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10《.杨氏之子》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 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 导学案

杨氏之子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等六个字,会认读“惠、曰、禽”等三个字。

能正确读写“聪惠、家禽”等词语。

2、初步了解文字古今含义的差异,“因地制宜”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结合文章和句子来正确体会古文字含义。

3、在充分了解文言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通过人物语言中的关键文字(如:杨、孔、君、夫子等)体会人物语言中“礼尚往来”的艺术与智慧。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之美,熟读成诵。

5、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意图:“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读,是阅读的基石。

读通文章,读懂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体会文章的精华与内涵。

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本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文是文言文,这给初次接触此类体裁文章的学生快速有效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朗读,深读,多读。

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学习模仿,进而达到提升朗读能力,扩充语文知识,拓展思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感受文言文的文章特点,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古文字含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语言的精妙和艺术。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课文。

了解《世说新语》意图与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词句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与困惑,而重点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内在的基础。

面对此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读。

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如庖丁解牛般把文章打散、整合,在读中思与悟。

三、教学环节安排(包括具体方法手段)设计理念与意图:通过不断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串联课文。

进而体会语言的精妙与得体,感受人物的机智与幽默。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

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而杨氏子却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予以回敬。

本文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朗读,体会杨氏子应答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杨氏子”“未闻”的迁移运用。

4、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文言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精妙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0 杨氏之子(第1课时)课前谈话,激发兴趣1、出示小古文,介绍自己。

投影:敝姓董,名雪琴,上外秀洲一教书匠是也。

无万贯家财,唯学生千百。

喜听歌,亦好旅行,常盼足遍中原,尽览群峰。

吾年幼时好乒乓,屡战屡败,亦屡败屡战,真可谓斗志昂扬,常使伙伴笑掉大牙。

吾常怀凌云之志,恒念忧教之心,欲“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平生之愿也!2、指名交流:老师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通过这段话你对我有了哪些了解3、明确文体:这是老师用文言文跟大家简介自己(板书)文言文【过渡】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一、揭示课题,明了题意。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氏:姓氏。

之:的。

子:孩子,可以是男孩子也可以指女孩子。

课文中是指儿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通过课题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说的是谁的故事?(这篇课文说的是姓杨的家的孩子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氏是姓氏的意思,之是的意思)2、现在我们来以这种古代的说话方式来介绍一下自己(某氏之子女)3、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那么你还想知道什么?(1、文中说的是关于杨氏之子的什么故事?2、杨氏之子是个怎么的孩子?3、杨氏之子与谁之间发生了故事?……)好的,大家提出的都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逐一解决。

4、通过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文章,平时我们叫它古文,也叫文言文。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接下来,我们自己把这篇文章出声读一读,看看课文中的字音能否能读准确,文章能否读通顺。

2、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2——3人)3、一起看大屏幕,蓝色字部分为应注意的字音:为(we ì),因为他的解释为给;应(y ìng),他的解释为回应,回答。

红体字应注意的写法:梁、惠、乃(笔顺)、曰(字形,与日的区别)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我们要想把文言文研读透彻,单纯掌握这些字音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读通、读懂,遇到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

2、大家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这篇文章弄明白的?(结合书中的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吗?(查词典,参考全解)谁能告诉大家,工具书帮你解决了对哪个字或词的理解,说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1、为设果的设,我了解到它是摆设的意思2、老师我学到的是文中的“家禽”这个词与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意思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是家里养的一些小动物,而文中的家禽应该分开来理解,家就是指家里,禽是指鸟,所以应该解释为您家的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言艺术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学生却兴趣十足,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初步感知文言文,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方法,能读、敢读文言文,并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

【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初识语言的艺术1、读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媒体出示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请生阅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师: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一出现,语言也出现了,但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
如果那个人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你会答;
如果是毛君平,你会答。
2、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明。
五、背诵课文☆☆☆
■点拨总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检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七、交流课前搜集的精妙、富有智慧的语言:☆☆☆
这节课,我一共获得了颗☆!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五年级执教:张伶俐
■学习目标
1.我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我能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并背诵课文。
★3、我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学会搜集精妙、富有智慧的应对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精妙、富有智慧的应对语言
关注生活中有趣的提示语和广告语
1、解释加点的词语,说说句子的大意。☆☆☆☆☆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为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全班交流
■展评提升
四、对比感悟☆☆☆☆☆
1、“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自学探究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我能简介课文的出处。☆
3、我能读准字音。☆☆
梁()惠()诣()
乃()曰()禽()
4、我能把字写漂亮。☆☆☆
5、我能注意恰当的停顿、读通课文。☆☆
■合作交流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1.导入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齐读课题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

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

《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

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

相机评价。

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

齐读。

(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 杨氏之子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学习目标1..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前准备1、能体会对答的精妙是在各自的姓上做文章及杨氏之子对答的婉转语气。

2、多媒体、课件学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学习单元导读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幻灯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

(板书: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3、理解课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做七步诗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个孩子的言谈机智的故事。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这个孩子就是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孩子。

氏,姓氏。

引导学生说说议议,比较“×氏之子”与“×氏之女”的区别。

二、自主预习:《杨氏之子》是古代文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载的,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平时学的白话文很不一样。

同学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文章很好奇啊?那就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吧!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2-3人读课文,随机重点指导读准“为(第四声)”,“曰”,“应(第四声)”。

3.大家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古人朗读诗文时的样子吗?在古代读文章是很风雅的事,古人读文章时很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导学案班级五(2)班教者:张银良课题:《杨氏之子》学习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解题:同学们,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初次接触,你对文言文有哪些感受和了解?二、检查预习:1.我能把字读正确,写漂亮。

梁惠诣乃曰禽2.我还能辨字组词。

梁()日()诣()惠()禽()粱()曰()指()穗()篱()3.本文选自南朝的《》。

4.指名读课文。

三、自学导航: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杨氏之子()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我还能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让我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的开头说杨氏之子“甚聪惠”,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呢?认真读课文思考,在书上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2)细读品味,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3)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五、达标检测。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辞。

甚聪惠( )2.其:①其中。

②他,代词。

③那,那个。

孔君平诣其父( )3.为:①帮助。

②给,替。

③因为。

为设果( ) (二)先按原文填空,再做习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__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________,父不在,乃____________。

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此是__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为()设果。

②孔指()以示儿曰……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发行知小学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徐秀清复备人:陈清、程艳芳教研组长审核:覃柳妃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时间:
课 题
10.杨氏之子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了解
《杨氏之子》选自( )朝( )写的( ),这是一部记载( )的小说。本文讲的是( )的故事。
(三)我能胜任
1.( ) ( ) Cōng huì zào yì
应 声 为 设果 ( ) ( )
2.我来试试,意思我明白。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甚:_______ 慧: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法指导: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然后独立学习思考。把答案写在导学稿上,最后四人小组交流。推选两位学生汇报)
3.熟读课文并背诵
(六)拓展延伸。(任选1到2题来做)
1.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2.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
诣:_______乃: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曰:_______禽:_______
3.此时我还有什么不懂,请记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ຫໍສະໝຸດ 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前准备
导学 案
(一)我会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下列字音。
()( )( )( )( )( )
惠曰禽诣为应
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法指导:想象孔君平的表情、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孩子语言的机智巧妙。)
3.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妙趣横生,充满智慧的妙人妙语,请你摘录3条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讨论探究
1.把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在小组内向同学请教。
2.研究: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