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宁丸治疗腰椎管狭窄风寒痹阻证60例
蠲痹汤配合牵引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蠲痹汤配合牵引治疗风寒阻络证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李树冬;丁建辉【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年(卷),期】2018(041)006【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蠲痹汤;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作者】李树冬;丁建辉【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 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综合征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近组织,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发病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颈椎间盘退变;其次,退化的组织结构对脊髓、神经、血管或颈部气管造成压迫或刺激,并出现相关的临床病症[1]。
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thy,CSR)是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的疼痛、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占所有类型颈椎病发病的50%~60%。
CSR以单侧发病为主,亦可双侧,50岁左右患者多见,一般发病相对缓慢,多无外伤史,男女比例约为2∶1[2]。
该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药疗法对于本病有着独特疗效。
基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特点,结合我科临床经验,本人采用蠲痹汤为基础方配合牵引将其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及住院部采集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见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346-349拟定:①急性发作,典型神经根性病症(麻木、疼痛),范围与颈椎神经支配区域一致。
②奎肯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痛点封闭无效(诊断明确者可不必做此测试)。
椎管宁丸治疗腰椎管狭窄风寒痹阻证60例

椎管宁丸治疗腰椎管狭窄风寒痹阻证60例
陆海芬;张秀胜;符为民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宁丸治疗腰椎管狭窄风寒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
疗组30例采用椎管宁丸(全蝎、蜈蚣、僵蚕、水蛭、�虫)治疗;对照组30例
采用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2%、9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椎管宁丸治疗腰椎管狭窄疗效肯定。
【总页数】3页(P1641-1643)
【作者】陆海芬;张秀胜;符为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医院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医院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医院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相关文献】
1.益智醒脑丸联合西药治疗脑栓塞恢复期风痰瘀阻证50例
2.舒筋健腰丸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肝肾不足,风湿瘀阻证)的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3.祛寒逐风合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风寒痹阻证临床研究
4.蠲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
痹阻证患者的效果5.椎管宁丸治疗风寒痹阻型痹证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椎管狭窄症—搜狗百科

腰椎椎管狭窄症—搜狗百科膏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一直以来被国人引以为骄傲。
但是要注意口服中药的副作用,口服中药对肝、胆、脾、肾等有一定的伤害,因此使用腰痛复正贴治疗是最佳的选择,外用中药,之最大的优点在于,直接渗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过胃吸收,所以伤不到肝、胆、脾、肾等,没有副作用,从病理上进行治愈;使用方便,不过敏,被称为绿色疗法,是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治疗腰疼疗效很好。
常见治疗方法一般腰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腰腿疼和下肢行走无力的常见原因。
引起的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人进入中老年后,腰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韧带增厚导致神经周围空间变小而受压,患者行走过程中,出现腰腿疼痛和下肢酸困、麻木、无力、跛行,而不能远距离行走,严重者行走几十米就很困难,患者往往需要蹲下休息一会儿,方可继续行走,然后仍需蹲下休息,能够继续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这是因为,直立行走时腰椎管的空间是变小的,此时神经受压加重,神经缺血加重。
但是患者骑自行车不受影响,可以骑较远的路程。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确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表现方能确立。
单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单纯根据影像学表现均不能确立诊断。
保守治疗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可以保守治疗中药健骨椎康方,休息、理疗、按摩、服药等。
绝大多数病人通过保守治疗是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的。
日常居家第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第二,应用其他方法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
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腰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管狭窄。
