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素有“中原”的美称。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河南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究。

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南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建立,在河南形成了早期的中原文化。

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

随后的周、秦、汉等朝代,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中心,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巩固。

周代的礼乐制度、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汉代的科举制度等,都为中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礼制、音乐、文字、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与发展。

二、中原文化的创新与演变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呈现与传统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与演变中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南都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加以融合、创新。

1. 唐宋文化的兴盛唐宋时期,中原文化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长安城(今西安)和宋代的开封城(今河南开封)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的涌入。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绘画,都是中原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文化产业的繁荣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河南的豫剧、少林寺武术、郑州航空港等,都是中原文化在创新与演变中的重要代表。

这些文化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文化的传承打下了经济基础,还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

三、现代科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在信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原文化正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例如,河南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古代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河南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河南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内都是 家喻 户晓 的历 史 文 化 名人 , 拥 有 巨大 的 文化
张新斌在《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 中原》 一文 中认 为 : “ 中原 历史 名人 的界定包 含二 重含 义 : 一 是
籍 于 中原 , 根 在 中原 的名人 , 他 们可 能有相 当一 段时 间流寓 在外 , 但在 思想行 为方 面 , 仍 然具有 较 多的 中 原特性 。一是 籍于 中原 以外地 区 , 但 长 期在 中原地
电影、 电视 、 动画 、 戏曲、 讲 座 为核 心 的影 视 经济 以及 以 图书 、 杂志、 报纸 、 广播 、 网络 为 核 心 的传 媒 经 济 , 盘活产业形 态, 提 高产 业 化 水平 , 才 能更 好 地 实现 河 南 历 史 名人 文化 资 源 的产 业 化 。 关 键 词: 河南 ; 历史名人; 产 业化 中 图分 类 号 : G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4 2 4 ( 2 0 1 3 ) 0 6 - 0 0 2 3 0 - 4
( 洛 阳师 范学 院 历 史文化 学院 , 河南 洛 F E l 4 7 1 0 0 0 )
摘 要: 河南的历史名人文化 资源非 常丰 富, 但产业化开发却相对滞后 , 存在 着产业形 态单 一、 产业纵 深薄弱、 产业模 式僵
化等问题 。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 的基础上 , 以法制化 、 品牌化、 整 体化、 针对性 、 生 态化 为原则 , 着 力开发 以名人 故居 、 故里为核 心 的旅 游经济, 以姓氏 、 寻根文化为核 心的号召经济 , 以民俗、 节庆文化为核心 的参 与经济, 以纪念馆 、 博 物馆为核 心的 陈列 经济, 以
在一 些 问题 。
资 源的产 业化 , 就 是 非 常重 要 的 问题 。而对 于历 史 名人 文化 资源极 其 丰 富 、 经济 发 展 水平 相 对落 后 的

河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河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河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文章河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1. 引言河南省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我们对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文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河南省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旧址包括中原根据地、亳州革命根据地、豫西会师纪念地等。

这些地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省的艰苦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红色情感。

3. 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在河南省,红色文化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旧址,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以增强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意识。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培养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促进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4. 红色旅游发展河南省的红色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红色旧址,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

这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红色旅游的投资,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5. 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尽管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其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些红色旧址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一些破损,需要得到及时的修复和保护。

此外,部分地方存在着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的情况,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6. 红色文化创意活动为了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活泼,一些地方推出了各种创意活动。

比如,在河南的一些城市举办了红色文化主题摄影展,以展示红色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了解红色文化的传统,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时尚和创意的元素。

7. 总结与建议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河南省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提高人们的红色文化意识和素质。

同时,可以进一步开展创意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河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河南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古代文化遗产,河南政府和社会团体付出了不懈努力,不断进行各种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古建筑是代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河南地区拥有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古建筑,如陈旧的古城墙、寺庙和宫殿,还有保存完好的老教堂、传统民居等。

这些古建筑不但代表了我国优秀的建筑技术和文化传统,还展现了古代文明的造物和艺术成就。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社会团体为这些古建筑修复和保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例如,河南圆明园遗址公园就对园内巨大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养。

