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新教案:23三顾茅庐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新教案:23三顾茅庐

23*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成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侧重表达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应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期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诸侯盘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构造弘大,情节波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天下英豪谁对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期间,英豪辈出,令后代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绘张飞的重点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色,学习侧面描绘烘托人物特色的方法。

3.领会刘备全心全意、礼贤下士的质量。

4.学会尊敬别人、以诚待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质量。

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其中国人,都会有一种衷心的骄傲感。

由于,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日,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可是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可是,只是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智谋过人我们便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沟通1.累积生字词(1)请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拜会 (yè) 纶巾 (guān) 末胄 (zhòu)...愧赧 (nǎn) 倾颓 (tuí) 存恤 (xù)...殆尽 (dài) 疏懒 (l ǎn) 鄙贱 (bǐ)...如雷贯耳 (guàn) 顿开茅塞 (máo)..(2)解说下边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迟缓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理解,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凑近。

.奸臣窃命:夺取国家权利。

..而不知存恤:珍爱,体贴。

..总揽英豪: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

此刻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命令诸侯,这的确不可以与他争高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教学方式: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摇曳之法,品仁君之礼——《三顾茅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学科
语文
学段:第四学段
年级
9年级
相关
领域
阅读教学与写作
教材
书名: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 23《三顾茅庐》 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 23《三顾茅庐》 教案

23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

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 ān)
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
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