另外对于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血管造成局部腰肌的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腰痛腰酸、腰肌劳损无力等可以使用国内常用的一些医疗用品,如金柱康腰痛带,它具有通络活血、消炎镇痛、牵引固定的作用,对于疾病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和控制病情的作用,据调查,腰部肌肉韧带发达,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继续发作发展的几率下降了80%,所以,腰部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盘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盘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盘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方法:选出本院骨科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诊治的90例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甲钴胺骶管注射治疗,观察组予以甲钴胺骶管注射联合盘龙灸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程度(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95.6%)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JOA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组对比均P<0.05。
结论:盘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盘龙灸;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临床常见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成,该病的患病率大幅度提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是缓解疼痛、提高腰椎功能、改善四肢功能障碍。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盘龙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选出本院骨科9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对比分析,见下述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出本院骨科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诊治的90例寒湿痹阻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X线或CT检查确诊,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规定,辩证属寒湿痹阻型,临床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腰痛、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随机将患者纳入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
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2~83岁,平均(65.9±4.1)岁;病程9~36个月,平均(14.1±5.7)个月;单节段病变5例,多节段病变40例;神经根型33例,马尾型2例,混合型10例。
椎管狭窄中医药疗法

椎管狭窄中医药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椎管狭窄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腰椎;椎管狭窄;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凡造成腰椎椎管狭窄、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并产生相应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本病是一个综合征,所以又称为腰椎管狭窄综合征。
主要临床特征是间歇性跛行,慢性反复腰痛,一侧、双侧或两下肢交替性放射痛,行走或腰过伸时疼痛加重,休息或腰前屈时减轻或消失,属中医学腰腿痹痛范畴。
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及劳役伤肾为其内因,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为其外因。
病机为肾虚筋脉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机体经络,或负重、跌扭、劳损外伤等致血瘀经络,经络不通,气滞血凝,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总之肾虚为其本,风、寒、湿、瘀皆为其标。
本病的治疗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治疗、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等。
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简便易行、痛苦小且行之有效,现将近年来药物、针灸、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情况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1.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本症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证型尚未统一。
陈炳均[1]将本病分为3型辨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03例。
①肝肾虚损型,药用:黄芪20g,甘草5g,茯苓、当归、白芍药、生地黄、杜仲、牛膝、秦艽、独活、川续断各15g,细辛、防风各10g。
②脾虚型,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丹参各15g,炒酸枣仁、当归各10g,炙甘草、木香各5g,威灵仙、千斤拔各30g。
③气血两虚型,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白芍药、黄芪、丹参各15g,威灵仙30g,炙甘草5g,川芎、当归、细辛各10g。
以上各型随风寒湿热不同随症加减。
结果:治愈58例,显效2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
佩仁和[2]将腰椎管狭窄症40例分为5型辨证治疗。
①瘀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目的:评价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腰痹通胶囊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并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变化。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患者的腰腿痛、直腿抬高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两者用药安全,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腰腿痛Ι号胶囊能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LD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1]。
目前LDH患者日渐增多,年龄也日趋年轻化。
研究表明腰腿痛患者中约有35%与椎间盘退变有关[2]。
近年来笔者应用腰腿痛Ⅰ号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LDH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7月~2010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突出部位及病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组别n 性别年龄(岁)男女20~31~41~51~61~65治疗组 30 13 17 5 11 9 3 2对照组 30 14 16 6 12 7 4 1注:经卡方检验,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组别n 突出部位病程L3~4 L4~5 L5S1 L4~5、L5S1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鲁玉来、蔡钦林主编>[3]中的有关标准拟定。
