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河南省传统春节习俗一览

河南省传统春节习俗一览

河南省传统春节习俗一览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春节习俗。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河南省传统春节习俗。

一、贴春联和窗花春节前,河南的每个家庭都会悬挂红色的春联和窗花。

春联通常由对联组成,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如“春风得意迎新年,家和万事兴”。

窗花则是剪纸艺术的一种,用红纸剪成各种吉祥的形状,如花鸟、福字等,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二、守岁除夕夜,家庭成员会一起守岁到半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晚餐,并燃放鞭炮驱除晦气。

半夜时分,河南的人们会放炮仗、敲锣打鼓,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迎接新年的瞬间,家人们会互道祝福,相互拜年,年长者还会发压岁钱给孩子,以祝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舞狮和舞龙在河南,舞狮和舞龙被认为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

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只狮子,他们配合着舞动假狮子的身体,表演狮子驯服蛇和抓拿拱儿的技巧,以及翻滚、跳跃等动作。

而舞龙则是由一组人手持一条长长的龙身串联而成,龙头由表演者控制,整个龙身灵动飘逸,象征着吉祥和幸运。

四、打年糕打年糕是河南省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一种寓意丰收的仪式。

在传统的年糕制作过程中,人们会搅动糯米粉和热水,直至糯米粉变得柔软有弹性。

然后,人们会用这个糯米团进行搏击,象征着新的一年能够击退一切不顺心的事情,带来好运和幸福。

五、猜灯谜在春节期间,河南的许多地方会举办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将灯谜写在红纸上,贴在灯笼上,供大家猜谜。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而且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一些灯谜还涉及到历史、文化和成语,使人们在娱乐中学习,传承优秀文化。

六、舞狮在河南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特殊的春节习俗,叫做“舞狮鞭炮头”。

这是一种集舞狮、击鞭炮和扭腰陀螺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人们会穿着狮子服装,并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如狮子磕头、狮子跑圈等。

这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在向传统文化致敬。

七、拜年河南人过春节十分重视亲戚朋友的团聚,也非常注重拜年礼仪。

河南传统文化

河南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区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观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观看龙舞。

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

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

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区是不多见的。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

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演员只有3人,男1女2。

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曲牌有“谓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

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

舞蹈动作从曲调过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

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2024年)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2024年)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海上桥村民的春节活动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中旬,是本村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腊月,尤其小年后,各家开始采购年货,以备春节享用。

民间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窑洞;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肉猪;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包饺子",节前安排忙碌而有序。

除夕守岁,包年夜饺子,拜年,烧香祭神。

正月初一开始,则是互相拜年、走亲访友的日子。

社戏、民间娱乐活动也从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九,年味方尽。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传统习俗吃元宵,象征一家人团圆和陛,幸福美满。

3、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开始,雨水渐多,天气转暖,春雷催雨,万物复苏。

农村有“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中午则吃油炸食品。

人们还选择这天剃头理发,图个好兆头。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当天早上,家人给小孩手脖、脚腕佩戴五色线,身上佩戴香草袋,寓意免毒虫伤害,虎虎生威,健康成长。

海上桥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炸糖糕和菜角、娘家人到出嫁姑娘家走亲戚的习俗。

6、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相传,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世间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姻缘美满幸福。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明月高照,秋高气爽,农家小院摆上月饼瓜果,祭月赏月,喜庆丰收,阖家团圆。

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也叫“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

当日,民间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习俗。

9、腊八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河南传统文化

河南传统文化

5
总结
总结
河南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 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龙舞表演、 豫剧等,又有美味的美食小吃, 如烩面、胡辣汤等
同时,传统手工艺如泥塑、刺 绣等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和美食已经 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代代相传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 的精神生活,也展现了河南地 区的文化魅力
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
剪纸艺术
剪纸是河南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题材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剪 纸艺术家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将生活场景、民间传说等生动地展现出来。剪纸作品既 具有装饰性,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美食
美食
烩面
烩面是河南地区的特色面食,以 面条劲道、汤汁鲜美而著名。烩 面的面条选用优质面粉制作,经 过揉、抻、捏等工序,口感筋道 滑嫩。汤汁则以羊肉、海带、豆 腐等为主要原料,营养丰富,味 道鲜美
河南传统文化
目录
-
01 引言 02 文化习俗 03 美食 04 传统手工艺 05 总结
1
引言
引言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河南省,是 一个拥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
省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其中许多文化习俗和美食在当 地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了人们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河 南的传统文化
美食
美食
4
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
泥塑
泥塑是河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以粘土为原料,经过手工捏制而成。泥塑作品形 象生动,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许多泥塑艺人在当地传承着这门技 艺,将其发扬光大
传统手工艺
刺绣

