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运行的微电网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整理)微电网并网系统的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

(整理)微电网并网系统的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

题目:微电网并网系统的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号:S130********姓名:唐福顺摘要——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微电网并网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

控制器包括对于每个分布式电源的内部电压和电流环控制环和外部控制功率均分以及控制由并网转为孤岛运行模式下的功率分配问题的外部有功无功控制环。

控制器还包括同步算法来确保当故障清除后平滑的自动并网。

通过控制器的合理搭建,可以实现系统可以在并网和孤岛模式转换过程中并不影响外界的负荷。

并且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或者是微能源例如光伏,小型风机,燃料电池开始以分布式电源的形式并入大电网。

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包含着许多系统化的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这个概念随之产生。

与传统的集中式电源相比,微电网可以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运行,因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电源质量。

额外它还包含了所有单个微电网系统的优点。

为了更好地控制微电网,在并网和孤岛运行模式下我们采用外部了功率环和内部电压环双重控制。

这些控制算法应该在各个并联的分布式电源之间没有信息连接,可以分开单独控制。

因此,每一个分布式电源的控制算法应该只使用自己当地能测量到的变量进行反馈。

还有,我们还期望当大电网出现故障离网时,各个分布式电源之间能够迅速反应来合理的分配自己的输出功率来保证功率平衡以及当故障清除后微电网和大电网的再次同步运行然后平滑并网。

为了实现上述性能,本文对各个分布式电源采用一种统一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即,在控制输出电压的前提下,设计控制器控制功率环,它能够控制并网模式下的功率流动,能够保证在孤岛模式下使各个分布式电源有功和无功的合理分配,以及在再次并网之前实现微电网和大电网的再同步。

这种控制器响应迅速,并且保证微电网能够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平滑转换并且不影响与其相连接的负载。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种控制器设计具有良好的效果。

系统配置Fig1展示了本文的微电网配置图,这里采用了两个并联的分布式电源DG1和DG2.每个分布式电源由直流源、PWM控制的电压源型逆变器以及LC滤波器。

微网的光伏系统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的控制策略

微网的光伏系统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的控制策略

微网的光伏系统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的控制策略【摘要】光伏微网逆变器分为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双模式。

本文详细分析和研究微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确定了在离网工作模式下的电压闭环控制策略和在并网工作模式下的瞬时电流控制策略。

根据选定的控制策略分别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和相关参数的设计,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并网和离网模式以及两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光伏微网;微网逆变器;并网;离网微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各种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以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

光伏微网发电技术是介于离网型光伏发电和并网型光伏发电之间的前沿技术,既结合了两种技术优点,又克服了并网型光伏发电只能将能量输送到电网所带来的缺陷,并且可以解决离网型光伏发电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1.微网逆变器的工作模式1.1 并网工作模式在太阳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微网逆变器一般工作于并网模式,除了保证本地重要负载正常工作外,还可把多余的电能输送给电网,可等效于传统的并网型逆变器。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并网逆变器的输出控制方式有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两种,在逆变器与电网进行并联运行时,电网可看作一个容量无穷大的交流电压源,如果用电压型控制,则与电网之间很容易产生环流,所以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经常采用电流型控制,只要将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跟踪电网电压,同时设定输出电流的大小,就可以实现稳定并网运行,其控制方法相对简单,效果也较好。

1.2 离网工作模式具有离网单独运行的能力是微网逆变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当电网出现故障时,信号采样电流检测到电网故障,发出电网故障信号,经过DSP处理,发出指令,微网逆变器切换到离网模式,通过断开静态开关,利用蓄电池的储能,为本地重要负荷提供不间断供电,保证重要负荷供电的可靠与稳定。

微网逆变器离网运行的输出控制法也可分为电流型控制法和电压型控制法。

微电网你并网运行

微电网你并网运行

摘要微电网为新能源并网发电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微电网技术可以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分布式电源对大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符合我国新能源发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随着微电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微电网中微电源的协调控制、微网运行模式切换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将从微电网的控制系统角度进行研究,以实现微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首先,本文系统详细的阐述了微网主要的整体控制策略以及微电源逆变器接口侧的控制方法,并对各种控制策略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P-f /Q-V下垂控制的微网功率最优分散协调控制方法。

