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春日》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三首古诗的课件,包括诗句、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3.课堂用品: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和意境。
2.学会理解、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3.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背景知识介绍。
2. 古诗文本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 1. 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备课资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关的注释和解说材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引子或问题导入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思考秋夜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第二步: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
2.分析古诗的格律、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讨论古诗中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步:朗读与感悟(15分钟)1.学生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和表达。
第四步: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以古诗为灵感,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是写诗、画画、朗诵等形式。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整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要点。
2.激励学生在 future practice 中持续练习和表达。
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感悟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文章。
2.阅读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歌,选取一首进行理解和朗读。
六、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杜牧- 内容:落月、风起、人情淡薄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展开教学,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朗读以及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 future practice 中,可以结合更多古诗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第一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并受到人文教育。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
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2.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整体意境。
3.能够朗读《古诗三首》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古诗。
•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发散思维,展开与古诗相关的联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中的生僻词、古语的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材《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古诗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望天门山》古诗,让学生欣赏并读一遍。
2.解释古诗中难懂的句子,并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让学生试着背诵一遍《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学习古诗1.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让学生朗读一遍。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学生互相帮助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三课时:深入理解1.展示《悯农》古诗,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感情描绘。
2.分析古诗的形式结构与意境表达。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悯农》的朗读和解析。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属于自己的古风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古诗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人生道理,展开主题班会或读书体验分享活动。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相关词汇解释:古原、悯、望•教学重点:古诗背诵、意境理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背诵整理过的《古诗三首》。
2.针对一首古诗写感想并展开联想,可选择绘画、散文或短诗等形式呈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这三首诗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一些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讨论,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
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课后作业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南望、又一
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课文中指的是。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
(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摩泪尽、胡尘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2)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