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情感世界解析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思考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思考1. 引言1.1 引言在张爱玲作品《迟暮》中,伤感情怀思考是一种深沉而细腻的体验,它让人们不禁停下脚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无常。
这部作品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对时间流逝和生活无奈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众多作品中,《迟暮》以其特有的伤感情怀融入让读者在感受文学之美的也会被作品所触动,思考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思考的启示,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沉思和感悟的世界。
张爱玲通过《迟暮》这部作品,将伤感情怀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回味无穷。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引言】结束。
2. 正文2.1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深刻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纠结的情感世界。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常常被爱情的挣扎和无奈所困扰,心中充满着无法释怀的痛苦和悲伤。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理解力,将人物的情感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对爱情的真实描绘,是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的体现。
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道路。
2.2 情感的表达在张爱玲的作品《迟暮》中,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主题贯穿始终的情感亮点。
小说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和情感铺陈,展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及其他角色的情感描写,刻画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情感交织,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复杂和深邃。
作者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勾勒出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让读者感同身受、跌宕起伏。
在《迟暮》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深刻的,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婚恋观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爱情小说的内容上的体现有三种: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相互利用,算计的爱和病态乃至变态的爱.她的悲剧意识根源于其内心的双重失落感:家庭的没落,童年的不幸,这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即小说多以没落贵族家庭为场景,这种家庭氛围多不健康,且人物爱情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关键词:张爱铃悲剧意识荒凉婚恋观家庭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与当时血与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日寇的侵占香港和上海的沦陷也不大沾边。
作品中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是“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1透过她的叙述可以窥视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以及弥漫于作品中几乎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作品的悲剧意识也可用此来概括。
鲁迅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腐朽,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
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的长嗥,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荒凉。
”2《红楼梦》的繁华衬托了另一种荒凉。
“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
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
”3鲁迅的荒凉带有寓言色彩,是思想家的产物。
《红楼梦》的荒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的产物。
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的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是对日常生活不厌其烦的描述上。
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
“这种悲剧意识象一座显微镜,用蒙上悲剧色彩的镜面扫描出一幅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时代莫可奈何的没落-----人性的卑微、阴暗、情感的千疮百孔,也就从中显露无疑”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只有两个角色唱戏: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既然男女情事更能揭示人生的全面,就在这放恣的人生状态中寻求一种真实的人性姿态,确定一婚恋为主题的同时,也确定了其婚恋的基本走向。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1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她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爱情与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主题。
一、爱情的复杂性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描绘主人公与男主角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主人公对于男主角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既渴望得到他的关注和爱护,又在感情的泥沼中辗转反侧。
这种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主人公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将读者带入了爱情的微妙与矛盾中。
二、人生的矛盾性除了爱情的复杂性,张爱玲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人生的矛盾性。
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选择。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却又受困于社会和现实的束缚。
这种矛盾性使得主人公陷入了困境和挣扎中。
张爱玲对于人生的矛盾性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压力和焦虑。
三、张爱玲的独特叙述风格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为作品中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增添了色彩。
她以充满诗意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张爱玲展现出了爱情的窒息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她运用回忆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相融合,使作品更显复杂和矛盾。
这样的叙述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复杂与矛盾。
四、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爱情和人生的描绘,使得读者思考起这些话题。