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宫殿,这里还保存了不少于4000件文物,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圆明园发扬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采用专业的修护技术,充分保护了这个文化馆藏。

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也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公园,为人们提供各种参观、体验古建筑的活动。

例如,郑州市曾在郑州城区兴建了支持餐饮、文化展览、旅游等活动的文化公园,有许多百年以上的老式建筑被修缮并变成了文化参观景点。

这些文化公园的建设,让人们不但了解古代文化遗产,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下的城市文化。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意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面。

非遗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遗产,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

河南地区有许多非遗文化项目,如太极拳、皮影戏、传统地方戏曲等,这些文化遗产代表着当地人民对文化的爱。

为了传承和保持这些非遗文化的活力,河南地区制定了许多传承计划和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涉及到文化传承、旅游等多个领域。

例如,河南郑州市政府对文化旅游进行了重点扶持与保护,加快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留住了旅游者和当地人的文化记忆。

同时,许多非遗文化的体验和展示活动也逐渐成为吸引年轻人关注的亮点。

例如“中国民间音乐城市群”、华夏历史文化公园,随着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重新认识,这些非遗文化也为年轻人娱乐和休闲带来新鲜感受。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利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然而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民众保护与开发意识淡薄、保护资金与专业人士不足、法律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保护与发展途径单一等问题。

针对种种弊端,在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要增强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意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并合理化资金结构,制定完善的法律条文,合理利用与传承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策河南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长期居于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迅速改变的生态环境,使得民间文学、美术、工艺、民俗等各个门类呈现出变迁演化甚至濒临灭绝的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精华之所在,今天面对日渐衰落与消亡的严峻态势,河南省文化部门应该行动起来,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重大变化。

很多靠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遭受冷落与遗忘,石刻、编制、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虽存在一定的市场,但并未形成规模,再者受到现代生产方式与艺术形式的冲击,绝大部分已濒临消亡。

河南民间舞蹈,其中包括传统的花轿舞、八仙人、青皮吼等,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经费所限,大多已走向自生自灭的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已成为普遍现象,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采取多项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已迫在眉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推动河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与开发将有利于河南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河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确保在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对切实可行的市场方案进行运作,打造具有国际品牌效益的产品,以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式发展。

如何挖掘与开发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以河南新安县为例

如何挖掘与开发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以河南新安县为例

如何挖掘与开发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以河南新安县为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安历史名人资源的整合与总结,主要列举了实例,分析了目前对新安历史名人资源挖掘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安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安县;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一、新安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背景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从秦时置县,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

新安有史以来,名人荟萃,这是新安的财富和资源。

人类跨入21世纪后,新安人在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正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塑新安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应该特别予以重视的是如何挖掘和开发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名人效应。

二、新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种类(一)名人故里类名人故里指名人的祖籍地、故乡或者出生地。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出生在新安,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擒虎,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隋朝名将。

好读书,略知经史百家,为西魏丞相宇文泰所赏识,常令他与诸子在宫中交游。

北周时韩擒虎因军功拜为都督、新安太守,后迁仪同三司。

韩钧,原名水清,是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前北斗村人,1912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韩钧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证明,他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而优秀的战士,是我们新安人民的骄傲。

(二)名人故居类所谓名人故居,是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它既包括历史名人家乡的居住地,也包括名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居住过的地方。

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爱国将领张钫先生,新安县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67年。

受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位比较有正义感的人物,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

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

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

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关于河南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河南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河南的研究报告作文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

河南省地广人稠,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下是关于河南的研究报告。

一、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山东省,南连湖北省和安徽省,西接陕西省,北靠河北省和山西省。

河南省东西长约650公里,南北宽约580公里,总面积超过16.7万平方公里。

河南地势平坦,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没有大的山脉和高地。

二、河南的历史沿革河南作为一个省份,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其境内曾有商、周、汉、唐等多个王朝的政权建立。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三、河南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是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河南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河南还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名胜景区,如洛阳的白马寺和龙门石窟、郑州的遗址公园和黄河风景带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河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四、河南的社会文化河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在这里取得了独特的发展,许多古代的经典著作和文化名人都出自河南。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的创作地就是河南。

