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合集下载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精选资料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精选资料

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的认识《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自诞生之日起不仅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源泉,而且成为各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其中阐述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观。

这对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共产党宣言》中直接论及教育问题的有十处,散见于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

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中涉及教育的为:“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

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

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涉及教育的为:“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

”,“资产者惟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 ,“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

”,“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

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涉及教育的为:“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们对社会变革和教育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即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们认为,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来说,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只有通过劳动的实践,人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培养出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在实际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活动。

这种结合能够使教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从小就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并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现代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机构的现状。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不能满足人才的需求,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从小就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劳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此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提前锻炼职业技能。

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一八四三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四页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六页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七一一四百一十八页一八四四~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

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是什么,他们能够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是知道的。

虽然他们不会写,可是他们会说,并且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

虽然他们不会算,可是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足以使他们看穿主张取消谷物税的资产者,并且驳倒他们。

虽然他们完全不了解教士们费尽心机给他们讲的天国的问题,可是他们很了解人间的即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三百九十八一一三百九十九页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这一事实特别表明了英国无产阶级在取得独立的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多么大的成就。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五百二十八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中国学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意义不可低估,同时也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中国、影响、传播、创新、发展、学者、解读、实践、运用、实践意义、启示、教育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实现社会公平等。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将其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提出了“教育为阶级服务”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者。

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特质

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特质

决定性影响。教育不公平 固然受一定社会制度环境 的制约,而作为主体的人对不公平的制度环境又不
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能够通 过革命实践彻底变 革这一陈腐 的制度环境 ,并能在能动 的革命实践中 变革人 自身 。资本主义教育不公平根源于其不公平 的制度环境,而具有 能动精神的工人又能够在科学
的积极作用,其不足在于没有认识到实践对 环境 的 能动改造。旧唯物主义认 为,人是教育、环 境的产
物 ,环境受人的思想支配 。要优化环境必须 改变人 的思想 ,而人的思想转变 又是 由教育决定的,这样 陷入了人、教育 、环境的循环论证 。马克思也肯定 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 的积极作用,并主张通过变
别等等 ,也都能够 而且必须通过历史 的发展加 以消除 ” 3 。L【 ) 】 4 1 世纪 的旧唯物主义者 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反对遗传 决定论,认为人 是环 境、教育 的产物 ,主张人 的发 8
收稿 日期:2 0 — 8 2 09 0— 2
作者简介:漆明春 ( 97 ) 16- ,男,四川蓬安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 ,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论马克思恩格斯 教育 公平 思想 的理 论特质
漆明春
( 中共贵 州省委 党校哲 学教研部 ,贵 州贵 阳 502 ) 508

要 :马克 思、恩格 斯教育公平 思想 具有科 学性和人文性 的理论 特质,为指 导当代 中国的
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认识工具,蕴涵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育公平 ;思想 ;理 论特质
境 的辩证关 系,不理解 生产关系与教育 公平 的关系 ,都无法对教育公平做 出真 正科学的理论解答 。他们或 者走进遗传 决定论 的思想误 区,或者步 入环 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的理论泥潭 。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人 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写过教育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在革命理论和实践中,总是把教育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常常论及教育的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一、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一)关于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见,根本谈不上智力的、精神的及道德的教育。

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消除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

他们在驳斥资产阶级否定教育的阶级性这一反动论调时指出:“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论列宁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恩列斯论教育

马恩列斯论教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一八四三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五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四页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六页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

马克思:《致R(卢格一一编者注)》一八四三年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四百一十七一一四百一十八页一八四四~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

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是什么,他们能够从这个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是知道的。

虽然他们不会写,可是他们会说,并且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

虽然他们不会算,可是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足以使他们看穿主张取消谷物税的资产者,并且驳倒他们。

虽然他们完全不了解教士们费尽心机给他们讲的天国的问题,可是他们很了解人间的即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三百九十八一一三百九十九页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

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这一事实特别表明了英国无产阶级在取得独立的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多么大的成就。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四年九月~一八四五年三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五百二十八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有相关著作,即题目所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其中有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原理的描述。

