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2023《列夫托尔斯泰》pptCATALOGUE 目录•托尔斯泰的生平•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与其他文化名人的关系•托尔斯泰的评价与反思01托尔斯泰的生平1828年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父母均是贵族,但并不富裕托尔斯泰在童年时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托尔斯泰的出生和成长托尔斯泰的婚姻和家庭索菲亚是莫斯科社交圈中的名媛托尔斯泰与索菲亚共育有13个孩子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亚结婚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1910年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托尔斯泰的逝世02托尔斯泰的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包括他的家庭、学校和周围的环境,展示了他早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

《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伊万诺夫斯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磨难,以及他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成长》早期作品《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以19世纪初的俄罗斯为背景,描写了拿破仑入侵和俄罗斯卫国战争,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婚姻破裂的女性,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成熟期作品《复活》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在经历种种挫折和磨难后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过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救赎的可能性。

《老人》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老年人在孤独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探讨了生与死、孤独与爱等哲学主题。

晚期作品03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和情节,对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控诉。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了人性的矛盾、挣扎和追求。

托尔斯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独白和思想斗争,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目,并对人性的善恶、美丑、高尚与卑劣等不同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五六章的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五六章的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五六章的主要内容
第五六章的主要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五六章中,人物托尔斯泰的成长和变化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点。

这两个章节中描述了托尔斯泰从年轻学生到成熟的黑色冶炼工人的转变。

以下是这两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介绍了托尔斯泰在学生时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想主义的追求。

他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敏感和对改变世界的渴望帮助塑造了他的性格。

然而,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逐渐使他开始对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产生怀疑。

第六章中,年轻的托尔斯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他离开了学校并来到了一个冶炼厂工作。

他在工厂里学到了实际的技能和工作的艰辛。

他逐渐融入了这个黑暗而危险的行业,开始接触到工人的真实生活和困境。

通过这些经历,托尔斯泰慢慢地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对社会现实更加现实和谦卑的人。

他意识到改变世界的道路并不像他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开始理解到真正的改变需要通过与人们的共情和日常努力建立联系。

这两个章节以描绘托尔斯泰的成长为主线,通过描述他对理想的挣扎和对现实的认识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如何从幻想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过程。

这也为后续章节中托尔斯泰的发展和故事铺垫了基础。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但它的主题和情感共鸣是普适的。

它提出了关于个人成长,社会变革和人性困境的问题,让我们思考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列夫_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_托尔斯泰》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有E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冈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早期(1852~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三分之一。

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

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尔基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6~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

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

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的变幻,但是每一次都是让其思想变得更加深邃的原因,最终列夫·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重要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文学家。

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的时候,是十分的不幸的,初生不久之后就失去了母亲,而到了十岁的时候,又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人世间最为不幸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了。

童年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列夫·托尔斯泰沉沦,反而是在参军的过程中开始尝试步入文学的领地之中,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坚强勇敢反抗着这个世界。

长大之后的列夫·托尔斯泰则对于战争的残忍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同时触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则是战争的恐怖,因此列夫·托尔斯泰开始了打量关于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并且获得了高度的认可。

然而,最终列夫·托尔斯泰的死亡则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伤痛。

托尔斯泰的故事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可以用不可褒贬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

并且在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还曾有过肆意挥霍以及轻狂放荡的时候,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生活是十分混乱的,以至于在后来的日记中都有着十分含糊的体现,无疑是让其妻子更加的气愤。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孩子的教育又是十分的重视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发现孩子的书本没有插图,于是不惜浪费时间为孩子手绘插图,并且细心地讲解。