针对微电网功率分配因微电源到负荷线路的影响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传统P-f /Q-U下垂控制的缺点,给出了P-f/Q-V下垂控制方法,建立了微网的数学模型,通过部分输出量反馈最优分散协调控制方法,使微网在实现微电源功率合理分配的基础上,保证电压和频率处在正常范围内,仿真结果表明微电网在输出有功功率分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输出无功功率的分配情况得到明显的优化,而且微网始终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最后,提出了将对等控制与主从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

针对微网运行模式转换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微电网运行模式转换的条件,通过分析对等控制以及主从控制在微网运行模式切换时的优缺点,提出了将两者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并结合控制器状态跟随的平滑切换控制方法实现了微网运行模式的平滑、可控切换,减小了切换过程对微网的冲击,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微网;功率分配;协调控制;并网运行模式;孤岛运行模式目录摘要目录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1.2微电网的研究现状与前景1.2.1微电网的定义1.2.2国内外微电网的研究现状与概况1.3微电网运行控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3.1系统控制层面1.3.2分布式电源控制层面1.3.3微电网运行层面1.4本文所做的工作第2章微电网内分布式电源仿真建模与特性分析 2.1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及仿真2.1.1光伏电池数学模型2.1.2光伏电池建模与特性2.1.3 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与建模2.1.4光伏Boost升压控制器2.1.5光伏发电系统特性分析2.2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建模及仿真2.2.1微型燃气轮机系统结构2.2.2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2.2.3微型燃气轮机的整流器的控制 2.2.4微型燃气轮机特性仿真2.3蓄电池模型2.3.1蓄电池通用模型2.3.2蓄电池双向DC仍C变换器2.3.3蓄电池系统充放电仿真分析 2.4本章小结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能源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建设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并网微电网运营方案

并网微电网运营方案

并网微电网运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中央化电网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而新型的并网微电网作为一种全新的能源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

并网微电网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智能电网技术集成在一起,可以实现能源供给的去中心化,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并网微电网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营方案,以确保并网微电网的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运营目标我们的运营目标是通过建立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实现并网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发展。

具体的运营目标包括:1.完善的监控系统: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并网微电网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并网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2.匹配的运营策略:制定适合并网微电网特点的运营策略,包括电价制度、能源调度、维护管理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并网微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3.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确保并网微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有效应对各类运行风险,减少因运行故障带来的损失。

4.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推进并网微电网的技术发展和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并促进并网微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三、运营组织结构1.运营总负责人:负责制定并网微电网的运营策略和发展规划,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推动并网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发展。

2.技术支持部门:负责并网微电网的技术研发和升级,包括设备维护、技术支持、故障排查等工作。

3.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实施并网微电网运营管理规范,包括电价制度、能源调度、安全管理等。

4.监控中心:负责实时监测并网微电网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并网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四、运营流程1.设备检修:定期对并网微电网的各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能源调度:根据实际情况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并网模式下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功率协调控制

并网模式下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功率协调控制

并网模式下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功率协调控制并网模式下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功率协调控制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电网系统作为新一代分布式电力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电网系统能够以可靠、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式提供能源,逐渐成为解决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在微电网系统中,微电网的功率协调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近年来,多级换流器(MMC)逐渐成为微电网系统中电力转换和功率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MMC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串联结构,具有灵活的控制特性和高性能的电力转换能力。

同时,MMC能够实现高效的电力控制和优化的功率协调,因此在微电网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概述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是一种将多个MMC电力模块级联起来的系统,每个MMC电力模块都由大量的电容和半导体器件构成。

通过使用适当的控制策略和算法,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功率协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伏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储能系统、MMC电力模块和负荷。

光伏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机组作为微电网系统的主要能源来源,能够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

