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野草》在艺术上对尼采的借鉴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一)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尼采著作近20种,鲁迅读过尼采的哪些著作,我们无从确知。
仅就其早年藏书而论,只有一本德文版《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即《苏鲁支语录》);从鲁迅著作中所引文字考察,也几乎都出于此书。
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以及关于尼采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曾以“托尼哲学、魏晋文章”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据刘自己说,当时鲁迅并没有对此表示反对意见;也就是默许了。
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曹聚仁先生是鲁迅的好友之一,晚年在香港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他认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是由于他的科学头脑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曹聚仁:《鲁迅评传》,第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
)看来,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我们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对此加以认真的探讨。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1、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怯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鲁迅全集》第1卷,第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鲁迅认为,象尼采这样的西方思想家们,早就看出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只有将“理想”寄托于将来。
野草的艺术特色

野草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
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
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
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燥,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以绍兴人那一碗黄酒垫底的生命底气,以来自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那一派野力,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
这种绝望的坚持尤其艰忍。
殷海光先生曾说,鲁迅既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又要在为虚无的压迫下致力于求索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新生之路。
这是一个极大的悖论。
更痛苦的是鲁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这样四处碰壁。
这样的鲁迅我们可以把他描写成一位举着盾牌的战士,盾牌的后方是生命的虚无,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虚无。
战士要博击的是双向的虚无。
这种战斗就尤其惨烈。
这样的鲁迅才是一个够味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才配称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精神高峰。
《野草》在它的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有很多,采用象征主义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象征性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作品中的人物和自然景物,如过客、战士、枣树、雪等,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如耶稣受难故事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由于采取象征主义方法,因而构思奇特,多篇写梦,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奇异怪诞的艺术形象,如冰谷中的死火、存在知觉的死人、会讲人话的狗、全身颤动引起天地颤动的老妇人,等等;创造了神秘幽深、奇幻诡谲、丰富多姿的艺术境界。
《野草》、《圣经》与鲁迅对尼采戏仿的承袭

Lu Xun's thought of Nietzsche by factors of Holy
Bible in Yecao
作者: 刘成群[1,2] 韩梦飞[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2]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北京100876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页
主题词: 《野草》 《圣经》 戏仿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摘要:《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
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语言艺术也是它被广泛传诵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野草》的语言艺术。
首先,《野草》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鲁迅以史实和个人经历为素材,刻画了一个从东北到南方各地的独特景象。
他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精巧,也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瑰丽与荒凉。
而这些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比如,在《亲戚》中,鲁迅通过一位客家姑娘的视角展示了客家人的辛酸与坚韧;在《天赋》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孩子与富裕孩子之间的巨大反差。
这些描写使人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人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其次,《野草》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鲁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例如,在长篇小说《故事新编》中,鲁迅运用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刻画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家庭,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荒谬与罪恶;在《自嘲》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揭示了一个文化人勉强维持自尊与尊严的悲哀。
这些个性特色赋予了《野草》一种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第三,《野草》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鲁迅所写的这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一个出身低微的大胆桀骜不驯的酒鬼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上的等级差异与人性扭曲之间的关系;在《野草》中,他记录了社会变革之前的历史,一方面描摹了旧时社会中某些普遍存在的病态和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探寻了一种新的出路。