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主题思想
赞美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和思想
01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全面描绘,表达对其人格和思想的崇敬和赞
美。
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责任
02
通过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强调文学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地位和责任。
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03
通过托尔斯泰的个案,反思现代社会对名利和物质追求的过度
重视,倡导回归人性本真。
03 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剖 析,不仅有助于塑造丰满的角色形象, 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等问题的
思考。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社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反 映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不仅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还能够引发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从而更好地 理解自己和他人。
对道德的追求与坚守
托尔斯泰是一个坚定的道德主义 者,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存
在的基础。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道德 原则的坚守和追求,他认为道德 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类行为
的准则。
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目录
• 托尔斯泰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分析 • 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 托尔斯泰的性格特点 • 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 • 托尔斯泰的影响与启示
01 托尔斯泰简介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
托尔斯泰出生于19世纪俄罗斯 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严
格的上等教育。
早期经历
年轻时曾在军队服役,后进入 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
9.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 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 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一切‘旧基 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 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 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70至 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 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 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 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代表作
1)成名作:《童年》(1852)、《少 年》(1854)。 “《童年》的作者是有才华的。作者 的倾向、朴素的风格和现实的内容构 成这部作品独具的优点。——涅克拉 索夫(《现代人》主编)至托尔斯泰 的信”
代表作
2)“心灵的辩证法”的被命名:《塞瓦斯 托波尔故事》 战争题材的作品,对当时俄国文坛引起了更 大的冲击波,使评论界感到惊喜。 “这正是目前俄国社会需要的东西:真实, 这真实自果戈里逝世以来在俄国文学中已经 残存无几了。您最珍惜您才华的这一方面使 理所当然的。您引入我们文学中的那种真实 对我们来说具有一种十分新颖的东西。我不 知道还有别的什么作家能像您那样令人喜爱 和热诚的欢迎。
理解一因违反活的生命的本性而受到 最高律令的审判。” (俄国作家魏列萨耶夫的解释,托尔 斯泰又表示赞赏。)
4.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
理解二: 圣经,罗马书,第19节,上下文是:亲爱的兄弟,不要自 己申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 为经上记着:‚主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 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 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 胜恶。
托尔斯泰
外国文学史(下)
导入
俄罗斯气质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画作
胆小的农夫
列宾 读书的姑娘 1870年 草图 布面油画
《蜻蜓》(画家女儿列宾娜)
《秋日芬芳:女儿的画像》
俄罗斯文学
“单纯朴素的风格、流畅自如的 文笔,假定在一个充满不幸的 世界中对我们主要的呼吁就是 要我们去理解我们受苦受难的 同胞,而且‘不要用头脑来同 情——因为这还容易做到—— 而是要出自内心’——这就是 笼罩在整个俄国文学之上的那 片云雾,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使我们离开自己黯然失色的处 境和枯焦灼热的道路,到那片 云雾中去舒展……”(伍尔夫 《论小说与小说家》)
“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主义”的三条主要内容中, “勿以暴力抗恶”依循于基督教义 ;“道德 自我完善”是人类灵魂的必由出路;“全人 类普遍的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思 想,也是他博大胸怀的体现。它似一架桥梁 连接起前两者,并将其相互融为一体。 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极力张扬人类的 “爱”和“善”,这种意识,这种对人性、 人类本质、人类终极目标的思考贯穿其一生, 并在其伟大著作中得到最大的释放。
激情、活力、真诚,与周围束缚压抑 她的生活与精神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6.安娜悲剧的原因:
(1)女性智慧和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 社会普遍麻木状态之间的矛盾;
(2)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 我之争
6.安娜悲剧的原因
(3)安娜的死是由于“厌倦”;
她在与渥伦斯基结合的过程中,她所面临的最大恐惧并不是上 流社会的摒弃,也不是谢辽莎遗弃的后果,而是她不知道爱情 的对象何时会停止这种爱,从而让她的全部牺牲彻底贬值。由 此,安娜进入了嫉妒——怀疑——安慰——怀疑——嫉妒的怪 圈,并最终导致了厌倦。(格非)
“托尔斯泰主义”
包含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普遍的爱”。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 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之后为人生努力方向找 寻到的精神路标。尽管它带有悲剧性和历史 局限性,但是,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 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 日益凸现。
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两大源泉:
1.东正教文化:
东正教的基本宗旨是:“教徒通过神秘的宗教仪式和通过 对上帝的信仰及修身、修心,去追求天国的永恒的快乐, 或换来终身的幸福。” 较之天主教,东正教对忏悔寄予更大的期待,认为人通过 忏悔不仅可以救赎,而且可以接近上帝;东正教还特别推 崇圣母玛丽亚,它从母爱的至高无上出发,认为圣母的地 位高于耶稣。对于女性的“圣母式崇拜”导致俄罗斯文学 中一系列优美女性形象的产生。
——普鲁斯特
《安娜· 卡列尼娜》
格非: 《安娜· 卡列尼娜》对于列夫· 托尔斯泰一生 的创作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从艺 术表现力方面来说,作者的能力日臻成熟, 而且对长篇小说这个体裁的驾驭炉火纯青。 这部小说写于他一生中最安宁,最幸福的时 期,虽然对于绝对善、正义、真实以及“得 救”的探索已为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但这 方面的倾向还未来及得对他饱满的热情、宽 广的视野构成损害。
2.写作缘起
“这个时代真够烦心的,无论你向那里看去,到处都 是问题,都是谜。而谜底呢,只有凭藉空想才能猜 到。”(1870年)