河南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河南的春节庙会、红白脸、螃蟹龙舟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此外,河南也是中国豫剧、栾川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之一。

五、河南的问题和展望虽然河南省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河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河南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贫困问题。

此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短缺也是河南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河南省能够继续加大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华 民族 五 千 年 的 史 册
,
不 仅 显示 了 各 族人 民 的聪 明才 智和 发 明 创 造

朱载 请 纪 念 馆也 同样 发 挥 着教 育人
的作 用


感 染人 是 明代
且还 展现 了 为维护 祖 国 大好河 山 英 勇 捐躯

、 、
无 数英 雄 儿 女

朱载请 ∀
∃ϑ!
年一

!0
年%
,
历史 文 化资 源 中 有 许 多是 爱 国主 义 的生 动教


陕西
湖北 等地 游客 也络绎 不 绝


并有 来 领 略黄
,
爱 国 主 义 就 是 千百 年来 巩 固 起 来 的 对 自 己
。 ”
自海外 的 炎 黄 子孙 寻 根 问 祖
缅怀 圣 德

的祖 国 的一 种 最 深 厚 的 感 情
国 家 中各 族人 民 的 共 同旗 帜
本 文谈几 点看 法
Γ

其 现 实 意 义 都 非 常重 大
如 何开
利 用 和 保 护 这 些 文 化 资源
,
关键 词
河南

历 史 文化 资 源
:
保 护 Γ 开发 利 用
&
中 图分 类 号
Η ΦΙ
Η
文 献 标 识码
文章 编 号 −
ϑ

Ιϑ

% !
刃 Ι Η 习#
河南 是个 文物 大省 化 的 中心

持 续发展 没 有 保 护 就 不 可 能有 可 持续 发 展 所谓 可 持 续发 展是针 对与 人类 生活 密切相 关 的生 世 纪 Κ 年代 以 来 欧美 国 家兴 起 的新 存 环境


,

许衡

,

明 代高拱 等死 后都 葬于 此


由于 文 物古 迹
新郑 被称 为
露 天博 物 馆
, ,
” 。
Γ
Γ
华 民族 在 特 定 历 史 条 件 下 的 积极 上 进 的 民 族 精
第 一 个在 算 盘上进 行 了 开 方运 算
, 。
在天 文 历
,


汤阴 县 岳 飞 纪 念 馆

每 年 都 接 待 大 量 的游

法方面 甚丰
,
他精 确 地 计算 出 回 归 年 的长 度值


判定

,
是 向广 大人 民 群 众进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起 到 了十 分 积极 的 作用
, ,

在 新郑

新密
, ,




杜 诗 的水 排
,

张仲景的方剂法
李诫 的
宝 等地
相 传 农历 二 月 初 九 为黄帝 诞 辰 日

每到
远自
《 造法 式 》 等 营


对 今仍 有 借 鉴 的价 值

此时
山西
不 仅 附 近 的 群众 自发 举行 祭祀 活 动
,
(4 /7
3 + 2 / 8 / 34 ΧΔ
(/
2 5 ∗ 7邵 4 /
1+ < / 0
1 ?
/
7/ 3/ ≅ > )( 5 4
∗ 排+
2
Δ
/
8 /
7 =(
却3
0 7)7 <
0 + 2
≅ ∗ )/ / 4
Β
7 )
0
< )1 /
(4 > ∗ // (
/ Φ


Α


4 =

( 2
,

. /0
+0
Γ
1 7()4 ∗ / + 7 3


本 文拟 谈 几 点看法
每个 乡 镇都有 分布 就 达 Λ 处之 多
仅 国 家级 重点文 物 保 护 单位
。 ,
在 全 国 各 省 市 中 占居 第 二 位

对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价 值 的再 认 识
,
省 级重 点文物 保护 单位 ! ! 处
市县 级重 点文 物 处
、 。
文物 古迹 是 历 史 的 见证
,
,
热爱
这 是在 其他 地方体 会不 到 的
所不 放假 的 学 校 染力
榜样 一起

