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64讲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大量记述魏 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行。
二、追根溯源
贴近生活,机动灵活,富有情趣,在体现这 种艺术特征方面,古代散文从不自觉到自觉,有 其发展过程。
唐宋两代:中国散文发展的高峰期,种种不拘形式,风 趣活泼,堪称典范。
封建时代后期:封建文学的转型,顺着杂文一路,于晚 明时期,掀起小品文创作热潮。
六、作品赏析
《游沙湖》 ——苏轼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 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 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 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 气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三篇传世名作,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 沙湖》。
增进对生活的热爱。
五、学习要点
2、感受其中的情趣
这类作品,生动活泼,既有生活之情趣,又不乏理 趣,不论雅俗,都别有一种风神趣味。
五、学习要点
3、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
作者笔墨省净,讲求素材的提炼,选择生活中最有 情味的细节或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加以表现,而行文 自由畅快,意到笔随,求真求切,自赏自识,在与题材 相适应的平易自然的描写中,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几句便道出了千百代文人
志士的共同感叹;《项脊轩志》结尾一句,融入了作者 的无限感伤之情,道尽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寄托了作者对往事、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这些感 情都沉浸在简洁的语言中,却生发出动人心魄的力量。
五、学习要点
1、感受它的生活气息
这类文章,没有说教,直接记录或描写实际生活, 较多地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这些作品,能带我们穿越 时间的隧道,亲切地感受到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种种生活 情境,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见闻,有助于陶冶情操,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①②名当.我室固者当死.,_三_恰_年_当_释__其_政 __掌__管____ (3)当③ ④当 今.春 当.乃 远发 离生 ,临表__涕_介_零_词__,_表____处将____在____某__个__时__候____
⑥⑤一当.夫奖当率.关三,军万,夫北莫定开中原____阻__应__挡__当__,__把____守____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橐.驼( tuó ) 孳.( zī ) 缫.( sāo ) 2.掌握通假
病偻.( lǚ ) 莳.( shì ) 鸡豚.( tún )
移徙.( xǐ ) 勖.( xù ) 飧.饔.( sūnyōnɡ )
(1)既然已.( 通“矣”,了 )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通“尔”,你们 )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
1.理解和积累部分实虚词(类、致、顾、病、然、若、虽、其等)。 2.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等)。 3.分析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4.鉴赏评价本文借“传”立“说”、对比的写作手法。
1
课前预习
2
进入课堂
3
课堂训练
4
提能作业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柳宗元,见第三单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805年,当年二月,王叔文开始推行新政,柳宗元参与了革新活 动。本文就是为配合推行新政而写的。“永贞革新”实施了罢宫市等设想,其指 导思想是希望官府尽量不要烦扰百姓。本文反映了改革前的官员作风:经常 “鸣鼓”“击木”聚集群众开会,会上又不过说些废话。这就是扰民。柳宗元 “传其事以为官戒”,亦即希望官员们改变扰民的工作方法。
“自主赏析”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个学生 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李白的《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表现出李白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景美情 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久负盛名之作,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 文。它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 亲人的深厚情感。
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种树郭槖驼传 》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二、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1、关于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关于评价。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本单元所选课文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
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因为本单元的选文在阅读上难度不大,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教师挑选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引导,多让学生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经过了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所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探究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讨论文中借事说理的写作思路并以此为鉴赏重点。
同时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并关注现实的能力。
在课后的作业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四)学习目标1、品读语言,赏析人物2、感悟设事明理的理趣(五)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练习)第六单元_文无定格_贵在鲜活_25_word版含解析