作品中的主人公深陷在复杂和矛盾的爱情关系中,她对爱情的渴望与痛苦相互交织。
这种深度的描绘让读者开始思考爱情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作品中的角色与故事,张爱玲传达了她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和观点,引发读者对自己的思考。
总结: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通过描绘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
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

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内容摘要:爱是人性中本真的天性流露,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男女之情爱与性爱也是张爱玲作品的主题之歌。
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尘世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爱,她笔下的女性,从来就没有拥有过爱情,即使有,那也是变态的或是不得善终的,因此张爱玲感叹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作品中的女性是一批在乱世中平凡而普通的女性,她们为了生存都做出了努力和挣扎,但最终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爱情悲剧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有位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女性命运,心理,精神的审视,她的展露和审视从不遮遮掩掩,也不自欺于女性表层意识的认识,而是直入女性的意识的深层,在冷静而又浸透着对女性深深的同情的描摹中,揭示了不曾在文学中被正面披露的女性的非人性,非女性的囚徒生活。
她就是张爱玲!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她是红极一时的奇女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璀璨的明星。
以其苍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震撼了整个文坛。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几乎没有正常之爱。
她以犀利的笔锋,割破了人世间桩桩件件虚伪的爱情,她把世间的男女之情看得那么透彻,刻画得那么细致,把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展示给世人。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爱而无果相爱而无果的爱情往往是最令人惋惜的,然而张爱玲笔下的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一对恋人。
主人公沈世钧大学毕业后到工厂当实习工程师,与出身贫寒的女职员顾曼桢相悦相恋。
曼桢丧父之后,家境全由当舞女的大姐曼璐撑持,她不愿过早的成婚,以免把世钧拖入双重家庭负担,毁了他的前途,世钧的父亲是南京巨贾,收一个风尘女子为妾,抛弃发妻。
病重后,产生恋旧之情,召世钧回南京并回旧宅养病。
世钧把曼桢邀至南京会面,被父亲认出是舞女的妹妹,而使他们结婚搁浅。
而此时曼璐嫁了丈夫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她设下圈套,引妹妹曼桢住了自己家中,让丈夫强奸了她。
曼桢遭强奸后,被禁闭起来,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摘要张爱玲,一个从未消失于大众视野的名字,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未断过。
张爱玲是个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
我说的不是不知道她这个人,而是不了解她这个人。
而我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词来形容对她的情感。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从我的个人阅读兴趣出发,张爱玲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在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时是如何做出种种选择?这种种选择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波澜?为什么女性的爱情历程多以失败告终,是社会,家庭,还是她们遇人不淑?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了小说的文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爱情经济依附悲剧身世历史·女性·荒凉沉沦一、经济依附下的无爱世界在《苏青、张爱玲对谈录》中有记者问“现在一个职业妇女所赚的钱,恐怕只够买些零星东西,或者贴补家用吧?”张爱玲的回答是“是的,在现在的情形下,恐怕只能做到这样。
”在经济上,张爱玲亦是弱者《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个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
她是勇敢的,面对包办婚姻她虽然哭哭啼啼般洒脱挣扎,却没有娜拉敢于反抗的斗志。
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通过离婚摆脱夫权的束缚,从而获得爱情自主权。
在离婚七八年之后,面对娘家人的欺骗和凌辱,一无所有的白流苏用自己残余的青春作为赌注,千方百计地扮演“光艳的伶人”,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肉欲横飞的都市之间以恋爱为手段,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理想的归宿。
不论结果如何,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
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场游戏,饱尝了经济的压抑、情感的屈辱,获得情妇的位置。
最后,一场倾国倾城的战争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
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

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林绯璠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爱情是人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均因其所处的病态社会环境使得人类美好的爱情可望而遥不可及。
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都很难有美满的结局。
不过,联系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经历,这一切似乎又显得不难理解了。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原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夏志清先生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陈子善先生说:“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第二位优秀的作家定是张爱玲。
”[2]张爱玲用自己的独特人生书写着女性意识的文章,以非主流的笔触深刻剖析了女性的悲剧人生。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的描写,揭露了虚伪、利益、冷漠的情感世界,体现了“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爱情观,将其内心的苍凉孤寂投射到小说中,展现了繁华世界中的苍凉之爱。
一、张爱玲笔下的悲观爱情中国式的爱情最简捷的回答应该是“两情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尘世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爱,纵然有,也都是“奇迹”。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
”“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3]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尽是些在红尘中挣扎的男男女女,苍凉构成了他们情感和人生的基调。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原本是一个漂亮、纯洁、上进的女学生,在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的连番冲击下,她的心理防线渐渐瓦解,从内心摇摆不定、深陷泥沼到自甘堕落,一步步成为勾引男人的香饵,姑妈手里的摇钱树。
到最后,她笑着说:“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然后躲进黑沉沉的街衢里,无声地哭泣。