那些灿烂的细节河南传统文化作文

那些灿烂的细节河南传统文化作文

那些灿烂的细节河南传统文化作文《那些灿烂的细节——河南传统文化》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河南有好多好多特别厉害的传统文化呢!就比如说豫剧吧,那可是咱河南人的骄傲。

我还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奶奶去听豫剧。

舞台上的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画着五彩的妆,一开口,那声音又响亮又好听,就像小鸟在唱歌一样。

他们的动作也特别有意思,一会儿摆摆手,一会儿跺跺脚,把故事里的人物演得活灵活现的。

我当时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被吸引住啦!还有咱们的少林功夫,那更是厉害得不得了。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少林武僧们的表演,他们能一下子跳得好高好高,还能把那么粗的棍子打断。

听说他们每天都要早早起来练功,不怕辛苦,才能练成这么厉害的功夫。

河南的传统文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每一个都闪闪发光。

我们可一定要把这些宝贝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河南的厉害!《那些灿烂的细节——河南传统文化》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河南特别棒的传统文化!你们有没有吃过烩面?那可是河南的特色美食哟!宽宽的面条,配上鲜美的肉汤,还有好多好多的配菜,像羊肉、海带、豆腐丝。

每次吃烩面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浓浓的香味,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而且做烩面的师傅手艺可厉害啦,他们把面拉得又细又长,就像变魔术一样。

再来说说咱们的剪纸吧。

过年的时候,窗户上贴的那些漂亮的红色剪纸,都是爷爷奶奶们用剪刀一点点剪出来的。

有小兔子、大公鸡,还有福字,可好看啦!我还自己试着剪过呢,虽然剪得没有那么漂亮,但是可有意思啦。

咱们河南的传统文化真是太精彩啦,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人喜欢得不得了。

我们要一起喜欢它们,保护它们哟!。

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2、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3、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4、河南的传统文化5、光明日报聚焦河南,传统文化凭何频频出圈?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哪些?河南的民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小相狮舞,惠济剪纸,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

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当地的人都会去赶集买灶糖,晚上的时候会去祭灶神。

过了小年,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之类的。

传统民族特点小相村是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艺术村,是远近闻名的狮舞之乡,小相狮舞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多次参加省、市、县重要的节日庆典和历届大型表演竞赛活动,无不载誉而归。

小相狮子舞生于民间,创新发展于民间,是鲁庄这片文化沃土中培育出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惠济区剪纸艺术的主格调是喜庆而热烈,幸福且吉祥。

其色彩主要是大红大绿奇艳无比,最适宜用于装扮春节、灯节、婚礼,以及绣制老虎帽、云雀鞋、花肚兜、枕头、衣边等等。

其技艺延续,世代传承,千百年来都是老人教晚辈,姐妹相互学。

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糖人、糖画、泥人、糖人、泥塑、木雕、影雕、盐雕、剪纸、剪影、木偶、布艺、玻璃拉丝、琉璃坊、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核桃雕刻、花鸟字画、木版年画、大米刻字、民间玩具、手工编戒指、纸雕、豆艺、香包、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铜艺自行车、篆刻、魔术气球、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1、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河南传统文化总集合

1、河南省被评委《河南传统文化村落》的16个村
平顶山市列第一,5个:
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郏县李口乡张店村、郏县渣园乡渣元村
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信阳市列第二,3个: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新县八里畈镇神桥村丁李湾村
洛阳市:2个
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南阳市:2个
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内乡县岖乡吴垭村
濮阳市、新乡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各一个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新乡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备注: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只要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个条件之一的村落,即可列为调查对象。

“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是指: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指: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2、河南传统手工艺项目。

河南省春节舞龙舞狮传统

河南省春节舞龙舞狮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河南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活动。

其中,舞龙舞狮是河南省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表演之一。

这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在舞者们的精湛技艺下,以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向人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兽”,常常出没于村落,吞食人畜。