“昨天晚上他对我说,他脑中出现了一个已经结婚, 但失了足的上流社会妇女的典型。他说,他的任务 就是把这个女子写得只显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而 一当他想到了这个典型以后,所有以前已经想到的 人物和男性典型,便都围绕着这个女子聚集起来了, 个人获得了各人的位置。”(1870年2月24日托尔 斯泰夫人日记)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理分析通常是一种固定的、静止的情感分 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另一种做法:‚这 就是抓住一种情感向另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向另一种思想的戏剧性的变化。但通常我们 看到的只是这个链条的两端环节,只是心理 过程的开端和结尾。‛ 然而,‚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是他不限 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 本身,即那种难以琢磨的内心生活现象,彼 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他都能 巧妙地描写出来。‛
二.主要代表作品:
(创作了近60年,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身后编 成全集多达90卷,光作品目录就汇成了另外单独 的一卷,共91卷(百年纪念版))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 早晨》、《琉森》(又译《卢塞恩》)、《三 死》、《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 平》、《安娜· 卡列尼娜》、《忏悔录》、《黑暗 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克莱 采奏鸣曲》、《哈泽· 穆拉特》、《舞会之后》、 《复活》
代表作
6)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翻译研究:主要 是儒道著作,翻译了《道德经》 ; 托翁晚年说:“中国人民的生活,过 去一向使我极为关注。我曾经尽力去 了解我所能了解的中国生活中的事物, 尤其是中国的宗教智慧——孔子、孟 子、老子的著作及其注疏。”
代表作
7)《复活》(118)“诱奸和忏悔” 在1895年11月5日的日记中写到: “刚去散步,突然明白了我的《复活》 写不出来的原因……必须从农民的生 活写起,他们是对象,是正面的,而 其他的则是阴影,是反面的东西。”
“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一八六九年四月九日他写给母亲的一封信里 这样说:“前天晚上我在阿尔查马斯过夜, 突然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半夜两点钟, 我疲倦得厉害,只想睡觉,身上一点也没有 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可是突然我感到了一种 从来没有感到过的强烈的苦闷、惊慌和恐怖, 关于这种感觉的详细过程我以后再告诉你, 可是象这样痛苦的感觉我是从来也不曾体验 过的……昨天,同样的感觉又发生了,不过 程度比上次轻得多,我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准 备,再说它的来势又比较前次轻些,所以并 没有被它压倒‛。
2.欧洲启蒙主义
托尔斯泰
“主啊,给我一个信仰罢,让我帮助他人找 到它。”
1855年3月日记: 昨天,一次关于上帝与信仰的谈话,使我产 生了一个我愿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辉煌的念 头;要建立适合当代人类发展的新宗教,消 除教条和神秘主义,但仍然是基督的宗教— —一种现实的宗教,不许诺来世极乐而提倡 现世幸福。
她的死亡本身是一种矛盾,一种迷惘,一种困惑。似乎谁 也无法解说安娜到底应该服从“肉体”还是“灵魂”,谁 也分不清楚神秘的非理性力量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所以, “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只有神秘的上帝才能解开这神 秘的“斯芬克斯之谜”。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356页
5.安娜人物形象:
《安娜· 卡列尼娜》
1.评价: “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 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 “巴尔扎克的作品令人不愉快、装模作样,充满可笑之处, 人类受到一个想写一部巨著的文学家的裁判,而在托尔斯 泰的作品中却是受到一个安详的神道的裁判。巴尔扎克给 人伟大的印象,托尔斯泰身上一切自然而然地更加伟大, 就像大象的排泄物比山羊的多得多一样。”
“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托尔斯泰日记: 我真心诚意想成为一个好人,但我年轻,我 有多种情欲,当我追求美好的东西时,我茕 茕一身,十分孤单。每当我企图表现出构成 我最真诚的希望的那一切,即我要成为一个 道德高尚的人,我得到的是轻蔑和嘲笑;而 当我只要迷恋与卑劣的情欲,别人便来称赞 我,鼓励我。虚荣、权欲、自私、淫欲、骄 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被尊 敬……
生平
耕地的托尔斯泰
生平
10.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 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 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 常感到怀疑。 11.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 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 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 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 年,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 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 斯纳亚· 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 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 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 斯纳亚· 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 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生平
列夫· 尼古拉耶维 奇· 托尔斯泰 (ЛевНиколаев ич Толстой) (Lev Tolstoy) (1828-1910)
Portrait of Leo Tolstoy(列夫 托尔斯泰)-列宾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