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第二课教案
高中音乐作品赏析教案及反思

高中音乐作品赏析教案及反思高中音乐作品赏析教案课程名称:音乐作品赏析课程难度:低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形式。
2.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3.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教学基本音乐术语和歌曲结构;2.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进行赏析;3.学习如何分析和描述音乐。
教学内容:1. 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形式音乐作品有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旋律、和声、节奏、动态和音色。
基本形式:复调、声部、备重音、渐进式。
2. 音乐作品赏析2.1 古典音乐--巴赫教学目标:掌握常见的巴赫音乐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巴赫赋格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听觉学,讨论2.2 流行音乐--披头士教学目标:学生将思考那些元素使披头士女歌手的歌曲成为了流行金曲。
教学重点:披头士是否创造了自己的音乐类型?教学方法:听取曲目,参观节目,设计调查问卷。
3. 分析和描述音乐通过音乐分析和描述训练,学生将了解:如何听音乐和分析音乐。
如何将分析转化为文字,用合适的术语和词汇书写分析。
学生将学会分析:旋律、节奏、和声、动态、音色、歌曲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转化分析为文字。
教学方法:听觉学、讨论教学评估:期末考试:问答听取曲目,写一篇长文音乐分析。
教学反思:该教案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长时间聚焦于音乐,了解到音乐的构成元素和形式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应尽量掌握听觉学和讨论的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分析的方法,应该使用更加简单、生动、常见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大学音乐作品赏析课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音乐作品赏析课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3. 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认识。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
二、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15分钟)1.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 音乐的和声和配器。
3. 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三、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0分钟)1. 古典音乐:教师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的作品为例,介绍其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等特点。
2. 浪漫音乐:教师以肖邦、李斯特、瓦格纳等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为例,介绍其情感丰富、表现力强、形式自由等特点。
3. 现代音乐:教师以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现代主义音乐家的作品为例,介绍其创新、实验、反传统等特点。
四、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10分钟)1. 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2.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感受,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音乐作品,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音乐作品的欣赏(4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音乐作品的分析(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作品赏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汉族民歌—赏析 教案

《汉族民歌》——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一节《汉族民歌》,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及不同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学生能初步认识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当地环境、生存状态、人物性格等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民歌的特点。
2.艺术表现:通过《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等民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信天游”这种民歌体裁。
3.文化理解:感受民歌的质朴美,学会欣赏中国民歌,能根据音乐特点听辨部分民歌所属的地区。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各类汉族民歌,分析各地区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能简单听辨不同汉族民歌所属于哪个地区。
四、课型课时:新课(欣赏课)二课时五、教学方法:聆听感受法探究法对比欣赏法等。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比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风筝》《上去高山望平川》,判断哪首是民歌?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进而思考什么是民歌,以及民歌的特点是什么?(二)新授1、讲解民歌的概念,民歌的特点以及民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2、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体验并思考问题视频表现了怎样的场面以及其中音乐属于哪种形式?教师讲解劳动号子。
3、湖南民歌(1)聆听谱例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引子部分,分析其演唱形式及旋律特点,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色。
国际歌-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

国际歌-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听出国际歌的旋律并理解歌词意义;
3.进一步加深对音乐赏析的认识和理解;
4.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国际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旋律赏析;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态度和理解程度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视频和音频资料;
2.学生准备:带上笔记本和笔做好记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国际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听歌,并了解国际歌的旋律。
2. 讲解
1.教师向学生讲解国际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常用词汇的讲解,如“团结”,“平等”等;
3.国际歌的旋律分析和鉴赏,强调歌曲中的高潮部分。
3. 听歌分析
教师播放国际歌的音频,并结合幻灯片对歌词逐字分析,学生跟读、朗读,并与教师一起探讨歌曲中的意义。
4. 点歌议论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素材,安排学生进行点歌议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点歌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评价
教师给学生反馈,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五、教学体会
此次教学,学生对国际歌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体现了音乐赏析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同时,教学中也需要不断拓宽思路,加强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应用能力,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第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音乐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学会聆听2教科书书名:音乐鉴赏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9 年 5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聆听《轻骑兵序曲》《马勒第一交响曲》《小步舞曲》等作品(片段),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巩固上节课所学,并进一步分析歌曲在调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音乐艺术作品传情达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能跟随教师挥拍准确视唱乐谱;能感受、辨听出教师所给音乐中的调式变化或音乐织体的变化;二、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并分析调式、织体两个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理解调式、织体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2.能够唱准乐谱中的变化音。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导入新授一.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引入本课第一个重点学习内容—调式。