其总结说:在废除私有制之后,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而有计划的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的需求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另一些人的需求的情况,彻底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就得分工,进行生产的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为我们描绘了没有私有制以后的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个描绘很好,有一些方面我赞同,但有些方面我有疑问。

下面一一阐述。

赞成的方面:在他的描述中恩格斯说:废除了私有制的社会进入繁荣的新时代,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这样的社会为各个不同的相对敌对的阶级也就是多余的,甚至是和新社会互不相容的。

我认为但社会发展到那样一种高度发到的阶段,没有了私有制,也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同样的社会各个阶级也就会消失,所有的人享有同样的平等,也就不会允许有特别的`阶级出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会容许有不平等的。

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也是很支持的。

怀疑的方面:恩格斯在书中又说:由于整个社会共同的和有计划的经营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的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分工将会完全消失。

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的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的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不会再有一类人从事农业,一类人从事工业,一类人从事其他事业的想象。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不能够完全的了解整个大的生产系统,在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智力的增加就一定能够使人完全了解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即使教育水平发展了很多,就真的能使每个人完全了解掌握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能力?一个是教育的不可能性,再有就是人本能的不可能性。

教育经济学

一、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教育的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

其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非熟练的劳动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其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这使得教育成为大生产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其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能力变换的能力,使工人能够适应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意义: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代表思想: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和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

把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4.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5.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6.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泽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

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

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

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

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

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

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

全书重要论著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

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

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

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

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产阶级很有影响的两个教育理论。

前者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独立的过程,把遗传因素看成是对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后者把教育看作历史和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批判了这两种理论的唯心主义的反动本质,揭示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

因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中,是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这个前提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广阔可能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变革,教育者本人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受教育。

环境的改变、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

在这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教育学说的革命性的变革。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完整、彻底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相一致的,是和如何从事生产相一致的,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性质及人的片面发展。

认为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举,在手工工场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

它以人组成一台机器,劳动力从事操作的器官达到高度疲劳,而其它大部分器官则衰退,劳动者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肢解了,成为人的一个片断。

手工工场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操作和某种工具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技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工人则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

机器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压抑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

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使劳动动作变得简单,童工劳动成为可能,造成了儿童少年智力的荒废。

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进一步使人片面发展,同时又为消灭人的片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

大机器工业生产本身的技术是革命的,它采用的是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科技的发明和运用都会带来生产过程的更新和不断变化,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发生变革。

马克思在分析这种特点的情况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指出,大工业“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一规律的正常实现。

”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它包含三层内容:一是人的体力、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其他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二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在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统一起来;三是指人的体力特别是人的智力发展逐步地向熟练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的力量;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分工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法。

(四)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一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这一原理。

马克思通过考察机器大工业对人提出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创造的物质前提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身心发展的状况,通过批判地继承总结欧文的教劳结合思想及实践,科学地揭示了教劳结合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三个彼此关联而又有独立含义的著名论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未来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机器生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而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术素质的劳动力,就必须改变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童工制度,必须将教育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劳动者,以现代生产实践培养劳动者。

从而使劳动者很快能熟悉整个现代生产系统,并能根据社会需要或自己的特长,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童工制度对童工和少年工摧残的现实,指出,妇女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要给童工以教育,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这是抵制资产阶级对工人后代身心摧残的一种抗毒素,是保护儿童免受剥削和摧残的措施,也是限制父母把自己的儿童和少年当做奴隶卖给企业主、资本家的一种重要措施。

马克思指出:“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生产以科技为基础,劳动力的培养单靠读书是不行的,应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而不学习也不行,劳动者必须远离劳动过程进行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只有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工人来。

因此,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五)关于教育的经济意义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等理论时,也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

这些论述在《资本论》中体现得最为完整和深刻。

马克思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和传递的活动,它同物质生产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可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劳动者和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且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教育程度,正是教育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了科技的应用。

他还以英国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纺织机械革命普遍发展的1770年,科学技术造成的生产率和手工劳动生产率之比是4:1;在英国基本完成蒸汽机革命的1840年则是108:1,70年提高了27倍。

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