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 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心理
生物
社会
异常心理
心理学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潜意识、性及童年决定论
• 欧文.亚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 心理及其区分
•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的功能
•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 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 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 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标准化的区分
• 4.社会适应标准 –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异常 • 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 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 有之)
非理性冲动冲破防线,就会产生异常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就会形成潜意识层次的痛 苦,会以梦、口误或失误行为等表达。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1)未认识到出生几年之后人格的变化 (2)强调本能而忽略社会影响 (3)对人类本性的消极描述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 性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 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 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 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 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 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 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 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 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 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 发展的影响;
感谢观看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 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 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 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此“变态”非彼“变态”,首先看一下“变态”的涵义:维基百科对“变态”的解释是:变态指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还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状态,有时专指性变态。

简单地说,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概念,也就是不正常状态。

心理学领域将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状态的学科命名为变态心理学,所以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三、心理异常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为了和大众口语的“变态”作区分,下文会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变态即心理异常的人。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学上有三个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四、“变态”类型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里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1、神经症:俗称神经病。

变态心理学概述1

变态心理学概述1
奋和活动过多;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并非 由焦虑或抑郁引起〕;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紧张症性行为。 • 精神病性病症——精神病性问题
5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 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学科性质 研究目的
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
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病进行分类; 公元5-17世纪为神学和宗教所垄断,精神病学的开
展停滞不前, 心理异常完全被看作是魔鬼附身,鞭打、火烧、金
币、捆绑作为驱鬼
7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开展:1861年法国
医生布罗卡发现运动性失语区,帕斯德对身体 疾病提出“细菌理论〞。精神病学的发生质 的飞跃,精神病真正被看作需要治疗的疾病, 比奈尔,法国第一位“疯人院〞院长 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推动了 精神病学的开展,德国学者克雷丕林提出临 床疾病分类原那么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叫“伊莱克拉情结”。
18
精神分析理论
3.性器期(phallic stage,性蕾期)
约4岁~6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生殖器刺激的兴趣。男女 儿童只好认同父亲和母亲,将父母形象内化发 展出成熟的超我,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19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 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 化
正常心理

异常心
3
• 何为变态
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
高于一般心理健 康水平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11)内心被揭露感 特征: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 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那个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 的满城风雨,所有人都在议论他。 (12)变兽妄想 特征: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如认为 自己变成猪、狗等,趴在地上并伴随动物叫声)
(2)被害妄想 特征: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在进 行对他不利的活动,对他进行打击、陷害、谋杀、破坏。 (如饭菜里有毒、跟踪监视,或策划某种阴谋等)
(3)疑病妄想 特征:病人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 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 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
愿大家关注变态心理学
(一)妄想 1.定义: 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 的一 种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 念、病态的推断和判断。 2.妄想的种类: (1)钟情妄想 特征: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 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质疑, 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 纠缠不已。
(4)夸大妄想 特征:这种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 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而有很大不同。
(5)关系妄想 特征:又称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 都人文与他本人有关。
(6)特殊意义妄想 特征: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 特殊的意义。(有时是在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7)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 特征: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 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 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诸如消化、血 压、睡眠也都是守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和精神障碍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人类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变态行为(aberrant behavior):指个体表现出与社会规范和常态行为相悖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规、不正常的特征。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类型、症状和治疗的学科领域。

•异常心理现象(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指与正常心理过程有显著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异常、认知障碍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人类心理扰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个人自理能力等多个
方面的异常。

示例解释
•例如,某个人对尸体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表现出摸尸体的冲动,这种行为被视为变态行为,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外,某人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睡眠质量下降,丧失兴趣等,这些异常心理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需要精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还有一种例子是不断反复洗手,担心受到细菌感染,而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以上只是部分列举的名词和解释,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个涉及精神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学科,有着广泛的个案和症状。

研究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精神医学的概念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精神活动(心理)是脑的机能,它使机体能对外适应环境和污染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对内则通过神经系统与整个机体联系,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

因此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

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按心理学概念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即知、情、意)三个过程。

认识可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

精神活动还包括性格心理特征和能力。

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就能患精神疾病。

二、精神医学的特点:精神医学是躯体医学相对的医学。

即精神医学和躯体医学两者解剖部位、生理机能、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多有不同。

但都是临床医学范畴内。

两者各有特点,但又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精神医学神经病学的关系: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

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

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

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

如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等不同而已。

如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

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

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

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

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

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

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

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四、精神疾病与内外科学疾病的关系:内、外学科和其他临床各学科的躯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病、心脏血管、肿瘤和心脑、胃肠、子宫、人工流产、绝育手术、截肢、白内障碍等手术,往往在整个病程中或早或晚产生精神障碍。

在躯体疾病或手术病人中多少存在着某些异常心理活动,如表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

也有内、外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的疾病中也可合并神经症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癔病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

这些精神病性症状或神经症性状和躯体性症状以及异常心理活动,即精神与躯体、心理与脑或心和身相互的关系。

因而综合医院医生需要学好精神医学的临床基本知识和理论。

五、精神医学与其他边缘科学的关系: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本学科进行纵深的研究。

还需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精神卫生等学科的横面的进行研究。

其中特别是行为科学(Beharior seicnce),即把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综合一起成为综合性科学。

本剖析人们的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和本质,并应用于医治病人的异常行为。

上述的关系来看,精神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六、军事精神医学是研究部队在战时和平时所发生的精神疾病——精神病和神经症的特点和心理保健措施的一门精神医学。