具 有 永 不 衰 竭 的 吸引 力 和 感
育形 式 所 不 能 代 替 的
现岳飞 纪 念馆 与当地学
通 过 历 史 这 面 镜子
,
使我 们更 应 该与 祖 国


部 队 和 企 事 业 单 位建 立 了 相 对 稳 固 的 联 系
,
/>
3)> ∗ ∗ 3 + /
(4 >
4 ∗
/ (
Γ
≅ ∗4 )/ / ) Γ
/
印34 7)

摘要 育人 发

河 南是 中华 文 明 的 摇 篮
悠 久 的 历 史 积 淀 了丰 厚 的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 。
这些资 源可 以 鉴

兴业

在 经 济 建设
Γ

社 会发 展 和 对 外 文 化 交 流 中
伏羲
李白
杜甫
,
李商
故物

,
,
如见 其人
,

说 明 实 物表 现 的 历 史
,


岳 飞 这 些名人 志 士都 在 河南 留下 了不 朽 的业 为 中华 民 族做 出 了 突 出的 贡 献
, 。
与感情 形的
,
是 文 字记 载 不 能 代 替 的
,
这些文化 资
,
,
在 中 华文 明
能够 流 传下 来 的

为人类 的 甚至
非常 重大 的
收稿 日 期
作者简介
− −
利 用 和保 护 这 些 资 源
经 济和 社会 的进 步 做出 了不 可 磨灭 的 贡 献
Ι Β

!
Η
汤 淑君 ∀
! ∃
:
%
,

,
河南 省 遂平 县人
,
河南 博 物 院馆 员

文 物 与旅 游
对 当今社 会 仍有 重 要 的 借鉴 意义

如 张衡 的 地动
。 ,
,
是 中华 文 明 的摇 篮
Κ


,
为 河 南 经济 建设服 务
,
为 社 会 主义 精神 文 明 建设
,
悠 久 的历 史积 淀 了 丰 厚 的 历 史 文化 资
! Κ 处

服务
,
树 立 良好 的河 南 形 象
,
让 河南 走 向世 界

,
河 南境 内 已 明 确 的 各类 文 物 点 有
,
让世 界 了 解河南
经 》等


字 中

生动
直观 的文 物
,
,
配 备 辅助 陈列
,
通 过文


图 片 来 丰 富 内容
使前 来参 观学 习 的 大 使祖 国

学 习朱载 请 的 精神
,
就 是 要 以 他 为榜

小学 生 及社 会 各 界 群 众潜 移 默化
,


,
以 实 际 行 动 为 振兴 河 南 的科 技 文化 事业 做 出
中原 文 物
年第
!

关 于 河南历 史文 化 资 源 的 几 个 问 题
汤 淑君
∀ 河 南 博物 院
,
河南
郑州
#∃
%
& ∋ ( )∗ + , )
/ > 9 0

.
/ (
:
/0 +0
∃ / (/
1 )
/
/ >
+3 ∗ 2
, ∗
/
5 4 61 70 / (/
/+ 0 +0
/ 78
7 79 + )74 3
它 的价 值就 在于 它

保 护单 位 人 隐 绩
,
ϑ!
# 处
, 、
世 界 文 化遗 产

特 别是

是历 史上形 成 的
民族 政治

,
是 不 同时 期
,
不 同地 区


不同

河 南人 文 荟 萃
造 就 了 灿 若 星 辰 的历 史 文 化 名
老子

经济

文 化活 动 的 物 质 载 体

见了
文化
像黄 帝

无 论 是 在 维护 国 家 的 统 一
,
为加 深
,
抵御 外来 的 侵 略 设

,
还是 在 和 平 年代 中进 行 经 济建
对 河 南 省 的 了解
促进
推 动社会 进步 等方 面

爱 国主 义 等思 想都 发
, ,
中 国人 民 与 世 界 人 民 的友 谊 起 到 了 一定 的 积极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