人们发现,年兽对噪音和红色特别敏感,于是便用锣鼓和红布将年兽吓跑。

为了庆祝击退年兽,人们就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来庆祝这一重要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舞狮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艺术表演形式。

河南省的舞龙舞狮表演精湛绝伦,富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舞龙舞狮的表演通常由一群舞者组成,每个舞者手持一支龙头或狮头,经过精心编排的动作,配合乐器的节奏,展示出龙狮的活力与张扬。

河南的舞龙舞狮表演在动作上更加灵活多样,寓意深刻。

舞者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了独特的舞技技巧,能够将舞龙舞狮的形态和动作达到极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河南的舞龙舞狮表演还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表演中,舞者们常常加入戏曲、杂技、器乐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精彩纷呈。

同时,舞龙舞狮也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相结合,使得表演更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这种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融合,不仅使得舞龙舞狮表演更加生动逼真,也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河南省的春节舞龙舞狮传统不仅给人们带来娱乐与欢乐,更承载着吉祥、祈福的寓意。

舞龙舞狮表演的传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舞龙舞狮表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成为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河南省春节舞龙舞狮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这一古老的传统表演形式,通过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表演,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文化底蕴。

河南的节日文化传统

河南的节日文化传统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南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些节日传统承载着河南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河南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河南的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此外,河南的春节还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舞狮子、打铁花等,这些活动都是河南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展现了河南人民的勤劳和热情。

清明节是河南人民祭扫祖先的重要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河南的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会扫墓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此外,河南的清明节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如踏青、赏花、放风筝等,这些活动都是河南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河南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期间,河南的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此外,河南的端午节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活动都是河南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展现了河南人民的勤劳和热情。

总的来说,河南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文化传统承载着河南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为河南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希望河南的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河南的传统文化。

河南省春节习俗拜年送

河南省春节习俗拜年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河南省也有着丰富独特的习俗。

拜年与送祝福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以下是河南省春节习俗中关于拜年与送祝福的相关内容。

1.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访祝贺的重要环节。

在河南省,拜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不仅有长辈拜年下晚辈,还有邻里之间互相拜年。

在拜年过程中,人们互相致以问候与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2. 送财神在河南省的乡村地区,有一项十分独特的春节习俗,那就是送财神。

财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代表着财富与幸运,因此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将一只装满谷子、食物和红纸钱的红布袋挂在门前,以迎接财神的到来。

这种传统认为,财神会带来好运和财富,为家庭带来幸福和安康。

3. 送福字春节期间,人们也会通过送福字来表达美好的祝福。

福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因此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将福字贴在门上或窗户上,以祈求全家人都能平安健康、福运连连。

同时,人们还会用福字装饰春联和贺年卡片,通过书写和赠送福字来传递新年祝福。

4. 送红包在河南省的春节习俗中,送红包是表示祝福和厚道的一种方式。

红包是用红色封袋装着一定金额的钱,在春节期间送给晚辈、子女或者员工等。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幸运,送红包的行为则代表着对对方的祝福和关怀。

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方式,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和互相帮助的一种方式。

总结:河南省春节习俗中的拜年与送祝福是表达祝福和传递美好心愿的传统习俗。

通过拜访亲友,送财神、福字和红包,人们向他人表达对来年幸福、健康、财富的美好祝愿。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重要价值观,也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河南省的春节习俗拜年与送祝福,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区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观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观看龙舞。

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

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

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区是不多见的。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

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演员只有3人,男1女2。

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曲牌有“谓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

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

舞蹈动作从曲调过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

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独角兽】流传于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

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头英雄的崇拜。

在伴秦中绕场蹦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

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

其“击头”、“击腿”、“滚翻”、“窜桌子”、“倒立”、“擒兽”等动作粗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跳经担】流行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

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着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张公背张婆】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

参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

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

据传张公是晋国贵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

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

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着介母,直至介母寿终。

后人为纪念张公仗
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独脚舞】流传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

据传兴起于1886年,是以高跷打底、杂技镶边的融杂技、高跷舞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表演者通常扮演一个老汉,身穿马褂,头戴尖顶毡帽,腰系板带,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铃,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长1米、粗约10厘米的高跷,以迅速动作跃上场,两腿紧紧地夹住高跷,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