按战争的期间和参战人员的不同,严格可分战争精神疾病和战时精神疾病。

战争精神疾病,指战斗期间在战斗环境和艰苦条件下部队内指战员等人员发生的精神疾病。

战时精神疾病,是指在现代战争汲及的范围较广,因而战时精神疾病不限于战场上的指战员和后方后勤人员可以发生,就是后方广大人民群众也可出现。

这些都属于战时精神疾病的范畴。

不论战争或战时精神疾病,并非特殊精神疾病,其特点按性质、病种、机理、症状、类型、预后和防治等,与平时的精神疾病并无多大差异。

只不过其致病因素,特别是特殊环境和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和症状表现频率不同而已。

以情感不稳、恐惧、惊慌、焦虑、抑郁、木僵、幻觉、遗忘或错乱状态等较多见。

唯常为精神病的边缘状态。

战时精神疾病一般发现早、病程短、症状少、预后好。

关于平时部队心理保健工作。

首先加强指战员们的精神卫生工作,增进、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保健、指导健全人格、提高旺盛士气、增强战斗力、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精神文明礼貌。

保持和发扬部队优良作风。

严格新兵入伍和新生入学的体格、精神状态检查和心理测验,防止可疑者或精神异常者进入部队。

在部队中要警惕和注意战士有无可疑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加快提高部队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精神疾病水平等。

第二章病史及精神检查提纲第三章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的正常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异常精神活动是人脑机能障碍的表现,研究病态情况下精神活动的异常表现(即精神症状)的科学称为症状学,又称现象或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认识精神症状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依据,也是精神病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精神症状各人表现不一,有时与正常精神活动相比有质或量的差别,前者较易识别,而后者常需与症状出现时的背景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以确定其是否异常。

心理学将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精神疾病的症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节认识过程及其障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各种精神活动的基础。

认识(Cognition)过程将从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言语和思维、智力等方面加以讨论。

一、感觉(Semsation)和知觉(Percoption)及其障碍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认知的初级阶段,但有认识程度的差别,前者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较完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

常见障碍有:(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stopahia)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

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部位、难以表达的异样感觉,可为牵位、挤压、转动、流动、游走或虫爬等感觉,是构成疑病妄想的基础。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二)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

以错视、错听多见。

正常人也可以产生错觉,但经验证后能立即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见于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坚信为真,不能纠正,其内容常常有恐怖性,以致出现恐怖表情、逃跑或攻击行为。

见于谵妄状态、癔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三)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

正常人也偶有幻觉,但持续时间短、能被纠正。

病理性幻觉持续时间长、坚信不疑、不能纠正,并常影响或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是常见的、重要的精神症状。

一般认为: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觉都属于病态。

常见幻觉有: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以言语性幻听居多,可为数人议论、辱骂、威协、命令,少数为赞美。

开始时,由于声音内容与来源含糊不清而引起患者注意,以后逐渐清楚而注意,产出现与幻听相应的侧耳倾听、掩耳或空对骂等行为;或据命令性幻想听的内容而拒食、打人、毁物、自伤或自杀、甚至产生危害社会行为。

幻听声音多来自外部或说不清方位。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2、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外界不存在相应的客观事物而能看见无意义的色彩、闪光或形象。

内容较丰富多样,形象清晰、鲜明和具体。

亦可模糊不清。

较幻听少见。

见于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谵妄状态、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和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幻嗅指患者闻到一种难闻的腐臭味,常以手掩鼻或以物塞鼻;幻味指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令人不愉快的怪味,以致拒食。

两者常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4、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可表现为触摸感、虫爬感、针刺感或触电感,也可为性接触感。

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5、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能清楚描述躯体内部或某一脏器扭转、穿孔、断裂、腐烂或有虫爬行等。

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一起出现。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

6、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仅指出现于主观空间的幻觉。

这些幻觉不是通过患者的感觉器官获得的,其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缺少真性幻觉的那种客观现实性与形象完整性,但患者却坚信不疑。

以假性幻听和幻视较多见。

是精神自动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7、思维化声(Voiced thought)当想到某件事时,自己就能听到所想的内容。

患者认为是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显形(Visible thought)指相应的人物、景象、文字等在思维的同时,十分鲜明地浮现于主观空间或投射到客观空间。

如想到某一事物时,该事物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

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的感知是正胡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位置、距离及颜色等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

可表现为视物变形、视物显大或视物显小,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对周围事物缺乏真实感,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一部分发生变化等。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颞叶癫痫或脑瘤、脑炎等脑器质性疾病。

二、注意(Attetion)及其障碍在某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指向某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称注意。

如有选择地使精神活动指向某一定的对象时称主动注意;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探索反射为被动注意。

通常所谓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而言,对所指向事物的感知最为清晰,有利于识记与分析;而被动注意指向的对象常不十分清晰。

常见注意障碍有:(一)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指主动注意显著增强。

病态的注意增强多与妄想有关,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十分注意所怀疑人的一举一动,对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

有疑病妄想者则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态的某些变化。

(二)注意涣散(Divergence of attention)主动注意明显减弱。

注意力不能较持久地集中某一事物上,容易分散,有时看很长时间的书。

仍不知所述内容。

见于神经衰弱与精神分裂症。

(三)注意减退(Hypoprosexia)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都减退,常需要较强的外界刺激才能引起注意。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状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神经衰弱等。

(四)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主动注意不能持久,被动注意明显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