二.新授1 调式1.赏析《轻骑兵序曲》(片段)①带着问题聆听《轻骑兵序曲》的两个音乐片段;②在教师指挥下视唱两个音乐片段的主题,回顾音响找异同;③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调式2.对比、体验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感受调式在音乐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视唱音乐主题乐谱,力求做到:总结①听清起始音和拍速;②起唱前有两小节预备拍并始终正确挥拍;③节奏、旋律表现力求准确;尤其关注变化音的准确表现。
3. 过程性自我测评①听辨四季-《四季-春》、《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音乐片段中的调式变化。
②以《两只老虎》前四小节为例,进行同名大调转小调的编创。
二.新授2 织体1. 了解音乐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音乐三种常用织体;2. 观看钢琴演奏视频,直观了解复调、主调织体的特点;3. 聆听《哈利路亚》片段,感受音乐中的织体变化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三.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所学重点内容:1.调式2.织体四.学以致用(详见学生资源之课后练习文件)。
小学三年级音乐第二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音乐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演唱基本的音乐音阶。
2. 学生能够准确地鼓掌跟随音乐的节奏。
3. 学生能够观察和模仿老师演奏乐器的动作。
4.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节奏。
教学步骤:一、温馨铃声(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适合温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
二、复习音阶(10分钟)1. 老师和学生一起唱起音阶,以教师演唱为主导,学生跟随唱。
2. 老师用数字音阶图示,复习音阶的高低音。
3. 学生分组小合唱,巩固音阶的记忆。
三、鼓掌跟随音乐节奏(15分钟)1. 老师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鼓掌。
2. 老师逐渐提高音乐的节奏速度,学生尽力跟随。
3. 学生分组进行鼓掌比赛,看哪个小组跟得最准。
四、观察乐器演奏(10分钟)1. 老师展示一些基本乐器,如小钢琴、木琴、手鼓等。
2. 老师演奏简单的乐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演奏乐器的动作。
3. 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乐器,模仿老师的动作演奏。
五、乐器演奏(20分钟)1. 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乐器,如小钢琴、木琴、手鼓等。
2. 老师引导学生用乐器演奏简单的音乐节奏。
3. 学生分组合奏,共同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问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和演唱基本的音阶,还学会了跟随音乐的节奏鼓掌,并且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演奏乐器的动作,学生培养了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演能力。
通过乐器演奏的环节,学生还体验了合作和团队合奏的乐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初中一年级音乐第2课教案

初中一年级音乐第2课教案课程名称:音乐鉴赏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音乐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 音乐鉴赏方法的学习。
2. 欣赏一首初中一年级适用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音乐鉴赏方法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听觉、视觉、情感等方面。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提高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音乐作品欣赏(2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音乐作品,如:《茉莉花》、《童年》等。
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运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从听觉、视觉、情感等方面去感受音乐的美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音乐鉴赏方法进行总结,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鉴赏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中的参与度和感受分享。
3. 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音乐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欣赏能力。
在音乐作品欣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课堂氛围融洽。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音乐鉴赏方法,并在欣赏过程中有深入的思考。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音乐作品的种类和难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五周第二课时:音乐鉴赏教案详解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五周第二课时:音乐鉴赏教案详解本节课为音乐鉴赏教学,主要内容是对古典音乐演奏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学习古典音乐的元素以及流派和风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灵敏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流派。
2. 培养学生跨越时空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的过程,包括理解音乐旋律和曲式、欣赏器乐演奏技巧和色彩、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音乐创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课堂上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对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2)你听到了哪些主要的旋律和节奏?(3)你能分辨出其中使用了哪些乐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开始关注音乐的细节和元素。
2. 讲解古典音乐的基本元素(1)旋律: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由音高、音程、节奏和语调等组成的。
(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由音符、拍子和速度构成的。
(3)和声:音乐中声音的合成、协调和分工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4)曲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包括前奏、主旋律和尾声等。
3. 分析古典音乐的流派和风格在介绍了古典音乐的基本元素后,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几个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来理解音乐流派和风格。
例如,《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这些经典的芭蕾舞曲就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而巴赫的作品则是音乐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品。
4. 鼓励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在鼓励学生关注音乐的元素之后,我们还应该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讲解来实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评价通过这次音乐鉴赏的课程,我相信学生会在音乐方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会更加热爱和重视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现代歌曲《龙文》歌词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音乐、书法、古诗词、茗道、戏曲……思绪纷飞与之一起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脉搏,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禁不住沉醉于中华文明的璀璨。