综上,鲁迅的《野草》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震撼了中文文坛。
本文将从概念、形象、节奏和句法四个方面来谈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概念是《野草》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野草》是基于作者鲁迅的自我感悟和社会观察,它不仅是想象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吐露。
鲁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将文学与思想紧密结合,通过对人性、社会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形象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景物、动物等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华盖集》中,鲁迅以“埋首读书不喊苦,抽笔写字公道准”来形容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师说》一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展现了教育的荒谬和虚伪。
通过这些形象描写,鲁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痛苦。
节奏是《野草》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多种节奏形式,如句子长度的变化、音韵的运用、对比等。
这种多样化的节奏形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自序》一文中,鲁迅通过句子长度的变化和语气的对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烈,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句法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
鲁迅在《野草》中灵活运用了各种句法结构,如并列句、短句、排比句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他还注重句子的简练和紧凑,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独特的句法结构,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野草》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需要了解《野草》所采用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大量运用了白话文,这种简单直接、富有口语特色的文学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民间生活,贴近读者。
通过运用白话文,作者成功地给予人物对话以真实感和生活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白话文之外,鲁迅在《野草》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
书中的《故乡的土》一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如“核桃”,“瘦高”等,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方色彩,使人物言谈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感和情感表现力。
方言的使用也使作品更贴近读者,更有亲和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野草》还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和呐喊。
在作品中,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笔触,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民间苦难的关怀,对人性的探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这些体现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力。
通过对现实现象的铺陈和对普通人物的塑造,鲁迅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野草》中,鲁迅还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用文字为人物注入了鲜明的个性、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和情感的抒发,鲁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文学世界,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深切关怀,还能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慰藉。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野草》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深深吸引了读者,使人们深入思考起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我们不得不提及《野草》的语言风格。
鲁迅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感。
他深入民间,挖掘了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和磨难,用他独特的视角去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不回避丑陋、肮脏和残酷的现实,而是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
这种真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野草》成为了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
鲁迅在《野草》中大量采用了白话文,这也是他独特的语言艺术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中大胆革新,用白话文替代了传统的文言文,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这种语言风格的转变,不仅仅是在文学上的一种创新,更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传统的颠覆和挑战。
《野草》以白话文的表达形式将现实和现实主义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鲁迅在《野草》中大量使用了对白、乡音和方言,这一点也彰显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
通过这种语言的运用,他再现了中国各地的方言特色和区域文化,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具有地方色彩。
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鲁迅在《野草》中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无尽关怀。
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们的痛苦和挣扎,使读者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在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尽关怀和对人民的深切爱护,使作品更加感人和引人深思。