储能系统能够存储多余的电能,以应对功率波动和能源需求峰值。

MMC电力模块用于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并将其输出到负荷端。

负荷用于消耗电能,满足用户需求。

三、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功率协调控制策略在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中,功率协调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源侧功率控制、负荷侧功率控制和储能系统功率控制。

源侧功率控制用于控制光伏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使其在整个系统中保持稳定。

负荷侧功率控制用于控制负荷端的功率需求,以满足用户的能源需求。

储能系统功率控制用于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功率,以平衡系统中功率波动。

在源侧功率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基于功率预测的控制策略。

通过对光伏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进行预测,可以根据系统需求调整其输出功率,以实现高效的功率协调。

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设计及实现

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设计及实现

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设计及实现摘要:微电网因其良好的间歇性能源消纳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微电网多数地处偏远或海岛地区,如何运维成为一个困扰运行单位的难题。

本文以贵港市三里一中微电网群实施远程运维为例开展研究,设计了远程运维系统部署架构,开发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软件,建立故障特征库与故障代码,并可在智能终端获取故障信息。

该系统通过采集机房、配电房的环境参数及微电网群的运行数据,归纳并分析微电网群运行控制系统故障记录及处理情况,实现微电网群运维关键状态数据监测,为运维人员提供检修准备及处理依据。

关键词: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工程调试0 引言微电网解决了多类型分布式电源的并网问题,有效的利用分布式电源,并且可以独立运行。

随着微电网的发展,由局部范围内的多个微电网互相联结形成微网群,有利于微电网间的协调控制,提高整体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

微电网群具有控制实时性高、通信可靠性高等特点,并且通常要求无人值班,使得远程运维系统开发尤为重要[1]。

近年来,远程运维系统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已逐步成熟,如今,在国内外的电气市场上,已出现了针对各场所或设备的远程运维技术的应用,例如,在变电站、配电室、机房等场所中,或电机、继电保护装置等设备上,都有远程运维技术的出现[2~14]。

三里一中微电网群位于广西贵港市三里镇第一中学,该系统既是线路末端又属于偏远郊区,为了更好开展微电网运行与维护,提高当地供电服务水平、减少运维人员工作量,广西电网公司贵港供电局开展了远程运维系统建设研究工作,并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具备实时数据展示、告警推送和定时运维的功能。

值班人员可实时监测机房内环境及各电气设备的数据:当某参数超出安全限值时,系统可发出警告;系统通过分析所监测的数据,可通知运维人员进行控制维护,亦可通过自动控制启动自动调节和处理的功能实现自动运维。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里一中微电网群远程运维系统架构设计,包括功能需求、软硬件设计等,确定系统总体技术框架,接着介绍技术方案研究,确定相关设备选型要求,最后以实际工程调试案例作为说明,以下分别详述。

基于PQ控制方法的微电网并网运行

基于PQ控制方法的微电网并网运行

基于PQ 控制方法的微电网并网运行 摘要:0引言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开始纷纷为寻求更加环保节能的新能源发电方式而努力。

近年来,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利用率高及安装地点灵活等优点的分布式发电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然而,随着分布式发电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其对大电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急需另外一种发电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随着新型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现代控制理论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本世纪初微电网的概念被提出。

微电网中的大多数微电源通过逆变器接入系统,因此对微电源的控制即为对其逆变器的控制。

无论是并网运行还是独立运行,都需要对微电网内的各个逆变器进行有效地控制,以维持电压和频率在允许变化的范围之内,从而满足负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

PQ 控制一般用于发电具有间歇性的微电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并用于并网发电,此时微电网的电压由大电网或其他微电源提供稳定支撑时,则此微电源逆变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逆变器输出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跟踪参考电流以及电流的频率和相位与微电网电压保持一致。

1 微电网的结构微电网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控制装置等汇集而成一个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图1-1给出了一种典型的微电网系统示意图。

图1-1典型的微电网系统图 1-1 中微电网通过公共耦合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PCC)处的静态开关(Static Transfer Switch ,STS)与配电网相连,整体呈辐射状结构,共有2条馈线 A 、B 。