从大漠敦煌到小桥江南,从丝路驼铃到峻美三峡,从民间民俗到阳春白雪,从文人墨客到历史传说,一幅幅画卷从眼前掠过,似乎又看到了《牡丹亭》上演时的热闹,看到了了《梁祝》化蝶的悲情。
歌词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历史风物,还蕴含着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美德和智慧,山水萌动之间隐匿着黄皮肤,黑眼睛身上特有的真善美,彰显华夏文明的深邃大气。
整首歌词含蓄而刚强别生,所以说《龙文》描绘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信手拈来真是神秒之笔!论曲调,《龙文》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符变化而来的旋律古香古色,流淌着龙子之情,是自豪?是怀古?是依恋?……总之像是青茶在口,让人回味无穷!歌词中提到的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音乐曲谱,说明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音乐属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欧州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为什么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xun),挖制骨哨。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七声音阶。
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声音阶。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七声音阶:1、2、3、4、5、6、7,古代五声音阶指:宫--商--角--徵(zhi)--羽约等于简谱:1、2、3、5、6,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比欧州的七声音阶早200多年,说明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的贡献和影响。
(一)中国民间音乐?是指民间基层普通民众通过集体或个体,口头或书面而广泛流传的音乐。
例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流传于世,通过现场录音,得以保存。
(二)中国民族音乐广义: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甚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盛行的通俗音乐也在其内。
狭义的民族音乐:专指传统音乐,它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总的来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一)民间歌曲(二)民间歌舞(三)说唱音乐(四)戏曲音乐(五)民族器乐(一)民间歌曲的分类我国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它在分类上有多种角度和方法。
此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依据歌词题材内容划分:将民歌分为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
依据历史年代或者产生的特定时间:将民歌分为古代民歌、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新民歌等;依据流传地区:将民歌分为陕北民歌、山西民歌、河北民歌、河南民歌、四川民歌、云南民歌等;(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
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听原汁原味的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hao)蒿林》,再听一首创作歌《三十里铺》,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当年李依若(原创者)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
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
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
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后为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
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
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情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让中国民歌得以继承与发扬。
还有普遍使用的一种,即按照歌唱场合和音乐特点将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号子:(劳动歌的一种。
又称吆号子。
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放川江船夫号子山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如黄四姐、柑子树等) 小调(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曲折等特点。
放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
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
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
由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
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 按照风格特征:将民歌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客家等区域的。
在少数民族民歌中,有的按照民族将民歌分为藏族民歌、彝族民歌、羌族民歌、苗族民歌、蒙古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等;(放维吾尔族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放蒙古民歌草原之夜喻为中国的小夜曲)有的按照歌曲的用途表现内容;将民歌分为狩猎歌、筵席曲、木格、赞歌、思乡曲、礼俗歌、叙事歌、宗教歌、儿歌和摇儿歌(即摇篮曲) 有的根据声部的多寡:将民歌分为多声部的大歌和单声部的小歌。
有的按照节拍形式将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有的根据音乐特点和表演方式将民歌分为抒情性、叙事性和歌舞性民歌。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分类按照音乐与舞蹈二者结合的方式将民间歌舞音乐分为舞歌(或歌舞)和舞乐(或乐舞)两大类型:按族属、流传地区、舞种和表演形式进行分类:如我国汉族民间歌舞中,就有流传在南方各地的花灯、花鼓、采茶等,北方有秧歌,全国各地有跑旱船。
花灯:花灯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欣赏云南花灯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欣赏《凤阳花鼓》采茶:我国民间舞蹈。
流行于南方各省。
主要流行于峦山叠翠的茶农集中的山区。
内容大多反映采茶的劳动生活。
表演时,三五成群,左手提茶蓝,右手持扇子,载歌载舞。
动作细腻优美,节奏明快清晰。
曲调高亢嘹亮,舞姿矫健诙谐,生活气息特别强烈。
民间歌舞中的音乐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器乐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舞歌基本按照民歌的分类,舞乐基本按照民间器乐分类 (三)说唱音乐的分类按艺术风格划分:我国汉族的说唱曲种大致可以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学术界一般是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将其大致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杂曲、琴书、走唱、板诵八大类.根据音乐结构形式将其分为:单曲体、联曲体、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板腔混合体四类。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间民艺人,被称为鼓界大王)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主要以木板与大鼓来演唱,后来加入了十三弦、四胡、琵琶乐器伴奏。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歌,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这部作品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画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汉奸的卑鄙下流的嘴脸,描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民族灾难,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和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其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四)戏曲音乐的分类对于戏曲音乐的分类,我国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从声腔入手,将戏曲音乐氛围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四大声腔系统;第二种是在声腔系统基础上再按剧种、民族分为越剧、沪剧、评剧、吕剧、藏剧、壮剧、白剧、侗剧、京剧等。
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旁白),二者相辅相成,做就是指表演舞蹈,打就指武打翻跌功夫,每个京剧演员都必须具备“唱念做打”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