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理论、实践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发展。

中国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和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历史、理论、实践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选择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科学预见,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的美好设想和科学阐述,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2009152班 20092701 吴俊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调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的。

至此我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会对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要指导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三个涵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它的革命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科学,更是革命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和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它的实践的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要求所做的应用性处理,就是把马克思所规定的革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转化为具体能够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三层涵义是它的科学的系统性。

这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主题、实践形式和根本纲领,转化为革命的科学学说和根本纲领相统一、人的解放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相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备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纲领体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的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内涵及实现要求不同,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

任何一者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着其他两者的发展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涵义及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

过时的、陈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符合当下历史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时代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一种通俗化语言的、易被人们理解的、已被人们接受的理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们所理解、所内化,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用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中国化中包含时代化和大众化,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化和时代化不能脱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离开任何一者,马克思主义只能成为教条或“本本”,无法在时代发展中的中国发挥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中国化,还要时代化、大众化。

一、中国化是三者的核心,是必须坚持的理论之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巨大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指引中国人民取得非凡成就,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切合时代特征, 始终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最终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被中国化,那时代化与大众化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摘要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此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逻辑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证明过程。

关键词: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ies combine to produce a series of theory that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This process is both a theoretical logic process is a practice certification process.Keywords: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4)一、发展观的革命-建设指向与毛泽东思想 (5)(一) 革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5)(二)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 (5)(三)曲折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6)二、发展观的改革-开放指向与邓小平理论 (7)(一)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生 (7)(二)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7)三、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 (8)(一)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和发展 (8)(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9)四发展观的人本-和谐指向与科学发展观 (10)(一)三个代表的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 (10)(二)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与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超越 (10)五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2)(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阶段性 (12)(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续性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中,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解决已有问题,更好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85-01一、前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中,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不能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付诸于实际。

纵然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日臻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分析1.研究思想及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大多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和维度为出发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能从哲学的视角或层面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甚微。

在探索的纵向和横向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从哲学思维或思想方法层面开展深入讨论。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理论成果的理论研究多,而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在联系方面体系少,未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问题。

一般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总结的研究成果的学者多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者。

人们往往只重于对经验的总结,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总结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规律,使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逐步“当代化”进行有条不紊的过度。

另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溯源性研究的多,不能很好地对其发展规律进行预见,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前瞻性意见。

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实现对未来的展望,自觉地推动其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 6卷

J u a fXiyn r l iest o r l n a gNoma v ri n o Un y
第 6期
20 0 6年 l 2月
( hl . SeSi dt) o.6N . e.0 6 Pis& o.e.E i V 12 o6D e20 o .

l ・ 8
维普资讯
李建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中国社会发展 的当下状态 , 中国的基本国情 、 民族特 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 现实 的基础 , 舍此来 谈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就是 无 的放矢 。 ( “ : 三) 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 两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关键词“ ” , 化 字 可以解 读为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内在地包 括着 “ 马克 思主
活于其 中的国情 的认知深度与完整程度 , 也决定了 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实践水平 。
( ) 中国”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四维 时 空 二 “ :
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应用又是在 具体的民族国家
来实现的, 这就产生 了马克思 主义 民族化 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 不仅能够 中国化 , 而且也曾 ‘ 苏联化 ’ 、 ‘ 东欧化 ” , 必然是在 ‘ ’ ’它“ 化 的系列 中存在并发 展着 自 L 。民族化和世界化是马克思 主义在世 身”1 ] 界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原生形 态的马克思 主义 是其 民族 化 产物 的主 要理 论 之 “ , 源” 而那些发展 了的、 民族化 了的 、 时代化 了的衍 生形 态 的马克思 主义 , 是 原 生形 态 马克 思 主 义之 则 “ , 流” 二者共 同汇成马克思主义 的“ 不废江河” 。马 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民族化产物就是 中国化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 就是通过 民 族 形 式 的马克思 主义 , 是 把 马 克 思 主义 应 用 到 中 就
国具体环境 的具 体斗争 中去, 而不是 抽象 地运用 它。 [z 1 ”20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1: - 价值观、 方法论 、 社
会理想与原生形态的马克思 主义本质相同, 从而可
而是一个处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与世界联系 目益紧
密的地理单位和经济政治文化实体 , 是有着特定 的
时间空间结构 的系统 , 全球化视野下 的中国物质生 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是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载 体 ;中国” “ 的现 实也并不是 固定不变 的, 而是一个
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 的马克思 主义 , 只有具体的
社会 主义理 论与 实践 ・
关 于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 一种 逻辑 分析
李 建 勇
(. 1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00 ;. 5 102 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学 院, 山东 青 岛 26 2 ) 65 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 “ “ 、 中国” “ 是理解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内涵的三个关键 词; 、 化”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内在地包括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双向过程 ; 化” 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理 论主体 和 实践 主体 是 中国共 产党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 党的建设
中图分 类号 :6 D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0 6 (0 6 0 - 1- 10 -94 20 )60 80 0 4
收 稿 日期 :0 6 71 2 0 - —1 0
不断生成变化的动态过程 , 由此决定 马克思主义 的 “ 中国化” 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 必须“ 与时俱进” 。总 之, 在当代 , 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应关注世界和
作者简介 : 李建勇(9 6) 男, 17 。 , 河南南阳人,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 ,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 学 院讲 师 , 究方 向 : 克思 主 义中 国化 。 研 马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的三个关键词——“ 马
称之为“ 一脉相承” 。从 “ 与“ 的逻辑关 系来 源” 流” 讲, 理清“ 活水源头” 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 , 基 本 立场 、 观点 和方 法 是 实 现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 当然前提 , 离开这个 前提, 所谓 “ 中国化 ” 就会走入 歧途。从历史实践来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研究 对 状况和认知水平规定 了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对于生
克思 主义” “ 国” “ 的解析 、中 、 化”
( ) 马克思 主义” 世界 化 与 民族化 的呈现 一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语境中, 马克思主义 ” “ 所指 包括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 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俄 国化 的产物——列宁 及 主义。马克思主义作 为一种科学 的思想体系, 具有 世界性 、 普遍性的品格, 即所谓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主义 。毛泽 东 指 出 : 马 克 思 主 义 必 须 通 过 民族 形 “
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语境里 的“ 中国” 是马 , 克思主义 “ 的四维时空 , 化” 具有时 间: 间两个方 空 面 的丰富 内涵。从 时间方 面来讲 , 今天 的中国是 “ 历史 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 中国几千年 的悠久历史 ,
可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宏 观历史背景, 近代 以
来的历史可视为 中观时代背景 , 五四时期及以后 的
历史可视为微观时代背景; 从空间方面来讲 , 东方中 国的生产生活方式 、 国际国内环境等, 是来 自西方的 马克思主义 “ ” 化 的特定 的空 间环境 和理论对 象。
在这里 , 应该指出, 中国” “ 并不是一个孤立封 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