重要或敏感负荷接在馈线A 上,不重要的负荷接在馈线B 上。

这样,当微电网与主网解列时,可以切去不重要的负荷,保证网内重要负荷和发电平衡。

另外,微电网中还配置有潮流控制器和能量管理器等控制设备,帮助实现微电网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当负荷发生变化时,潮流SDG PCC B1B2B3P1+jQ1B4B5B6P2+jQ2 馈线A 馈线B 敏感负荷传统负荷控制器可根据本地电压频率信息对潮流进行调节,控制分布式电源输出的功率;而能量管理器则可以综合地解决微电网在进行电压和潮流控制以及解列操作时出现的功率分配、稳定运行等一系列运行问题,保证微电网内的功率平衡。

微电网的组成及架构

微电网的组成及架构

1 微电网的组成微电网由分布式发电(DG)、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四部分构成,微电网对外是一个整体,通过一个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与电网连接。

1)分布式发电(DG):DG可以是以新能源为主的多种能源形式,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也可以是以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或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Heat and Power,CCHP)形式存在,就地向用户提供热能,提高DG利用效率和灵活性。

2)负荷:负荷包括各种一般负荷和重要负荷。

3)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可采用各种储能方式,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用于新能源发电的能量存储、负荷的削峰填谷,微电网的“黑启动”。

4)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构成控制系统,实现分布式发电控制、储能控制、并离网切换控制、微电网实时监控、微电网能量管理等。

2 微电网总体架构微电网电压等级的选取与微电网规模、微电网电源的种类、容量及接入方式、并网点注入电流及运行电压范围等密切相关。

考虑微电网的应用目的,目前微电网的电压等级主要有10kV(20kV)和380V 两种。

由于微电网与配电网存在并网运行模式,其变压器接线形式应与地区配电网相匹配(10/0.4kV通常为D11,yn)。

下面以380V微电网为例对微电网的基本结构进行阐述。

微电网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微电网系统由分布式发电系统(DG)、储能装置、滤波补偿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和负荷构成。

其中可以包含多个DG和储能装置,这些DG和储能装置联合向负荷供电,整个微电网相对大电网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主隔离设备和大电网相连接。

微电网中DG除可以提供电负荷外,还可以通过热电联产(CHP)或冷热电联产(CCHP)的形式就地向负荷用户供热或制冷,提高能源多级利用的效率。

就电负荷而言,其按性质亦可分为三类:重要负荷、可调节负荷和一般负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网运行的微电网系统设计系别电力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自2012年2 月21日至2012年6月25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并网运行的微电网系统设计摘要微电网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解决电力系统众多问题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所以分布式发电是21世纪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电网中分布式发电系统数量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装置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应用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电网的负荷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问题不断的增多,解决当今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头等的问题。

文中介绍了微电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并设计简单的微电网。

首先,介绍了当今电网的一个整体局面,并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从微电网的概念、结构、整体单元、储能元件、模型、微电网的优点以及微电网与局部电网的连接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微电网。

其次,对分布式电源进行介绍和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三种分布式电源,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源和微型燃气轮机。

第三,介绍了本次设计的微电网模型并使用PSCAD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微电网;分布式电源;风力发电;光伏电源;微型燃气轮机;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system designABSTRACTThe grid has become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olve many of the issues the power system i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ans, so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is 21 century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With the power of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number of increasing, especially based on renewable energy grid generation device in the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he load of the power grid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problem is with unceasingly increasing, solution to today's power system,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researchers first clas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wer gri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simple micro power grid. 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rid a whole situation, and expounds the ?【Key words】第一章绪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压力将会进一步显现,能源结构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目前,全球化石能源日渐紧缺,能源压力越来越大。

