生态特征、水资源及其管理等方
面展开了多学科研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数据 和参考 ,对其进行总结可为
第 2 卷第 5期 3
21 0 1年 1 O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O GRAP C ENVI N GE m R0 NT R EA ES RCH
V0. 3. No 5 12 . Ot c ..2 1 Ol
全 球 重 要农 业 文 化 遗 产 :云南 红 河 哈 尼梯 田研 究进 展 与展 望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导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能会想到、用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看到哈尼梯田的感觉,有一个词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震撼”,屏声敛气的震撼,如电击般的震撼,荡涤心灵的震撼……从海拔140米到近2000米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不足一亩,小的不够一平方,弯弯曲曲却都又按照等高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最多的能有3700级的梯田。
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青藏高原沿着红河流域来到哀牢山区(一说是西北氐羌民族与怀揣谷种,身负犁锄,懂得如何用沸水浇开顽石开辟田地的百越民族相遇,交融碰撞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哈尼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古越人血管中流淌着饭稻羮鱼的血液)(见《每天学一点:青田鱼稻共生系统》)。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要先交代下红河自治州的地质气候背景。
红河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切割,造成深沟高壑的地形,最低处海拔140m,最高处3000m,绝对高差2700-2800m,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年均温度为25℃,在高海拔的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度为11.6℃,其间温差达13.4℃,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低海拔处的蒸发量大,一年的蒸发量能达到2000-3000mm,水汽上升到山顶处遇高压冷气团,变成云雾或降雨,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变化莫测,雨水丰沛,这又使年降雨量达到1600-3000mm,所以元阳的山被人称为“一座湿漉漉的大山”。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甘露和降雨,流入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大大小小的环山沟渠,渠水由高山流下,首先满足村寨的哈尼人的生活用水,然后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又流入谷底的河坝蒸发。
我的家乡元阳哈尼梯田作文

我的家乡元阳哈尼梯田作文
元阳哈尼族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是我国最大的梯田群。
我的家乡元阳哈尼梯田作文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在我的家乡元阳,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梯田——元阳梯田。
清晨,雾从山谷间袅袅升腾,太阳从云层中露出笑脸。
远山、梯田、村寨、晨雾,还有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的身影,构成一幅
美妙而和谐的画卷。
太阳升起来了,雾气渐渐散去,梯田披上了
金色的外衣,远远望去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金子。
梯田中各种农
作物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中午,太阳高照,晨雾渐渐散去,梯田里云雾缭绕。
远处的
山腰上出现了一团团、一片片乳白色的云雾,像给山尖戴上了一
顶雪白的帽子;又像给蓝天镶上了一条“丝带”;像给大山披上
了一件白大褂;又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张洁白的地毯……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红彤彤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梯田
里炊烟袅袅升起,村寨里炊烟缭绕飘荡。
—— 1 —1 —。
赞美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语句

赞美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语句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是中国最美的梯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山区的一个独特景观。
这里的梯田经过千百年的劳动和耕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风貌。
以下是对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赞美语句:
1. 哈尼梯田宛如一幅艺术品,美轮美奂,让人陶醉。
2. 梯田层峦叠嶂,宛若一道道绿色的海浪,令人心旷神怡。
3. 翠绿的梯田,犹如一条条绿色的龙脉,连接着大地和天空。
4. 在哈尼梯田里,无论是清晨的雾气,还是傍晚的余晖,都有着别样的美丽。
5. 哈尼梯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6. 在哈尼梯田里,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风貌。
7. 梯田上种植着绿油油的稻子,蓝天白云下,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8. 哈尼梯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9. 梯田里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让人们感受到了淳朴的乡土情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10. 在哈尼梯田里,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里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
总之,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地方。
它的美丽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更是人文景观的美丽。
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壮丽,还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百科知识精选哈尼梯田