中医诊断参照戴慎等主编《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4]拟定。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有下腰痛病史,多见于老年人。
(2)腰腿痠楚、重着、疼痛,下肢麻木不仁、痿软无力,二便失调。
风寒痹阻者痛重着,时轻时重;气虚血瘀者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肝肾亏虚者腰腿酸痛,无力,形羸气短,肌肉瘦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
(1)有反复下腰痛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2)可有持续的下腰痛、骶部疼痛、下肢痛,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
(3)间歇性跛行是本病最典型临床特征,90%以上患者有此症状。
直立或行走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即出现腿痛无力等症状,弓腰或蹲坐后可缓解,被迫采取休息、下蹲后症状很快缓解,可继续行走,至出现同样症状时再休息。
(4)本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一致,一般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较轻。
主要体征:脊柱侧弯,病变节段压痛,腰椎后伸受限,腰椎后伸试验阳性。
病变节段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弱,下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马尾神经受压则可出现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
(5)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示左右关节突不对称,关节突肥大,椎体旋转、侧弯。
侧位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牵张性骨刺,椎体间有前后滑移,椎曲异常。
CT检查可显示椎管骨性结构形态异常改变,椎管狭窄程度。
MRI检查显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程度。
(二)分型诊断[4]1.椎间盘型:多个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
特点为X线摄片示腰椎椎曲变直或反弓,CT或MRI检查示多个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硬膜囊受压。
2.滑脱型:腰椎峡部裂,腰椎退行性变,关节突关节紊乱,周围韧带松弛,椎间隙不稳,椎体滑移,导致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效方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效方腰突复位丸、胶囊及其制作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突复位丸、胶囊及其制作工艺。
其特征是:它是将制马钱子、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全虫、穿山甲、土鳖、水蛭、蜈蚣、地龙、鹿茸等二十味中药粉碎成300目的超微中药混合物,再装胶囊或拌蜂蜜成丸。
腰突复位丸(胶囊)具有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活血脱水、萎缩突出物、促进髓核还纳或改变其位置形态的作用,从而快速解除压迫,消除神经根水肿,促进纤维环修复,使髓核不再突出。
本发明通过12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总结,其有效率100%。
1.一种快速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突复位丸(胶囊),其特征在于所用药物原料的组份和重量配比如下:制川乌100-300 独活100-300 羌活100-300 制马钱子100-2000 制草乌100-300 防风100-300 人参100-300 元胡100-300 穿山甲100-300 生地100-300 全虫100-300 地龙100-300 北细辛100-300 土鳖100-300 水蛭100-300 天麻100-300 白花蛇100-300 蜈蚣100-300 麻黄100-300 鹿茸100-300--------------------------------------------------------------------------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方:蕲蛇50g.金银花10g.连翘10g.苦参10g.龙胆草10g.柴胡10g.桔梗10g.玄参10g.生地10g.杜仲10g.槐米10g.川芎10g.木香10g.怀牛膝10g上药共为细末分成14 分温黄酒冲服一日两次饭后服50年以上经验方-------- ---------------------------------独家秘方生地60克黄芪60当归12附片15肉桂6干姜10蕲蛇肉15威灵仙18仙灵脾15肉苁蓉18制乳没15苏木9二活18怀牛膝15蜈蚣5条炙甘草10================================********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治疗了1000多例病人,有效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 . 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 刊 ) , 2 0 1 1 , 0 2 ( 6 ) : 6 6 — 6 8 . 儿体 质表 现 出各 自不 同的 特点 和 规 律 , 小于 1 ~3岁体 究 概 况 [ [ 2 ] 贝政平 , 儿科疾 病诊 断标准 [ M]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因此 , 本着 “ 以人 为本 , 治病 求 本 ” 的治 疗 原 则 ,根
据不 同年 龄 、 不 同 的体 质 类 型 , 灵活运用多种疗法 , 对
本研究 显 示 , 发生厌食 症 的年龄段 以 3 ~ 6岁 多 改善 修正厌 食 患儿 的偏颇 体 质 , 增 进厌 食 患 儿食 欲 , 降 提高 厌食 患儿 的健康 水平 有重 要意 义 。 见, 在 证 型分 布 上 , 以脾 胃气 虚 最 多 , 在 中医 体 质 上 具 低发 病率 , 有 共性 基本 是偏 颇 质 , 最 多 见 为脾 气 不 足 质 ; 普 遍 易见 参考 文献
[ 5 ] 徐荣谦. 中医儿 科学 [ M] . 北京: 中 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 O1 0: 31 .
( 收稿 2 01 3 - 0 9 — 1 8; 修回2 0 1 3 - 0 9 — 2 5 )
椎 管 宁丸 治 疗 腰椎 管 狭 窄风 寒 痹 阻证 6 O例
陆海芬 张 秀胜 符 为 民 江苏 省 中医 医院( 南京 2 1 0 0 2 9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椎 管 宁丸治 疗腰椎 管狭 窄风寒 痹 阻证 的 临床 疗效 ; 方法 : 治疗 组 3 O 例 采用椎 管宁
[ 3 ] 汪受传. 中医儿科 学 [ M] . 7版 . 北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 9 9 8 : 3 8 — 4 0 .
[ 4 ] 王 琦 . 中医 体 质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5: ( 1 ) 2, 1 1 , ( 3 ) 3 6 — 4 1 , 4 4 , 4 5, ( 4 ) 6 1 —6 2 , ( 5 ) 6 7 — 7 1 , ( 6 ) 7 8 .