《野草》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风格真实生动,贴近人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实感;大量采用了白话文、对白、乡音和方言,表达出了强烈的区域文化色彩;同时再现了中国各地的方言特色和区域文化;大量使用了比喻、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抽象和深奥,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探讨;而且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无尽关怀。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摘要】《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语言艺术深受文学界的赞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野草》的背景与意义,以及作者和创作背景。
接着,我们将探讨《野草》的写作风格,语言表现,意象和比喻,叙事技巧,以及艺术特色。
我们将就《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野草》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并进一步欣赏和体味这部伟大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野草》、语言艺术、写作风格、语言表现、意象、比喻、叙事技巧、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艺术价值1. 引言1.1 《野草》的背景与意义《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集,于1927年发表。
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鲁迅以《野草》中的文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疾苦,呼吁人们觉醒和改变。
这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反抗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和陋翅。
《野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的镜像和人心的写照。
它通过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阴暗面,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野草》的背景与意义,正是体现了作品的深远影响和独特价值。
1.2 《野草》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野草》的作者为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思想的瑰宝、文学的巨匠”。
鲁迅的创作背景受着当时中国的政治风云以及社会动荡的影响。
他深受五四运动的思潮影响,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现实社会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
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同时也包含着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鲁迅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的创作跨越了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恕 与怜悯 。” 【 《 求 乞者》 中的思想 与 尼采 的表达 应 是 如 出一 辙 , 掩
藏 在 文 本 之 外 的 意 义 也 就 显 而 易
见 了。
义
.
哲学 家 。《 野 草》 是鲁 迅在特 定时 期 表 现特 殊 情绪 的散 文 诗集 , 集 中 地 采 用 了 象 征 主 义 尼 采 文 风 抒 写心情 , 表 白战士的心迹 。《 野草 》
的“ 尼” 指 的 就 是 尼 采 。 鲁 迅 的 文 章 与 尼 采 确 实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近 年 来 研 究 鲁 迅 作 品 与 尼 采 关 系 的 论 著 非 常 多 ,可 谓 成 果 丰 硕, 但 大多是宏 观角 度的分 析 , 不 够 详 尽 细 致 。 本 文 拟 通 过 对 鲁 迅
予或不给予 , 都使人生气 ” 。“ 一 切 大 热 爱 如 是 说 :它 甚 至 克 服 了 宥
《 野草》 的分 析 , 研究《 野 草》 在 艺 术 上 与尼 采 精 神 的 渊 源 。
一
对 严 寒 冷 酷 的 恶 劣 环 境 ,纵 然 孤 独寂寞 , 依然 顽强 地抗争 , 与大 自 然 进 行 殊 死 搏 斗 ,这 不 正 是 鲁 迅 先 生 反 抗 社 会 现 实 的 真 实 写 照
点痕迹 。“ 朔方 的雪 ” , “ 在无边 的 旷野 上 ,在 凛冽 的天宇 下” , 面
一
似 的一篇文 章《 慈善者 》 中尼采 是
这 样写 的 : “ 因 为受 苦 者之 害羞 , 我 看 见 了 也 害 羞 起 来 ;当 我 去 帮
助 他 ,我 残 酷 地 损 伤 了他 的 高 傲” 。因而 , 对于求 乞者 , “ 无 论 给
吗?那美得像精灵一 样的“ 江南 的 雪” , 美 艳温润 , 充 满生 机与活 力 , 正是 鲁迅所 追求 、所希 冀创造 的 美好 明天 ,是 对理 想生 活的伟 大 憧憬 。 纵 观 鲁迅 《 野草》 全部篇章, 有几 篇是模 仿 《 查 拉 图斯特拉 如
正 是 由 于 鲁 迅 积 累 了 大 量 的
子和奴才 》 近 于 寓 言 以外 , 其 它 众
多篇幅都 充分 运用象 征主义 手法
_
学 教 育
在《 野草》 的众 多篇 幅 中 , 我 们能深切 地感受 到鲁迅是 旧思想
旧价值 的摧毁者 , 而这 与尼采 “ 超 人 哲 学 ” 中 做 最 勇 敢 的破 坏 者 的 追求正相吻合 。 尼 采 哲 学 的 精 华 ,简 单 能 概 括 起 来 就 是 强 力 意 志 、超 人 学 说 和重 估一 切价 值 , 其 中“ 超人” 学
作 者某 种独特 的思 想。这些 梦境
和 幻 象 大 多 阴 森 恐 怖 ,与 现 实 生
2 4 篇 汇编成 集 , 7 月列入 他 自己主 编的“ 乌合 丛 书 ” , 由 北 京 北 新 书 局 出版 , 8 月 由 上 海 北 新 书 局 再 版 。对 于鲁 迅创作与尼采 的关系 , 评论 界一 直多有 关注 。鲁迅先 生 的好 友 刘 半 农 曾 赠 送 鲁 迅 一 幅 对 联“ 托尼 学说 , 魏晋 文章 ” 。【 I 1 这 里
心理经验
《 野 草》 是鲁迅 创作 的散文 诗
集, 写于 1 9 2 4 年4 月至 1 9 2 6 年4 月, 发表 在 《 语 丝》周 刊上 。鲁迅 于 1 9 2 7 年4 月将它 们连 带 “ 题辞 ” 共
通过描 写一些 梦境 或者幻 象表达
是说 》 中某 些篇 章的场 景和情 节
外 国文 学材料 ,又科 学地进 行借 鉴 吸 收 ,特 别 是 汲 取 尼 采 精 神 的 精 华 ,又 加上 自己 的独 特创 造和 发挥 , 因而才能创 作 出风格 独特 、 意蕴深沉博大的《 野 草》 来。
二. “ 超人” 哲 学
中除 了《 狗 的驳诘》 、 《 聪明人 和傻
而来 。在 《 求乞者》 中, 鲁迅假 借求 乞 者 之 口说 道 : “ 我 不 布 施 ,我 无
布 施 心 ,我 但 居 布 施 者 之 上 给 予 烦腻 、 恶心 、 憎 恶” 。这 是 出 于 什 么 样 的原 因 , 作 者 没 有 正 面 回答 , 因 而 读 者 阅读起 来 感 觉 晦涩 难懂 , 文 章 含 义 引人 遐 想 、 捉 摸 不 透 。而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尼 采 对 这 个 问 题 给 出了很好 也很直 接 的回答 ,在 类
悲剧 精神 的实质是 “ 关爱 生 命, 超越 悲苦和毁 灭 , 求 得生 存发
正是作者 心灵深 处最彻 底 、最 真 切的呼喊。尽管希望极其渺茫 , 但 他始终对 国家前 途和命 运满怀 希 望和憧憬 ,作者 所要表 达的是 自
活有很 大差异 : 《 复 仇》 中看客们 的冷漠 与无聊 , 《 死火 》 中死火 的 奇幻瑰 丽 , 《 颓 败线 的颤动 》中 的 亲 情 之 疏 离 与 残 酷 ,如 此 种 种 都
是 作 者 把 内心 情 感 化 为 象 征 性 形 象的艺术表达 。
文 质 兼美 的《 雪》 , 是 一 篇 象 征意 味浓厚 的散文 诗 。深邃 的思 想 、哲 理的意 蕴完 全隐藏 在对 自 然 景 物 的 描 绘 之 中 ,作 者 通 过 或 温婉或 刚烈 的 自然 景物抒 发 内心 情感 , 景物 与情感 浑然交 融 , 不 留
学教 育 跏堋
论鲁迅《 野草》 在艺术上对尼采的借鉴
回 崔 硌 舔
内容摘要 : 鲁迅散 文诗集《 野草》 在 艺术上对尼采有积极 的借鉴 , 表现 为象征主义 、 “ 超 人” 哲学 、 生命 意义、
心理 经验 四个 方面 。
关键词 : 《 野草》 象征主义
“ 超 人” 哲 学 生命 意义