【鹬蚌舞】流传于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

以夸张手法,将鹬蚌拟人化,表现鹬蚌河边争斗,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人所获。

舞蹈幽默,妙趣横生,富有民间色彩。

其乐曲采用打击乐谱配合演出。

鹬蚌舞的故事情节,是根据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演变而来。

【高跷拉犟驴】流传于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

兴起于清乾隆年间。

据传由于登封多山,交通不便,人们多以小毛驴为交通工具,由此便形成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高跷拉犟驴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

音乐采用锣、鼓、镣伴奏。

三人参加表演,一个扮老汉拉驴,一个扮老婆送闺女,一个扮闺女手拿芭蕉扇紧跟后边,以各种舞蹈动作配合表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猩猩怪】流行于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

据说源于原始社会。

道具有大猩猩皮。

表演时舞者钻入猩狸皮内,伴随着锣鼓声进行表演。

猩猩怪动作单调、古朴,主要是摇头、摆尾、翻滚、腾跃,乐曲节奏极强,随着大猩猩的动作即兴演奏出一连串热烈、欢快、强劲的音符,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吹歌】流行于新密一带的古典民族器乐艺术。

据说源于北魏,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是服务于宫廷贵族阶层的音乐。

传说,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

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中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

1949年后,经过挖掘抢救,得以保留至今。

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

所用乐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特别是十八笛笙,音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瞩罕见。

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常服务于节庆、娱乐,不参与婚丧嫁娶。

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满州、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

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黄河澄泥砚】民间工艺品。

是以黄河沉积泥土为原料,经多种名贵草药熏蒸后人工雕刻而成。

其质地坚硬细腻,含津益墨,色彩纷呈,是一种融保健、实用、鉴赏于一体的新型砚台。

近年来制作的“寿星”、“龙凤”、“黄河少女”、“祖国风光”等套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新窑玉雕】民间工艺品。

产于新密市。

密玉号称“河南翡翠”,玉色翠绿,质地坚细,色泽鲜透,历来被行家评为上乘之品。

玉雕艺术在新密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曾被列为贡品。

近年来,新密玉雕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奖,品种已扩展到翠、木边石、独玉、秀玉等数十种,畅销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黄河鲤鱼】产于黄河郑州地段。

这里地势平坦,水流舒缓,河槽宽阔,沉积物质丰富,适宜鲤鱼生长。

黄河鲤鱼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为郑州一绝。

【郑州西瓜】郑州是全国西瓜主要产区,以产量高、品种优良畅销各地。

其中“郑州三号”曾以肉质酥脆爽口,汁多味甜,纤维少,含糖量高而驰名中外。

1991年,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郑州8902”、“郑州8901”“郑州8903”优良品种在全国首届西瓜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名。

【新郑大枣】产于新郑市,以质脆味甜、核小色鲜、不污汤、耐贮运而著称。

现有20多个品种,其中灰枣果实中大,果面橙红,汁多肉厚,含糖量达30%左右,易于贮运加工。

鸡心枣枣小皮薄,果肉丰厚,质细味甜,具有养血、活血、强心、健胃、舒肝之功能,是新郑主要出口外销品种。

【荥阳柿饼】柿饼是荥阳的传统名产,素以霜白、无核、质软、味甜、耐贮运而著称。

其营养价值极高,每100克含维生素C16毫克,碳水化合物11克,蛋白质0.7克。

柿霜亦可入药。

目前荥阳柿饼已进入东南亚、日本等国际市场。

【河阴石榴】产于荥阳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果实大多为圆形,单果重400~500克,籽粒呈紫红色,晶莹艳丽,酸甜适度,汁多渣细,含汁量高于一般石榴。

河阴石榴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皮、花、根等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皮可止痢疾,其花瓣可止血,根可驱除绦虫。

河阴石榴名贵品种主要有铜皮、软籽、铁皮、大红甜4种。

【密县金银花】产于新密市,为名贵中药材。

其根、茎、叶可入药,以花最为珍贵,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1980年在国家医药总局召开的全国金银花评比会上,密银花以花条长、骨茬硬、色泽佳、质纯净、味浓清香,为全国同类之冠,被定为特级银花。

【宋城大蒜】俗称中牟大蒜,产于中牟县。

自公元前113年开始种植,至今已发展到30多个品种。

中牟大蒜以个头大、蒜瓣多、表皮洁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醇正而驰名中外。

1983年首次进入香港,被抢购一空,现已远销东南亚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