肯定。
主 题 词 痹 证 / 中 医 药 疗 法 祛 风 湿 剂 / 治疗应 用 @ 椎 管 宁 丸
丸( 全蝎 、 蜈蚣 、 僵蚕 、 水蛭、 座 虫) 治疗; 对照 组 3 0例 采 用 二 十 五 味 珊 瑚 丸 治 疗 。 结 果 : 治 疗
组 临床显 效和 总有 效 率分 别为 8 2 、 9 5 %, 与对 照组 比较 均 有显 著 差异 ( P<0 . 0 5 ); 两组 治 疗后 中 医证候 积 分组 间 比较 有 明显 差 异 ( P< 0 . 0 5 ) 。结 论 : 椎 管 宁 丸 治疗 腰 椎 管狭 窄疗 效
[ 1 ] 吕 明芳 , 李 军 . 近 5年 来 推 拿 针 刺 治 疗 小 儿 厌 食 研
为脾 弱肝 旺 质 。本 研 究 观 察 到 , 不 同 年 龄 段 厌 食 症 患
质相 对单 纯 , 主要多见脾气不足质 、 肺气 不足质、 ‘ 肾气 不足质; 3 - 6岁 以脾 弱 湿滞 质 、 心 血不 足 质 、 阴 亏 内热
理状 态方 面 的综合 的、 相对 稳 定 的 固有 特 质 , 是 人 类 在 少而 造成 家庭 过 于溺 爱 , 稍 有不 欢 而 致情 绪 波 动 , 肝气
生长 和 发育过 程 中所形 成 的与 自然 及 社会 环 境 相 适应 不舒 , 疏 泄失 常 , 肝木克伐脾土 , 造 成 肝 脾 不 调 是 造 成 的人 体个 性 特 征 , 表现为结构 、 功能、 代 谢 以及 对 外 界 s l , J L 厌食 的 另一 主 因 。小 于 3岁 的婴 儿 年 龄 小 , 发 病 受 后 天 各 种 因 素影 响 尚 小 , 体质相对单纯 , 主 刺激 反应 等 方 面 的个 体 差 异 性 , 对 某 些 病 因 和疾 病 的 时 间短 , 易感 性 , 以及疾 病传 变 转 归 中的某 种 倾 向性 [ 4 ] 。《 灵 枢 要多 见脾气 不 足 质 、 肺气不足 质、 肾气 不 足 多元 化 、 复 杂 化 。3 ~ 五 变》 云: “ 肉不 坚 , 腠理疏 , 则善病 风, 五 脏 皆 柔 弱 龄逐 渐增 长 ,
者, 善病 消痹 ” 。清 ・吴 谦 在 《 医宗 金 鉴 》 中云 : 人 感 受 6岁 以脾 弱 湿 滞 质 、 心 血 不足 质 、 阴 亏 内热 质 为 主 ; 6 ~ 0岁多 见痰 湿 内蕴质 、 脾弱 湿滞 质 、 脾 弱肝 旺质 。 邪气 虽一 , 因其形 脏不 同 , 或从 寒 化 , 或从热化, 或从 虚 1 化, 或从 实化 , 故 多端不 齐 也 。说 明不 同体 质 的人 对某 种疾 病有 易感 性 。
陕西中医2013年第33卷第12期1641讨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4
陕 西 中医 2 0 1 3年第 3 3 卷第 1 2期
1 6 4 1
讨 论 体 质 是 指 人 体 生命 过 程 中 , 在 先 天 禀 赋 司 , 是 造成 厌 食 主要 原 因之 一 。 同 时小 儿 “ 肝常有余”
且 目前 独 生 子 女较 多 , 小 孩偏 和后 天 获得 基 础 上 所 形 成 的 形 态 结 构 、 生 理 功 能 和 心 以及 易受 惊恐 嘲等特 点 ,
200 7: 6 89 .
质为主; 6 ~l 0岁 多见 痰湿 内蕴 质 、 脾 弱湿 滞质 、 脾 弱肝 旺质 。统计 分 析显示 , 发 生 厌食 症 的年 龄 与证 型 、 年 龄
与体 质 、 体 质 与证 型具有 相关 性 。 祖国医学认 为小儿脏 腑娇嫩 , 形气 未充 , 脾 常 不 足, 由于家 庭 喂养知 识 缺乏 , 过食生冷、 肥 甘之 品 , 以及 饥 饱无 度 , 饮食 不 节 , 容易损伤脾 胃, 造 成 脾 胃运 化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