在此大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未来能源局中的重要地位,全球各国均把清洁能源作为自身能源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已逐渐成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2017年2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2002年已经达到12%);欧盟,2010年22%的电力或整个能源的12%将来自可再生能源(1999年可再生能源电力为14%,1997年占整个能源的6%;日本,2010年光伏发电要达到483万千瓦(2003年为88.7万千瓦);拉丁美洲,2010年整个能源的10%要来自可再生能源。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开展已有多年,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12月底,我国已有近70家企业进入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行业,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

太阳能产业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

截至2007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

2009年可以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分水岭。

2009年8月底首次表示要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2009年11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新目标;2010年,“两会’’前成立高规格能源管理机构。

目前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

包括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煤化工等传统能源体系的变革,规划期限是2009年至2020年。

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0000亿元。

纵观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有以下几大趋势:(1)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

(2)发展速度加快,市场份额增加。

(3)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4)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朝阳的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因此,不管从缓解能源危机、解决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还是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出发,开发和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远处看,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取代常规化石能源,不仅是人类普遍的美好愿望,也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网( microgrid) 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发电的优势, 同时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微网不仅能有效提高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效率, 且可作为主电网的有效互补电网,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是国内外电气工程研究领域最新前沿课题之一。

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各种大面积停电事故充分暴露了大电网的脆弱性。

不仅如此,传统的燃煤发电方式还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基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分布式发电也称分散式发电或分布式供能,是指位于用户附近的各种小型(50 MW 以下)的模块化的电能生产方式,它们中的大部分可通过并网设备与电网相连。

目前,正在开发的分布式发电具有污染少,电能质量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及安装地点灵活等优点。

同时它与大电网互为备用也使供电可靠性得以改善。

新型电网——微电网系统在国内外已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关于微电网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研究还主要侧重于理念的发展、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及关键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分析上,关于微电网系统基础理论的探讨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而进行这些研究的前提就是搭建一个完善的微电网系统运行仿真数字试验平台。

2) 对于实现配电系统和微电网间柔性、可控的连接,保证微电网灵活地独立或并网运行,保证配电系统和微电网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尚有较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3) 微电网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仍十分缺乏,阻碍了微电网技术的发展。

如何实现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微电网的监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微电网概述2.1.1 电网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力需求迅速增长, 负荷加大,电力部门大多把投资集中在火电、水电以及核电等大型集中电源和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建设上来。

但是,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 超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也日益凸现, 成本高, 运行难度大, 难以适应用户越来越高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以及多样化的供电需求。

当今社会我国国民对供电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给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电力系统的“大系统负效应”,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供电需求和越来越高的可靠安全性的要求,尤其是重大灾难性事故中重要负荷的供电保障,迫切需要通过用户侧的就地电源来弥补其缺陷。

现在全世界90%的电力负荷都是由集中式大系统供给的。

集约开发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然而一旦失去大电源和大电网,会造成大面积负荷的停运。

而自然灾害、战争等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严重时将危及国家安全。

2008年春节前后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大面积冰灾事故,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造成电网大面积瘫痪,因灾停运电力线路共36740条,停运变电站共2018座,110-500kV线路倒塔8381基。

照明、通讯、供水、取暖等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均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以上。

这次灾难性事故突显出在负荷侧就地建设安全事故电源的重要性。

二是配电网建设滞后的历史淤积与用户电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降耗的压力巨大。

电力投资长期“重发、轻输、不管用”导致配电、用电环节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可靠性水平低下。

我国2006年全国10kV城市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RS-1)仅为99.8494%,平均年用户停电时间为13.1911小时/户。

而据国外资料统计,近年日本、美国、英国、法国配网的平均每户停电时间分别为9分钟、58分钟、77分钟、94分钟。

此外,在我国的电网损耗中,配电侧损耗占据很大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城乡配电网的损耗就占了整个电力系统损耗的70%左右,而主要的损耗设备是中低压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

因此,在电力系统末端的分散负荷处引入微电源,不仅有利于解决用户的供电问题或者提高用户端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配电网电力损耗,节约电能,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是实现国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气化的经济可行的新举措。

三是石化能源的枯竭和环境保护问题催生的新能源发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