所在地: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开放时间:全天票价:100元主要梯田老虎嘴梯田哈尼族老虎嘴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0千米,这里有850多公顷壮丽梯田,多依树梯田多依树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3千米,地处海拔1900米,有650公顷梯田分布在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状如海湾的25°至50°山坡,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出及山寨的最佳景区。
坝达梯田坝达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14千米,这里有950多公顷壮丽梯田。
麻栗寨梯田麻栗寨梯田位于元阳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
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
从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
历史渊源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3] 。
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3] 。
公元12世纪,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游历梯田美景后写道:“仰坡岭坂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
这篇游记,使这种新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3] 。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4] 。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
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哈尼世遗是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现在要说的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一处美丽的景观,1300年来,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居民在哀牢山创造出垂直跨度超过1500米,梯级达3000级,近60万亩的耕作台地。
这种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人文景观,被称作文化景观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总面积82万亩,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等自然特点,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
历经1000多年,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是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概况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哈尼世遗的价值与评价
哈尼的价值: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
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者在研究哈尼族的世界观、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
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 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 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 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 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
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它令多少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哈尼梯田今天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百万亩梯田在养育着100多万个农业人口,高山上成片的森林在提供着哈尼族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无数条水沟水渠仍在灌溉着百万亩高山之
上的梯田,这就是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之所在。
从哈尼梯田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产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相谐,互促互补,它应该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认识自然生态的文化因素,重视保护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评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 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
不论是游客,还是中外专家,无不被哈尼梯田的雄伟壮观和厚重文化所感染、震慑。
元阳哈尼梯田以流动的线条、独特的美感、全新的视野赢得了世界,受到了较高的评价,品牌地位日趋凸现。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创造并保持了许多蕴藏着道德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景观, 而人口爆炸、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已严重威胁到世界许多地方的景观, 使之面临退化和消失。
为此, 景观保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之一, 包括自然要素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多样性受到关注。
针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哈尼文化的特征和现状, 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第一, 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提高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知名度, 获取
国际资助, 以确保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使之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应
有的贡献; 第二, 以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哈尼族风情, 以及丰富的天然旅
游资源(溶洞、动植物) 为基础, 发展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旅游; 第三, 开展林- 寨- 田结构及比例的研究,确定一定面积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及其位置, 并依此规划梯田文化景观的用地构成和比例; 第四, 加强梯田渠系的建设,
确保多雨季节水源的调配和分流, 并根据梯田稳定性程度(坡度) , 对高坡度梯田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予以保护; 第五, 建立一支研究哈尼文化的科研队伍, 挖掘哈尼文化
的价值, 探求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 发扬哈尼文化的优秀部分, 摒弃不良传统, 使
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步, 更是当务之急。
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 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 以揭示梯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针对当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崩塌、滑坡等威胁, 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哈尼梯田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打造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促进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04年6月,元阳县与北京云星宇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协议书。
主要围绕梯田绿色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开发、配套服务设施和建设项目开发以及与此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
同时,红河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批准了《红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红河哈尼梯田的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位。
可持续发展: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哈尼梯田民族生态学实践,阐述了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从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了哈尼梯
田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文化生态伦理观的确立提供有益借鉴。
云南哈尼族有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文化,包括传统知识体系中的自然与人之观念,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传统等。
哈尼梯田旅游产品的开发,能让游客对云南哈尼族的生态文化有较深的解;同时,从哈尼族有关生态文化的民间传统知识体系中,挖掘有利于今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
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起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它的核心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谋富当地居民,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应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
只有将生态旅游的保护思想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及管理中,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短命结局,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保护性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总结
哈尼是人与大自然的产物,其实没有大自然独特的保护,还有默默工作的人们在,哈尼是很很维持那么美好.。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 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 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
目前,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受传统哈尼文化变迁的影响, 面临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提高红河州的国际知名度,塑造红河新形象。
也有利于争取中央、省、州及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政策制定、资金投放、技术指导、信息传播、人才交流和培养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申报遗产工作本身对恢复、抢救、保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为了保护哈尼一定申报成功,这样是可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调整用地构成、加强渠系建设和发扬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等措施实现。
文献
参考文献:
[ 1 ] Naveh Z ,Lieberman A 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Verlag ,1984. 356. [ 2 ] 云南社科院.2004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 Pickett S T A ,Cadenasso M L. Landscape ecology :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cological systems. Science , 1995 ,269 :331
[ 4 ] 王凤慧. 国外现代景观地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地理研究,1987 , 6 (3) : 81~89. [ 5 ] 谢凝高,等.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 ,20 (5) :51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