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练习)第六单元_文无定格_贵在鲜活_25_word版含解析[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宰相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指为政的才能C.因.之以饥馑因:接着D.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乘凉【解析】A项,此处的“相”指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答案】 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毋吾以.也②加之以.师旅③宗庙之事,如.会同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③连词,或者/④连词,至于。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端章甫..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答案】 A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宗庙之事,如会同..六七人..D.冠者五六人,童子【解析】B项,饥馑:饥荒。
A项,“一日”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
C项,“会同”古义: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D项,“童子”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不吾知也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C.异乎三子者之撰D.浴乎沂,风乎舞雩【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应为“可使(人民)有勇”;C、D两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种树郭橐驼传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 1.走近作者
• 柳宗元,见第三单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 封连四州》
• 2.了解背景
• 本文写于公元805年,当年二月,王叔文 开始推行新政,柳宗元参与了革新活动。本 文就是为配合推行新政而写的。“永贞革新” 实施了罢宫市等设想,其指导思想是希望官 府尽量不要烦扰百姓。本文反映了改革前的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 答:因为他“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 者”,所以“乡人号之‘驼’”。
• 2.郭橐驼种树成就显著的“秘籍”是什 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他植者”的做法可以用一个怎样的 四字词语来概括?从这种做法中你得到了什 么感悟?
•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是中国古代文人 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 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 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 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 出来,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
• 本文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 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 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 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 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 张。
• 6.翻译原文中划线句子。
• 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 直,虽久必不坏。
• 【答案】 木料干了就会变直,泥干了就 会变轻,只要确实能干,泥一天天轻,梁椽 一天天直,即使日子长了,也肯定不会坏。
• 7.虞庆要求匠人按照他的意思造屋,其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ppt 10

明 ● 归有光
志是什么样一种文体?
△“志”即“记” △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 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 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 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 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朗读课文,正音。
轩 葺 迨 妪 闺 呱 笏 牖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 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 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 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 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 子,指不被人知道。隅,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 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 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 睁一闭。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 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 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幽雅别致)
焕然一新
◇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 籁有声”两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 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 格高洁,志趣高雅。
△ “万籁有声”乃是以声衬静笔法, 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 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修茸前—— 小 多 可 喜 修茸后— — 景色——
漏 破 暗 美 静
不漏不暗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人教课标版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教案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
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ppt 9

类橐驼,乡人号之“驼” “甚善”,亦自谓“橐驼”
思考第一段: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 “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二、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 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课堂研讨
自读课文,思考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是怎样 的一个人? 相貌丑陋,技艺高超
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 云。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 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 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 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 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 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3)不善“养树”和“长人者”有何 相通之处?
根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勤 虑 害 树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种 其实害之; 治 树 虽曰忧之, 民
其实仇之。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繁 政 扰 民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时也是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伤害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通 “矣”),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 “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 (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 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 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 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 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 再去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90分钟 100分)一、基础知识(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料得清贫..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D.大块假我以文章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
名.我固当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有光《项脊轩志》)(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
(归有光《项脊轩志》)二、阅读鉴赏(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
②其筑欲密.密:间距小。
B.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实,果实。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蕃:繁衍生息。
C.①若.不过焉则不及若,如果。
②根拳.而土易拳:弯曲,卷曲。
D.①则又爱之太恩.恩:恩情。
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划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②已去而.复顾③他植者则.不然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3.下列句式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摇其本以观其疏密B.故不我若也C.吾又何能为哉? D.异乎三子者之撰4.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驼业.种树。
——“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
——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5.郭橐驼和其他人种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B.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婢,魏孺人①媵人。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②。
一日,天寒,爇③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④动。
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⑤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归有光《寒花葬志》)【注】①魏孺人:作者前妻。
明清时七品以下官员的妻子称“孺人”。
②裳:下身的衣服。
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与现代裙不同)。
1.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了最能激活作者主体感受信息的三个细节,活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神态、情态。
这三个细节及其所表现的人物特点(性格)分别是:①细节: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节: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③细节: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情发始,以情作结,几经跌宕,分外感人。
试写出三段中作者感情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四次提到自己的妻子魏孺人,联系《项脊轩志》可以看出,表面写家中小女仆寒花,实际也隐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论语·微子》)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①。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②而食③之。
见④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⑤。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表现了子路什么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条写出该文中孔子、子路、荷蓧丈人的思想观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曾就《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与《庄子》“濠梁鱼乐”一篇,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东鲁春风吾与点”,你能对出下联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面是按照《兰亭集序》作序的结构模式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改写成的文字,请阅读对比优劣。
开元二十一年,某月某日春夜,我与堂弟们集于安陆桃园宴饮。
是日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呜呼,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诗成如珠,集篇为序如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