[4]《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金钱嫁给残疾人,多年来正常情欲的缺失使她变得心理畸形,她的青春和爱情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从阳光灿烂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骘、辣毒的姜老太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 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 的是老钟。”他们的十 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 胡琴。(《倾城之恋》)
房间里女眷站起来向我们微笑着招呼,小户人家被外人 穿堂入户的窘笑。大侄侄们一个都不见。带路的仆人终于 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光线较好的小房间。一个高大的老人永 远在藤躺椅上,此外似乎没有什么家具陈设。 我叫声 “二大爷。” “认了多少字啦。”他总是问。再没第二 句话。然后就是“背个诗给我听。”“再背一个。” 还 是我母亲在家的时候教我的几首唐诗,有些字不认识,就 只背诵字音。他每次听到“商女不知亡卧浪,隔江犹唱后 庭花”就流泪了。 (《对照记》)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 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 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 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 有晚一步,只有刚巧赶上了。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 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因此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 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 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 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 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 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 是悲剧的命运。
2、张爱玲的父母:交织着新旧文化 的冲突
父亲——张廷重,典型封建王朝的遗少 母亲——黄素琼,时代新女性
戴眼镜的是我父亲,我姑姑,余为我母亲与两个“大侄侄”
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 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 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时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 有重复的。我听着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 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 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 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她是个学校迷。我看茅盾的小说《虹》中三个成年的女性入学读书就 想起她,不过在她纯是梦想与羡慕别人。后来在欧洲进美术学校,太 自由散漫不算。一九四八年她在马来亚侨校教过半年书,都很过瘾。
1937年的张爱玲
“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 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赫赫的蓝天, 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 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 在一起我也愿意。”
在屋顶阳台上与姑姑合影
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使 得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促 使张爱玲过早的洞息人性中残忍的一面, 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
这种经历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 利,导致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悲凉认识, 使爱玲的作品文字里有了苍凉的味道,反 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
张爱玲笔下的父亲
第一类:残疾无用的父亲。 第二类:极端自私、残暴的父亲。 第三类:虚伪、狠琐的父亲. 第四类:寄生虫似的低能的父亲.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
第一母亲孕育滋养生命的伟大性被消解。 第二母亲作为守护神的天使形象被摧毁。 第三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被解构。
二、张爱玲的婚姻
“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 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 批发和零售的关系。
——父亲的家
我的母亲为我牺牲了很多,而且一直在怀疑 着我是否值得这牺牲。我也怀疑着。常常我一 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 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 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 了,被裁判着象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人。困于 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母亲的家
左边是我姑姑,右边是堂侄女妞儿
张爱玲的情感世界与 她的创作
一个从小就有着“乱世天才梦”的民国女 子,一个父母离离合合而自己的爱情也是 充满了坎坷充满了传奇的女子,一个想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却享尽了“浮世的悲欢”的不幸女 子,一个阅尽繁华,遍尝世味,最后淡漠 红尘的悲凉女子。
张爱玲中国现代女作家,1943年张爱玲在由周瘦鹃先生 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 记》等作品震惊上海,成为沦陷区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以至于当时著名的批评家傅雷曰“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 了。”他的主要作品收在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 言》。而她的一生就像这两部作品的名字所概括,充满着 传奇与流言。不论在她在世和死后,她不时成为认为关注 的焦点谈论的话题,爱她的人对特作品和为人都喜欢到了 骨头,他们都自成为张迷,读她的书、模仿她的文字、编 辑的语录,探寻她的人生。
一、张爱玲身世
张爱玲的爷爷辈:辉映着一个王朝的背影
爷爷——张佩纶 奶奶——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 她的母亲是一个军门之女(清末南京黄军
门),祖上也是高官出身。
张佩纶
1879年,李鸿章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
பைடு நூலகம்
李鸿章照片
我祖母带着子女合照
当1920年张爱玲降生时,她的家族已经完全被屏 弃于主流社会之外,“遗老”、“遗少”的称谓 显现了他们是旧时代的残余物。他们生活在“从 前”,生活在从前“相府老太太”的时代,而眼 前是不断变换着的场景,与不断变换的面影。一 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不熟悉的情调,占据 了这个世界。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恰恰是晚清最后 一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父母 两大家族的落寞与瓦解。仿佛上苍要刻意留下点 见证似的,在没落者的人群中,让张爱玲这样的 人物浮现到台前,将一幕幕死寂而悲哀的故事刻 在时间的石碑上。
他吃完饭马上站起来踱步,老女佣称为“走趟子”,
家传的助消化的好习惯,李鸿章在军中也都照做不误的。
他一面大踱一面朗诵,回房也仍旧继续“走趟子”,像笼
中兽,永远沿着铁槛兜圈子巡行,背书背得川流不息,不
舍昼夜──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民初妇女大都是半大脚,裹过又放了的。我母亲比我姑姑大不了几岁, 家中同样守旧,我姑姑就已经是天足了,她却是从小缠足。踏着这双 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