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三)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女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女: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女: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 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女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女口: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停顿,引出后文的判断、说明[不译]: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用在句末[译为“似的”]:言之,貌若甚戚者 4.语气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
代词

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行之
常与“也”配合表判断

组成名词性短语

……者
代词
主语+者
用实者成实时采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就是 却是 立即
表因果,就; 那么 表对比,就 表转折,却; 已然,原来已经; 原来是
练一练
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于(是 ) (2)芙蕖则不然 ( 却 ) (3)非死则徙耳( 就是)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已(经 ) (5)学而不思则罔( 就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就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是 ) (8)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译];夫夷以近,
2.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作《师说》,以贻之 4.表因果[译为“因为”]: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5.表修饰[译为“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名词 [译为“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此
动词 连词
18.与
1.[译为“给予、授予”]:与之璧,使之行
2.[译为“结交、亲附”]: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

3.[译为“对付”]:庞鹃易与耳
4.[译为“赞许”]:朝闻过而夕改之,君子与之
5.[译为“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译为“和、跟”]:每与臣论此事
介词
[译为“和、跟”]:欲呼张良与俱去
复音虚词 “于是”
1.用在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同现代汉语]:于 是秦王为一击缶
2.用在谓语前或后,作状语或补语
[译为“在这、从这”]: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 是
介词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业精于勤荒于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2.介词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遂与勾践禽 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3.连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与人刃我,宁自刃
跟,同 替,为 被 在,于
和 与其
练一练
解释下列“与”的意义
(1)与斗卮酒( 给予 )
(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结交) (3)颇与中国同俗( 同 ) (4)何其爽与?( 同“欤” )呀 (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和 )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结交)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同”欤“)吗
代词 名词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
系。【译为“他”“我”】“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
迎。 ① 【面相】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② 【宰相】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动词
① 【辅助】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② 【观察,审察】胜不敢复相士
1、副词,表示双方彼此对待关系时,译成“互相”。
语气词
亦作“欤”,用在句末表疑问、感叹: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1.动词 胡虏易与耳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蹇叔之子与师
结交 亲附 赞成 帮助 对付 等待 当,敌 如,比得上 推举 给予 参加,读yù
因为 用来 以便 并且 就 而,修饰
介词
14,于
l。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 [译为“在、向、在…方面、在…中、到、自从、跟、 同、对、给、由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为“比、胜过”]: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表被动,多单用或构成“见(受)…于”的固定格式: 不能容于远近//见欺于王
时间词 + 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相当于“现在”,可不译)
数词 + 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个、样)
介词
17.因
1.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 变法者因时而化
2.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连词
1.表原因[译为“因为”]: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连词
2、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
而A后反”的注则释意:表义示和假用设关法系相的同结果的那一么项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助词
16.者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形成名词性结构,表人、 事、物、时等[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何以战
拿、用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秦亦不以城与秦

5.连词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四人拥火以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则悌
表4判.断表转折[译为“可是、却”]:至则无所用,弃之山
[译下为“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
名词 [译为“准则、榜样”]:以身作则
1.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于是至则围王离
⒉连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徐而察之,则山中皆石穴罅
2、找出“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C、相如闻,不肯与会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D为动词 “给 ” 其它为介词 “ 同”
副词,
19.相
表示双方彼此对待关系时,【译为“互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执手相看泪 眼。”表示彼此间相交替的关系时,【译成 “递相”】。“父子相传。”
2.表顺承[译为“于是、就、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
动词 【译为“沿袭”】蒙故业,因遗策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依靠,凭借 趁着,随着 通过 由于
沿袭
3.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于是、就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文言虚词
(三)
13.以
介词
1.表工具或方法[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身份”]:
2.表处置[译为“把”]:以钟磬置水中
3.表原因[译为“因、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以二十八日至泰安/以长沙往 5.表对象[译为“与、和、跟”或“率领、带领”]:割汉中以楚和
在……方面 在 从 到 比 对于 给 向 被 由于 由于,因为 与
连词
15.则
1.表承接[译为“就、便、原来是”]:
微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
①引出假设前提[译为“如果、假使”]:入则无士,国 亡
动词
②引出假设结果[译为“那么”]: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3.表并列[译为“就”或不译]:入则孝,
副词: 同“已”[译为“已经”]:固以怪之矣
动词 [译为“以为”“任用”]:皆以美于徐公/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余是以观之/以是人多以书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
是以/以是(也可看作是固定结构)
如:“执手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
2、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出发,而
非互相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